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抗日之不败战神-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大场镇失守了以后,中国守军在日军部队强大的炮火攻击之下,疲于迎战,节节败退,而此前,多次击退日军主力部队进攻的中国守军,由于陷入到了孤军奋战当中,在付出了极大伤亡的代价之下,也只好选择往南撤退,以此来保存实力。
原本新编混成独立旅共计拥有一千余人的兵力,经过跟日军主力部队的几番交手之后,在缺少重型武器装备,以及弹药奇缺的情况之下,在往南撤退之前,只剩下来了两千余人,由此可见,为了镇守大场战地,所浮出来的伤亡代价何其之大,即便是如此,全旅官兵们依然坚守阵地,几乎每天都要跟进攻的日军主力部队打一场残酷而又血腥的白刃战,坚守阵地毫不退缩。
多支士气低迷的中国守军,纷纷沿着沪太路向南奔逃,在清晨时分,日军使用八辆战车开道,只派遣了三百余名步兵向南追击,在日军的飞机在空中配合地面部队向中国守军阵地大肆轰炸,还未从阵地上撤退出来的中国守军几乎全军覆没。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军队的实力,进而达成持久作战的目的,十月二十六日,负责镇守大场阵地的中国守军主力部队开始向南翼转移,由此而影响到中央作战军侧背的安全,第三战区于是决心放弃北站——江湾间的阵地,组织部队向苏州河沿岸之江桥镇——小南翔一线撤退。
看到中国军队大撤退的情景之后,苦战多日的日军部队,当即就派遣多支主力部队向南乘胜追击,出动飞机空中猖狂十足地低飞扫射,一时之间,位于上海的闸北地区变成了一片火海。
在十月二十六日这一天,日军部队终于如愿以偿地占领了大场,而坚守大场阵地的混成独立旅在陷入到日军主力部队的包围之前,接到了撤退的命令,从当初的一万余人的兵力,在此时锐减到了两千余人,但是全旅官兵们的战斗意志却丝毫未减。
接到撤退的命令之后,伤亡惨重的混成独立旅,随同中央军德械师第八十七师一起撤到了苏州河的南岸,以北新泾为中心沿河据守。
穷追不舍的日军部队继续往南追击最后撤出大场阵地的混成独立旅,位于苏州河北岸的日军部队,曾多次强渡苏州河,均被位于苏州河南岸的混成独立旅成功击退。
十一月初,日军集中火炮和飞机沿河滥施轰炸,弹如雨下,企图掩护步兵强渡。新编混成独立旅的两千余名官兵们,在北新泾外围占领阵地,阻止日军深入,相持多日,有力地阻击了苏州河北岸的日军主力部队。
由于日军后续大量的派遣军,在金山卫登陆,陷松江,趋青浦,当时作为主力部队的中央军侧背受到威胁,隶属中央军的第八十七师奉命于十一月九日夜向昆山方向撤退,在撤退的过程当中,却因为道路阻塞,秩序混乱,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中央军德械师第八十七师自八月十三日开战到十一月九日撤出上海,整整三个月,无日不战,其间补充兵力四次,每次都是二三千人,共伤亡官兵一万六千多人。
激战中,团、旅长不亲临第一线与部署共同作战,阵地就不易守住,就连旅长都曾两次投过手榴弹,开过轻重机枪,可见战况之激烈,世所罕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便当时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落后,但官兵士气旺盛,浴血奋战三个月,以巨大牺牲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迷梦,写下了抗战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
刚新编成立不到一个月时间的混成独立旅,从上海撤退以后,就只剩下了一千余人,担任旅长的李文峰在撤退的过程当中,被日军的流弹打中胸部,受伤非常严重,火速被送往南京的中央陆军医院接受手术和治疗。
由此,混成独立旅在人员不整的情况之下被撤编,改编为中央军新一团,编入到了人员伤亡严重的中央军地八十七师,而孙文武依然担任新一团的团长,保留少将军衔。
在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十一月八日夜,日军凭借强大火力从东、南、西三面突入松江城,国军第六十七军全军覆没,日军遂占松江。
紧接着,日军随即兵分两路,一部沿太湖东岸,经浙江、安徽直趋南京,主力则指向枫泾镇、嘉兴、平望,十一月九日,日军部队切断了沪杭铁路及公路。
与此同时,日军第十六师团在中岛今朝吾指挥下,在江苏太仓境内的白茆口登陆成功,前锋直指京沪铁路和公路,形成合拢之势。
苏州河北岸的日军六个师团于十月三十一日强渡苏州河后,迅速向两路登陆日军靠拢,淞沪地区中国七十万大军顿陷危险境地。
十一月八日晚,老蒋下令进行全面撤退,所有部队撤出上海战斗,分两路退向南京、苏州——嘉兴以西地区。由于命令仓促,指挥失控,大撤退结果演变成全面大溃退。
自十一月九日起,日军击退中国军队零散抵抗,连占虹桥机场、龙华、枫泾、青浦。
十一月十一日,日军进至苏州河岸,南市及浦东我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奉令撤出阵地。当日,上海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沦陷。
对于从上海撤退的几十万中国军队来说,他们几乎没有时间进行任何喘息的机会,接下来,就要参加南京保卫战,这对于损兵折将的中国军队来说,将又是一场残酷的战役。
从上海撤退出去以后,编入到中央军第八十七师的新一团,自然是作为主力部队之一,誓死捍卫当时的民国首都南京城。
作为新一团的团长,孙文武带领着全团一千余名官兵,在补充了一些武器弹药以后,负责镇守南京城的光华门阵地,而新一团的阵地就设在了位于光华门不远处的工兵学校之内。
当然了,在南京城光华门外边的工兵学校之内,不仅只有新一团这一千多人的兵力,为了不让城外的日军部队攻入光华门,在工兵学校里面安排了一个旅的兵力,可谓是重兵把守。
第357章 保卫南京()
说到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初进行的南京保卫战,就不得不提五年前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正是因为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淞沪抗战,这才引起了当时国民政府极大的警觉,直接促成了国民政府开始拟制国防计划的同时,也认真仔细地考虑首都南京的防守问题。
当时国民政府的参谋本部做出判断认为,一旦中日战争再度在上海地区爆发,日军必将在其强大航空兵掩护之下,以陆军沿京沪铁路、海军溯长江向当时的民国政府首都南京发起猛烈进攻。
于是,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在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内成立了一个城塞组,由当时的参谋次长贺耀祖兼任主任,在德国顾问的指导之下,开始整修长江沿岸的江阴、镇江、江宁等各个军事要塞,并准备在南京以东构筑起坚固的国防工事。
但问题是,由于当时的国民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因此,随着《淞沪停战协定》的签署生效,当初拟订的防御计划并未严格贯彻执行,拟筑的国防工事自然也未能完成,完成了半吊子工程。
三年之后,一九三五年夏天,华北事变发生,接着又出现一场使华北脱离国民政府中央的所谓“华北自治运动”,这才使得当时的国民政府,对日本蚕食侵略中国的政策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开始积极地进行了很多抗战的准备工作。
一九三六年二月,国民政府中央令张治中将军,负责南京和上海之间主要防御方向上构筑了吴福线和锡澄线两道国防工事线,组成了南京外卫线防御阵地。
在南京地区,则构筑了外围和复廓两道阵地:沿大胜关、牛首山、方山、淳化镇、青龙山、栖霞山至乌龙山要塞之线为内卫线的外围阵地;以南京城垣为内廓,环城以雨花台、孝陵卫、紫金山至幕府山要塞炮台之线为外廓。
以上构成复廓阵地,在南京城内北极阁、清凉山等高地则筑成坚固的核心据点。
当淞沪战场日军大批增援部队由张华浜、川沙强行登陆后,面对日军由守势作战转为强大攻势作战的情况,中国大本营不得不认真考虑首都的防御问题。
一九三七年九月二日,一方面责成军事委员会执行部与南京警备司令部迅速修整南京地区工事及制订防御计划;一方面责成第三战区派军修整、加强吴福线、锡澄线工事,以备淞沪作战部队在“万不得已时,则退守后方既设阵地,作韧强之抵抗”,以“巩固首都”。
日军大部队在杭州湾登陆后,当时中国的统帅部感到事态严重,开始重视南京的防守问题。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中旬,老蒋在南京连续召开了三次高级幕僚会议,在次日晚的第三次会议上,老蒋明确表示同意唐生智的建议,决定“短期固守”,预期守1至2个月。固守南京的方针确定之后,统帅部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战役措施。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日,唐生智发布戒严令,南京地区进入战时状态。
长达三个多月的淞沪会战末期,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对上海进行翼侧包围。中国第三战区为避免上海作战部队两面受敌和为巩固首都,下令该地中国军队向南京外围既设阵地转移。
日军于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全面占领上海,随即乘胜西进,企图一举攻占下当时民国首都南京,以迫使中国的国民政府屈服投降。
其实,自打“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开始以来,英、美等西方列强,虽然并未对中国的抗战进行实际的支援,但相互的贸易仍在进行,特别是德国仍与中国进行军火贸易,苏联在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后更积极支援中国武器装备等。
再来看看日本方面是如何有预谋发动对南京的进攻和占领,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初,日本在内阁中成立了一个第四委员会,专门研究是否宣战的问题。最后结论是“宣战对日本方面不利”,决定仍维持不宣而战的局面。
由于战局的不断扩大并有向长期化发展的可能,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六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废除只适用于战时的《战时大本营令》,重新制订一个既适用于战时,也适用于“事变之际,按期需要可得设置大本营”的《大本营令》,规定“陆、海军大臣既作为国务大臣参加内阁,又作为统帅部之一员置身大本营,负责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八日,以军令第1号命令公布了《大本营令》。大本营于20日设置完毕。
十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日本召开了第一次大本营御前会议,通过了对中国的作战计划预案。
日军攻占上海后,由于第十军团并未遭到中国军队的坚强抗击,部队伤亡甚少,于是乘胜西进,不愿遵守参谋本部所规定的作战地域限制线,于十一月十五日夜,决定“以军主力独立果断地向南京追击”。
而当日本参谋本部致电令其停止前进时,“华中方面军”向大本营提出意见,强烈要求“攻占南京”。
对侵华日军当局与大本营存在的这一矛盾,大本营终于屈服于侵华日军当局的意图,十一月二十四日以“大陆第五号”命令“废除以‘临命’第六百号指示的华中方面军作战地境”界限,并预告“华中方面军”参谋长:“本部有坚强决心攻占南京。”
“华中方面”军当日即制定了《第二期作战计划大纲》,进行攻占南京的准备。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一日,日本大本营正式下达“大陆第8号”命令,命“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同时下达了“华中方面军”战斗序列令。
紧接着,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日,日本大本营免去了松井石根大将在“上海派遣军”的兼职,任命朝香宫鸠彦王中将继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朝香宫鸠彦王是伏见宫邦家亲王之孙、久迩宫朝彦亲王第八子、昭和天皇裕仁的叔父,被明治天皇赐与朝香宫的宫号。
而且,这个朝香宫鸠彦王,还是南京大屠杀主要元凶,他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罪大恶极,十恶不赦,人神共愤。
第358章 日军进攻()
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一日,从上海挥师北上的日军部队乘胜追击,很快就攻占了江阴要塞。
同一天,日本参谋本部根据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提出来的要求,当日就下达了大陆令第八号:“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至此,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
日军第十军遵照方面军下达的作战命令,部署了第一一四师团,沿着溧阳、溧水公路向南京南部方向,保持着攻击的态势快速挺进。
与此同时,日军第六师团沿着广德、洪兰埠公路,在日军第一一四师团的后面,也朝着南京南部方向保持着攻击的态势前进。
而日军的国崎支队,则是沿着广德、郎溪公路攻占了太平(当涂),随后又渡江迂回至浦口附近,切断了南京守军北退之路。
紧接着,日军第十八师团又经宣城向芜湖发动了进攻,阻断了南京守军西退之路。
至此,当时作为民国首都的南京城,几近形成了被日军主力部队包围的态势,守卫南京城的中国守军,几乎已经成为了日军部队的“瓮中之鳖”,自然,对于中国守军也极为不利。
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三日至六日,经过了四天的激烈战斗,日军正面的第十八师团和第九师团,突破中国守军第八十三军及第六十六军的警戒、前进阵地,顺利占领了了句容,突击至句容以西的黄梅、土桥及湖熟镇一带,并有一部兵力由右翼深入到孟塘、大胡山附近。
此外,日军第一一四师团也突破了中国守军第七十二军及第七十四军的警戒、前进阵地,顺利占领了溧水,挺进至溧水以北之秣陵关、陆朗镇及江宁镇一带。
在这个时候,日军右翼的天谷支队和第十三师团,则是正向镇江、靖江进攻中,左翼的第六师团正向秣陵关前进中,国崎支队和第十八师团正向当涂、宣城发动了进攻。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六日下午,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发现日军迫近第一线阵地,日军第十六师团一部已渗入至汤山镇左侧后的胡塘、大胡山附近,急令国军第三十六师速派一个步兵团进占麒麟门附近阵地,以掩护国军第六十六军侧背,并阻止该敌继续渗入。
随后,又电令在镇江的国军第七十一军、在镇江及东昌街一带的第八十三军迅速向南京转移,以增强南京的防守力量,还规定第七十一军转移后,镇江要塞由第一零三师代师长戴之奇指挥。
同时,又令国军第二军团(第十军)刚刚抵达南京栖霞山附近的第四十一师推进至龙潭、乌鸦山地区,以掩护第七十一军及第八十三军转进,并保持与镇江的联系。
由于当时南京已成为了一座围城,即将变为战场,老蒋于当晚召集少将以上军官开会,于十二月七日清晨五时四十五分乘飞机离开南京,飞赴江西,转武汉统帅部。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七日,日“华中方面军”下令,于当日开始向南京外围第一线防御阵地进攻。
突破该阵地后,继续向南京城复廓阵地攻击,并集中到达战场的全部炮兵火力,用以摧毁并夺取城垣,上海派遣军司令部官松井石根从空中投函南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