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第三帝国-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样子,必须完善储君培养制度,确保未来的皇帝之中不能出现傻屌!”

    刘曜如此想到!

    放眼中国帝国时代的历史,从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这些大一统的朝代,以嫡长子身份顺利登上皇位的有几个人?

    那些在历史上留下丰功伟绩的皇帝,如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明成祖等更无一个是嫡长子!

    关于储君的问题,最近一直困扰着他,此事也实在让他感到头疼。

    “臣妾等才具有限,实在难以令大王满意,还请大王责罚!”

    荀姜觉察到刘曜眼神之中透露着忧色,以为是她们递交的文稿质量不合刘曜的心意。

    刘曜去没有接荀姜的话,而是直接下了一道命令,道:“王后,汇总修整条例草稿之事,便由你着手去办罢!”

    “臣妾领命!”荀姜行礼道。

    刘曜又补充道:“你有孕在身,不宜太过操劳,但又不能太闲。剔除重复,分清类别,汇编成册即可,此事不急在一时,给你三十日。”

    说到这里,他看向陈蓉,道:“贵妃,你可领其他姐妹,闲时过来帮下王后!”

    “妾身遵命!”陈蓉行礼道。

    刘曜道:“寡人还有别的事,便不在这里陪你们了。”

    话音未落,他已起身离开。

    “臣妾等恭送大王!”

    离开长乐宫之后,刘曜回到了他日常的办公地方——文成殿。

    文成殿由原先的北宫(明光宫)其中的一个宫殿改造而来,属于刘曜的理政书房。

    与文成殿对应的,是原由桂宫一个宫殿改造而来的武德殿。

    这两个殿与其他规划修建之中的偏殿一样,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

    文成殿自然无法与修建之中的皇极殿相媲美,毕竟未央宫皇极殿是将来举办大朝议、大朝会的地方。

    它不过是刘曜理政办公的一个偏殿,占地面积约有一千七百多平方,连建章宫前殿的规模也达不到。

    殿内的布局也比较简单。

    进殿之后,便是一处宽敞的议事厅,约有八百多平方。

    大厅左侧是书房,约有四百多平方。

    书房与大厅直接相连,两者之间既没有屏风,也没有单独的门。

    进入书房,迎面是一张长条书桌,两边各并排放置着数十个长腿藤椅。

    朝右边向前,便是书房的内部,其中摆放着数排书架和几张长条书桌。

    书架上的书,多数是刘曜时常需要查阅的资料,少部分是他构思草拟的制度、政令等各类文稿。

    而在大厅右侧,则是一间约有四五百平方的活动室,其实就是刘曜用来练功与活动筋骨的个人体育馆。

    刘曜走进书房,坐下之后,刚一拉开抽屉,便看见了那张长安规划设计图。

    他拿起这张设计图,逐渐陷入了沉思。

    虽说规划中建造的皇城、宫城以及长安城区,打着翻修的旗号在搞工作。

    但相比之原先的长安城,其实已经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前文说过,刘曜是按照记忆中唐长安城图,来对眼下的长安城进行的翻修。

    汉长安城与唐长安城最大的区别,在于宫城的位置发生了偏移!

    前者的宫殿群,皆在整个城区的南方,从整个地图上看,属于坐南朝北的布局。

    后者恰好与之相反,宫殿群在整个长安城的最北边,在堪舆图上看,属于坐北朝南的格局。

    刘曜参照唐长安城的布局,自然是打算把宫殿群转移到整个长安城的北部,从而形成坐北朝南的格局。

    因为长安城向北发展就到了河边,只有向南发展才有无限的潜力。

    问题是建筑物又没有腿,不能自己跑,若想实现刘曜的这一目的,唯有将原宫殿北边的居民区及东、西两市转移到宫殿群的南方。

    如此一来,等于把汉长安城在地图上,掉转了一个方向。

    这个工程实施起来其实并不困难,本质上不过是在宫殿群南边重新设计修建居民区及东西市,然后让百姓们搬迁过去即可。

    刘曜规划的中央官墅、皇家学院、政务府、军务府、廉法府,甚至体育馆、博物馆、图书馆等皆属于需要新建的建筑。

    工程尽管不复杂,但却非常浩大,以至于要三年的时间才能全部竣工!

第133章 培养储君之法1() 
王莽执政时期,在旧长安城南边修建的九庙及明堂、辟雍等远离城区的建筑,由于不受东汉朝廷的重视。

    除了九庙之外,其他的各种建筑,经过这一百多年的风吹雨打,早已毁坏。

    刘曜规划之中的国庙,便涵盖了九庙,以及其他祭祀所用的庙宇,比如诸夏神庙、炎黄祖庙、纪念碑与神像群等。

    在宫城方面,刘曜仅仅保留建章宫、未央宫、长乐宫这三大宫殿群,他将原先的桂宫、明光宫(北宫)皆进行了拆分,并入了未央宫与长乐宫。

    至于未来的居民区及东西市搬迁之后,留下的地方,会被改造成皇家庄园。

    刘曜收敛心神,将设计图放回抽屉,又拿出了另外一份稿件。

    这是一份关于培养储君的构思文稿!

    “传寡人口谕,召陈寔、荀爽、郭泰、杨赐、郭禧、桥玄、袁逢、庞德公前来议事,还有班恭、虞辰、程昱三人!”

    守卫在殿门口的朱大鸿,忽然听到了刘曜的吩咐。

    他立即疾步走入殿内,躬身行礼道:“属下领命!”

    刘曜大约等了二十分钟,被他点名的众臣工便先后来到了文成殿。

    众人之所以能这么快赶来,主要还是得益于自行车的助力。

    见人都到齐了,刘曜便开门见山的说出了召集众人来此的目的。

    “前些日子,众卿上奏请立王太子的章本,皆被寡人留中不发,乃是因为寡人还没有想好,该立谁为王太子!此次召集诸卿,寡人意与诸卿就储君之事,决议个大概的章程!”

    刘曜话音刚落,顿时发现袁逢、郭泰、荀爽的面部肌肉瞬间紧绷了起来。

    这三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感到紧张,那是因为他们害怕涉及到储君之位的争夺事件之中。

    陈寔、杨赐、郭禧、桥玄、庞德公之所以淡定,是由于他们年纪大,经历的风雨多了去了,无所谓!

    至于程昱乃是刘曜的家臣,他来参加会议,其实不需要有意见,其主要任务便是附和刘曜的观点,为自己的家主刘曜摇旗呐喊罢了。

    当然,鉴于程昱的非凡才能,刘曜唤他来也有听听其关于储君方面建议的意思。

    虞辰的妹妹现在是刘曜的王妃,他的兄弟虞玉又在外面独领一军,刘曜喊他过来,当然给他面子。

    至于他的治世之才,摆在程昱、桥玄等厉害角色面前,还真不够看的。

    换句话说,他只需要对刘曜的决定表示赞同即可。

    班恭与虞辰类似,其兄弟班通在外面也独领一军,刘曜喊他来,一是给他面子,二是看重他的治世之才。

    他只需要摆好姿态,在适当的时候,为刘曜的观点补充一些经典来源,为其增加说服力就好。

    所以,班恭、虞辰、程昱都不会紧张,也不会感到不安或者害怕。

    “众卿不必多虑,寡人意在储君培养之事,而非商议立谁为王太子!”

    刘曜话中透露的意思很直白。

    他不是找众人来商议立谁为王太子,而是要跟大家商议一下,应该如何培养储君。

    顺着刘曜的意思仔细往下一捋,众人赫然明白了刘曜的真正意图。

    刘曜竟然不打算立某一个人为王太子,而是要讨论培养储君的章程!

    “寡人深知,储君培养之策,乃千古难题!然,既是问题,必有解决之法,不过是恰当与否罢了!众卿皆可畅所欲言,不用过虑!”

    见众人你瞅瞅我,我瞧瞧你,都不说话。

    刘曜有点着急。

    “程昱,你说说看。”

    程昱被点名后,先是站起来向刘曜行了一礼,接着便滔滔不绝的阐述了一番他对于嫡长子继承制的看法。

    嫡长子继承制的好处是以法律明文规定,由嫡长子继承君主之位。

    诸子的出生时间皆是唯一,而嫡母只有一个。

    如此以来,嫡长子也只能有一个!

    这样做,可以防止诸子为了争夺君主之位,而产生内耗,避免了对国家造成更加强烈的负面影响。

    春秋许多的列国乃至西汉、东汉都是遵从这一规矩。

    然而,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也很明显。

    若嫡长子昏庸,国家岂不是因他一人而坠入深渊?

    若君主驾崩后,嫡长子年幼,那不是又会出现后宫专权的局面?

    若君主身体素质非常好,像汉武帝那样,活了六七十岁,而嫡长子年龄太大,以至于死在君主前面怎么办?

    是不是要立嫡长孙?万一嫡长孙年幼,岂不又是后宫专权的局面!

    程昱说完了对于嫡长子继承制的看法之后,刘曜见众臣依然没有人愿意说话。

    他没有办法,只好再次点名。

    “班恭,你说说看!”

    班恭站起来,躬身行礼道:“臣领命!”

    他先是表达了对程昱观点的认可,认为嫡长子继承制的确有两面性。

    接着便向刘曜及在场众人阐述了他关于立贤的看法。

    他旁征博引,用了大量史料与典故,阐述他的观点。

    班恭认为,立贤虽然感觉很美好,但实际执行起来,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对于他的看法,刘曜深以为然!

    若抛开嫡长子继承制,选择立贤,那么,请问何为“贤”?

    不同人对于贤的定义可不一样!

    倘若为“贤”制定一个标准,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

    也不是!

    试想一下,假如出现了多个符合标准的继承人,又该如何?

    有人可能会说,那就从“诸贤”之中再选最贤的一个不就行了!

    问题是,谁来选?

    所谓“最贤”的标准又是什么?拿什么作为参考?

    德行?还是才能?

    这又靠什么体现?

    假如是欺世盗名善于伪装的人又该怎么办?

    刘曜可是清楚的记得,隋炀帝就是一个极善伪装的家伙,宋太宗也是如此!

    不是说隋炀帝垃圾,但因为他的急功近利,葬送了大隋江山,乃是不争的事实!

    刘曜可不想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美好江山,交给一个类似杨广那样的继承人!

    至于宋太宗的“丰功伟业”,三言两语难以说完!

    立长还是立贤,本就是千古难题。

    刘曜相信,他面前这些大佬,个个都是人中龙凤。

    对于立长立贤的问题,必然会有着各自独到的见解。

    “既然你们不愿意说,那我就点名让你说!”刘曜如此想到。

第134章 培养储君之法2() 
“太丘先生,你说说看,是立长还是立贤?”

    在刘曜的印象当中,历史上奠定颍川陈氏未来世家地位的人,乃是陈群的爷爷陈寔。

    陈寔出身微寒,但他经过多年积累,眼下已与弘农杨氏等世家大族多有联系。

    刘曜相信,陈寔的观点,与杨赐、郭禧等人不会有太大差别。

    事实也证明了他的猜测很正确。

    陈寔先是礼节性的表达了对班恭、程昱两位同僚观点的赞同,认为无论是立长立贤的的确确都有各种问题。

    最重要的是这些问题,从过去的历史记载之中,皆可找到与之对应的案例。

    陈寔的意见很简单,继承人的培养才是立长立贤之争的核心。

    无论是立长还是立贤,不可否认的是所立继承人皆为君主之子嗣。

    由此可以逆向推出一个前置条件。

    假如培养继承人有一套成熟的规矩,只要不是继承人天生脑子有问题,比如痴呆、弱智。

    那么在这套制度的严格培养之下,走出来的继承人,不说百分百德才兼备,起码可以达到中人之资。

    尽管中人之资难以与开国之君相提并论,然而其按照祖宗留下的规矩,好好治理国家,至少可以做一位守成之君。

    “先生能说出这番独到的见解,寡人甚慰啊!”

    刘曜这句话乃是发自肺腑,并非礼节性敷衍了事!

    陈寔属于透过“立长立贤”的表面现象,看到了这个问题内在的本质。

    他的观念总结起来,也就一句话——教育才是决定继承人是否优秀的关键条件。

    刘曜相信陈寔没有藏私,说的都是真心话,毕竟陈寔本人就是最鲜明的例子。

    陈寔的两个儿子“难兄难弟”,便是教育成才的典范。

    著名的典故“梁上君子”,就是陈寔曾经教育家中子弟而产生的。

    话说过去有一年庄稼普遍收成不好,那年的某天夜里,陈寔回到家中,觉察到自家梁上有个小偷,他没有报官,也没有喊人来捉贼。

    反而召集家中子弟,来到梁下,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努力奋斗,作恶的人并非天生就是坏人,而是由后天的不良习惯所造就,就像梁上君子一样!”

    小偷大惊,跳下房梁,跪拜在地,诚恳认罪。

    陈寔慢慢开导小偷道:“看你面善,不像坏人,你这种行为当是贫困所致,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

    说着还让家里人赠送了两匹绢给小偷,自那以后,全县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再发生过偷盗的事。

    后人据此还衍生了许多鼓励人自勉的话,比如“宁可饿死,也不做梁上君子”!

    由此可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于一个人能否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刘曜后面又点名询问杨赐、郭禧、袁逢,也得到了三人类似的观点。

    至于郭泰、荀爽,则表示赞同“培养至关重要”的论点,同时也做了各自不同角度的补充。

    荀爽与郭泰两人就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才改变了命运,成为一代名士。

    他俩对于陈寔的观点,感触是非常深刻!

    因郭泰出身贫寒,故而在阐述观点的时候,认为继承人最好能到民间生活一短时间,体察民间疾苦。

    他强调的是了解百姓的生活,熟悉民间的情况,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

    荀爽非常赞成郭泰“体察民间疾苦”的论点,后面引用经典史料,比如春秋五霸皆遭遇挫折而后奋发图强,以各种鲜活生动的例子,来支撑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他更加强调的是挫折教育,颇有“唯经历风雨,方可见到彩红”的论调。

    对于陈寔、郭禧、杨赐、袁逢、郭泰、荀爽重视教育的观点,刘曜自然是举双手赞成。

    郭泰、荀爽又从大的培养方向上进行了阐述,强调体察民生与挫折教育,这两个方面,刘曜也非常认可。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恐怕也正是如此!

    当刘曜接下来听完了桥玄与庞德公的观点之后,脑海中有关培养储君的各种思绪,顿时被理出了一条清晰的脉络!

    桥玄不愧是“狠人”,如今都六十多岁了,言语之间仍然散发着锋芒。

    他既没有出于礼节而表达对前面众人观点的支持,也没有出言表示反对。

    反而就规矩制度方面,给出了他独到的建议。

    “祖宗之法不可废,长幼有序不可除!老臣以为,秦以前列国史上会出现各种意料之外的人继承国君之位,乃是鲜有明确且详细、严谨的继承之法!以至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