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宦海-第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闻言,钱卓然眉头一蹙。

    对啊!

    眼下各部门都是眼红他们户部,这无非就是因为税改仅牵扯到户部而已。

    但若是借此将吏部牵入其中,那等于是将税改的功劳分了一部分到吏部,如此不仅不会惹得吏部不满,甚至还有助于减少税改的阻力。

    要知道现在他们户部虽然看着风光,但也算是孤立无援了。

    毕竟对于世家大族等守旧派来说,绝对是从心底抗拒税改,而且连带也不待见户部的。

    而对于朝中的文官而言,如今新帝登基,眼看着乃是用人之际,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想尽办法要在元化帝面前冒头,从而引起这位年轻帝王的注意。

    但户部倒好,整个什么税改,如今元化帝的全部心思都在户部了,户部的官员也能借此在皇帝面前挂个号。

    到时候元化帝有户部的这一众官员在,旁人又哪里有机会呢?

    现在借着基层官员易地而行,互相监督丈量土地的机会,将官员在税改中的表现纳入吏部的政绩考核,如此吏部也算是在税改之事上掺合了一脚。

    “恩,此事并非你想的这般简单,待本官再思量思量。”

    虽然心知顾云浩这建议可行,但钱卓然也不会说出来,只点头表示自己会考虑考虑,而后却又想起一事,忍不住摇头道:“易地而行的法子,虽然可能有些效用,然对于一些权势颇大的世家来说,或许即便有三位地方官员轮换清理丈量,也还是存在瞒报之事。”

    顾云浩知道钱卓然的意思。

    对于地方官员来说,或许有些顾忌盘踞在辖地的名门士族,但有互相清理监督之法的约束,又有擢升半级的官阶的诱惑,大多都会认真对待此事。

    但凡事都没有绝对。

    因着顾云浩提出的三县为一组,小组内互相监督、轮流丈量,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若是遇到在朝中极有权势之辈,即便是三个地方官员轮流丈量,也未必敢直言其瞒报之事。

    毕竟在有的时候,升官事小,保命事大。

    乌纱帽哪里有身家性命重要呢?

    听到钱卓然亦是在担忧此事,顾云浩神色一振,眼中闪过一丝凛冽的寒光,道:“下官以为,如有此事,当杀一儆百!”

    “景源所言正是本官所想。”

    闻言,钱卓然却是丝毫不见诧异之色,反而是颇有兴致的伸出手指点了点面前的书案:“只要杀一批人,谁还敢在这事上含糊。”

    在这次建言之后,顾云浩便埋首在手头的工作之上。

    也不知是因着建言的事,听说钱卓然曾在部里公开夸赞过他两句,甚至言辞中还有准备栽培重用的意思。

    当然,钱卓然此举到底是因为真的欣赏他,还是借此想要想师祖孙惟德示好,却只有他钱卓然自己知道了。

    对于顾云浩来说,他虽然知晓这里面必然也还是有师祖的因素在,但也还是觉得算是意外之喜。

    毕竟他当时寻了钱卓然谈及此事,主要还是为了解决税改之中的弊端,确保田地清理顺利罢了。

    要知道,新政的大体方向乃是他初拟的,新政亦是他此生的追求。

    田地清理之事关系到国库税入,又直接影响税改的成功与否,他必然不会坐视不管。

    但能借此取得钱卓然的信任,那对他今后在户部的前途是极为有利的。

    顾云浩承认自己是个贪心的人。

    他不仅要推行新政,更是想要平步青云。

    虽然朝中还没见动静,但见钱卓然对他的夸赞,顾云浩便知这位左侍郎大人在找机会呢。

    因而,顾云浩料想,此事必然会达到他的期望。

    解决了田地清理的弊端,顾云浩心情暂时轻松了些。

    经过这几日的功夫,他不仅全面接手了闽省的田地清理的烂摊子,更是将里面的一些情况摸透了。

    难怪陆安宁这般避之不及,以至于他才来户部,便这般急急的推了过来。

    闽省的情况,甚至比他想象的还要复杂。

第154章:难题() 
刚刚入夏;整个雍京的天气便热了起来。

    一转眼;顾云浩到户部任职已有些时日了。

    可能是由于之前跟陆安宁有过那一次的交锋;这段时间以来;陆安宁虽然偶有过问田地清理之事;但也不似之前那般故作姿态。

    赵启自然也是进了户部;跟随着顾云浩在闽省清吏司处理田地之事。

    不得不说;赵启确实是个难得的好帮手。

    不仅心思缜密,且还精通算学,顾云浩放心的将闽省各州府的田地登记册交予他核对。

    虽然现在的工作任务繁重;但顾云浩心中却很是畅意的。

    特别是前几天,钱卓然于大朝会奏田地之事,元化帝正式下令;实行易地而行的丈量方法。

    没错;钱卓然思虑再三,最后还是采纳了顾云浩的建议。

    当然;作为一个官场的老手;钱卓然不会真的突然在大朝会上提出此事。

    在大朝会之前;他亦是先探了探元化帝的口风;而后私下向元化帝禀奏之后;方才正式于大朝会时提出。

    此奏一出;满朝皆叹。

    这户部是要闹哪样啊?

    竟然将田地丈量之事跟官员的升迁牵扯上,这不是过界了么?

    吏部居然能忍?

    在众人等着看吏部与户部互掐的时候,却是没有想到;钱卓然又禀奏一事;便将整个局面逆转了。

    不错,钱卓然在提出此事之时,又建言把对地方官员的考量全部交由吏部主理。

    这也就是说,即便是户部提出了将税改之事纳入官员考核,酌情提拔表现优异的官员,但这个官员的提拔权却还是交由吏部,而官员们在税改之中的表现,仍是由吏部去评判。

    此建言一出,元化帝眉头微皱。

    于萧穆言看来,钱卓然提出的丈量之法确实可行,但此事应当全部交予户部,方才是最省事,效果也最直接的。

    要知道不论是田地丈量,还是对税改中官员的考核,只有户部这个主管税改的部门,才是最能反应实际情况的。

    元化帝认为,如果真的要行钱卓然的丈量之法,那么由户部于税改过程的对各地方官员进行评价,而后再交由吏部对应评价确定官员的升降。

    这才是最省事的法子。

    毕竟元化帝身为帝王,他考量事情只从大局出发,不会去在意户部的处境。

    但是见着钱卓然如此一副避之不及的样子,萧穆言心中还是有些不悦的。

    这些个大臣,虽然面上说是一心为公,绝无私心,好似一副能为皇帝、为国家掏心掏肺的样子,但内里其实都满腹小心思,互相攀扯瓜葛着。

    萧穆言其实一听钱卓然将此事推给吏部,便也猜到了他的用心。

    无非就是想分一杯羹给吏部嘛。

    虽然不悦钱卓然的小心思,但元化帝心里也明白,如此将吏部牵扯进来,是对税改有利无害的,故而也只作不见钱卓然的小动作。

    就这样,在钱卓然的推波助澜之下,元化帝正式下令,华朝各地开始三县为一组,互相轮流丈量田地。

    而且下诏发于各地,明言吏部将对此事进行考核,若经考核为‘优’的,一律擢升半级。

    为了拉吏部进来,减轻户部的负担,元化帝甚至还专门召见了吏部的几个大佬,其中所言之事外人不得而知。

    但见在元化帝传召之后,吏部上下便跟打了鸡血一样,全力扑在了考核地方官员的税改之事上。

    朝中自是有聪明人,见着如此情况,也是反应各异。

    有的赞钱卓然好手段,居然借着此事拉拢了吏部。

    也有的叹户部的官员可惜,有钱卓然这么一个上司,居然如此就将税改之功分了一半去给吏部。

    要知道拉了吏部下水,虽然减轻了税改的阻力,但也等于分了功劳。而且最重要的是,有了吏部掺合进来,元化帝今后关注和重用的就并非仅仅是一个户部了。

    吏部也有官员上百人,这样一来,在元化帝面前,户部官员出头的机会自然就会相应的减少一些。

    当然,钱卓然也自然是知晓这个后果。

    但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于钱卓然而言,户部官员今后的仕途,显然是没有他的官帽来的重要。

    他亦是知晓今次税改之后,季铭将拜相,他若想接任户部尚书,必然要在税改中立功才是。

    只是,在钱卓然的奏文之后,一众守旧派的官员和世家却是有些坐不住了。

    这乃是釜底抽薪之策啊。

    而且还将吏部拉了过去,实在是不妙。

    毕竟六部之中,吏部的地位十分关键,全国上下的地方官员,有谁敢不卖吏部的面子。

    对于这些,顾云浩却是不关心的。

    他只知道,在前不久,在钱卓然的建言之下,元化帝正式下令,整个事情也在随着他的设想走。

    因着元化帝的这一召令,税改之事应该能顺利进行,地方上的士族们瞒报田地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这,便够了。

    这些日子,顾云浩带着司里的主事杨光,以及司务和侍从几人一起翻查闽省的田地登记册,从中清算瞒报的大体情况。

    虽然当时立朝之处,朝中对全国各省的田地有过一次清理和丈量。

    但那时候时局刚稳,清理的也比较粗糙,甚至还有些世家贿之以重金,其中瞒报的情况是数不胜数。

    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必然又有不少百姓开垦了新的田地出来。

    如此一来,闽地到底有多少田地,竟然是难以估算出来了。

    每每思及至此,顾云浩都觉得头大如斗。

    他们总不能拿着华朝疆域图去估算田地数额吧?

    毕竟这个时代的地图不似前世那般细致,即便估算出闽省的辖域大小,但却还是难以弄清楚田亩之数。

    但顾云浩心知,闽地的田地绝对不在少数。

    不为其他,就单单只论地势而言,闽地大多都是平原地带,山地、坡地较少,经过这么多年的开垦,必然有不少地方被百姓们挖掘出来种粮食。

    要知道闽省那边世家林立,朝中也有多位官员出于闽省。

    有着这么多的官家士族在,土地兼并自然是少不了的,如此一来,闽地的百姓只会生活的更加艰难,必然会打量开垦田地。

    他们户部存有的闽省田地登记薄上记载的数字,必然是不准的了。

    只是这其中到底存在着多大的差额呢?

    想到这里,顾云浩皱了皱眉,以手扶额靠在高背椅上。

    “大人,吃口茶吧。”

    一个温和又带着几分清冷的声音响起,随即便见一盏茶被送到了顾云浩的书案之上。

    转身看去,却不是别人,正是赵启。

    顾云浩微笑着点了点头,接受了赵启的好意,端起茶碗吃了口茶,却是又留意到赵启手里还拿着一个小册子。

    “博彦,可是有事要说?”顾云浩问道。

    赵启似面有犹疑地看了看门外,见着并无什么人来的样子,但神色间好似还有些顾忌。

    见状,顾云浩自然明白了他的担忧。

    户部的公务室紧缺,即便是身为从五品员外郎的他,也是没有单独的公务室的,而是跟杨光跟李辉两位主事共用一间。

    这可是不翰林院的待遇差多了。

    赵启向来不是个小家子气的人,今次这般谨慎,必然是有什么缘故。

    隔墙有耳啊。

    “博彦只管直言就是。”

    顾云浩看了看空空如也的公务室,笑着解释道:“李辉跟着陆郎中出去了,杨主事则是被我派了别的事,暂时不在部里。”

    闻言,赵启知晓李辉跟杨光不会突然回来,方才放心地道:“东翁,请看看这个。”

    言罢,赵启便将手中的小册子交予顾云浩。

    见他如此谨慎,顾云浩也是不敢小瞧,接了过来,便认认真真地翻开查看。

    然只看了一页,便神目色一闪,沉吟道:“这是”

    “东翁,虽然咱们无法估算现今闽地的田地多寡,但以在下所见,何不就且以立朝之初的登记来算?”

    说到这里,赵启的面上也是带着几分愤恨之色:“闽地那边的士族也真是够狠的,在下仅仅清算了晋江这一府的田地,便已感觉其中瞒报之数不少,如此可想闽地百姓过得有多艰难。”

    顾云浩此刻也是心思百转,思忖了片刻,也是沉声道:“此事先别张扬,我倒是想起了另一件事。”

    说到这里,顾云浩顿了顿,又道:“这立朝之初的田地数额是放在明面上的,待杨光回来,我让他带人全部去清算核查就是,至于取中的瞒报之数,便由他去负责估算就是。”

    闻言,赵启立即反应过来,知晓顾云浩另有旁的事要安排给他,遂问道:“东翁可还是有旁的事吩咐?”

    “你这些日子,取了闽省近年来的税入登记来,一一的核对清楚,咱们可以借此估算现今闽地的瞒报情况。”

    说到这里,顾云浩嘴角微扬,眯了眯双目,又道:“闽地那边瞒报的情况必然不少,时间有限,清理之时,可以抓大放小。”

    听了这话,赵启微微一愣,随即眼珠一转,笑道:“东翁放心,在下明白了。”

第155章:胆大包天() 
七月底;税赋改制之事仍然在华朝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自六月以来;全国各地开始大规模的丈量清理田地。

    即便朝廷几次三番警告各级地方官员务必重视此事;不可从中牟利;然而总归还是有那些胆大包天的。

    先是湘省有同一组的三名知县收受巨额贿赂;在清理过程中;为一名叫王守明的富商掩饰瞒报田地之事。

    这个时代阶级划分明显;讲究个士农工商,原本作为最末的商家,即便是生意做得再大;家里银子再多,终究是地位要低上一些。

    如今清理田地,又与官员们的升迁挂钩;寻常而言;即便是那些商户行贿,大多数的官员也是不愿冒险的。

    而这王守明却是一连向同一清理小组的三位知县行贿;而且还都成功了。

    其实并非是那王守明有何利害特殊之处;不过是他有一个好的堂兄。

    原来;这王守明跟前任户部尚书王守和乃是同族;甚至是王守和的堂弟。

    查探到这一层关系;湘省巡抚梁如海踌躇了一番;最后还是决定让手下幕宾带着一份奏折,外加一封书信奔赴雍京。

    毕竟王守和乃是前任的户部尚书,而现今的户部尚书季铭;乃是梁如海的业师。

    季铭现在在朝中如日中天;权势日盛,作为季铭门下最出色的弟子,又是正二品的地方大员,梁如海如今也是被众人所关注着。

    甚至有人传言。

    待税改之后,季铭内阁拜相,将卸任户部尚书跟工部尚书之职。

    届时户部尚书乃由现今的户部左侍郎钱卓然接任,而工部尚书之位,却是会留给梁如海。

    这虽是朝中一些人的揣测之言,但梁如海还是颇具野心。

    毕竟季铭如果拜相,他这个首席大弟子,绝对会被扶植起来的。

    因而,在一知晓他们湘省那个胆大包天,敢同时向三位知县行贿的王守明的身份背景之后,梁如海也是一时拿不准此事该如何处置。

    同为户部的前后两任尚书,而且当初那王守和辞官,还是有些被元化帝逼迫的缘故。

    季铭与王守和的关系,必然是十分微妙的。

    现在税改之事又是由户部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