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郑王天下-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然,就谈不上孝!
这才是真正使得诸夏民族能够历经五千的风云变幻,薪火相传,代代不息,始终屹立于东方的精神所在。
就拿郑忽的姻亲齐国来说,齐侯死前就拉着郑忽的大舅哥齐襄公的手说:“纪,吾世仇也,能灭纪者,方为孝子。汝今嗣位,当以此为第一件事。不能报此仇者,勿入吾庙!”
于是,齐襄公灭纪。
而列国没有一国为纪国鸣不平,反而称赞齐襄公能报祖宗之仇。
这就是诸夏自古以来的价值观!
像后世的法制社会,有人报母仇,键盘侠们称赞其行为的不也如过江之鲫,虽不合法律,但它合人情合道德,父母之仇,不共戴天!
所以,井友这种人,身负两代人的遗憾和仇恨,绝不是高官厚禄就能够收买的,能够收买他的只有复仇。
“唯,井大夫之仇,忽亦不敢忘,必也使井大夫全人子之义,如违此誓,天厌之!”
郑忽郑重的作出了保证。
井友闻言也是感动异常“世子如能为复我父祖之恨,友愿世为走牛马,以供世子驱使!”
“井大夫言重了!”郑忽道貌岸然的推辞了一句,其实他心里是暗爽的。
一个戎狄问题的专家,到现在来说,基本上算是拐带到手了。
郑国未来不灭戎狄称霸,都对不起老天如此的厚赐!
作为一个创业国家,能留住最急需的人才才是最为重要的!
郑忽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
不多时,郑忽几人已至城守府。
下车,入府,落座,再次寒暄一番,随即切入正题。
既然草中戎、骊戎和潞氏、留吁、铎辰五部已经被摆平,接下来自然就是商讨对戎狄作战的具体事宜。
井友命人奉上堪舆,开始为郑忽等人详细的介绍起几个部落的地理。
“草中戎,因其人居于少水河谷之草中,故名。骊戎亦曰丽土之戎,其人居于少水河谷之地,因以称焉!”
“故欲伐廧咎如,必先过草地而后经骊戎之土以入!”
郑忽闻言点点头,草中戎和骊戎,他虽然知之不多,但是,多少还是知道一点的。
如草中戎,“草中”犹言“荐居”,所谓“戎狄荐居”即此之谓,故而“草中之戎”指的是居住于草丛之中的戎族。
而骊戎,又名“丽土之戎”,“丽土”,而是指附著于土地上的戎族。
据《国语。晋语四》载,晋文公之时,周襄王避叔带之乱出居在外,使人至晋告难,子犯劝晋文公纳王以求诸侯,“公悦,乃行赂于草中之戎与丽土之狄”。
指的就是这两个部落。
郑忽所知道的,也仅限于此,历史上对于春秋前期的戎狄部落记载不多,应该说是只有只言片语。
而如郑庄公、祭仲等人一直以来只专注于与中原各国的交战,对戎狄的情况也是两眼一抹黑。
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郑忽了解的多。
“看来是时候派人渗透到戎狄部落内部了!”郑忽心道。
在此时来说,派个间谍什么的打入戎狄部落内部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
所谓戎夏杂居,并不仅仅是只戎狄有居住在诸夏之地的,还有诸夏之人居于戎狄之土的。
像秦穆公时的名臣百里奚在未仕秦之前,不就是仕在戎狄吗?后来晋伐戎狄,百里奚为晋所获,被当做奴隶陪嫁到秦国!
还有秦穆公西霸戎狄的关键人物由余,也是仕在戎狄。
搞个间谍过去,不但能获取情报,更重要是能够挑起几个戎狄部落内部的纷争,这才是最重要的。
不然,仅有井友这个戎狄专家,关键时刻还是有些捉襟见肘。
“过草中戎与骊戎之后,行不过半日即可抵台谷城,台谷依原山余支所建,险要非常,廧咎如之狄多居于此!”井友接着道。
不要以为此时的戎狄部落是逐水草而居,迁徙无常处。
事实上,真正迁徙无常处的是北方的胡人,戎狄部落虽然也有迁徙之举,但大多都如殷商数次迁都一般。
他们在长期与诸夏的杂居的过程已经学会了筑城,过的其实是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
这也是后来晋灭戎狄之后,很快便能将之同化的原因所在。
正如汉之匈奴,一直到持续到隋唐才基本被完全同化。
戎狄的同化的工作其实从夏商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殷商与西周时期更是经常与戎狄作战,戎狄时叛时朝。
正是在这时叛时朝之间,戎狄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接受学习吸收诸夏文化中的一些东西。
到此时,其实就差一次强有力的征服就足以将戎狄纳入诸夏文化圈。
像南方的楚国此时正在征服蛮人和濮人的部落,齐国也有意识的侵伐莱夷部落。
所以,齐和楚后来的强大,都有伐灭夷蛮的原因在内的!
“台谷之城如陉之城坚否?”郑忽问道。
“虽不如陉,亦不远矣!”
郑忽闻言,心中大定,投石车是时候派上用场了。
……
第169章 薄伐北狄()
“善!”
“大军已修整十余日,明日由吾与井大夫亲率大军出陉,假二戎之道而攻廧咎如,祭大夫守陉,以备非常,如此,当万无一失!”
郑忽直接将命令宣布。
众人对此,并无异议。
郑忽这样安排,一来可以利用井友对戎狄较为熟悉的优势,二来则是防备二戎不守信用,趁他们和廧咎如作战时,趁机偷袭陉邑。
把大后方交给祭仲,郑忽是极为放心的。
以祭仲的能力,无论是据城而守,防备二戎,还是为大军提供后勤保障,都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这点自信,郑忽还是有的。
“原山、太行地险而狭,道途崎岖,非用车之地也!明日出陉,大军皆废车以为行!”
郑忽下达了第二条命令。
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过二戎进入晋城盆地。
此时的晋城盆地尚未开发,地势不平,河流纵横,车战绝对不是明智之举。
而且,戎狄的军队其实也都是步兵,据《左传》记载,隐公九年,北戎侵郑,郑庄公所谓”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
相较于车兵,步兵的优势可以说是相当明显,步兵能够适应更加复杂的地形地势,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更强的适应性。
但问题是步兵虽好,但是中原各国的战争还停留在君子之战的阶段,你让一群士大夫下车奔跑,成何体统?
像后来魏舒与戎狄作战时,毁车为行,他的副手中行穆子(荀吴)的宠臣就不愿下车,最后被魏舒给斩首示众了。
贵族的身份体面,才是车兵向步兵转化的最大障碍。
直到列国相继以法律的形式废除奴隶制(春秋中后期虽然各国普遍以法律的形式废除奴隶制,但是奴隶制是一直都是存在的,历史课本上称之为奴隶制残余。),允许奴隶参军,步兵这才渐渐成为战争的主流。
不过,郑国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在隐公九年的郑御北狄那一战,郑国就已经有了正式意义上的步兵,虽然郑国在与中原各国作战时,仍以车兵为主,但是让车兵下车,对郑国来说,已经不是障碍了。
就像郑忽派遣祝聃和暇叔盈袭温,皆用步卒,无人有异议一样,郑国上下对于战争只关注一点,那就是能不能取胜。
只要能取胜,什么卿大夫士大夫的体面、什么守礼非礼,都能够抛弃不要。
一如郑忽所言,兵以胜为功!
…大致需要注意的事情其实也就这么两件,至于投石车之类的,进入晋城盆地后,直接就地取材也就是了。
事情既然已经安排结束,那么接下来一场盛大的接风宴自然是少不了的。
虽然看起来,这样有点反客为主的味道,但陉邑已经属郑所有,郑忽这样做也算能够说得过去。
。。。。。。。。。。。。。。
第二日一早,郑忽与井友及祝聃率领郑军精锐步卒六千人出陉邑直奔二戎。
陉邑城中只剩下祭仲以及暇叔盈率领的郑军千余以及陉人士卒两千余,共计三千余人。
这些人用以防备二戎已经足够。
一个时辰左右,郑忽已经率人来到了二戎的地盘。
二戎对于郑军的到来并未有丝毫慌张。
还专门派人前来引着郑国大军过少水河谷进入晋城盆地。
晋城盆地是后世的称谓,此时应该称冀州之域,战国时期,吴起称此地为夏王之国。
战国后期,对此地的称呼想必是人尽皆知。
韩国称其为上党之地。
没错,就是上党,著名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台谷以北四十多公里的地方。
晋城盆地内部平原与丘陵交错,地势呈北高,中、南部低的簸箕状,以山地丘陵居多。
境内河网密布,林郁繁茂,草地成茵,当然了,这是春夏才有的景象。
此时虽然已经打春,但是还谈不上万物复苏。
故而,此时的晋城盆地内部,仍然是一派萧条。
郑忽一行方入盆地,郑忽便遣人伐木掘石,建造攻城器械。
此次出新郑,郑忽随军带了不少新郑城中的工匠。
论起技艺水平,这些工匠在整个郑国都是顶尖的存在。
像袭温时的云梯,就是这些工匠在制邑提前造好的。
投石车的制作方法,郑忽自然早已经传授给这些工匠。
台谷城依原山山脉的旁支而建,距晋城盆地入口不过二三里。
郑忽将一队士卒和工匠遣出之后,立刻率领大军急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兵围台谷城。
六千余的大军迅疾奔动,动静自然不小。
其实,早在郑忽大军入晋城盆地时,台谷城中的赤狄已经发现了这支大军的存在。
高亢凌厉的号角之声,早已响彻多时。
郑军入侵的消息,自然很快就传到了身在台谷城之中的廧咎如之君耳中。
廧咎如之君名为隗羊,隗,乃太古之姓,据传出自炎帝魁隗氏,魁隗氏是即神农氏之后的第二位炎帝。
其后人又有大隗氏建都具茨之山,又称大隗山,其后人遂以隗为姓。
赤狄大多以隗为姓。
尊大隗氏为祖。
这也是算是此时的特色了——夷夏纠缠不清。
像周王室,虽为诸夏,但是曾经却间在夷狄,直到周太王时才从西戎中分出来,迁居岐山。
所以,有些东西追究起来真是追究不出个所以然来。
后来司马迁写《史记》,干脆就不讨论这些事,直接为每一个中原之外的戎狄蛮夷,找一个诸夏祖宗。
别管正不正确,孔子说:“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就是这么回事!
隗羊原本正在铺满兽皮的宫殿之中,搂着两个壮硕的廧咎如少女调情。
这就是标准的游牧民族的审美观了。
却未料到下面有人来报,说郑军前来攻城。
隗羊听完,二话没说,直接一口唾沫吐出,然后愤然骂道:“郑狗,竟敢如此!”
那个气愤就别提了,本来这么冷的天,正是吃饭睡觉抽女人的时候,却没想到偏偏郑国在这个时候跳出来扰人清静。
这样的事情着实令人恼怒。
“取吾兵刃来,乃祖非得灭尽郑狗不可!”隗羊吩咐道。
…………
第170章 薄伐北狄(续)()
郑忽亲率大军围城,台谷城中的赤狄经历了初时的慌乱,很快就进入战争状态。
战争,对于这些生活在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来说,太熟悉不过了。
他们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经历战争。
幼时,身体羸弱者会被抛弃,只有强壮的幼儿才有生存的资格。
稍长,他们骑着羊和同龄人打斗。
十四五岁,他们已经开始跟着部落里的成人南下,到诸夏所居之地掳掠。
所以,战斗已经成为浸入他们骨子里面的本能。
不多时,漫天的箭雨刺破空气,发出与气流摩擦的咻咻之声,射入郑军行列之中。
而郑军在郑忽的指挥下,早已经严阵以待,列队擎盾以御流矢。
几轮箭雨飞过,城头上的赤狄立刻便陷入无箭可射的尴尬处境。
这也很正常,戎狄作战,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谋略,也不知道什么是团结。
作战一拥而上,战胜则争先恐后,稍遇挫折,则四散而逃。
像分配射击,完全就是不存在的。
也根本不会有人去思考这个问题,他们的小脑壳里根本容不下这么复杂的操作。
箭矢虽停,身在中军的郑忽却没有下达攻城的命令。
他再等,等投石车的到来。
此时攻城也并非不可以,毕竟大军配有云梯。
但是,此时攻城并不明智,用云梯登城与赤狄短兵相接,何如用投石车投掷的石块与赤狄来个亲密接触。
况且,此时原始的迷信盛行,用投石车抛掷的大石块从天而降,极有可能被这些愚昧的狄人视作神迹。
攻城何如攻心!
立于城墙之上的隗羊,观察着围而不攻的郑人,有些迷惑,心道:“这些郑狗,究竟意欲何为?”
他对中原人多少有些了解,知道中原人诡计多端(诸夏民族对戎狄无所不用其极,不拘于礼!)。
而且,他在隐公九年的时候,率领廧咎如部和其他几个赤狄部落参加过对郑的战争。
对于郑人的作战勇猛,他深有体会。
所以,见到郑人一反常态,他心中隐隐有些不安。
不过,这种不安并未持续多久。
两刻钟左右,隗羊见郑人推着五辆很奇怪的车上前。
接着,郑人又将车轮卸下,将那五辆奇怪的车固定在地上。
不仅如此,固定这五辆奇怪车的郑人还好似专门看向他们,然后又将那五辆奇怪的车稍微挪动了些许位置。
车上还绑着很多绳索,这让隗羊看的是一头雾水,这郑人大约是疯了吧!
两军交战,阵前搞个这么奇怪的东西是什么鬼?
这个疑惑,郑人很快就给了他一个解答,一个用血与泪凝聚而成的解答。
伴随着郑忽的一声令下,士卒将二十余斤的石料放置在绳索的另一端的木筐中。
紧接着,郑忽再次下令,石料另一端士卒人人拉紧了绳索。
“放!”
于是,五块二十余斤的石料冲天而起,向台谷城飞去。
然后再填置,再抛,就这样反反复复的重复着刚才的动作。
城墙上的狄人看着飞向自己的石弹,脑子瞬间短路了,谁特么见过这么大的石头能抛这么高这么远,以至于都忘记了闪躲。
其实也并不算远,二百步左右。
主要还是原始的投石车不行,二十来斤的石弹已经算是重的了。
像《范蠡兵法》曾言: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三百步。
郑忽搞的原始投石车大致也就这么个水平。
石料稍重,抛发的距离就开始变近。
想想唐朝时期,已经能将重百余斤的石弹抛三百步。
这个水平差的还真不一星半点。
这也没办法,谁让郑忽只会搞个最原始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投石车。
不过,在此时来说,这也已经相当了不得了。
至少廧咎如的狄人从来就没有见过这种武器。
二十余斤的石弹从天而降,这种冲击力足以将夯土而筑的城墙砸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