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筝歌-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七月,这个差事果不其然派给了祖大寿。
祖大寿不是不知道,大凌河这个苦差,分明是要他去冒死!孙承宗不派别人去,而是派给了他,无非是对他仍旧有所忌惮。交给别人,有个万一,是得不偿失。
本就提心吊胆了半年,这下要离开锦州,祖大寿更是有几分胆颤,怕是有去无回。
正是焦心忧虑之时,海兰珠主动来求见。
祖大寿问:“此行大凌河,是凶是吉?”
“大凶。”
如果她没有记错的话,大凌河之役只怕比祖大寿从前经历过的所有战役,都要惨烈。
“看来,这次是逃不掉了”
“将军此行,只有两个结局。或死,或被俘。”海兰珠别有深意地说道:“将军还不能死。”
“呵就算逃得一死,为虏,跟被东厂人抓去,有何区别?怕是生不如死。”
海兰珠说道:“将军若是想保命,就带我去大凌河吧我和叶布舒,是你的保命符。”
二十日,祖大寿一行踏上了前去大凌河的路途。
叶布舒第一次出远门,也从未骑过马,被几位将士轮流带着,一路上也不哭闹,格外恬静。
祖大寿的部将们都十分喜欢叶布舒,时不时还教他练蹴鞠。他虽然才四岁大,但到底是女真人的血脉,身手矫健得不得了。
这半年海兰珠与他朝夕相处,两人的感情是愈发深厚了,其实叶布舒和同龄人比起来,算是极内向的,不怎么爱说话,喜怒哀乐也不轻易显露出来。这一点对比起豪格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谁知他们行出锦州城不过数里,祖大寿的养子祖可法就驾着快马,怀中托着一个婴儿,急匆匆地追过来道:“东厂的人不知是从哪打探到的消息,知道了袁公有个遗腹子在锦州,父亲一走,就派人搜了祖府。幸亏我及时将公子救了出来,不然只怕是凶多吉少了——”
“该死!”祖大寿骂了一声,“这群走狗,非得赶尽杀绝,才肯甘心吗!”
“皇上不知是哪里想不通了,又把大权揽给了太监!”
祖可法主动请缨道:“锦州是回不去了,这一路便由我照顾公子吧。”
“也好,文弼若是有半点闪失,我有何颜面去见袁公?”
第169章 大凌河之役(二)()
大凌河
当晚;祖大寿与左都督何可纲会和于大凌河城中。
军民入城修整了两日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城墙的修葺工事。
因害怕金兵来袭,城中民夫日夜赶工;工事进展得很快,原本到八月中旬便能竣工,谁知道初六日;城墙雉堞还没修完;皇太极便已率领八旗军;兵临城下了。
得知皇太极围攻大凌河时;祖大寿心里是咯噔一声,下令四闭城门;匆忙率士卒躲入城中,和何可纲仓促整军;准备迎敌。
皇太极此行来势汹汹;光是在城内听着外头兵马的动静滔天,粗略估算,起码有不下四万兵马。
然而城中他和何可纲的部下不过数千人;剩下都是民夫;出城交战;没有半分胜算。除了抵死守城,以候援兵外,别无他法。
谁知金兵来了三日,便挖了三日的战壕,根本没有半点要攻城的意思。
祖大寿和何可纲站在城楼上,望着四面城外乌泱泱的金兵,整个大凌河城外,被挖出了四道壕沟,金兵干脆还建筑一道一丈多高的墙。
万万没想到,皇太极会出这样的狠招,祖大寿从城楼上向下望去,“连挖四壕,弯曲难行,器具全备,这皇太极——当真是狡诈!”
何可纲是一筹莫展道,“咱们的粮草只够吃几天了,这样下去,援兵不来,我们会被活活困死在这——”
祖大寿被逼得急了,朝城外吐一口唾沫,骂道:“呸——他娘的,要打就打!伸头一刀,缩头一刀。把我们围死在这儿,算什么英雄好汉!”
说着就抓起,对何可纲道:“管不了那么多了,我先率五百人突围,若是能冲破金兵的战壕,自然会从锦州带援兵来救!”
祖大寿向来雷厉风行,顷刻间,就带着自己的五百步兵出了南门。
金兵自然早有准备,在战壕里守株待兔,祖大寿与金兵交手两三个回合,只身杀入敌营,毫发无损,但见形势实在难以突围,为不折损士卒,又灰溜溜地退回了城中。
接下里的十天,皇太极依然按兵不动,只围不攻。
大凌河城中断粮,援兵不至,将士们坐困愁城,惊恐万分。祖大寿还想力图突围,破此困局,于是率一众兵马,企图出城诱战。
金兵等了这十天,也有些蠢蠢欲动,一瞧见城中有人出来,立马跟打了鸡血似的往上涌。
正白旗部图赖先入,达尔哈继之,四面环攻,贝勒多尔衮亦率兵入。何可纲见金军中了计,立刻令城内炮矢俱发,图赖被创,副将、备御等四元大将战殁。
皇太极听闻后,重责了图赖等人轻举妄动,不听劝阻,多尔衮也被叫到了御帐。
皇太极对这位年仅十九岁的弟弟是青睐有加,所以并没有因擅自攻城一事当面责罚多尔衮,只是对图赖说道:“今日好在墨尔根戴青贝勒没有大碍,倘有疏失,你们谁人担待得起?”随后才教育多尔衮,“你年轻气盛,本汗理解。本汗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恨不得每回打仗都冲在最前头。可你如今贵为贝勒,又是本汗的幼弟,明军的炮弹不长眼,冲锋入城这样危险的事情,下次还是不要做了。”
“大汗教诲,多尔衮牢记在心。”
多尔衮反省道,并按照皇太极的意思处置了擅自轻进的部下。
壬子,皇太极故技重施,派人射书城中,招蒙古人出降。
乙卯,再遗书祖大寿曰:“往者我欲和,尔国君臣以宋为鉴,不我应。尔国非宋,我亦非金,何不达若此。本汗今厌兵革,更以书往,惟将军裁之。”祖大寿不答。
丁巳,明松山兵二千来援助大凌河,然众寡悬殊,被金兵在城外击败。
丁卯,总兵吴襄、宋伟率锦州兵六千前来救援。
这一日上午起了大雾,几尺外不识人。忽有青气冲敌营,辟若门,阿济格率兵军乘雾迎敌,大败明军。
此时的孙承宗已赶赴锦州,亲自督战救援大凌河。吴襄、宋伟第一次援助兵败后,九月丁亥,孙承宗再派吴襄领六千兵马前去支援。
皇太极得到哨探来报,亲自率军到长山迎敌。途中见烟尘起,便知前头是明朝的援兵。皇太极下令诸军勿行,并自率二百亲兵,与贝勒多铎沿着山路潜进。
明军的哨探发现后,六千大军一路掩杀过来,皇太极率二百亲兵渡河,冲杀过去,明军六千多人竟是被二百人冲杀得溃不成军,紧接着后路大军赶到,势不可挡,一番乘胜追击,六千人溃败而逃。
至此,明军三次援助大凌河,皆以失败告终。
祖大寿一众在大凌河城中是坐以待毙,毫无出路,所有的希望都压在了援军身上。
这明军救援溃败的消息还没传入大凌河,皇太极就先想出了一招以假乱真的诱敌之计。
皇太极先前闻之祖大寿只身闯敌营的举动,格外钦佩,传令全军,不许杀祖大寿,要活捉他为己用。于是,为诱祖大寿出城,皇太极命三军设伏山内,并让金兵士卒穿上明军将士的衣甲,举着明军的旗帜,假装高喊着杀入金兵大营。
这边城中的祖大寿听见了动静,在城楼上一看,喜出忘外,以为是锦州的援军来了,当即率兵出城欲与援军回合。
谁知等他出了城,哪里还有什么援军,满眼都是蜂拥而上的金兵!
祖大寿大惊失色,自知中了埋伏,在重重围困下,竭力厮杀,才得以狼狈遁回城中。
至此之后,祖大寿心有余悸,便紧闭城门,无论金兵如何引诱,都不肯出城。
这边的大凌河城中,被围困了整整四十八天后,已有如人间炼狱。
海兰珠抱着叶布舒和袁文弼,躲在屋中,不敢出门半步。
一个月前,城中的粮食就已经吃光了,城里人先将千匹战马都杀了,吃马肉过活,不久,马肉吃完了后,开始人相食之
城中加上士兵和筑城民夫,原有三万兵民,到今日,已经活生生饿死了一万人。
不仅如此,为了果腹,城中人只能炊骨析骸,以人骨为柴火,以人肉为食,整座大凌河,成了一座活人坟,空气中无不弥漫着血腥的气味。
才一岁大的袁文弼,因为没有奶水,一直在哭。众人攒给祖大寿的粮食,也所剩无几了。海兰珠饿着肚子都无所谓,但见到叶布舒饿得面黄肌瘦,是心如刀割。
她面前,只剩下两个选择。一,活生生饿死,二,吃人肉苟活。
这晚祖大寿回来后,海兰珠便跪地请求道:“祖将军,投降吧援军不会来了,事到如今,投降,还能救下这两万军民,免遭生灵涂炭”
祖大寿清楚她话中的分量,也知如今是弹尽粮绝,山穷水尽别无他法了。
“今日我若降了金,祖上世世代代忠臣良将的基业,就毁于一旦了我祖大寿,一生戎马,难道真要背上卖国求荣的‘汉奸’之名,苟且偷生吗?”
“有些事情,冥冥中,是注定的”
祖大寿不会知道,他祖氏一族,最后的结局,不仅仅是降了金数十年后,他还会是那个亲自写信招降吴三桂的人。
海兰珠恳请道:“我知道,要迈出这一步很难想想文弼,想想城中的两万人命。走到今日,将军的对大明的忠义,已皇天可鉴。只要投降之日,将军将我和叶布舒交给皇太极,两万军民不仅可以性命无虞,将军还能全身而退。”
“全身而退什么叫做全身而退?”
“全身而退地回到锦州,继续效忠大明。”
祖大寿惊颤,“你所言,可是真的?”
“我明知道大凌河之围是怎样惨绝,为何还要来?”
海兰珠摇头苦叹,“将军,还不能死不久的将来,将军就会明白,所谓天命,是无法逆转的”
乙未,明太仆寺卿监军道张春,总兵吴襄、锺纬等,再以马步兵四万来援,壁小凌河。
戊戌,明援兵趋大凌河,距城十五里。
皇太极命两翼骑兵冲击之,莽古尔泰与德格类率正蓝旗围其南,为左翼。这次一鼓作气来了四万明军,到底不是那么好打发的。莽古尔泰在左翼强攻不下,其部被明军重创,于是便回营向皇太极请奏。
“大汗,我的正蓝旗已是伤亡惨重,不能再攻了!”
皇太极听后,下令让右翼继续强攻,并偶然诘问道:“本汗听闻,你的部下每次出兵都不听从号令,从而贻误了军机。”
莽古尔泰方才从战场上杀回来,正是血气方刚,脑子一热,愤怒道:“没有这样的事!”
皇太极一挑眉,急着赶去前线督战,也未与他置气,只道:“如若是诬告,当治诬告者之罪;如若其言属实,你所率之部,倘能无罪?”言已,皇太极便将身去乘马。
莽古尔泰一听要治他的罪,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心里想着,这个老八,当真是当了汗王,厉害了!才除掉了阿敏,这下莫不是要拿他开刀了!
“大汗!为何偏偏要与我过不去呢——”
莽古尔泰上前一步,手握佩刀,对着皇太极怒目而视道:“这几年来,我自认已对大汗极尽承顺了!大汗难道还想杀了我吗?”
德格类赶紧拦在他面前,一拳锤在他胸前,厉声道:“五哥!你疯了吗!怎么敢说这样大逆不道之话——这可是悖逆之罪!”
此话一出,更是火上浇油,以莽古尔泰的脾气,当然非得争出个是非来才肯罢休。
“我说错了吗!大汗这样咄咄逼人,到底意欲为何!”
说着,便将那佩刀抽出刀鞘,就要上前去与皇太极干架。
“这个大汗都让你当了,你还想怎样——”
皇太极也不甘示弱,气势凌人地骑在马上,逼上前怒声道:“莽古尔泰!本汗敬你是兄长,你倘若再这样目无汗威,出言相辱,我岂能饶你!”
“饶?除了对待汉人之外,大汗什么时候有过这份怜悯之心了!我这个三贝勒的位置,迟早是保不住了,不如今日来个痛快——”
德格类拼命拉住发了疯的莽古尔泰,周围的士兵也纷纷执刀相向。
皇太极气得大喝:“你可别忘了!当年你弑母以邀宠——如此说来,你又算是个什么东西!”
“放开我——都给我滚开!”
莽古尔泰对众人拳打脚踢,好几个壮汉一同上来,才将他牢牢压在地上,不得动弹。
“本汗是大金国汗,今日你胆敢出此逆言,在你心里,可有尊卑之别!”
第170章 大凌河之役(三)()
战事当头;皇太极没有清算莽古尔泰的意思,压着怒火翩然而至阵前,指挥右翼兵再攻。并令火器营红衣大炮齐发,正黄旗兵猝入张春营;是大败明军,吴襄及副将桑阿尔寨先奔。
张春等人复集溃兵立营,时正起大风,张春设计乘风纵火,大火真要烧到金兵大营时,不知是不是老天有意要帮金兵,天忽降雨;风向复反,两军再战,明军再次大败。
皇太极生擒张春及副将三十三人。张春不屈,乞求一死;皇太极赦之不杀。
是役也;祖大寿仍以为金兵此举实为诱敌;仍旧闭城不出。
四次救援;皆以失败告终。四万援军;土崩瓦解。
明廷最终决定停止再派兵援救,大凌河城彻底陷入了绝境。
冬十月癸亥,皇太极于御帐议三贝勒莽古尔泰上前持刃之罪,诸贝勒议莽古尔泰大不敬,夺和硕贝勒,降多罗贝勒,削五牛录,罚银万及甲胄、雕鞍马十、素鞍马二。
丁未,包围了大凌河整整两个月后,皇太极再次去书招降祖大寿、何可刚等守将。
己酉,遣降将姜新入大凌河招降祖大寿,并再次写信言明:“过去金人擅杀辽民,确有其事,本汗对此深为懊悔,并以此为戒,三令五申过全军将士,不得再杀辽民,违者治罪。至于永平屠城一事,乃是二贝勒阿敏一人所为,本汗对其处以严惩,已将其圈禁在家。望祖将军无需再有后顾之忧,放下偏见,本汗一定善养大凌河百姓,以此书为证。”
这一次,祖大寿亦遣游击韩栋来金兵大营相会,以谈议和投降细末。
韩栋给皇太极带来了一份书信,信中只写了三个字——叶布舒。
看过那字迹后,皇太极立即了然,问道:“祖将军想要什么?”
“祖将军说,大凌河可降,但其妻子家眷都还在锦州城,一旦大凌河降城,明朝的锦衣卫一定不会放过他的家人,所以恳请大汗能放其回锦州解救家人。还能顺便替大汗里应外合,夺下锦州城。”
“好!本汗答应他!”
皇太极没有多想,急迫问:“本汗听闻,大凌河城中人相食之,可真有其事?”
韩栋沉痛道:“待大凌河开门降城之时,大汗便能亲眼目睹了恐怕比起那阴曹地府来,犹有过之。”
“本汗围攻大凌河两个月有余,弹尽粮绝,明人仍死守这份不屈不挠之气魄,实令本汗感叹。”
皇太极扼腕道:“上天有好生之德!事不宜迟,只要祖将军肯早日开城门投降,本汗一定放粮接济城中军民!”
韩栋回到大凌河城中后,将皇太极的原话带给了祖大寿。
祖大寿召集众将,商议投降之事。
何可纲一听祖大寿有意议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