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筝歌-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修城池备战。还大张旗鼓地派使臣来看金国笑话,汗王明面没有动怒,心里肯定是气得不行。今日这岳起鸾,简直是撞在了枪口上,从今往后,约莫是没人敢再提‘议和’二字了。”
“他当然是气的。那袁崇焕明知努…尔哈赤是死于自己的红夷大炮之下,还装腔作势地派个使臣过来,两国交战,不杀来使,说是吊唁,不如说是来羞辱他的。”
她虽未亲眼见到皇太极接待明朝使节时的情形,但想也知道他一定是忍着怒火,假意言笑。
海兰珠在脑海中前后梳理了一遍局势,不免叹息道:“可是议和,确实是如今唯一的法子”
“谁说不是呢?宁锦是明朝在辽东的死防线,说什么也得咬住,宁远攻不下来,不如议和以缓解眼下剑拔弩张的局面。何况汗王初登大位,威望不高,三大贝勒皆和他平起平坐,金国如今处于劣势,正是要革新的时候,再去碰宁远这块硬石头,只会内伤更甚。”
范文程忧心忡忡道:“我们这些汉臣是不敢再说什么了。若是你的话,兴许汗王还能听进去半分”
于是入了夜后,海兰珠特意留神没有睡熟,待皇太极回了屋,换下了黄袍褂,她才下床点起一盏火烛。
“这么晚了,还没睡下?”他有些诧异道。
海兰珠不急不缓地倒了两杯茶,“听说你今个在早朝上发火了,可是真的?”
他皱眉坐下,“不提也罢。”
“杀了一个求和的汉生,可是解气了?”
皇太极喝一口茶,低咒了一句,“杀了袁崇焕那小儿,我才解气。”
“我知道你想一雪前耻,早日入主中原,只是对明的战事,是急不来的”
“你若是想说和那岳起鸾同样的话,最好立刻打住。”
皇太极沉下脸来,迳自去了卧榻。
海兰珠见直言无益,又知道他向来是吃软不吃硬的,只好转变攻势,跟着他一并睡下,一双纤纤玉手柔若无骨地覆在他肩头,细声道:“你每九晚五的,人影也见不到。我不过是想替你排忧解难罢了,哪知道弄巧成拙,反倒是触了你的霉头”
皇太极转过身来,沉吟道:“最近烦心事多,也没什么时间陪你。你若是闲不住,我便安排你回文馆,如何?”
“文馆有太多故人了我还是不要回去得好,再说我在这汗宫也有哲哲、布木布泰作伴,不觉得无聊。”
她望着他眼眶深陷,翻着青紫,心疼道:“倒是你,成日这样操劳国事,要小心身体才是。”
“不碍事。”他揉了揉她披散的发丝,柔声说道:“等过了守丧服孝之期,我便给你安排一个新的身份,光明正大的娶你过门。”
“你说什么都好,我都听你的。”
她香了香他的嘴巴,撒起娇来,“不过,你现在都是汗王了,若是要打仗,就不要带兵亲征了。大金那么多能征善战的勇士,我可不舍得你去冒死陷阵”
“若是要伐明,我自然要御驾亲征。我必亲自取了袁崇焕的首级,才算不负先汗的厚望。”
“这半年前才吃了宁远的败仗,怎么说也得再休养一阵子吧?”她旁敲侧击地问。
他眉心紧拧,不容置疑道:“休养?等袁崇焕将关锦防线都给建好了去吗?”
“皇太极”
“好了,”他阖上眼睛,不愿再与她多谈,“我乏了,今日还是早些休息吧。”
她知道,既然他打定了主意,任是怎么劝,到头来也只会适得其反。
于是议和的事情便一直拖到了年末,皇太极也未有定夺。他不提此事,众臣也不敢提,袁崇焕的来信便一直被压到了新年。
天聪元年,正月初一,金国举行新汗继位改元后的第一次新年朝贺仪式。
金国统领下的各城各部,文官武将,女真人、汉人、蒙古人都来到盛京朝觐。
海兰珠跟着哲哲一通去了朝贺,只见皇太极一身庄重威严的褂袍,明黄的朝服上镶着藏青锦绣蛟龙,朝冠上覆以红色的珠穗,正中饰三层金顶,四面绕金顶各镶东珠一颗,并以金龙为饰。
皇太极居中坐着,而三大贝勒则分坐其左右,四人并肩端坐殿上,接受群臣叩拜。
这样的皇太极,看得她心中感慨万千。
从十五岁,到三十五岁。二十年,仿佛弹指一挥间。
她看着他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如今,再也没有人会喊他“叶赫小子”了,再也没有人能凌驾他的权利之上,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止他的征途。
海兰珠的脑海中蹦出了两字来。
天子。
明一者皇,察道者帝。皇天佑之,号称天子。
第147章 与明议和(二)()
天启七年(1627年)初,后皇帝皇太极一面派遣方金纳为首的九人代表团,前往宁远与当时的辽东巡抚袁崇焕议和,以疑惑明朝方面。
随后,后金铁骑乘冬季冰坚,进攻与铁山仅三里之隔的云从岛。毛文龙率部英勇反击,派部将毛有见、尤景和等逆袭后金军。双方在冰面上展开激烈战斗。东江健儿面对武器、装备和人数都占优势的后金军,毫无惧色,浴血奋战,双方互有杀伤,后金军强攻多日,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后金主帅阿敏见部队伤亡太大,占不到半点便宜,遂迁怒于朝鲜人,转而进攻朝鲜义州和安州,攻破城池,大开杀戒。得手后,又率大军移向朝鲜首都王京,准备灭掉朝鲜称王,朝鲜国王李倧一面仓皇出逃,一面遣使向明朝和毛文龙请罪,说导敌不是自己的主意,而是臣子所为,请求援救。
天启皇帝认为朝鲜虽然协助后金,但不应该计较属国的过错,才是气量。于是下诏给毛文龙,要求毛文龙不计前嫌,出兵援朝。他说:“奴兵东袭毛帅,锐气未伤,深慰朕怀。丽人导奴入境,固自作孽,但属国不支,折而入奴,奴势益张,亦非吾利。还速谕毛帅相机应援,无怀宿嫌,致误大计。'3'”
毛文龙接到诏书以后,不顾自身粮饷短缺,毅然率部进入朝鲜,反击后金大军。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中,东江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每日“拉死尸为食'4'”,仍在毛文龙的激励下,顽强作战。双方在宣州、晏庭、车辇、义州等地反复拉锯,而随着天气逐渐转暖,战事逐渐向有利东江军的方面转变。随着河水、海水的解冻,东江军逐渐依靠朝鲜境内的大小河流,把以骑兵为主的后金困住,多次重创敌军,“三战三捷,困奴于银杏江'3'”,随于千家庄、瓶山一带与后金主力展开决战,“文龙自率兵出,大战,杀固山三、牛鹿八人,斩两千余级。'5'”阿敏不得不放弃在朝鲜称王的打算,“杀出一条血路回到本土'6'”,东江军取得了战役的最后胜利。
“丁卯之役”之始,后金判断明军主帅毛文龙极有可能在铁山,遂于朝鲜方面勾结,冒充朝鲜人突袭铁山,若成功便能成为一次出色的“斩首行动”,体现了其首领皇太极一惯大胆、果断的作风。但是,由于非常偶然的原因,毛文龙不在铁山,后金突袭失败,使得战事变为持久战,一拖再拖,最终让明军反败为胜。
后金主帅阿敏在突袭铁山失败,强攻云从不下的情况下,迁怒朝鲜,又想“东边损失西边补”,在朝鲜捞一票,甚至打算在朝鲜称王,不但没有成功,反而将朝鲜推向明朝方面。战役后期,随着天气转暖,骑兵为主的后金军十分被动,甚至有可能被困死于鸭绿江以南,阿敏却一再拒绝撤军,终于令后金军在瓶山决战中蒙受重大损失。
“丁卯之役”使得皇太极用军事手段解决东江镇明军的战略失败了,不得不转而寻求外交和政治手段解决的途径,“通款崇焕,求杀文龙'7'”。但是,他至少利用明军削弱了牛录比自己还多的两个旗:阿敏的镶蓝旗、阿济格的镶白旗的实力,解除了此二人对其汗位的威胁。可以说,无论后金“丁卯之役”在军事上成功与否,对皇太极个人来讲,都是胜利的。
影响编辑
朝鲜被迫与后金互市,并向后金进贡。在与明朝关系恶化之后,后金的经济至此得以恢复。
战后,朝鲜仍旧视明朝为宗主国,并派人上表,将战争经过告诉明廷。
学者徐东日认为,丁卯战争使得朝鲜蒙受巨大屈辱和苦难。在此之前,朝鲜人一直自视为文明之邦,将女真人视为蛮夷;丁卯战争以后,朝鲜人对女真人的态度由蔑视转为敌视。
虽然朝鲜向后金朝贡,后金也给予朝鲜赏赐品,但两国的关系依然紧张。执掌朝鲜朝政的依然是反后金亲明的西人党。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不少朝鲜大臣认为明朝助朝鲜击退日军,朝鲜理当与明朝交好抗击后金。因此朝鲜拒绝废除明朝年号,并依旧保持与明朝的关系。这为后来1636年后金(清)的再次入侵(丙子胡乱)埋下了伏笔。'8'
对于明朝方面来说,“丁卯之役”使得拥有数万骄兵悍将的镶蓝旗精锐丧尽,即使休整两年也未恢复元气,其余参战后金军也多有损失。是为明军与后金交战以来,所取得的最重大胜利,而这又是在明军极为艰苦的环境下所取得的,更加可贵。对此,登莱巡抚李嵩评价说:“奴以十万之众东江,毛文龙乃能于狂烽正炽之际,奋敌忾迅扫之威毛帅之功于是乎不可及矣!'3'”
李嵩的继任者孙国祯(收复澎湖列岛的民族英雄)也认为:“臣看得毛帅孤悬绝岛,远泊水乡,溟雾胡风,侵肌扑面,寒烟冷月,泣昼怜宵。七年正月以来,五战而五胜,谛观宣州、车辇、义州西门、龙山诸役,皆令人舌咋心惊,色飞神动。然义州西门之捷,独雄而奇,盖其俘获者皆名酋,今之系纽而献者,此也。宣州诸路之捷,又险而奇,盖毛帅亲中二矢,不为少动。自五、六年以来,大小几近百战,积俘至四百七十有零,抢获器械、马匹累百,近日续报者不与焉。'9'”
“职惟知尽忠报国,绝不肯偷身自免!'4'”东江主帅毛文龙战时如是说,他亲冒矢石,身中数箭,犹死战不退!在毛文龙的激励下,东江健儿人人奋勇,与后金军舍身搏斗,鲜血染尽三千里江山。在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向欧洲人介绍说:“此次战役之激烈为中国所未曾见。'6'”,并说:“抗拒鞑靼人最有力的要数英勇盖世的大将毛文龙。'6'”
朝鲜史料则认为是朝鲜民间的义军打败了后金大军,毛文龙坐困穷岛,毫无作为。
朝清战争
后金哈赤为避免两面作战,对朝鲜采取拉拢的政策,多次派遣使臣赴朝鲜投书,希望朝鲜与明朝脱离关系,与后金结盟。但是朝鲜不为所动,仍然支持明朝,反对后金。后金面对明朝与朝鲜的夹击,决定向较弱的朝鲜开刀。清天聪元年(1627年),皇太极与贝勒阿敏亲自领兵入侵朝鲜,史称丁卯胡乱,朝鲜军队不敌清兵,仁祖与群臣逃往江华岛,结果朝鲜与后金议和,约为兄弟之邦,朝鲜并向后金岁贡。'2'
1636年丙子(明崇祯九年,朝鲜仁祖十四年,后金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由汗改称皇帝,改国号大清,族名满洲。他事先将此事通报朝鲜,希望朝鲜参与劝进。朝鲜闻讯大哗,积累近10年的憎恶、羞辱情绪一并迸发。朝鲜臣僚纷纷痛切陈词,“使彼虏得知我国之所秉守,不可以干纪乱常之事有所犯焉。则虽以国毙,可以有辞于天下后世也”。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气氛下,仁祖拒不接见后金使团,不接受其来书。后金使团愤然离开汉城,沿途百姓“观者塞路,顽童或掷瓦砾以辱之”。
仁祖在三田渡向皇太极跪拜
该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正式举行称帝大典,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拒不下拜。皇太极非常气愤,认为这是朝鲜国王有意构怨,决定举兵再征朝鲜。该年十二月二日,皇太极亲自统帅十万大军亲征朝鲜。清军渡江后,扬野战之长,舍坚城而不攻,长驱而南,仅仅十二天便抵达王京城下。京畿之内“上下惶惶,罔知所为,都城士大夫,扶老携幼,哭声载路”。仁祖再次将王妃、王子和大臣妻子送往江华岛避难,自己则率领文武百官退守南汉山城等待各路勤王军的到来,同时派出崔鸣吉等人赴清营谈判,拖延时间。朝鲜请和书中写道“朝鲜国王谨上言于大清宽温仁圣皇帝:小邦获戾大国,自速兵祸,栖身孤城,危迫朝夕如念蒙丁卯誓天之约,恤小邦生灵之命,容令小邦改图自新,则小邦之洗心从事,自今始矣。必欲穷兵,小邦理穷势极,以死自期而已”云云。皇太极见朝鲜君臣求和之切,毫无斗志,乃对其迫降,下令清军包围南汉山城,伐木列栅,绕城驻守,山城内粮草断绝,不得不杀马充饥。各路勤王军队也被清军击败,朝鲜君臣只有坐困孤城。仁祖曾经爬到南汉山城的南门,看到城下清军黑压压一片,不禁长叹。清军在望月峰上升白旗书招降二字,又致书仁祖,令其出城投降。仁祖则复书“重围未解,帝怒方盛”,所以不能出城请降,“古人有城上拜天子者,盖以礼有不可废,而兵威亦可怕也”。见朝鲜方面还在纠缠于出城投降的细节,不耐烦的皇太极下令用火炮攻城,同时清军又攻占了江华岛,俘虏王妃、王子、宗室76人,消息传来,见大势已去,仁祖只好求和。
1637年正月三十日,仁祖率领群臣出南汉山城,徒步前往汉江东岸的三田浦清营拜见皇太极,伏地请罪。皇太极降旨赦之。双方筑坛盟誓,朝鲜去明年号,缴纳明朝所赐诰命敕印,奉清朝正朔,定时贡献,并送质子二人。此外,朝鲜朝廷中主战最坚决的洪翼汉、尹集、吴达济三人被清军索要,在沈阳就义,号称“三学士”。此役为朝鲜历史上着名的“丙子虏乱”。清朝班师途中顺势攻陷皮岛,拔除了明朝在辽东沿海的最后一颗钉子。'3'
丙子虏乱之后,朝鲜成为清朝的附属国。世子李溰长居沈阳,另外一质子则由凤林大君和麟坪大君轮流担任。同时朝鲜还要岁贡黄金百两、白银千两、白苎布200匹、各色绵细2000匹、各色细麻布400匹、各色细布万匹、米万包等等。
第148章 与明议和(三)()
于是,面对朝鲜,要攻还是要和,金国再次陷入两难。
李永芳坚持议和:“我等奉大汗之命,应仗义而行。我们前与朝鲜书,许以遣大臣莅盟当班师,如今却要食言,是为不义。”
岳托和济尔哈朗得了皇太极的旨意,自然是坚定支持李永芳得意见。
阿敏听后,见自己得不到支持,遂怒骂李永芳,“你这个蛮奴,那么多话!以为我不敢杀了你吗?”
岳托不愿见二人闹得太僵,便据理力争,在中间调剂道:“我大金御前禁军甚少,蒙古与明朝皆乃敌国,一旦边疆有战事,回师都来不及,当未雨绸缪立刻班师。”
于是,在李永芳不卑不亢的坚持议和下,岳托则联合济尔哈朗,见机行事,与阿敏分兵驻营,又以朝鲜国王李倧的弟弟李觉为人质,再派使者去见李倧,李倧同意向金国岁贡财物,并签下“江都之盟”,缔结盟友。
阿敏却以不知情为由,仍旧固执己见,带兵进攻了汉南平山,大肆烧杀抢掠。
朝鲜国王李倧闻风后仓皇出逃,逃至汝矣岛,并向明朝和毛文龙请罪,声称导敌非自己的过错,请求明廷支援。
朝鲜战事紧迫,而这边盛京城里的皇太极却一点儿也不着急。
三月五日,皇太极亲自接见了袁崇焕派来送信的使臣杜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