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朝原来是这样-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眼看着新兴的金帝国攻城略地,宋徽宗再也坐不住了。大宋帝国若不赶紧出兵,履行夹击辽国的协议,到时燕云之地恐怕也要成为完颜阿骨打的盘中餐了。
领军作战的统帅还是大宦官童贯,因为“剿灭”方腊立了大功,他几乎成为大宋帝国最高军事统帅了。宣和四年(1122),童贯被任命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蔡京的儿子蔡攸为副使,统兵十五万,兵分两路,向辽国发动进攻,意在收复燕云之地。宋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种师道统率,另一路由辛兴宗统率,分进合击。
表面上看,宋军来势汹汹,然而其战斗力却令人大跌眼镜。
辽天锡帝得知消息后,遣耶律大石、萧幹分路抵御。别看辽师不是金兵的对手,对付宋军却是绰绰有余。两路宋军都被打得狼狈而逃,不得不班师回朝。辽天锡帝试图瓦解宋、金联盟,他派人前来交涉,指责道:“女真背叛本朝当亦为南朝(指宋)所恶,今图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可谓得计乎?”
应该说,在一百多年时间里,辽宋关系虽是以金钱维持和平,宋朝服软,但辽国也大体能恪守协定。如今宋朝单方面撕毁澶渊之盟的协定,终究不太光彩。面对辽使的指责,大宋君臣有些不知所措了。就在这个时候,辽天锡帝意外病死,在位时间仅有短短的几个月。辽天锡帝死后,太后萧氏成为辽国实际统治者,宋徽宗听到消息后,想趁辽国政局不稳之际,一鼓作气拿下燕云,便诏令童贯、蔡攸再度北伐。
驻守涿州的辽国将领郭『药』师率部向宋军投降,这无疑对辽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童贯大喜,遂以郭『药』师为前导,遣大将刘延庆率十万大军从雄州出兵,浩浩『荡』『荡』杀向辽国。宋军渡过白沟后,进至良乡,不料再遭败绩。辽国大将萧幹在悯忠寺与宋军决战,刘延庆大败,辽军一路追击,追杀至涿州,沿途留下宋军累累尸体。
在金军的频频打击下,辽国已成瘦死的骆驼,但无能的宋军依然不是其对手。宋军之所以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得益于熙宁、元丰时代施行变法,积累了许多军用物资,然而短短几个月,数十年的储备便耗之一尽,还在战场上两度蒙羞。
在宋军发动两次北伐期间,完颜阿骨打攻陷了辽国西京,并对辽天祚帝穷追猛打。当他得知宋军进攻燕云时,便掉转马头,发兵南下,直『逼』燕云。阿骨打之所以急着南下,是怕宋军凭借自己的力量占领燕京,若金人不出点力,以后怎么向宋朝索取钱财呢?岂料宋军如此不给力,金兵抵达圣州(河北涿鹿)时,便传来宋师溃败的消息了。
阿骨打心里窃喜,果断发动进攻。金军兵分三路,大举南下,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亲自攻打居庸关。居庸关乃是守卫燕京之门户,辽国派精锐部队驻守。经过多年交锋,辽人对金兵畏惧如虎,当金兵抵达居庸关时,辽人居然不战而溃。阿骨打挥师猛进,从南门攻入燕京,辽国自宰相以下的文臣武将纷纷投降,耶律大石与萧幹护卫太后萧氏出逃,投奔天祚帝去了。
至此,辽国五京全部落入金人之手,辽国名存而实亡矣。
三年后,辽天祚帝为金人所俘,契丹辽国的历史被彻底终结。
辽国完蛋了,大宋君臣拍手相庆,似乎沦陷一百多年的燕云之地已是唾手可得了。联金攻辽的战略构想是大宋帝国首先提出的,并且通过外交努力才变成现实。但问题是,在出兵伐辽过程中,大宋军队几乎是颗粒无收,在战场上的拙劣表现无疑只增添了金人的蔑视罢了。金人扫平辽国,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如今把燕云吞到肚子里了,能轻易吐出来吗?
第31章 引狼入室:宋金开战(1)()
宋朝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文化最为繁荣的一朝,史学发达,其中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更是千古流传的名著。可是宋朝廷在与女真达成夹攻辽国协约时,却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当初宋与金的约定是,联手打败辽国后,宋将收回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土地,也就是燕云十六州。可是大宋朝廷却忘了一件事,在契丹所占领的汉地中,实际上还有三个州并非石敬瑭所割让,这三个州是平州、营州、滦州,乃是唐末五代时刘仁恭所割让。当朝廷意识到这一重大错误后,便想重新与金国约定,一并收回这三个州,但遭到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拒绝。
完颜阿骨打显然认为金国吃了大亏。尽管宋、金有过联手攻辽的约定,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宋帝国执行不力:其一,由于受方腊起义的影响,宋师并没有如期发动进攻;其二,宋师大举出兵攻打燕京时,没有按约定通知金国;其三,宋师表现蹩脚,燕京乃是金人凭借自己的力量攻下来的。
在整个灭辽的战争中,大宋军队根本没有像样的表现,现在却要接收大片被契丹辽国侵占的土地,岂不是太便宜了吗?
在土地问题上,宋、金之间的争议骤起。
宋朝廷要求收回所有沦陷的汉地,而金太祖谴责宋朝方面失约失期,只肯交还燕京以及蓟、景、檀、顺、涿、易六个州的地盘。这么一来,双方的口水战不可避免了。
宋徽宗派赵良嗣使金,令他务必争取到平、营、滦诸州。当赵良嗣硬着头皮到了金太祖帐中时,金太祖毫不客气地说:“数年相约夹攻,而宋国不出师,复不回报,今将如何?”这位雄才大略的金国创立者还不无讥讽地说:“为何寡人到燕京师,竟不见贵国一兵一卒呢?”
在谈判过程中,金太祖坚持只移交燕京等六州之地,并吓唬赵良嗣说:“宋朝在夹攻辽国一事上违约且不说,平、滦等州的归属,在约定中本未提及,如何能移交。若贵国坚持要收取平、滦之地,那么我连燕京也不移交了。”
不仅如此,在移交燕京之事上,金国方面条件也很苛刻。金太祖表示,燕京移交后,其州县所得的租税归金国所有。对此赵良嗣大为震惊,提出异议说:“土地与租税岂能一分为二呢?”就在这时,金国大将完颜宗翰喝斥道:“我得燕京,税赋自然应归我。”
在土地问题的谈判上,宋朝处处处于劣势。
别看大宋国土辽阔,在军事上很难称为强国,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后盾,在外交上岂能折冲樽俎呢?经过双方的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妥协:宋国接收燕京及六州之地,每年向金国输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金国不再提出收取租税,作为补偿,宋朝另外年输一百万缗的“燕京代税钱”。
“海上之盟”乃是宋朝率先倡议的,表面上看,朝廷收回沦陷一百多年的部分汉地,可喜可贺,实则不然。若是辽国是一匹狼,那么金国无疑是一头虎,去了一匹恶狼,却来了一头猛虎,大宋岂可长保燕京之地呢?
在金国内部,不乏强硬的鹰派人物,完颜宗翰便是其中一人。他打心眼里瞧不起大宋军队,宋师在战场上一败涂地,凭什么获得燕京之地呢?在移交土地时,他拒绝把涿州、易州两块土地拱手让出。最后还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出面摆平此事,他对宗翰说:“海上之盟,不可忘也。”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尽管也看不起宋朝,但好歹能恪守盟约精神。然而不久后,金太祖便去世了,他的弟弟继位,史称金太宗。金太宗花了两年的时间,到公元1125年扑灭辽天祚帝之残余力量,辽国遂亡。此时宋、金两国的邦交却正悄然恶化,处于破裂的边缘。
大宋朝廷在军事上乏善可陈,没有雄厚的武力作为后盾,在外交上又无远见。当时有一些辽国将领投降金国后又叛变,转而投奔大宋,宋朝廷给予接纳,这无疑被视为对金人的挑衅。在辽天祚帝流亡期间,宋徽宗又派人与他秘密往来,试图扶植辽国残余力量以遏制金人势力的扩张,这种做法大大违背当年“海上之盟”不得单方面与辽国谈判的约定。
在金人看来,宋朝的做法简直是背信弃义。
金太祖的二儿子完颜宗望向金太宗建议:“宋人无信,若不先下手,必为后患。”从建国(1115年)到灭掉辽国(1125年),金国只花了十年时间,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战绩,其自信力也空前高涨,自然想得寸进尺。宋王朝在这个微妙时间点上,又犯下一系列外交错误,自然轻易地被人抓住小辫子,有了发动战争的借口。
宋宣和七年十月(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太宗下诏,大举侵宋。金兵分为两路,西路由完颜宗翰指挥,由大同进攻太原;东路由完颜宗望指挥,由平州进攻燕京。根据其战前制订的计划,两路大军得手后,将会师于大宋首都开封城。
我们先来看看西线战事。
金国大将宗翰在发动侵略同时,派遣使者入太原城见童贯,指责大宋方面背弃海上盟约精神,招降纳叛。宗翰原本就是鹰派人物,在写给童贯的信中,他语气十分强硬,把责任统统推到大宋一方。当童贯得知金军已倾巢而出的消息后,他目瞪口呆,问金国使者道:“如此大事,何不早来交涉?”
金国使者冷冷道:“大兵已发,不须先告。童大王何不速割河东、河北之地,以大河为界,这样大概还可以保存宋朝宗社吧。”
童贯为什么被称为“童大王”呢?原来当年宋神宗留有遗训,若能收复燕云之地,则进王爵。童贯首倡“海上之盟”,又是北伐军的总指挥,尽管没打胜仗,但还是要回了燕京。朝廷依神宗遗训,封他为广阳郡王。
这位童大王慌了手脚,金兵大举入侵,很快就会杀到太原城下。金兵的战斗力,他是见识过的,自己那三脚猫的功夫,打辽兵都不行,如何与金兵交锋呢?看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啊。童贯找了个借口,称自己要回朝廷请示,说得冠冕堂皇的。此言一出,众皆哗然,这岂非明摆着是临阵逃跑吗?太原知府张孝纯赶忙劝道:“大王若临阵而去,人心士气动摇,河东非宋所有矣。”可是童贯哪儿听得进去,弄了辆马车,头也不回向开封急奔而去了。
大统帅都逃了,士兵们哪有决死一战的信心呢?很快,朔、武、忻、代等州先后被金兵占领,完颜宗翰兵围太原。太原军民在张孝纯、王禀等人的率领下,英勇抵抗,才勉强阻止敌人的攻势。
再来看看东线战局。
完颜宗望率领的东路军从平州出发,连陷檀州、蓟州。镇守燕京的郭『药』师原本是辽国降将,如今金兵大举压境,他索『性』举部投降。宗望原本就轻视宋朝,得到郭『药』师后,更打探到宋军的底细,越发不把对手放在眼里。金兵以郭『药』师为向导,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
此时的大宋京城已是『乱』成一锅粥。
第32章 引狼入室:宋金开战(2)()
自从澶渊之盟后,京城百姓一百多年没有经历过战火,如今金兵马不停蹄向这里进军,人心震动。别说寻常百姓,就是皇帝与大臣们也惊慌失措。不得已之下,皇帝下了一道“罪己诏”,并发布一系列新政策,革除一些弊政,企图挽回民心。可是临时才想到抱佛腿,哪里能立竿见影呢?
宋徽宗,这位著名的艺术家皇帝,面对危局时并比不童贯高明多少。他的第一个念头同样是逃跑,因为时局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他所能控制的能力。金兵从北杀来,宋徽宗打算向南逃窜,可是一国之君逃跑了,国家怎么办?国都怎么办?宋徽宗便把太子赵桓任命为“开封牧”,目的是让太子留守国都,让他去处置这个烂摊子。
时任太常少卿的李纲认为:“如今敌人猖獗,若不正式传位给太子,不足以招徕天下豪杰。”他与吴敏等人联合向宋徽宗进谏,要求传位给太子赵桓。这位艺术家皇帝说了一句话:“我平日『性』刚,不意金人敢如此。”直到这个时候,他还自以为是个『性』格刚强的皇帝,其实内心深处,他只不过是个胆小怕事的皇帝罢了。说完这句话后,他突然间一阵心悸,胸口被一股气堵住似的,忽然不省人事了。等到他醒来时,吩咐左右取来纸笔,用漂亮的瘦金体写下:“皇太子可即皇帝位,予以教主道君退处龙德宫。”
国难当头,宋徽宗并没有自己说的“『性』刚”,而是选择了逃避,采纳李纲等人的意见逊位,由儿子赵桓继位,即宋钦宗。
宋钦宗在风雨飘摇中尴尬登基,可是坏消息却不断传来。
金兵的铁骑正呼啸而来。金东路军统帅宗望攻破信德府后,宗弼紧接着攻取汤阴,进『逼』濬州(河南浚县)。面对金兵强大的攻势,宋军的防线全面崩溃,士兵望风而逃,濬州很快失陷,金兵渡过黄河,已经逊位的宋徽宗也顾不上颜面,从开府出奔,一直逃到了京口(江苏镇江)。
新朝廷出现了对立的两派,一派主张逃跑,一派主张抗战。主张逃跑的人认为新皇帝不能待在危险的都城,应该马上南渡长江,或是西奔关中。被提拔为兵部侍郎的李纲则坚决主张抗战,并建议宋钦宗亲征。宋钦宗摇摆不定,他先是答应亲征,但当金兵『逼』近开封时,他又想开溜,被李纲所制止。
李纲力驳各种逃跑主义言论,他说:“为今之计,当整饬兵马,固结人心,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可是宋钦宗犹心存疑虑,他举目四望,谁人可抵挡金兵呢?李纲『毛』遂自荐,挺身而出,并表示愿意“以死相报”。李纲的勇气与责任感感动了皇帝,宋钦宗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全权负责开封城的防务。
此时金兵已经开始对开封发起进攻,李纲崭『露』出卓越的军事组织才能,他领导开封军民英勇备战,修楼橹、安炮座、设弩床、运砖石、施燎炬、垂檑木、备火油,严防死守。其实从兵力的对比上说,开封的宋军在数量上并不少于金兵,可是说到战斗力,连皇帝都没信心。李纲把禁军、厢军,保甲兵等安置于开封城四面,布下数道防线,又组织马步军四万人,日夜『操』练。金兵几度进攻,都被李纲所击退。
正当李纲在前线苦战时,朝中主和派乘机在皇帝面前煽风点火,以太宰李邦彦为首的主和大臣主张割地求和。宋钦宗毕竟不是雄才之君,在生死关头,他的信心再度动摇,遂依了李邦彦,遣使请和。
为了讨好金人,宋钦宗打算花钱消灾,把每年输给金国的岁币提高到三五百万两,另外还将以“犒军费”的名义赔偿金国白银三五百万两。想当年海上之盟时,宋朝许给的岁币不过二十万两银,如今猛增了十几二十倍,这已是远远超过大宋朝廷所能承受之范围。
可是金兵统帅宗望却狮子大开口,要求将“犒军费”增加到黄金五百万两、白银五千万两,同时宋朝还要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并以亲王、宰相入为人质。这些条件简直苛刻到了极点,宋钦宗为了保命,竟然打算同意。
李纲惊骇地说:“犒师金币,其数太多,虽竭国内之财且不足,况都城乎?太原、河间、中山为国家屏蔽,割之何以立国?”然而宋钦宗已被吓破了胆,他一方面搜刮京城中的金银财宝以作为战争赔款;另一方面把弟弟康王赵构、少宰张邦昌送到金营充当人质。
不久后,宋钦宗有点后悔了。
在一阵惊慌失措后,皇帝忽然又看到希望了。
希望来自于各路勤王之师,自从朝廷发出勤王令后,大宋帝国各路兵马打着“勤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