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郑王天下-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愿闻其详!”

    “世子可知,当初君上始朝天子,天子不礼,君上遣我刈麦,刈何地也?”

    “温!”郑忽张口就来。

    “然也,而后君上再朝天子,天子是何态度?”

    到这,郑忽算是明白了,原来这温邑和周王室的关系也不一般。

    当初祭仲割过温地的麦子后,郑庄公再朝天子,天子回礼用了十车麦子来羞辱郑庄公,可见这温邑和周王室的关系并不一般。

    若是温邑与周天子不睦,周天子岂会如此生气,公然羞辱一国诸侯?

    不过,郑忽还有一个疑问“那依祭大夫之言,为何温地属周时,温人与王室相抗?”

    “前时苏子国灭,地并于周,然苏子国本畿内之封,温人思念故国,实非不愿以地归周,温本周地也!”

    祭仲说到这,郑忽算是彻彻底底的搞明白了。

    用后世的话说,以前的温人其实是双重国籍的持有者,既是苏子国人,又是周人,苏子国灭后,只剩下一重国籍。

    虽然怀念苏子国,与周王室对抗,但这完全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毕竟他们也是周朝国籍的持有者。

    而现在他们与郑对抗,这就是属于敌我矛盾了,所以,这个时候人民内部的矛盾就是属于次要矛盾了。

    这么看来,温邑和周王室私底下是有勾连的。

    “祭大夫真智人也,微大夫,忽几酿成大错矣,谨谢之!”

    郑忽暗道两声侥幸,同时立刻向祭仲表示感谢。

    郑忽真是没有想到这一层,其实双重国籍这事在此时并不少见。

    郑人和秦人原来不就是双重国籍的持有者吗。

    只不过这两国现在都在王畿以外建国,就不再保留周朝的国籍了。

    只能说,郑忽身为一个后世人,在此时,思维多少是存在着一些盲区。

    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既然温人不完全算是苏子国的死忠,那么原来处置温人的那套方案就不能用了。

    “以大夫之见,此次伐灭温邑后,该如何处置?”郑忽谨慎的询问祭仲的想法。

    以前对于祭仲的能耐,郑忽只是听说,或是来自史书的记忆,从来没有真正的实实在在的了解到这老狐狸的能耐。

    现在,郑忽在心中感叹“盛名之下无虚士也!”

    也得亏祭仲偏向他,不然,他这个世子之位还真是难以维持。

    郑忽现在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不能让这老狐狸像历史上那样出危险,不然,只要有一次丢掉节操,那么以后就再也没有节操了!

    这老狐狸至少在此时看起来还是跟卫国的贤臣石碏很像的。

    “以力迫之,以利诱之!”

    “此言何解?”郑忽道。

    “灭其顽抗者、暗结于狄者,逐其阴结于周者,其余摇摆不定者,导之以利,用之以德,怀之以柔,加之以威,其民自安矣!”祭仲捋了捋胡须,对郑忽指点道。

    “唯,谨受教!”

    …………

第153章 郑忽的担忧() 
郐邑距离制邑大致有八九十公里的路程。

    以此时的行军脚程论,一昼夜急行便可抵达。

    第二日一大早,郑忽等人便辞别了郐守,一路向北疾驰而去。

    按照郑忽和祭仲等人商议的计划,今日要行一日半的路程,绕过京邑,也就是郑忽的倒霉叔叔,共叔段的封地。

    在上半夜要抵达虢邑,第二日中午时分必须抵达制邑。

    之后,大军休整一下午,于上半夜渡河,下半夜趁温人不备,发动进攻。

    因此,这两日的行程可算不上轻松。

    若非是考虑到天气和士卒的承受能力,郑忽真想用一昼夜的时间急行至制邑,然后给士卒一整天的时间养精蓄锐。

    无奈天气如此,郑忽也只有徒呼奈何的份。

    别的不说,就这个天气,就这个路面,驾车的甲士稍不注意,都有可能翻车。

    这样的事情又不是没有发生过,就如郑忽他老爹,在鲁隐公三年冬天的时候,为了巩固和齐国的盟友关系,在石门和齐侯相会,车就翻在了济水里。

    也得亏人没事,要不然的话,说不定郑忽早就上位了。

    这当然是玩笑!

    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驾车的技术再好,也不可能保证不翻车。

    尤其是在冬天,一旦翻车,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头破血流都是轻的,一命呜呼那是绝对有可能的!

    要知道此时的车轮可都是木头作的,防滑、减震什么的拍马也比不上后世用橡胶做的轮胎。

    所以,郑忽的这种行军速度其实已经担了很大风险。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冬天出征本来风险就极大。

    “世子何忧也?”祭仲察觉到郑忽的情绪变化,开口问道。

    郑忽叹了一口气“吾患天之寒,路途之难行也!”

    “世子毋忧,吾国威武之师行难履险,如奔于平地之间,是以天虽寒,必无事矣!”祭仲很淡定的安慰道。

    郑忽想想也对,郑国军队和中原各国打了这么多年仗,啥样的情况没遇见过。

    他或许有些担忧过度了!

    索性不去想这些事,开始和祭仲闲聊起来。

    一尊大神就在身边,不多沟通沟通,拉拉关系,老天都看不下去。

    “吾有一问,不知当讲不当讲?”还没等郑忽说话,祭仲主动打开了话匣子。

    “祭大夫国之柱石,君之良辅,但有疑问,忽自是知无不言!”郑忽姿态摆的很低。

    “吾闻世子向君上进伯天下之策?”

    “然也!祭大夫可有不同见解?”

    “非也,世子此策可谓大善,臣骤闻之,如午夜暴闻轰雷,聩者亦可闻而起也!”祭仲不吝以溢美之词。

    作为一国正卿,祭仲太知道郑国此时存在的问题了。

    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整个国家没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

    自武公实现桓公时周太史为郑国制定的“前华后河,左洛右济,主疲В╢ú)、騩(guī)而食溱、洧”的雄图之后,郑国的发展实际上就陷入了停滞。

    一如周太史所说的“可以少安!”

    郑庄公即位以后,尤其是克戴以来,奉行的图伯思想,实际上是在为郑国的发展续命。

    没办法,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发展目标之后,那么衰败、糜烂是绝对不可避免的。

    只不过限入眼界,郑庄公的图霸其实只是小霸而已,最多能为郑国续一世之命。

    这也怪不得郑庄公,实在是自王室东迁以来,礼乐制度已经开始崩了,原有的秩序正在瓦解,新的秩序还未能形成。

    整个社会是迷茫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也是迷茫不知所措的。

    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此时人的迷茫程度就大致类似于生活在民国时期的人口口声声的赞成共和,头上却仍留个辫子。

    就像郑庄公在克许时发出担忧那样“王室日卑,我周之子孙日失其序!”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郑庄公能找出一条图伯的路子为郑国续命,可以说是相当了不得。

    要知道,春秋五霸实质上来说,走的还是郑庄公的路子。

    郑忽的这个伯天下之策也不过是抄袭了春秋五霸的路子罢了!

    之所以能博人眼球,完全是在于此时还没人敢这么想。

    “祭大夫谬赞了!”郑忽谦虚道。

    “臣观世子伯天下之策,先难而后易,几成围周之势,世子有代大宗之心乎?”祭仲笑眯眯的问道。

    话虽平淡,却是诛心之言,此时王室虽卑,但是中原各国谁敢说自己有代周自立的心。

    “无之!”郑忽自然是断然否认,心中却是大汗不已。

    他的伯天下之策其实只讲出了一半,另一半的最终目标就是代周。

    没想到竟然被祭仲这老狐狸给瞧出了些端倪。

    “世子伯天下之策成,成周之地,譬如一畿内之封……”

    讲到这,祭仲便打住了,饶有深意的看着郑忽。

    郑忽被祭仲似笑非笑的目光看的有些头皮发麻,心思飞转,刚想开口解释两句,祭仲却又岔开了话题。

    “臣闻世子在长葛行军功酬爵制?”

    郑忽赶忙收敛了心神,这事也瞒不住,朝中肯定有不少人已经知晓。

    “然也,虽托名爵之义,实无名爵之实,以珠玉金石之费赏有功也,使行伍之人推锋争死,壮我国家!”郑忽解释道。

    他自然不会傻到将秦国军功爵制的蓝图规划出来,只能不断的解释,希望能让祭仲相信他的这套军功不会影响到他们这些人的利益。

    “请世子为臣详解之!”

    于是,郑忽把军功爵制的酬功方法,一些细节原原本本的告诉祭仲。

    当然,在此过程中,郑忽也不断暗示军功爵制不是正式的爵位,不参涉政事,只是在军中实行的品级制度。

    这也是无奈之举,郑国朝堂上,群臣以祭仲为首,军功爵的实行没有祭仲的支持绝对是难以为继,除非郑庄公一意孤行,不然,军功爵就只能是个类似吉祥物的存在。

    听完郑忽的讲述,祭仲捋了捋胡须,看样子并没有任何不悦,但是,谁也不知道他心中是何想法。

    郑忽因为他的伯天下之问,此时心中也是没底!

    …………

第154章 制,岩邑也!() 
第二天,未及午时,大军前锋便抵达制邑。

    提起制邑,或许知晓的人不多,但是说起他的另一个名字,想必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那就是虎牢关。

    《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皆是发生在虎牢关。

    秦王李世民生擒窦建德也是发生在虎牢关。

    据《汜水县志》记载:“虎牢为东西之绾毂,玉门为南北之咽喉。两崖壁立,一线羊肠,俯侵大河,仰逼重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近之势,所谓一举足而关天下之轻重,为自古有天下者所必争”。

    虎牢关之得名,源于周穆王曾经在此地牢虎。

    历史上的虎牢城曾七易其址,制邑应该算是最早的一处。

    制邑原本属于东虢国,东虢国灭,地入于郑,从此成为郑国一个极为险要的关隘。

    郑庄公刚继位时,武姜就曾请求将制邑分封给共叔段,被郑庄公给拒绝了。

    郑庄公宁愿将大于新郑,且是自己原来封地的京城封给共叔段,也不愿将制邑分封,由此可见制邑对于郑国的重要性。

    看着眼前依山而建,扼据要冲的制邑,郑忽不由自主的感叹一句“真天下雄关也!”

    暇叔盈也道:“世子之言是也,此雄关,真我郑之宝也!”

    祭仲闻言,却道:“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且制邑,虢公之故土也,虢公不修仁义,其民不附,是以郑有之,今世子若不修德而恃险,郑其步虢之后乎!”

    郑忽面色一肃,稍整衣冠,十分郑重的对祭仲行礼道:“谨受教!”

    暇叔盈亦言受教。

    祭仲很满意的轻捋胡须,一副孺子可教的欣慰模样。

    其实,原本郑忽只是单纯的感叹一句,并没有什么恃险的想法。

    但奈何此时的大臣,尤其像祭仲这种大臣,只要国君或者世子有一点不对的想法冒头,他们就免不了要劝谏一番,力图将任何可能危害到国家的念头扼杀在萌芽里。

    在这种情况下,郑忽也不能强辩,痛痛快快的认栽,是最明智的选择。

    “入城!”

    随着郑忽一声令下,大军缓缓开进城中。

    两天的急行,到此算是告一段落,不过,这却并非是结束,反而只是刚刚开始。

    入城后,郑忽下达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士卒扎营后即刻安歇,不至天黑不得出营半步,敢有违令者斩!

    同时又让制守多备热汤,送往各营中。

    之后,郑忽又与祭仲一道亲往各营里巡查,安抚士卒情绪,查其有无伤病者,令人医治。

    巡查了大半天的时间,郑忽这才和祭仲一起回到中军大营。

    此时,暇叔盈和祝聃等人已经在中军大营中等候。

    “见过世子,见过祭大夫!”二人同时行礼道。

    郑忽和祭仲回礼。

    接下来,他们要讨论晚上的出兵问题。

    八千人的大军不可能一次全部渡河,虽说是夜晚,但是动静太大,也容易引人注意。

    且温邑距离黄河也还有一段距离,八千大军渡河行军,达不到奇袭的效果。

    郑忽命人奉上堪舆,铺在地上,解开腰间的佩剑,以剑指着温邑道:“温地有车百五十乘,甲士三千余,苏子国十二邑以温为最强,制距温尚有一段路途,若全军渡河,行途迁延,声动太大,且天寒,实不利于我!”

    “世子之言是也!”祭仲附和道。

    “不若先遣前锋之精锐袭之,大军后至,可建大功!”

    郑忽闻言点点头,表示同意,这正是他想说的。

    暇叔盈和祝聃对此也表示赞同。

    计划已定,下面就是讨论由谁带领前锋去偷袭温邑的问题。

    郑忽身为郑国世子,如此行险的事,祭仲等人自然不可能让他前去。

    祭仲作为正卿,郑庄公所倚重谋士重臣,自然也不可能入选。

    剩下的,只有祝聃和暇叔盈二人。

    “世子,臣请命帅师袭温!”暇叔盈道。

    “世子,臣亦请命前往!”祝聃亦道。

    郑忽有些犯难,这两位可都是猛将。

    祝聃就不用说了,历史上射中周桓王的猛人。

    暇叔盈虽然在历史上没祝聃这么有名,但也是妥妥的猛将一枚。

    他原先是颍考叔的手下,郑庄公攻许时,颍考叔持“蝥弧”大旗登城被暗算,是暇叔盈接过颍考叔的大旗首先登城。

    一句“君登矣!”不但极大的鼓舞了郑军士气,而且也瓦解了许军抵抗的信心。

    生的一副黑面虬须,浓眉大眼的模样,一看就知道是个标准的猛将。

    郑忽扭头看了祭仲一眼“祭大夫以为?”

    二人同时看向祭仲。

    “世子不若让二人同去,以暇大夫攻东门,以祝大夫取北门,祝大夫先攻,既入城,祝大夫于北门处燃火,以壮大声威,温人以为患在北门,必引兵至,而后暇大夫以火光为号,帅师轻取东门,并派人接引大军入城!”

    “好一个声东击西!”郑忽心中感叹道。

    果然,老狐狸就是老狐狸。

    “既如此,那便依祭大夫之言,二位大夫各领步卒千五百人同去罢!”

    “唯!”二人同时应道。

    讨论完领兵的问题,出兵的时辰自然也不能忽略。

    “祭大夫以为几时动身为宜?”

    “不若酉时二刻(下午五点半)造饭,戌时(晚上七点)拔营!”

    郑忽想想也没啥问题,毕竟冬天五点半的时候,天已经开始黑了。

    “那便依大夫之言!”郑忽一锤定音。

    “事已定,二位大夫便先行回营歇息,待攻灭苏子国,忽必在君前为二位大夫请功!”郑忽对暇叔盈和祝聃道。

    “唯!”

    看着暇叔盈和祝聃离去,郑忽又转身对祭仲道:“大夫亦先行安歇罢,这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