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郑王天下-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帐,战斗已经基本结束,在郑军上百人的围攻下,戎君寥寥百余人的亲卫,自无幸免之理。

    郑忽吩咐留下千余人的士卒听候井友调遣后,马不停蹄的率领剩余大军赶往草中戎部。

    ……

    大军一路疾驰,半个时辰未到,已经赶到二戎的交界之地。

    沿途确实遇到了不少逃往草中戎部的骊戎人。

    对于这些人,郑忽没有再像之前那样选择直接杀光了事。

    而是当做没看到,大军行进途中拖延不得。

    而且,即便是偶有几个骊戎部的戎人逃过去也难翻起大的浪花,于大局无碍,所以,他实在没必要因小失大。

    近三千步卒的全速行进,声动不小,但比起车马急行来,响动还是小了许多。

    若是郑忽领着三千士卒,外加车马,估计还未至其领地,或许就已经被草中戎发觉。

    无它,战车的隆隆之声,马蹄声,不但在旷野中可传的很远,而且车、马、人急行过程中的地动声,只要有心,很容易就会被发觉。

    随着郑忽举起右手向前挥动,郑军迅速进入草中戎部。

    边界地带,草中戎部的戎人并不多,但只有遇上,等待他们的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死!

    这也是为了防止走漏消息。

    随着大军深入,郑忽看到集中成群的营帐。

    这是戎狄特有的生活方式,很多戎人听到外面的动静,出来查看情况,却未料到竟是一支大军攻入了他们的领地。

    进入草中戎的核心地区,郑军已经分散开来,以伍什为单位,分散进攻戎人。

    一时间,喊杀声震天,没有被郑军击杀的戎人在片刻的愣神之后,瞬间转身回到帐中,拿起了武器开始抵抗这些侵略者。

    也有些戎人见势不妙,想要逃窜。

    但无一例外,最终这些人的鲜血要么喷洒在地上,要么喷洒在营帐之上。

    郑军的先发制人的优势,在攻入的一瞬间就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戎君大帐,草中戎之君有些惊慌失措,他已经得到了汇报,说有一支大军已经攻了进来,而且他们就快抵挡不住了。

    没有时间去思考究竟是那支大军在攻打他们,当务之急是怎样才能保住性命。

    一瞬间,草中戎之君脑子里只蹦出了一个想法,那就是逃。

    草草的收拾了一下,草中戎之君慌乱的走出大帐,忠心耿耿的亲卫已经备好了马匹。

    看见了自己的宝马,草中戎之君稍微镇定了一些,他的这匹马是他们部族最顶尖的宝马。

    有了它,逃生的几率又大了许多。

    匆匆上马,草中戎之君带领着十几名亲卫向西方逃去。

    至于为什么朝西,因为郑军是从东北方杀过来的,西方的防守薄弱,正是逃生的正确方向。

    郑忽在几十名精锐的簇拥下,徒步朝最中心的大帐中走去。

    擒贼先擒王,这是刻在诸夏民族骨子里的哲学思想。

    也是战争的精髓所在。

    郑军精锐沿途斩杀不少不开眼的戎人,终于护送郑忽来到了戎君大帐。

    帐门外有数名郑军士卒倒在地上,让人上前查探,发现已经没了呼吸。

    看倒地时的样子应该是冲向大帐时,正面被人一击致命。

    这引起了郑忽与身边士卒的警觉。

    最前面的几名士卒小心翼翼的前去将帐门挑开,闪身进入,发现帐中已经是空无一人。

    ……

第176章 据其地而有之(续)() 
“传吾命令,戎君已率人潜逃,草中戎部族之人,放下兵刃,即可免死,不然吾必以大罚齑之,无有攸赦!”

    对于戎君从自己眼皮子底下逃掉,郑忽并没有展露出过多的情绪。

    “唯!”众人领命应道。

    随后,从原先保卫郑忽的精锐中分出几人,飞奔而去,将命令传达。

    “再有,戎君虽畏威而逃,然不可请纵之,二三子即刻遣人追逃,务必将戎君生擒,若事不为,死要见尸!”

    “唯!”

    郑忽虽谈不上恼怒,但是对于戎君的逃跑还是有些耿耿于怀。

    斩草不除根,逢春又再发。

    老祖宗的教导,郑忽时刻都记在心上。

    他可不想留下什么隐患。

    虽然攻灭草中戎部,戎君想要东山再起的可能不大,但是总归是个麻烦。

    麻烦不解决,早晚是块心病。

    以郑忽的脾性,岂会让自己落下心病?

    ……

    “报,戎人已尽数放下兵刃,等候世子发落!”

    戎君的大帐中,郑忽又一次的鸠占鹊巢,高居上首,听候底下士卒汇报战况。

    “善!”郑忽起身,虽然笑的很矜持,但是喜悦之情却是溢于言表。

    草中戎已灭,这便意味着,他的北进任务已经完成。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让草中戎之君给逃了。

    即便这样,他这次北伐所取得的战果也足够亮眼。

    低着头来回走了几步,略做思考,郑忽便将头抬起,道:“二戎已定,汝即刻赶往陉邑,将祭大夫请来!”

    “再者,遣人传令给井大夫,命其将骊戎之君带至此地!”

    “唯!”

    接下来的事情,自然就是善后。

    郑国此次确实出动了不少兵马,但是却无法久留,所以善后维稳显得尤为紧要。

    这关系到郑国后续北进的大战略,所以郑忽不得不谨慎应对。

    “禀世子,我军生得戎人七千三百,斩首八百,牛羊以万计!”

    很快,就有人将这次战果汇报上来。

    “我军伤亡如何?”

    “我军战没者百六十七,重伤者八十七,轻伤者二百余!”

    郑忽闻言点点头,这个结果还算满意。

    “重伤者速令人送往陉邑诊治,战没者择一善地安葬,勒石坟旁,言郑之英烈长眠地,择人四时奉祀,不使我之英雄蹇困于地下!”

    “世子仁厚,吾等谨谢之!”

    “去罢!”郑忽摆了摆手,低沉的道。

    “唯!”

    郑忽此举在此时来说,确实算的上仁厚。

    一般而言,此时的战争,将士战死之后都会选择就地埋葬,这没什么好说的。

    关键在于起坟立碑,四时奉祀。

    要知道,此时普通人死后下葬,是墓而不坟。

    墓是平地而葬,坟是垒土而葬。

    《尔雅》中所谓“坟,大防也!”

    坟不是一般人下葬能用的。

    像孔子他老爹叔梁纥,这个流亡到鲁国的破落贵族,死后都是墓而不坟。

    孔子他母亲死后,孔子想把他母亲和他老爹合葬在一块,但找不到墓,只能将其母殡于五父之衢。

    后来问于郰曼父之母,然后才得合葬于防。

    坟一般都是有国有家的贵族,死后才能得到的待遇。

    像《吕氏春秋·首时》的所谓的,伍子胥“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

    事情是不是真的,暂且不讨论,但是有国有家者死后才能得到这个待遇,从中可以得到例证。

    普通人坟都没有,更谈不上碑,所以郑忽的这一手起坟刻碑不但是战死士卒功劳的认可,更是给予他们以殊荣褒奖之。

    更别谈四时奉祀,这更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待遇。

    总之,郑忽这件事做的极得人心。

    但,郑忽的目的并非如此简单。

    他要通过在这片曾经的戎狄之地上为郑军士卒起坟刻碑,来达到将这片土地化为郑土的目的。

    不要小看这百十余座坟,有了这百十余座坟,便代表着郑国的触角已经伸到了这里。

    所有认识墓碑上字的人,都会理所应当的认为这是郑国的土地。

    郑国大军若再次途径此地,能不前来祭拜一番吗?

    处在抵抗戎狄最前线的郑人,来此地能不前来瞻仰一下么?

    四时奉祀的郑人,能不把郑国的文明之光带到这片土地上吗?

    这些事情最终的结果,就是使得这片土地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郑国的一部分。

    精神的力量是能够在现实的荒野中开垦出一片熟地的。

    关键在于,你要把握住时机,懂得如何去利用。

    很显然,郑忽是懂得如何引导利用这种力量的。

    一个半时辰之后,井友和祭仲相继来到大帐中。

    “臣等见过世子!”

    “二位大夫不必多礼!”

    “戎狄既平,善后事宜刻不容缓,吾请二位大夫前来,就是想请二位大夫代为操持一二!”

    “不敢,此臣之本分而已,世子但有吩咐,臣等敢不奉命?”井友回道。

    祭仲亦言“世子即有命,臣岂敢违?”

    “善!”

    “廧咎如部众,分而为三,劳烦井大夫费心,率人献于留吁、铎辰及潞氏三部,勿使三部擅加刀兵于我!”

    郑忽说完,总有一种屈辱求和的感觉,不过屈辱求和就屈辱求和吧,暂时没时间和三部硬杠,实在不行,下次把场子找回来也就是了!

    井友倒是没郑忽想这么多,这本来就是他们商议好的。

    听到郑忽按照原计划下命令,井友连道了声“唯!”

    “至于骊戎、草中戎二部众,分而散之,迁于台谷及陉,以入诸夏,陉及苏子国他邑贫不能自存者,迁之二戎地及台谷城,凡来者,给牛羊,授土地!自愿来者,亦如之,此事有劳祭大夫多费心!”

    “不敢!”

    祭仲对于郑忽这种使诸夏和戎狄杂居的做法,自然也无异议。

    反而心存赞赏,觉得郑忽这一手确是老道谋国之举。

    “再有,二戎青壮迁于内地者,编入行伍之中!”

    这就是加强防备力量了,毕竟这么大块地,就陉邑的两千余士卒根本镇守不过来。

    将迁入内地的戎狄编入行伍,一来给予他们信任,有利于他们融入诸夏,二来则是借用他们的力量,镇压反抗!

    至于这些人会不会反叛,那就看他们是不是有抛妻弃子的决心了。

    “唯!”

    ……

第177章 新郑君臣尽欢颜() 
“捷报,捷报!世子已定苏子国,平二戎而灭廧咎如之狄,大军不日将启程回国!”

    新郑北门,一辆战车冲入城中,御戎小心的驾御着马匹,车上的士卒将这份战胜的喜悦传于城中的每一个人。

    欢呼声,经久不绝的欢呼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

    来自战争的胜利历来都是提升国民尊严感和荣誉感的不二之选。

    当然了,战争的胜利也意味着很多国人的父子兄弟有可能活着回来。

    这确实是喜事一件。

    要知道,郑忽带走的可都是青壮,春耕快要开始了,青壮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若是郑忽打了败仗,死的不单是青壮,青壮背后的家庭也极有可能陷入困境,分崩离析。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早期农耕文明的每一次战争都是一场豪赌。

    幸运的是,郑忽或者说郑国一直都是赌桌上的赢家。

    新郑宫殿。

    郑庄公高居殿堂之上,群臣于下首分列而坐。

    郑庄公最近真是国事繁忙,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

    不但要操心大军的后勤,时常与齐侯保持联络,郑忽的婚事,还要督促春耕前祭祀社稷的准备工作。

    同时还是关注各国的动向,甚至郑忽三个被流放兄弟在做什么,他都要时不时的过问一下。

    虽说很多事情,他只要把握住大方向就够了,具体的细节由下面人负责执行。

    但君不密则失国,很多事情看起来小,背后的牵扯甚大,这不由得不谨慎应对。

    “君上,世子遣使者报捷,使者已在殿外等候,请求觐见!”

    就在郑庄公和群臣商议事情的间隙,殿外的卫士向郑庄公汇报道。

    “可!”

    “唯!”

    卫士领命而退,不多时,传信的士卒已立于大殿之上。

    “禀君上,世子十余日定苏子国,十余日灭廧咎如部而据台谷,平二戎而有其地!”

    说完将郑忽亲笔所书的捷报奉上。

    “呈上来!”

    “唯!”寺人躬身领命,将捷报交到郑庄公手中。

    郑庄公抽掉竹简袋,打开泥封,翻看竹简。

    只见竹简上赫然写到。

    不孝子忽顿首。

    儿奉父君征伐之命,与祭大夫、祝大夫及暇大夫领车四百,出新郑而北击戎狄。

    ……

    此役生得廧咎如及骊戎之君,捕斩自戎君以下以千计,俘获无算,得牛羊十万,马匹万五千余。

    不孝子忽再拜顿首!

    郑庄公带着喜悦之情看完捷报,喜意更甚,忍不住的道了一声善!

    于是,殿内的群臣纷纷向前恭贺。

    郑庄公命人将捷报传阅。

    这个胜利确实不小。

    郑庄公已经从捷报中得知了这次北伐的具体情况。

    郑忽在捷报中讲的很清楚。

    不仅如此,郑忽还在捷报中提到,他已经令人着手开采台谷以北的恶金,等他回国后,会先带一批回来。

    殿中的群臣看完郑忽所书的捷报之后,再次向郑庄公拜贺。

    高渠弥道:“《诗》云:‘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于襄’,世子率军北伐,定我北疆,伐戎狄而有其地,执其君酋,此功不可谓不大,不让于先宣王贤臣南仲薄伐西戎之功矣!”

    大夫良佐道:“高大夫之言甚合臣意,君上有此麟儿,此国之大幸也,臣谨为君上贺之!”

    ……

    郑庄公听的很高兴。

    确实,郑忽这次的表现太亮眼了,虽然郑忽在捷报中极力淡化自己的功劳,把胜利的原因都归结于祖宗保佑,他用人得当,祭仲和井友筹划得力,祝聃和暇叔盈悍不畏死,以及士卒不避刀兵加身。

    但,这却无法抹杀郑忽在这次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郑庄公对此自然是心知肚明。

    郑忽有多大能耐,他心里能没数吗?

    若不是对郑忽有信心,他又怎么会派郑忽领军北伐?

    “诸卿之言过矣!竖子无能,无累大军已是万幸!”

    郑庄公自然要谦虚一番,不过脸上难以抑制的喜色,却彻底暴露了他是口不对心。

    至于他会不会担心郑忽功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这是不存在的,也除了郑忽会在这个问题上胡思乱想。

    事实上,在这个时代,君位之间的争夺仅限兄弟、叔侄之间,父子之间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

    没有人敢从自己的老爹手中夺取君位,如果有,那么除了死,绝对没有第二条路。

    周王和列国对待这件事上的态度是一致的。

    像后来太子建见出逃到郑国,和晋国谋取夺郑的目的,是为了等他老爹平王死后,重回楚国夺取政权。

    在此时,就没人敢跟自己的老爹正面硬扛,即便做不到公子伋和太子申生那样,让死绝对不活,但犯上作乱的事绝对是不能干的。

    这是底线!

    父权不容任何人亵渎。

    像李二同志的逼爹之举,若是在此时,李二不说会被忠正之士及列国乱刀砍成薯片,也会被国人给踩成肉泥。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观,此时确实是礼乐渐渐崩坏,但根本的价值取向却仍然普世价值。

    谁碰谁死,绝无例外!

    所以,郑庄公从来就没担心过这个问题。

    “有司宜速备钱粮,以做酬功之用!”

    “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