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录-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0余块。石条之间用铁细腰固定,每个铁细腰重量达5千克至10千克,再高温熔化锡铁浇铸缝隙,使这3000余块巨石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庞然大物。与文献中记载的“乾陵玄厥石门,冶金固隙”相吻合。号称古今第一盗墓贼的五代时期节度使温韬曾盗遍唐代关中帝陵,遍取其中珍宝,只有对乾陵束手无策。《新五代史·温韬传》中记载:“唯乾陵,风雨不可发。”宋代学者程大昌的《考古编》一书中对此事也有叙述:“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辄有风雨。”虽然文献记载中温韬盗掘乾陵未遂的原因是天气——风雨大作,但我们可以想象进入墓葬的唯一入口处的封门巨石在阻止温韬进入时起到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巨石封门与铁水浇灌双剑合璧真的能保证墓葬固若金汤、安泰千年么?事实证明,无论人们采用怎样的防盗措施,最终都难以抵挡盗墓者执著的破坏。
西汉广川王刘去盗掘魏襄王墓时,虽然遭遇了铁水封门,但这位执著的盗墓者竟然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将铁水铸封的墓门凿开,最终盗得墓中珍宝。
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讲述的是另一种破解铁水封门的方法。“某作端公庄客二三年矣,久为盗。近开一古冢,冢西去庄十里,极高大,入松林二百步方至墓。墓侧有碑,断倒草中,字磨灭不可读。初,旁掘数十丈,遇一石门,固以铁汁,累日羊粪浇之,方开。”这是一位盗墓者的自述,对铁水封门的墓葬,这个盗墓者采取的方式是用羊粪汁涂在铁汁上,如是这样很多天,铁水溶解,墓门自然打开。
无论石砌墓壁、巨石封门还是铁水浇铸,都是加强墓葬的外围防盗功能,但最终只有少数的墓葬能够逃脱被盗劫难,唐乾陵那样风雨不动安如盘石的陵墓更是稀有。
塞石流沙效果好
用巨石堵塞墓道,往往令盗墓者望而却步。
塞石墓是常见的墓葬形制,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流行,直到明清时代,仍可见塞石墓的踪影,北方一些少数民族还以塞石墓为特『色』。尤其是大型塞石墓,防盗效果极佳。夜间盗墓的人一般不从墓道进入墓室,也很少采用大揭盖的方式打开墓室,而是在封土上挖盗洞,当盗洞接近塞石墓外侧的石块和碎石时,盗墓者便无法前行,即便费尽力气搬开塞石,也很可能被上方滚落的石头砸伤。北方地区的大型塞石墓,墓室全部以石料为建材,坚固异常;南方墓葬的塞石则单纯是为防盗,土坑墓的墓壁与木质棺椁之间填充石块,以此来阻拦盗墓者。
徐州后楼山西汉墓,墓道采用竖井式。在封闭墓道的时候,夯土中夹筑三层石板,石板之间有用碎石填充相隔。这种防盗方式,的确达到了“石椁铁壁”的防盗效果。
西汉昌邑王墓位于山东巨野红土山,墓室墓道上面平铺方石一层,将墓室、墓道全部覆盖。墓道里面垒砌了两道石墙,靠近墓门的地方也有一个石墙封门,三道石墙各厚约一米,可谓铜墙铁壁。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夫『妇』两位皇帝合葬的乾陵,是塞石与流沙相结合最为成功的陵墓。乾陵与一般帝陵不同,它是以山为陵,就是说从半山腰开凿墓道、甬道,在山肚里修建前、中、后墓室(或称玄宫、地宫)。《旧唐书·严善思传》载:“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1960年,当地农民在山上炸石,误将乾陵墓道炸开了一个大口子,但没有接近墓门。陕西考古人员闻讯后,进行了清理并对周边进行了钻探勘察。勘察的结果是乾陵墓道、甬道的确用条石封砌,石条之间用拐状的铁栓拴牢,前后、左右加固,隙缝灌铸铁水。连续几十米长的甬道都是如此,可谓固若金汤。
乾陵作为唐陵中最为坚固,防盗措施最好的陵墓,从公元705年到1960年间1255年的漫长岁月中,乾陵所在的梁山顶上从未断过盗墓者的身影。本书在第十二章提到的盗遍唐关中十八陵的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是个有官衔的大盗墓贼。他率领兵丁一古脑掘开了十几座唐陵,发了一笔横财。但当这一干人马来到乾陵盗掘时,史书上记载是“风雨不可发”,归结到天象异兆的出现才阻止了盗行。事实上作为一个军阀哪里怕什么天象异兆?真正的原因是防盗方式有效,即墓『穴』中“皆积沙壅之”。史书记载,在修建乾陵的时候,每挖一车土,即刻从十里之外拉来一车沙子,回填到墓『穴』当中。于是,墓『穴』中本土不复存在,全部被流沙填充。如果填土,土一受『潮』就能相互粘合,方便打盗洞,挖一个隧道就能够进去。沙子松散干燥,不容易粘合,无法打洞。除非将里面的沙土全部挖出来,否则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进入。大凡盗墓之人,一般都是用很短的时间进行挖掘盗宝,不会长时间挖掘里面的流沙。所以即便是本领高强的盗贼,挖而无功后无法进入墓『穴』,随即舍弃而去。
温韬盗掘未能成功,唐末造反闹事的黄巢攻破长安后,又率领一干人马欲掘乾陵发一笔横财,号称四十万众连劈带凿地折腾了一个月,最后还是未能成功,只好弃之不顾,灰头土脸地撤出陵区。
民国时期国民党将领孙连仲率一团人马,在乾陵周边埋锅造饭安下营寨,也曾想学著名盗陵将军孙殿英率部盗掘清代乾隆、慈禧陵而发了大财的把戏,以军事演习作幌子,动用烈『性』炸『药』炸开了乾陵墓道上方的三层坚石。但孙连仲却没有孙殿英的运气好,随着一阵爆炸声,一团黑烟腾空而起,成直立状在空中扭结。一阵大风袭来,刹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接着一阵龙卷风呼啸而来,最先发难于现场的7个山西籍与12名河南籍官兵,他们在巨大的风浪中被卷入天空,于风卷浪滚中在天空转了几个大圈,然后被重重地抛到20里外的荒野中,一个个口吐鲜血,绝气而亡。孙连仲见此情景,大惊失『色』,忙找当地一个阴阳先生卜了一卦,卜辞是“主大凶”。孙的谋士又说当年温韬尽发关中唐陵而唯乾陵“风雨不可发”的典故,认为是武则天的幽灵在冥冥中作怪。面对这个一代美女加烈女的突然发威显圣,孙氏尽管身披戎装,手提盒子炮,但也不敢霸王硬上弓,直『逼』则天皇帝的龙床,只好令手下买来水果和几个肉夹馍,在陵前祭奠一番后宣布收兵。因而,乾陵成为大唐王朝关中十八座帝陵中唯一没有被盗掘的陵寝。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防盗成功的个案,是一件了不起的旷古朔今的大事。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徐州小龟山汉墓2号墓、北洞山西汉楚王陵,使用的也是这类手段,将数量重多的巨石从山下采下,运到陵区封堵墓道,但却未能摆脱被盗的命运。
在徐州北洞山出土的西汉楚王墓,墓葬的墓道北段和中段,都用了三列三层的塞墓石封填,各个塞石之间用凸凹的关节相咬合,每个塞石重量都在3吨到7。8吨之间。前雨道近墓门处有3列3层9块小型塞石,其后有双列双层8块大型塞石,大型塞石重约7吨左右,前室的北面又有双层4块大型塞石。但是,如此巨大严密的塞石封堵形式,并没有使盗掘者却步,他们或将塞石击断,或将其拖出,最后仍然把墓室洗劫一空。
与塞石墓相比,流沙墓的防盗效果要略胜一筹。流沙墓出现的时间较晚,大概在春秋时期,南方地区墓葬比较流行这种方式。其具体做法是挖掘墓坑,然后将棺椁放入墓坑,用炒干的细沙填埋墓坑,最后再用填土将墓顶夯实。炒干的细沙流动『性』很强,对于依靠挖盗洞进入墓室的盗墓贼而言,细沙是最好的屏障,一旦挖到细沙,细沙便会自动流动,堵住盗洞,从而将盗墓贼拒之墓外。大型的流沙墓不仅防盗功能强大,而且相当危险,很多盗墓贼在挖到流沙层后被沙子掩埋,再也不能离开。
1950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战国中期魏国王族的异『穴』合葬墓,在对墓室结构最为完善的2号墓挖掘过程中发现,在椁室两侧和邻近两墓道处,墓墙全部用巨石垒砌,墙内充填细沙,最后填土夯实。考古人员测量,沙土的堆积高出地面八米,深达将近百米,填充的沙土体积达1000立方米。可以想象,当盗墓者深挖盗洞的时候,流沙会源源不断地将盗洞填埋,除非盗墓者将所有的流沙全部运送干净,否则只能“望沙兴叹”了。可是要将l000立方米的流沙挖净,谈何容易!这种以柔克刚的防盗墓方法,的确起到了良好的防盗效果。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在2005年对河南省上蔡县大路李乡郭庄村的一座大型战国时期楚墓进行清理发掘。这座墓葬规模宏大,出土器物均属珍品,其中仅精美的青铜器就有上千件。更难得的是,这座墓葬防盗设施十分完善。墓中有多处盗洞,但墓室内的随葬品依旧非常精美、丰富,说明多数盗墓者都被这座墓葬精妙的防盗设施难倒,被拒之墓外。这座大型楚墓所采用的防盗方式就是塞石和流沙并用。
郭庄楚墓墓室深达17米,距地表5米向下的深度都用炒干的细沙填充,积沙之多,堪称国内发现之最。干沙不仅可以防腐,更重要的是有防盗功能。此外,细沙的里面,靠近棺椁的地方累积了很多大小不等的石块,其中最大的可达165千克。砾石整齐地堆放在椁室四周,盗墓贼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入,都无法突破积沙与积石的双重防线。
除此之外,郭庄楚墓还有其他严谨的防盗措施,即便盗墓贼侥幸穿过积沙积石障碍,也难以到达椁室。如利用巨石封门。这是一种简单而常见的防盗方法,流行时间很长,一般大型墓葬都会采用。另外,郭庄楚墓还在积沙之内放置了假棺来『迷』『惑』盗墓贼,而真正的棺椁却放置在一个隐秘之处。如果沿墓道顺直而下,只能找到假棺,真正的棺椁依旧难寻踪影。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清理发掘,发现这座被誉为豫南第一大墓的郭庄楚墓的墓室上共有从战国时期到近代的盗洞12个,最长的盗洞长达27米,其中最大的一次破坏,盗墓贼竟然采用了大揭盖的方式。大揭盖一般是只有专业的经相关文物部门批准的考古单位在发掘墓葬时才会采用的方法,有时大规模盗墓的官盗也会采用这种方式打开墓葬,但由于这种方式对发掘的人力要求很高,也过于招摇,因此一般的私盗不会对墓葬进行大揭盖,而会在不起眼的地方开盗洞。然而,也正是这种大揭盖的方式才能避开塞石与流沙的机关,盗得墓葬中的宝物。
塞石、流沙防盗方法流行于战国到两汉时期,一般长沙地区的诸侯等级大墓都会因地制宜地采用这些有效的防盗方法,如果没有大量的沙子,则会用炭替代。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防『潮』、防腐,还可有效地打击盗墓贼。
伏设暗箭与刀枪
第58章 黑暗中隐藏的杀机——反盗墓技术(3)()
从主动防御与被动防御的角度来说,塞石流沙技术应该是被动的反盗墓方法,而本节所提到的伏设暗箭与刀枪,则是主动防御的方法。为什么说是主动防御呢?首先,墓内设刀枪暗箭。这一防盗措施见诸史书记载的当从秦始皇陵为始,但要设置此类暗器需有个先决条件,即墓室必须宽大敞亮,有一个刀出箭发的空间。唐朝后的皇陵,以山为陵,或人工开凿地下玄宫的石室墓为多。秦始皇陵地宫属于翻斗式的竖『穴』墓,据考古钻探,内中情形与已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形制基本相似,只是比马王堆墓葬更加宏大、复杂些罢了。因而像这种刀枪劲弩类的暗器,马王堆这样的大型墓室还无法施展,只有秦始皇陵这种超大型地宫才能摆开,并起到『射』杀的作用。
具体设置和实施方法是:先把强弓劲弩安装在墓室两壁,呈张弓搭箭状,每件弓弩搭载一箭或数箭,箭头皆用毒『药』浸泡,达到人类触之即伤、伤之即死的程度。然后以具有高强度承载能力的绳索固定,弓弩后部再于壁上固定一钩状物,以让绳索穿过,绳索的另一端固定于门上隐蔽处。绳索拉成对角线,若是左壁,绳索的一头则接于墓道的右门;若是右壁,绳索则接于左门。当盗墓者开门时,若开右门,则左壁上的弩绳索被拉断,绷紧的弓弩之弦疾速驰之,利箭即出,『射』杀的方向正好是门道右侧;若开左门,以同样的原理给予『射』杀;若两门齐开,则两壁弓弩一齐封闭门道,『射』杀进入者,从而形成了第一道阻击防线。
只要盗墓者打开墓门,由门的转动而牵引的弓弩之箭就会全部『射』出,就会『射』杀盗墓者,即便盗墓者没有全部被『射』杀身亡,或侥幸躲过了一劫,还有第二道防线等着他。具体方法基本与前同,只是在墓门之后铺设多块翘板,并进行掩盖伪装,使盗墓者无法辨别与其他地方的异同。镶在墓道两壁的弓弩牵引绳索以隐蔽的方式接于翘板之下,或高于翘板,成为绊索。当盗墓者破门而入踏入墓道时,翘板自然上下启动,绳索因外力压迫而断裂,弓弩之弦瞬间松开,利箭自动发出,直『射』墓门方向,一时箭如雨下状,盗墓者非死即伤。若遇绊索,以相同的道理予以『射』杀。因箭头用毒『药』泡过,只要轻轻划伤或擦过一点皮『毛』,盗墓者也难有活下去的希望,很快就会一命呜呼。当第一块被踏过的翘板或绊索所引弓箭发完之后,若还有幸存的盗墓者继续前行,则无疑会踏到第二块、第三块以及更多的翘板。如此这般,固定在墓道两壁的弓弩便可形成多波次发『射』,势如连弩,张而复发,直至将暗藏在墓道内所有的利箭『射』出,将盗墓者全部『射』杀。
因为秦始皇陵未被发掘,所以秦始皇皇陵内安装的弓弩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形,我们不得而知。但就秦俑坑出土的弓弩来看,其弓干和弩臂均较长,材质可能是南山之“柘”(山桑),应该是『性』能良好的劲弩。据学者们估计,这种弓弩的『射』程当大于六百步(相当于现在的831。6米),张力也当超过十二石(相当于现在的738斤)。如此具有远『射』程、大张力的劲弩,单靠人的臂力拉开恐怕是困难的,只有采用“蹶张”才能奏效。
如果把装有箭矢的弩一个个连接起来,通过机发使之丛『射』或是连发,就可达到无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这种“机弩矢”实际上就是“暗弩”。因为秦始皇陵内藏有大量珍奇异宝,为了防盗,就在墓门内、通道口等处安置上这种触发『性』的武器,一旦有盗墓者进入墓『穴』,就会碰上连接弩弓扳机的绊索,遭到猛烈的『射』击。这一做法,被以后汉唐陵墓所继承,并发展到在棺椁内安装轮机,以『射』杀盗墓者。
在棺椁内壁安装数个像现代滑轮一样的工具,滑轮一边置弓弩毒箭,绳索通过滑轮连接弓弩与棺椁盖板,这就是轮机。一旦盗墓贼进入地下宫殿揭椁开棺,绳索将通过轮机引发弓弩数箭齐发,『射』杀染指棺椁者。
由于盗墓者揭椁开棺之力远远大于脚踏翘板的能量,绳索又通过轮机的旋转产生一种新的爆发力,二者结合,将产生一种比在战场上靠士兵双臂张弓还要威猛几倍甚至数十倍的力量,箭发之后可『射』穿人的身体,凡触及者难有活命的希望。
晚清学者俞樾在其所著的《茶香室四钞》中,于“高柴墓”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