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孤唐明月-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权利斗争的游戏规则就是这么残忍,赢了同时也输了,在这样的规则之内,并不存在操棋手,每个人都是一颗身不由己的棋子。

    皇帝,有时候也不过是世家权力决逐后互相妥协的产物,每个人都无法改变自身角色固有的规定性。

    在特定的条件圈定的樊笼中,每个人都只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并利用规则,却绝对无力改变规则。

    如当初武德九年发生的事,是昆明之变而非玄武门之变,如果那场皇权争夺的胜出者是大儿子李建成而非次子李世民。

    那么李建成杀掉李世民后,会不会也像他的侄子们挥起屠刀呢?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更何李建成胜利后焉知李元吉又会不会与他再度相争?

    突然间李渊眼前再度闪过一幅画面,闪着寒芒的唐刀,不由分说地向着细嫩幼小的脖颈猛然砍下,清澈稚嫩的眼神中写满了无尽的恐惧和迷茫。

    刀锋闪过,十道鲜艳的血光飞溅,一如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儿。

    出人意料的从春天的枝头黯然凋谢,零落成泥。

    李渊的心头激流涌荡,情绪激奋下,猛然咳出鲜血。

    苍老的手艰难地捂住干瘪的嘴唇,强行压抑着一阵紧似一阵的咳嗽声。

    不知不觉泪已溢满两行,李渊再次紧紧的闭上自己的眼睛。

    那惨绝人寰的一幕幕执着的浮现在眼前,一声声凄厉的惨叫,透过历史的尘埃毫不留情的钻入他的耳中,落在他那早已不堪重负,垂老的心上。

    白发人送黑发人,人间至痛,莫过于此。

    巨大的失落和反差之感,让李渊觉得他又回到了那一天,匆从云端坠落,让他无力承担。

    如果,如果当初他没有一次又一次地对李世民说此战回来后,我就封你为太子……

    如果,如果当初他狠下心来强行压制兄弟间的矛盾,不给双方那么大的权力……

    如果,如果……可惜没有那么多如果……

    李渊晃了晃脑袋,定了定神,太极宫内似乎还有纠结不散的冤魂,在徘徊和飘荡……

    当初他还住在这里的时后,满身鲜血的子孙们,带着一副可怕的幽冥之状,如梦而来……

    让他辗转反侧,夜夜难眠……

    既然如此,那就让朕再来与你们见上最后一面,来到朕的身边,一吐你们最深的怨恨和不甘,倾诉你们无尽的伤痛和凄惶,让朕聆听朕当初到底犯了多大的错误……

    最后,希望你们的灵魂能从此安息……

    “朕已经老了……”

    李渊喘着粗气,哀伤的声音在宫内飘荡……

    他移步走向武德殿内,摸索着他所熟悉的器物,殿内的摆设已有大变,那他最喜欢的那张御榻还在……

    “活不了多久了,不需要太久……”

    “朕,就会过去与你们相伴……”

    “等朕百年之后,希望上苍垂怜,能够让我们的灵魂永远团聚在一个快乐安宁的地方……”

    “团聚在一个没有纷争,没有阴谋,没有杀戮,没有死亡的地方……”

    “希望你们来生不要再生在帝王家……”

    李渊在御榻上缓缓坐下,惜忆当年,父子齐心,提兵长安,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现在,大唐在他最爱也是最恨的儿子手中,变得更加繁荣昌盛,四方来贺……

    即便是自己现在死去,想必能瞑目吧……

    “你们不要怨二郎,我这几年看的很清,他不自在,这也是他自应有的报应……”

    “背礼违义,天地不容;兄弟相残,人神共怒……”

    “流血的不仅仅是你们,也是他啊……”

    “呵呵,早晚有一天,他会后悔的,会愧疚的……”

    “他自己颠覆的东西,想要求后辈遵守……难啊!”

    “呵呵……”

    李渊目光幽幽,突然间再度潸然泪下……

    他能预料的到,武德九年遗留下来的那道阴影,一直横至在李世民一脉的心头。

    李世民对子女教育的“爱敬君亲”,“孝义之则”越是推崇和强调,就越发表明玄武门的阴影与他纠缠的越深……

    李世民越是造福社稷苍生,就越是说明他的隐痛,他的负罪感越是沉重……

    他,不自在!

    李渊很庆幸,在他有生之年,还能够看到大唐如今的辉煌……

    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惊醒了还沉浸在反思中的李渊。

    “禀报陛……,太上皇!

    边疆传来消息大唐大破吐谷浑!

    圣上和太子正在赶来途中……”

    李渊笑了,他笑的像个孩子,单纯没有一丝杂念……

    释然而又轻松,先前的那些不甘心,早已再次消散……

    有子如此,亦复何求?

    青终归是出于蓝,胜于蓝也应该的。

    只是他还有些遗憾,今天的盛世本该有更多人看到的,儿子们,孙子们,女儿,以及当初追随他的老臣刘文静……

    自己最敬爱的妻子窦氏,如果她还活着,也许一切都不会发生吧,想到这里他的眼角最后淌下一丝泪水,“好,好,好!”

    “呼……若是朕死后,园陵制度,务从俭约!”

    “太上皇您万寿无疆,怎么会……?”

    “哈,这世上谁人不死?

    唯有死亡最是公平……”

    …………

    作家话五百字不够,挪到这了:

    写完这章,心情沉重。以后这种沉重的话题不会再出现,以后文风会转向轻松,不再这么……阴暗。

    实际上史书上对李渊的评价并不恰当,细细推敲起来,恰恰相反他被严重低估了,是他建立了大唐,为贞观盛世奠定坚实基础。

    不可否认,他也有很多缺点,但并不像后世小说家,戏剧家定义的胸无大志,沉湎酒色的庸才。

    当然李二改史也是很大一步分因素,古代人们对明君的过分追求,和吹捧导致如此,古人对皇帝的过错包容性很强,只要能安居乐业,国家打胜仗便是明君。

第138章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寒风凛冽,万木冻,越王府内园林肃静如洗。

    腊梅早占,争先暗吐香蕊。

    各逞素容,探暖欺寒,妆点着亭台佳致。

    时值腊月,雪景清丽,李泰开筵广邀文人共赏腊梅,南枝宴会。

    诗朋酒侣,尊前吟缀,各且优游,对景欢娱,陶陶沈醉,喜庆大唐大破吐谷浑。

    李渊近日来身体欠佳,抱病在床,难得的庆功宴席已然取消。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遭到当今陛下禁闭的太子,莫名其妙地出现在吐谷浑境,圣上又御驾亲征,太上皇李渊病倒,一时间国内无主。

    虽然在三省六部的体制下,大唐依然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五部尚书各司其职,然而人心异变下就有人瞄向了当今圣上的次子李泰。

    一时间,长安城内,越王李泰风头无二,在有心人的推动下,无人出其左右。

    或许是李世民心中偏爱李泰,又或是在某件事上觉得对李泰心生亏欠,又因为李泰好士人爱文学,所以在一年前李世民竟是允许了李泰设立文学馆,特令其就府别置文学馆,任其自引召学士。

    群贤聚集后,李泰倒是收罗到了大量的人才。

    远处羌管悠怨,雪花缀落,近处席间交错的是模仿贞观三年时,李世民为了招待“献方物”的回纥使臣,开始创设的“自来酒”。

    在宴会的殿前,临时建起的是一个高坫台,台上放着大银瓶,自左埋有地下管道,美酒通过管道直通台下,往上涌入高坫的银瓶中。

    银瓶下有管道引出,又将美酒转注饮者杯中,就像当今的自来水一样,简单方便,易于痛饮。

    忆昔当年,赴酒宴的游牧部落使团有数千之众,他们敞开痛饮,最后结果还剩下一半的酒没饮完,场面十分壮观。

    虽然此刻李泰宴请的宾客,没有当初回纥部族的人那么多,但是即便如此,这场宴会上还是有上百人的。

    美酒通过管道源源不断地畅涌到筵宴上,流到酒客端着的酒杯中,宾客们举杯相邀,互祝酒词,气氛十分热烈。

    毫无疑问李泰这次的自来酒会效果不错,很是成功。

    在唐代不仅仅是御筵上有自来酒,有些皇亲国戚也常常有用这个法子举办酒会,这在当时被认为是渲染气氛的一个十分好的方式。

    当整场宴会的气氛达到顶点时,许多文人受气氛所激,喝酒写诗,评论文章,佳句频出,让坐在首坐的李泰笑意盈盈,对此很是满意。

    文人就该附庸风雅,吟诗作画,舞刀弄棒,粗鲁野蛮又岂是君子所为。

    坐在他下首的李义府,举杯冲着李泰自荐,便以梅为题,起身移步殿外梅前,身子微微一顿,随后轻吟出声。

    岑文本,老神在在,捧着酒杯,低垂眼帘,当他听到李义府最后一句时,不由得眼前一亮。

    “上官侍郎,此子文采将来定会不弱于你啊。”

    “哈哈,岑兄所言极是。

    长江后浪推前浪,人才辈出,方是大唐之幸啊。”

    端坐在岑文本身边的长官仪,风度翩翩,满脸笑意的应声回道。

    呵呵,吹捧而已,不必当真,若非看在李泰身为主人的脸子上,礼貌地称赞一下。

    说实在的,不过尔尔……

    李义府一诗吟罢,便赢得满堂喝彩,坐在宴席间王绩听到岑文本的称赞和上官仪的附和当即有些坐不住了。

    他冷哼一声,堂堂小辈也敢在他面前舞文弄墨,当真是目中无人,虚无空洞之语,又怎敢大放厥词。

    当即他起身扬言斥道:“不过是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堆彻辞藻,内容空洞无力罢了。”

    未待李义府反驳,王绩兀自说道:“老夫此番,若非越王以美酒相邀,又怎么会来此听这乌烟瘴气之语。

    酒虽美,人不行!”

    “罢了,老夫平素好弹琴,近来加减旧弄,改编出琴曲《山水操》。

    现抚琴一曲,一洗在坐诸位心头污秽!”

    当即他捧起酒壶,大口痛快,大赞一声,醉醺醺地坐下。

    “琴来!”

    “是他!越王殿下竟然请来了五斗学士,!

    “王老先生,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我等与其坐一席,当直是荣幸之至!”

    很快便有人认出了王绩,众人霎时间议论纷纷,由于先前王继低调入席,闷声饮酒,加上近年来大隐隐于野,常人不可见得一面。

    众人竟是一直没有认出这个放浪形骸的老头子。

    李泰宛尔一笑,他就是喜欢王继身上这种文人的放浪不羁,魏晋风骨的调调。

    他冲着侍女一招手,含笑道:“替王先生取琴来。”

    “是,越王殿下。”

    李义府脸上笑容不减,“王前辈对晚辈的文章批评,发人深省,晚辈以后当注意。”

    王继吹胡子瞪眼,没有理睬他,李义府坦然自若地退在一边,众人对他评价又上一层。

    不久琴至,王继醉卧抚琴,半眯醉眼,华发散披,琴声委婉连绵自其手间流出——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清澈明净的琴声潺潺流动,淌过人生的皱折,淌过岁月的颠沛,淌过老人洞悉尘世的醉眼,就这样静静地在每个人心头淌着。

    琴声已绝,众人缓缓回过神来,却见王继忽然饮酒大哭,旋即掷琴于地,起身大袖飘飘,径直离开。

    “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徐氏女的这篇《拟小山》,倒是与王老前辈的这番琴意颇为相通。”

    席间有人忍不住轻叹,打破了席间的宁静,“杨兄,可是那长城徐氏——沂州刺史徐孝德的女儿,有女神童之称的徐慧?”

    “可不是IL。,那徐惠五个月大就开始说话了,四岁就熟读《论语》,《毛诗》,八岁就自己懂得写文章。

    她的父亲徐孝德曾让她试着拟《离骚》作诗,她便写了这篇《拟小山篇》。

    她现在不过才十岁而已,可惜是个女儿身,否则日后诗坛定有其一席之地。”

    李泰听了宾客们的谈论后忍不住大吃一惊,他没有想到,近日在长安城广为流传的《拟小山篇》竟是一个十岁的女孩写的。

    这倒是让平日里自视甚高的李泰,刮目相看,心中顿时产生了浓烈的好奇心和好感,还有一丝不服……

第139章 李花历乱桃花香() 
东宫,内庭,已是二月,春风拂柳,碧潭微漾。

    桂花林前的石桌边,两名佳人,相对而坐,一沏茶,一作画,巧笑嫣嫣,素手同邀。

    在她们面前,去年自玄都观移植的近百株桃木,吐翠含红,宁静的生长着,适应着。

    自塞外边关传来的大唐战胜于吐谷浑的胜利消息,让一直以来笼罩在东宫上空的阴云,悄然散去。

    良人不久将归,纵是这东宫内,深深不知几许的庭院,也散发着轻松的生机。

    桃林深处,新建的宫殿,云窗雾阁常开,绕着桃林的一弯浅溪边上,柳梢梅萼逐渐分明,春光烂漫。

    苏酥贝齿轻咬着笔杆,秀气的眉色轻扬,石桌上铺陈着宣纸,一片桃花林早已跃然纸上。

    “怎么了?画的不满意?”

    白竹溪素手轻移,将冷却至温热的茶水捧至苏酥手边。

    “不是,我是在想……太上皇还能撑多久。”

    白竹溪拿过石桌上的一卷诗集,打开细看品鉴。

    “难道他已经不行了?”

    苏酥放下朱笔,苦恼的揉了揉消瘦的脸蛋,“哪里是已经不行了,昨天我去看他时,都觉得他随时都要死。”

    “哎……,他就不能多撑会吗?现在高明和陛下都不在长安。

    若是他死了该是由谁来主持大局?肯定到最后是越王出面,若是有人有意陷害高明,一个不孝之名逃不了。

    我们现在很被动……”

    白竹溪翻了一页,淡定地说道:“急什么,不是还有那位吗?有她看着出不了什么大事……”

    “可是……”

    苏酥有些急了,她挪到白竹溪身边,张口便要说话……

    白竹溪放下诗集,伸出素手堵住了苏酥的小嘴,无奈的叹了一口气,抬起如水的明眸注视着苏酥道:“苏酥,你要知道,后宫不得干政,这是铁律。

    长孙皇后她一直都很忌讳这种事情,你不要触及她的底线。”

    进宫后,白竹溪逐渐看清了,在宫内安安分分地活着,有吃有喝,有衣服穿有人侍候着,很是轻松悠闲,多好。

    苏酥泻了气,苦恼地趴在石桌上,话虽如此,可是东宫现在根本没有一个顶事的人,李承乾的那些属官她又不好出面接触。

    只能想方设法从孝道入手,服侍皇后,结交后宫,恭顺妃嫔。

    当今天下,李世民陛下注重孝道是个不争的事实。

    然而长孙皇后本身就是从事这方面的宗师,刻意迎合讨好,反而落入下成,不招人待见。

    苏酥每次面对长孙皇后,总有种见到她爹的感觉,分外地不自在。

    白竹溪拉起苏酥,皱眉微斥道:“石桌冰冷,春日冷暖交替无常,若是你着凉了怎么办?”

    她的双手自然而然地紧握着苏酥微凉的玉手安慰道:“我知道你现在撑着东宫很辛苦,你可以效仿当初皇后尚是秦王妃时的做法,只要她看得顺眼便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