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郑王天下-第1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曲沃武公原本并没有让士卒拔营,一方面他料到今晚郑忽会夜袭,准备让郑忽扑个空,另一方面他是准备悄悄的离去,不让郑忽察觉。
却没想到郑忽竟然来的这么快,快到他撒出去的探子前脚向他禀报陉庭敌至,后脚郑忽便已经率军赶到了。
根本不给他任何反应的时间。
而那些留在原地的营帐已经成为了郑忽一方士卒的靶子。
即便他身在辕门之外,也能感受到身后炙热的温度。
事已至此,也没什么好说的了,看样子,不打一场是走不了。
于是,曲沃武公立刻指挥三国联军向郑忽一方发动进攻。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他刚出辕门,还有很多士卒还未出辕门,不来个先声夺人,一旦让郑忽一方占的先机,万一将辕门堵住,那么他们这些人就要葬身火海之中了。
郑忽见三国联军向他们发动进攻,当先率领士卒前去与之搏杀。
此战郑忽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曲沃武公。
无论如何,这次绝对不能再让曲沃武公逃走,郑忽心里发了狠。
不止是郑忽,陉庭士卒中不少人的目标也是曲沃武公。
因为郑忽之前的悬赏令还有效。
郑忽在出兵前还特地重申了一次,凡是能够抓到曲沃武公的,不论死活,一千金,一座城邑的重谢。
这样的奖赏足以让任何一名陉庭士卒动心。
千金已经可以说是重宝了,再来一座城邑,这岂不是意味着,谁杀了曲沃武公,谁就能连升数级爵位,一跃而成为真正的大贵族。
要知道,在陉庭之中,拥有一座城邑的,也就冢宰高渠弥一人而已!
这个吸引力真的是无限大。
此时升官发财的机会就在眼前,哪个人愿意轻易放过?
这种情绪表现在战争之中,就是曲沃武公突然感觉自己所遭受的压力非常大。
很明显,陉庭士卒都想往他身前凑。
只要不傻,都能感受的出来。
而郑忽自然不会跑去和士卒争功,他带领着士卒横冲直撞,四处拼杀,同时也关注着曲沃武公周围的动静。
三国联军本来单以战斗力来论就不是陉庭士卒的对手,更何况郑忽在这场战争一开始的时候便占据了先机。
现在他们的主将又被陉庭士卒团团围住,脱身不得,士气不由自主的开始下降。
身后是一片火海,退又退不得,前面眼见陉庭士卒杀的甚是凶猛,想要前进突围,却又不止一次的被打了回去。
渐渐的,三国联军已经有些支持不住了。
。。。。。。
第325章 为之发丧()
曲沃武公死了。
就死在郑忽面前。
三国联军也被郑忽率军击溃,溃逃的士卒在高渠弥和邓荒率领的士卒的包围下,几乎没有逃出生还的,与全军覆灭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对于曲沃武公的死,郑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同时也有一种怅然若失的空虚。
仿佛有一种曲沃武公一死,晋国再没有能够和他较量的感觉。
事实也确实如此,没有了曲沃武公,晋国再也没有人能威胁到他。
他的窃晋之路,至少在晋国国内再无阻碍。
晋侯和残存的晋国公族,翼城的老牌世卿,不过是他手中的玩物而已。
当然了,这并不代表他灭了曲沃武公就能够取代晋侯,化晋国为郑土。
实际上,他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后面的路确实是比前面的路轻松好走的多。
想当初,他靠着一点一点的积累,以及上天的眷顾才走到而今这一步。
接下来,他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处理问题就可以了。
这倒不是他灭了曲沃武公,就自我放松,失去了斗志。
而是晋国周边的国家需要他这么做,太过锋芒毕露了,只会给自己树立更多的敌人。
现在不是他树敌的时候,而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
晋国乱了这么长时间,不好好恢复恢复怎么能行?
所以,郑忽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和晋国周边的国家达成协议,消弭兵祸。
虢、虞两国就不用说了。
其他的像梁、芮、魏三国,此时曲沃武公已死,维系三国联合的纽带已经不在,三国的联合宣告破灭是必然的。
既然如此,化干戈为玉帛,不止是郑忽乐意看到的,三国国君同样也乐意看到。
即便是梁伯,虽说曾经与曲沃关系极为亲密,还历数过郑忽的十大罪状,但是在曲沃已经作古的情况下,梁伯也肯定乐意和郑忽所控制的晋国交好。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现实。
地球留了谁都照转。
输家从来不会被人铭记!
一代新人换旧人嘛,没什么不能理解的。
无论如何,郑忽已经决定修补与三国之间的关系了。
晋国不能这么一直打下去。
老虎也需要打个盹来恢复一下体力不是?
至于以后郑忽会不会翻旧账,那就是以后的问题了,不在当前考虑的范围之内。
战争结束后的第三天,郑忽便遣使到梁、芮、魏三国通报曲沃武公已死的消息,同时就歼灭三国联军的事情向三国告知一声。
赔礼道歉是不可能的。
这就好比几个人联合起来揍你,却没干过你,最后你反而因为几个人没干过你而深表歉意。
全天下也没这样的说法。
没有出言威胁,已经是很给三国国君面子了。
讲道理,若是三国国君足够懂事,都应该在得知消息以后亲自到晋国来向晋侯道歉,以防止被报复。
不要以为郑忽现在的兵力有些吃紧,三国就不怕郑忽。
事实恰恰相反,兵力吃紧,那是郑忽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其他国家的人并不知道这事。
不仅不知道,而且还认为郑忽比以前还要强。
这才过了多长时间,先灭曲沃,再灭贾、杨、霍三国,到如今把曲沃武公纠集的梁、芮、魏三国联军也给灭了。
如果不是兵力足够强,怎么可能能做得到。
而且,郑忽领导下的晋国接连打了三次大胜仗,士气人心正盛,不是可以力敌的时候。
这才是晋国周边国家的真实想法。
所以,应该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在此时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
只要晋国抛出橄榄枝,相信无论是梁国还是芮国和魏国,都很愿意接住的。
在这个时候,没有人会犯傻。
小国想要生存,就只能依靠大国。
就是之前梁国为什么要和曲沃交好,不就是看中了曲沃这只潜力股嘛。
却没想到被郑忽给截杀了。
晋国是汾水流域的大国,之前晋国内乱,自顾不暇,更没空搭理周边的小国。
这让周边的小国可能有些放飞自我。
在晋国内乱的这段时间,一度摆脱了晋国附庸的地位。
现在晋国统一了,重新确立一下汾水流域的霸主地位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妥的。
毕竟,这个霸主的地位,是得到天子背书的。
……
派遣出使者之后,郑忽没有回翼,反而去了曲沃。
这是他第一次前往曲沃,当然了他并不是空手而去的。
他是亲自率人护送着曲沃武公和狐突的棺椁而去的。
曲沃武公死了不假,但是他还是能为郑忽的事业发光发热一下的。
这种假仁假义,假模假样的招式套路,郑忽完全是跟刘邦学的。
刘邦和项羽相争的时候,恨不得掐死项羽,以万户侯悬赏项羽的人头。
等到项羽一死,刘邦亲为其发丧,哭甚哀。
你还别说,就这一套作秀,还真俘获了一大批人心。
其实也不能说是作秀,因为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对项羽,项羽治下之民的定位问题。
刘邦击败项羽,就意味着他成为了伟正光的一方,但问题是你刘邦伟正光可以,却不能总拿项羽当垫脚石。
这样,项羽原本的治下之民肯定是不答应的。
所以,刘邦为项羽发丧,其实就是解决项羽以及项羽治下之民的定位问题。
左右无非是告诉天下人,项羽虽然败了,但他可不是什么乱臣贼子。
他在反秦的暴政中还是有功的。
这也是太史公敢写个项王本纪的原因。
同样地,郑忽为曲沃武公发丧,也是这么个目的。
不能总让曲沃以及原来曲沃控制下的晋人戴着一顶乱化之民的帽子。
这样下去,不利于晋人内部的团结,更不利于休养生息。
相比于项羽,曲沃在晋国的定位问题,其实是难理清的。
在翼城的眼中,曲沃就是不折不扣的逆臣。
这次郑忽为曲沃武公发丧,也没准备为曲沃武公辩解什么。
也没什么好辩解的。
他为曲沃武公发丧,在事实上就已经是为曲沃站台了。
以后也不会再有人揪着曲沃叛乱的帽子不放,这就足够了。
第326章 顺其意()
成周,洛邑。
这段时间,天子即便是寻欢作乐的时候,也未能完全尽兴。
这种情况,从虢公从虢国回来一直持续到现在。
倒不是完全因为虢公和周公规劝他不要荒废政事。
当然,也有一点这方面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
主要原因在于,虢公竟然劝他授予郑忽晋国的执政之权,亲自下场,为郑忽在晋国的权力背书。
这让天子有些接受不了。
讲道理,默认郑忽控制晋国,已经是他足够容忍郑忽的胡作非为了。
现在竟然让他承认郑忽的胡作非为是正确的。
这一旦承认了,不就是等于鼓励天下的乱臣贼子犯上作乱吗?
他是天子,是名义上诸夏的最高统治者,他怎么可能能做这么事情?
这是在掘周王室赖以存在的尊卑根基啊!
问题是,虢公像被郑忽灌了迷魂汤一样,三天两头的过来劝他。
他真的是不胜其烦。
他虽然被郑氏父子二人搞得有些颓废,不太愿意过多的去处理政事,尤其是与郑国、郑忽相关的政事。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已经彻底的放飞自我了。
一些大事还需要他来决断的。
就比如虢公请求授予郑忽执政晋国的权力。
他记得虢公第一次来请求他授予郑忽执政权力的时候,他说的很明白。
“郑忽既已为晋执政,何须朕权授其柄?”
言下之意,是想让虢公回绝郑忽,你自己都已经制晋国之政,我授不授这个权力有什么区别吗?
我不授给你这个权力,你就会把晋国的权力还给晋侯吗?
既然不会,又何须多此一举?
换言之,他的意思就是,你郑忽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去吧,别来烦我。
这话已经说的是相当明白了。
奈何虢公就像是中了邪一样,还不死心,非得劝他为郑忽的权力背书。
虢公说的也很有道理。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今晋国为一,上奏于天王而告以功成,天王不加以尊崇之意,无以示来者,郑忽一晋之功大,非授以执政之权,不足以表称贺之心!”
若是其他人辅佐晋侯灭了曲沃,这话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就是虢公不说,他也不会亏待协助晋侯统一的重要辅弼之臣。
但现在这个辅弼之臣变成了郑忽,这就让他觉得特别的别扭。
尤其是虢公的那句“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让他无名火起。
你郑国当你的乱臣贼子也就算了,现在还把晋国这个曾经的大忠臣给祸害了。
怎么着这是,不搞死他这个天子,不甘心是吧!
于是,第一次,他直接甩袖而走,也算是给虢公一个警告。
本来,他以为事情到这一步也就不了了之了。
谁知道,第二次虢公竟然拉上了周公一起来劝说他。
接着,第三次,第四次。。。。。。
若不是看在虢公忠心王事的份上,他真想把虢公的卿士之位收回。
总是帮郑忽说话,他怎么能受的了。
是嫌郑忽给王室造成的伤害还不够深吗?
其实虢公何尝不知道他的劝谏为天子所不喜。
但是,没办法。
一方面,确实是因为郑忽势大,虢国不得不仰其鼻息,虢公的确有为自家考虑的因素在内。
另一方面,郑忽既然这么提了,天子还真是答应为好,不答应,谁知道郑忽会不会做出其他僭越的举动。
不止是郑忽,难缠的还有郑忽他老子。
要是郑伯知道了天子不许郑忽之请,不知道要闹什么事呢?
别看郑忽统一晋国基本上没有得到郑伯的支援。
但,这并不代表郑伯不支持郑忽。
自家儿子控制着这么大一片土地,而且很有可能最终化为郑土。
以己度人,虢公觉得,若是他身处郑伯的位置,做梦都能笑醒。
父子二人都不是好相与的,现在又面对着这么一大块肥肉,天子若阻止这父子二人吃肉,那还真得翻天!
就现在天子这小胳膊小腿,还是别跟这对豺狼父子闹别扭的好。
不然,万一演化成不可收拾的局面,那就真的糟糕了。
除了退让,天子真的没有更好的选择。
与之有类似想法的还有周公。
周公一直在郑庄公父子和天子之间扮演的角色都是和事佬。
毕竟,周王室的实力在这摆着呢,很多事情其实是有心无力。
像平王的时候,就一切顺其自然,不过多的去干预其他国家的政事。
量力而行,在彼时,也就除了郑国,其他国家对王室还是相当尊重的。
但是自从当今上位之后,过多的干涉其他国家的政事,让其他国家有些不满,尤其是对郑国穷究不放,导致郑国做出一系列的凌上之举,损伤了王室的权威。
郑国的实力也在那摆着呢,不是谁想干倒就能干倒的。
其实,这也不能怪天子,只能说天子有些急功近利了,想要急切的重振王室。
扭转天下人对于上天已经厌弃周德的看法,不过,造成的结果却是适得其反。
天子当初就不该一味的针对郑国,无论郑国的做法有多么让人气愤,但人家祖辈的功劳还在,贸然行事,只会给天下人留下一个更加不好的印象。
可惜当初天子年轻气盛,不听劝,悔之晚矣!
现在郑忽控制了晋国,郑国的实力可以说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此时,更加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
若是顺从着郑伯父子来,助长他们的骄傲情绪,让他们自己漏出破绽,周王室或许还有摆脱郑国欺凌的时候。
一味的和他们对着干,只会让郑伯父子二人对王室更加不满,也更加清醒。
所以,郑忽提出的条件还是答应的好。
说起来也不算什么大事,反正郑忽已经将晋国权力窃夺在手了,做个顺水人情也就是了。
而且,如此一来,郑伯父子二人,一为天下之强诸侯,一为天下之强卿。
只会惹得列国更为忌惮。
这其实会对王室更加有利。
这是周公的看法。
郑国发展到现在,王室想要遏制已经是不太可能了。
既然这样,那就不如一切都顺着来,等他们自己出错。
第327章 融合()
曲沃的那场作秀很成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