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筝歌-第1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于次年恢复“市赏”。尽管如此,林丹汗仍于1631年和1632年侵犯明边。1631年十一月,林丹汗东征西拉木伦河,侵袭已降金的阿鲁科尔沁达赉楚琥尔牧地,带走了塞棱阿巴海的部众。皇太极亲率2000名精锐骑兵赶来,林丹汗早已撤走。此外,他还杀了漠北外喀尔喀诸部派到右翼的使者,引起漠北诸部的恐慌。'22'
败亡青海
林丹汗西迁以来,虽然取得一些军事胜利,但却得罪了大多数蒙古封建主,使他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离统一蒙古的梦想也越来越遥远。当时漠西和漠北原本就不臣服林丹汗,漠南诸部则在林丹汗的打击下纷纷东投后金。;颗粒无收兼厉疫盛行”'24',蒙古诸部几入绝境。而各部的抵抗也大大削弱了察哈尔部本身的力量:“插(察哈尔部)之疲甚、饿甚、穷甚”'25',其兵员严重减耗,“插有马约备仅收四万,插众不满五万”。'25'
皇太极看准这个机会,决定发动对林丹汗的决战,彻底征服漠南蒙古。1631年四月,皇太极就已经准备讨伐林丹汗,在科尔沁部的劝说下推迟。1632年三月,皇太极第二次远征察哈尔林丹汗,传令归顺后金的蒙古各部速
率部来会。四月,科尔沁、扎鲁特、巴林、奈曼、敖汉、喀喇沁(哈喇慎)、土默特、阿鲁科尔沁、翁牛特、阿苏特等部的台吉会于西拉木伦河岸,总兵力约10万。此时,镶黄旗两个蒙古人偷马逃出,将大军压境的消息报告给林丹汗。当时林丹汗驻帐于宣府边外,听说后非常震惊,于是率众西奔。皇太极分兵三路穷追林丹汗41天,五月下旬进驻归化城,得知林丹汗已渡黄河而去。遂停止追击,经宣府、张家口返回。途中收拢了林丹汗所遗部众数万人。'26'
林丹汗亡命青海,逃难过程中部众大量流失,1633年四月,两翼大总官塔什海、虎鲁克寨桑投降后金。六月,巴达西寨桑等5个头目率千余户投降。同时又缺少粮食,甚至到了“杀人易食”的地步。'27'1633年,林丹汗五次攻掠明边,1634年,更是连续在三、四、五月出兵,闰八月甚至和洪承畴交手,都是为了获得粮食。他在青海时,与漠北外喀尔喀的绰克图台吉(却图汗)、西藏的藏巴汗、康区的白利土司月顿多吉结盟,因为他们都不信仰黄教,所以被称为“反黄教联盟”。'28'林丹汗试图利用这个联盟东山再起。可是天不假年,就在1634年夏秋之际,林丹汗因天花死于青海大草滩,结束了叱咤风云的一生。
后代降金
林丹汗病故后,林丹汗的遗孀们及他的儿子额哲率领余部自青海大草滩返回河套地区,漠北外喀尔喀的车臣汗硕垒致函额哲,希望他移帐漠北。'29'这时,皇太极于1635年二月命多尔衮、岳托、萨哈廉、豪格领兵1万,第三次远征察哈尔。三月,多尔衮在西喇珠尔格地方遇到林丹汗的大福晋囊囊(娜木钟),得知额哲所在地。四月二十日,后金兵渡过黄河,四月二十八日,后金兵趁着大雾包围了额哲营帐,并派苏泰之弟南楚劝降。于是苏泰、额哲母子奉传国玉玺出降,蒙古帝国正式宣告灭亡,漠南蒙古也全部收归后金版图。皇太极得此传国玺,又被以额哲为首的漠南蒙古四十九个封建主尊奉为“博格达彻辰汗”,乃于翌年建立大清帝国。
后来,清朝统治者将察哈尔部安置于义州,分设左右翼察哈尔八旗,封额哲为亲王,并将皇女马喀塔格格嫁给他。康熙年间,林丹汗的孙子布尔尼举兵反清,旋即失败,后嗣断绝。
为政举措编辑
政治
林丹汗即位后,面临汗权衰落、各自为政的局面,着手强化中央集权。据金轮千福记载,“他(林丹汗)把八鄂托克察哈尔分置左右各三土绵,在阿巴海哈喇山中建察汉浩特,用六万户刚健之军加以统治,把持着强势具备的朝政”。'30'也就是说,林丹汗按照北方游牧民族传统将察哈尔本部分为左右两翼六个土绵,即阿哈固山、窦土门固山、高尔固山、哈纳固山、中军万户与阿喇克绰特万户。
除此之外,林丹汗还利用“图们**”约束诸部(即图们汗法典)。任命永谢布部的却热斯塔布囊为大汗的代表,管理右翼三万户蒙古诸部,任命内喀尔喀炒花(乌济叶特)部的锡尔呼纳克洪台吉辅助大汗管理左翼蒙古诸部,1617年在巴林境内的阿巴嘎哈喇山建察汉浩特(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作为政治中心,令诸部首领到此朝觐、纳贡与议事。
文化
林丹汗笃信藏传佛教,林丹汗一生热衷于佛教事业,不仅推动了藏传佛教在左翼三万户地区的传播,而且为蒙古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604年,刚即位的林丹汗就从四世派驻蒙古地方掌管教法的迈达理呼图克图和卓尼绰尔济等黄教喇嘛接受了格鲁派(黄教)的法戒。
1617年,西藏萨迦派僧侣沙尔呼图克图到达蒙古地区,寻找自己的支持者,林丹汗为沙尔呼图克图的法术所折服,并封他为国师,并接受深奥密乘之灌顶,于是林丹汗由黄教改信红教(狭义上的红教仅指宁玛派,广义上包含了萨迦派和噶举派)。沙尔呼图克图为了取得林丹汗的信任,从五台山取来元世祖时萨迦派八思巴喇嘛用千金所铸的玛哈噶喇金佛(又称大黑天,为蒙元的护国神)。林丹汗在察汉浩特修建金顶白庙,将金佛供于其中。林丹汗试图效仿忽必烈与八思巴故事,利用他与沙尔呼图克图之间的关系来树立自己的权威。然而适得其反,这加剧了信奉黄教的蒙古诸部的离心,削弱了林丹汗的号召力。
林丹汗西迁后,召集昆噶敖德斯尔、班第达顾实、阿南达顾实为首的33名学者,在1628—1629年间翻译了108卷甘珠尔(前人已翻译过其中一部分),并用金字抄写在蓝纸上。林丹汗组织翻译甘珠尔是对蒙古文化的一大重要贡献。林丹汗把传国玉玺和玛哈噶喇金佛、金甘珠尔视为三**宝。
林丹汗在1612年与1615年攻打明朝,试图获得与明朝的贸易权,最终在1617年如愿以偿。1618年,后金侵明,林丹汗为了获得明朝的赏银,奉行“联明抗金”的外交方针,并在1619年给哈赤写了一封言辞傲慢的国书,导致与后金交恶。不过,林丹汗与明朝结盟并未挡住后金对辽东的吞噬,1622年明朝在广宁之战败北,林丹汗的援军没起作用,此后两者间的联盟冷却下来。林丹汗也开始实行攘外必先安内(“先处里,后处外”)的政策,开始火并科尔沁、内喀尔喀诸部,并且避免与后金正面交锋。所以林丹汗从未亲自与后金作战过。
1627年,林丹汗西迁,吞并右翼诸部(哈喇慎、土默特、鄂尔多斯、永谢布等),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获得明朝给右翼诸部的“市赏”。明朝不给林丹汗,林丹汗乃发兵进犯大同,明朝不得不恢复对林丹汗的赏赐。后金利用林丹汗西迁之机,吞并了察哈尔本部,并于1632年大举进攻林丹汗,林丹汗闻讯远遁青海。他与明朝的关系彻底破裂,明朝甚至将林丹汗遗留的财物及部众移交给后金。后来林丹汗与西藏藏巴汗、康区白利土司月顿多吉和喀尔喀绰克图台吉(却图汗)结成“反黄教联盟”,企图东山再起,但很快于1634年去世。
历史评价编辑
明朝对林丹汗评价较低,称他“年少嗜酒色”'21'、“沉溺酒色”'15'、“嗜利好色,驭下无法”。'31'另一方面又说他是“虏中名王,尤称桀骜”。'4'
清朝对林丹汗亦持否定评价。清人魏源称林丹汗“有宋康(宋王偃)、武乙之暴”。'32'
蒙古传统史书对林丹汗评价很低,如水晶鉴称其“无道”、蒙古源流称他“心中生嗔,而化六国为乌有”,总之是一个横行无忌的暴君形象。他与绰克图台吉、藏巴汗、白利土司月顿多吉被蒙藏史书贬为毁灭黄教的“四恶汗”。这显然是出于黄教史观得出的结论。林丹汗得到差评的另一个原因则是他在统一蒙古的过程中损害了许多蒙古封建主的利益,导致众叛亲离,最终归于失败,话语权落在了作为胜利者的满人和蒙古封建主那里。当时,蒙古封建主纷纷向后金控诉林丹汗的罪恶,其中一个写道:“因这个罪恶的察哈尔汗性情暴躁,对众人危害极大,即使是宗族至死至穷绝不会归附他的缘故就在这里。”'33'
近现代以来,林丹汗在蒙古的评价得到极大改观,认为他是一个志在恢复成吉思汗霸业、将一盘散沙的蒙古复归统一的英雄之主,又坚决不向后金投降,显示了蒙古民族的气概。如乌兰夫称他为“反抗异族压迫的英雄”。'34'蒙古人民共和国学者则肯定林丹汗“对满洲的侵略计划曾经表示坚决地反对”“企图对于所属各部实行强有力的集权,并且建立起一个在他控制下的统一独立的蒙古”。'35'
日本学者萩原淳平对林丹汗评价较高,认为他怀有富国强兵、复兴蒙古帝国的梦想。同时指出“蒙文资料,除有关喇嘛教的以外,就是曾受过林丹汗的压迫、持有被害者立场的人们所写的资料。清朝的资料是出自这种立场的资料:即以其与明朝的战争为主,使蒙古不妨碍他们的行动,并尽量把蒙古拉入自己一方,以便更有利地贯彻对明朝的政策。而明朝的资料则是反映这种立场的资料,即:在对哈赤的战争中将蒙古拉入自己一方,以利于战斗,如有可能则挑起哈赤与林丹汗之间的战争,使其两败俱伤。”总之,反映林丹汗一方立场的史料的缺失是造成林丹汗未能得到正确评价的原因。'36'
第146章 与明议和(一)()
天命十一年,九月初一日,皇太极于盛京城大政殿继汗位,焚香告天,诏以明年为天聪元年。
继位大典之后,皇太极便与金国的十四位贝勒议定君臣之礼,并盟誓昭告天地。仍旧保留“四大贝勒”之职位,并赋予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位大贝勒有训斥子弟的管教之权和辖束之权。余下册封的十一位“子弟贝勒”依次是七阿哥阿巴泰、十阿哥德格类、十二阿哥阿济格、十四阿哥多尔衮、十五阿哥多铎、济尔哈朗、杜度、岳托、硕托、萨哈廉、豪格。如若子弟贝勒有欺君罔上,或是藐视三位大贝勒之举,则将受以严处。
其后,皇太极将多铎、阿济格二人统领的正黄、镶黄二旗改色为正白旗与镶白旗,而将自己亲领的原正白旗改色为正黄旗,又夺杜度的原镶白旗主之位,交由豪格,改色为镶黄旗。
先汗遗世,新汗继位,自然免不了许多人使节前来盛京,既是吊唁,又是前来贺礼。
当然这之中亦不乏另怀鬼胎,虚情假意之举。比如袁崇焕。
听闻哈赤去世,而皇太极继位新汗的消息后,袁崇焕立刻遣使臣前来盛京吊唁。
明知到此举乃是为了刺探虚实,面对这个杀父仇人派来的使节,皇太极不仅没有气恼,反倒落落大方地接待明朝使臣。并且效仿此举,亦派遣了一位金国的使臣去往宁远,希望与明交好。
冬十月,袁崇焕偕刘应坤、纪用、赵率教等将巡历锦州、大、小凌河,议大兴屯田,渐复原经略高第所弃旧土。
袁崇焕并上书言:“辽左之败坏,虽是人心不固,亦缘失有形之险,无以固人心。兵不利野战,只有凭坚城、用大炮一策。今山海四城既新,当更修松山诸城,班军四万人,缺一不可。”天启帝回书准许。
月初,皇太极令代善和阿敏领军,协同阿济格、岳托、豪格等贝勒,率精兵一万,往攻蒙古喀尔喀扎鲁特部。
这虽不是豪格第一次出征,但却是皇太极钦点下,第一次作为将领出征。所以临行之前,海兰珠特地去了探望了他。
如今豪格封了贝勒,自然也有了自己的府邸。他得知自己能带兵出征后,别提多起劲了,据说晚上觉也睡不着,一直处于亢奋状态,恨不得立马就飞去喀尔喀,把他们打个落花流水。
海兰珠知道,他这样兴奋,是因为想要好好表现,让皇太极对他有所褒奖。豪格这孩子,什么心事都写在了脸上,从小皇太极就对他严苛,更是事事都希望他做到尽善尽美,如今自己的阿玛成了汗王,他自然也不能丢脸。
有时就连海兰珠也拿他没办法,人家十七岁的阿哥、贝子,都出落得成熟稳重了,皇太极十七岁的时候,也娶了两门福晋,生了豪格了。再看看他,皇太极将吴尔古代的女儿许配给他做嫡福晋,成亲到现在他连这福晋的门都没入过。
十七岁的豪格,已经出落的仪表堂堂了,五官眉眼比起皇太极来,倒是更像他额娘多些,棱角分明,俊俏不凡,分明是很讨人喜欢的类型,偏偏在这方面,脑子还没开窍。
他是皇太极唯一的儿子,又身为嫡长,虽没有正式册立,但人尽皆知他是名正言顺的太子爷,盛京城不知道多少大户人家想把女儿嫁给他攀亲戚,他都无动于衷,捣弄些舞刀弄枪的把式,或是跟索尼、鳌拜这些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们厮混,活脱一个长不大的青春期少年。
海兰珠这回亲手绣了个平安符,她绣工不怎么样,还是请教过了哲哲以后,才勉强用红绸做了个像模像样的平安符给他。
半个月后,全军大胜而归,不仅如此,豪格还亲手斩杀了扎鲁特部的鄂尔塞图贝勒,立了大功,连皇太极也大为吃惊,设宴褒赏他。此战还生擒巴克贝勒父子及喇什希布、戴青、桑噶尔寨等十四位贝勒,并俘获其子女人民牲畜。
月末,金国的使臣回到盛京复命,并带回了一封袁崇焕亲手所写的议和书信。
自皇太极继位之后,海兰珠能见到他的日子一只手都能数得出来,他常常是一大早就去了大政殿,处理政事,夜深了才能回宫。
迁都近两年了,许多宫殿的建造修缮都进入了尾声,十王亭与大政殿乃是最早完工的。继位之后,皇太极没有移宫北城的汗王殿,一向不主张大兴土木以免劳民伤财的他,也没有再大兴修建皇宫,而是将四贝勒王府在原基础上逐步扩建成为新汗宫。
他的两位福晋,哲哲顺理成章地成了大福晋,而布木布泰则为侧福晋。
这天海兰珠才去看望过了哲哲和布木布泰,返回自己的屋子,就遇上了神色惶惶的范文程。
“我正要去找你。”
范文程穿着一身文臣的朝服,连连道:“出事情了咱们进屋说。”
这两个月风平浪静,一直没有什么大事发生。海兰珠寻思,多半是今日早朝上出了什么事,才会令他忙不迭就赶来找她商议。
范文程进屋入座,先是连饮了三杯茶,才说道:“你可知道袁崇焕写信来,要与金国议和的事情?”
她点了点头,此事非同小可,她又随时留意着时局的风吹草动,怎么可能不知道。
“汗王他虽然表面谦和,与明朝使节有言,希望议和休战,可是今日早朝时有一名汉人生员,名叫岳起鸾,他力主与明议和,奏疏说若不议和,汉民便会逃亡殆尽,若和好,就应速行放还汉人,或归其绅士。汗王听罢,未动声色,而后将他给杀了。”
海兰珠倒吸一口凉气,只听范文程继续道:“汗王嘴上说要议和、要休战,此举看来,不过是作戏给那袁崇焕看的。明廷如今的态度很是强硬,宁远一战后,袁崇焕主掌了关外军政大全,大修城池备战。还大张旗鼓地派使臣来看金国笑话,汗王明面没有动怒,心里肯定是气得不行。今日这岳起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