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跑偏的帝国:大明王朝谁当家-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表册就要被驳回重做。很多布政司离京师路途遥远,来回要倒腾数月,因此,有的计吏就预先持空印文书前来,遇到驳回的就重新填写。这种做法本是沿袭了元朝的习惯做法,可以说是由来已久。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听说此事却勃然大怒,认为这种做法是拿皇帝当冤大头来忽悠的舞弊行为。借着这件事,朱元璋大肆整顿吏治,从上到下杀了一批官员,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就是其中一位。这个事件就是明初的三大案之一的“空印案”。

    在这场血腥杀戮过去之后,方孝孺遵照父亲生前的安排,师从宋濂继续学习。我们知道,宋濂也是当年朱标太子的老师。如果这么推算,方孝孺算是朱允炆的师叔。可惜的是,宋濂并没有得到善终。在朱元璋清洗丞相胡惟庸集团时候,年迈的宋濂受到牵连,获罪『自杀』。

    父亲和恩师相继死于朱元璋的铁血政策之下,这给了方孝孺很大地打击。

    洪武十五年(1382)十二月,由于大臣的推荐,朱元璋下令让方孝孺进京。次年正月,朱元璋在奉天门召见了方孝孺。这次见面,方孝孺不凡的谈吐和举止令朱元璋非常满意。这是一次简单的殿试,朱元璋当场让方孝孺以《灵芝甘『露』论》为题,写一篇文章。这是方孝孺的长项,他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朱元璋阅后,赞叹其为世间少有之异才。

    朱元璋还回头问身边大臣揭枢:“方孝孺和你相比,怎么样?”

    这次方孝孺能够得到朱元璋的接见,全赖揭枢从中推荐。揭枢摇头道:“方孝孺的才学是臣的十倍。”朱元璋听后微笑不语,可见他的内心也是认同的。

    朱元璋还让方孝孺去见了当时的太子朱标,对朱标说:“这是一个有才华的君子,加以历练,他日可以辅助你(此庄士也,当老其才,以辅汝)。”

    在与朱元璋的第一次见面,方孝孺给皇帝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方孝孺本以为就此可以借着这种美好的印象步入仕途,去完成父亲未竞的事业。理想虽然丰满,但是现实却依然骨感,结果令他大失所望。朱元璋只是给了一些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就让他返乡待业。

    虽然没有捞到一官半职,但是方孝孺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地烙在朱元璋的内心。

    后来,方孝孺被仇家所牵连,卷进了一场官司当中,被逮捕至京。朱元璋看见名单中有方孝孺的名字,就将他免去处罚。

    洪武二十五年(1392),方孝孺因朝中大臣的推荐,再次受到朱元璋的召见。朱元璋还是说:“现在不是用方孝孺的时候。”碍于朝中大臣一再举荐,朱元璋就授方孝孺一个汉中府学教授的职位,只是个刚入流的从九品学官。以方孝孺的才学、人品和知名度,九品学官显然是不公平的。其实朱元璋心中有数,他是想将方孝孺留给自己将来的接班人。

    而方孝孺这时候已经做好了准备,毕竟对于一个三十五岁的男人来说,正是成就事业的黄金时期。

第36章 跑偏的“三驾马车”(2)() 
朱元璋死了,孙子朱允炆继承皇帝位,就是明惠帝。这时候又有人向他提及方孝孺。经过洪武年间的血腥清洗,这时候的帝国权力系统可以说陷入了人才荒。朱允炆就把方孝孺从汉中召来南京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将其升为侍讲学士,职务级别虽然不是很高,只是从五品,但却很有实权,建文帝非常倚重于他。

    君臣二人的关系亦师亦友,每遇国家大事犹豫不决,朱允炆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方孝孺。可以说,方孝孺成了朱允炆智囊团的一名政务高参。这种依赖『性』并不仅仅局限于政务方面,就连平日的读书学习,遇到疑难问题,明惠帝朱允炆也会去请教方孝孺。皇帝上朝处理政务,对官僚们的提议,有时就命方孝孺当场批答。同时方孝孺还是修撰《太祖实录》领导小组组长。燕王朱棣起兵后,朝廷讨伐他的诏书和檄文都是出自方孝孺之手。

    在年轻幼稚的建文皇帝当政四年中,比皇帝大二十岁的方孝孺充当着朱允炆精神导师的角『色』。意气风发的朱允炆对学识渊博、人品出众的方孝孺寄予了无限的信任与期望。四十岁刚出头的方孝孺正值一个男人干事创业的巅峰期,他的政治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眼前这个青春勃发,仁心宅厚的书生皇帝,对他这个老师尊崇有加。朝堂和谐,君臣同心。他们在成全对方的同时,也在成全自己。

    建文帝执政的四年时间,正是沉寂半生的方孝孺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的四年,也是他一步步滑向权力深渊的四年。

    在建文帝朱允炆打造的帝国上层权力结构中,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犹如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三人都不是吃素的,均是帝国的饱学之士,更是书生中的道德标杆。他们的言行引领着天下读书人唯马首是瞻。

    朱允炆本来就是『性』情温和之人,而他所倚重的这“三驾马车”,更是文人中的典范。自古以来,书生治国并不缺乏飞扬的激情,也不缺乏理想化的施政纲领,往往缺乏的是对于政治全局的一种掌控。

    而这时候,弥漫在帝国权力空间的书卷气,使得朱元璋留下的铁血政治来了个急刹车。

    建文时期的“三驾马车”,定下了朱允炆执政时期以儒治国、以礼治国的文人调调。

    建文帝与三人组合进入了一个你侬我侬的蜜月期,君有情,臣也尽心。朱允炆的执政理念与他的皇爷爷朱元璋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而这种不同完全是颠覆『性』的不同。朱元璋奉行的是个人专制和铁血规则。而对于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三驾马车”来说,建文帝对他们的倚重与信任,给了他们无穷无尽的动力。可惜的是这种动力并没有及时转化为治国的效率,文人的高度热情换来的却是政治上的不成熟和冒进,这在无形之中就拖了帝国前进的后退。

    “三驾马车”跑得虽然十分卖力,却让人感觉有跑偏之嫌。而留给他们的时间是有限的,跑得越卖力,离他们的终极目标就会越远。

    “三驾马车”左右了建文帝朱允炆短暂的政治命运,虽然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联手打造了“建文新政”,但哥三个在具体分工上却各司其责,齐、黄致力于削藩,方孝孺忙于推行新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方孝孺是建文帝执政期间的总设计师,总揽全局。建文帝的这种做法改变了朱元璋时代那种独揽大权,一个人说了算的专制局面,无形中扩大了臣属的权力范围。

    用后来明成祖朱棣的大臣姚广孝的话来说,方孝孺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

    既然是种子,就要发芽开花结果。在治国方面,方孝孺倾向于复古,能够以《周礼》制度来重新界定大小诸司的品级和阶勋。

    在官僚制度的改革上,朱允炆与帝国的前任领导朱元璋唱的是反调。朱元璋实行的是“右武抑文”的做法,这是一种让人非常纠结的做法。他一边大肆杀戮开国的那些功臣勋将,一边又以文臣学士作为主要的仕进对象,对帝国的权力结构实施文职化。

    朱元璋对文臣学士及士大夫阶层是没有什么好感的,甚至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他创设的廷杖制度,可以说就是为文官量身打造的。稍有不满意,当场扒下裤子,摁到在朝堂之上廷杖翻飞,血贱玉阶,肉飞金陛。文官们本来就是一群顾脸又顾屁股之人,这般肆意肆意摧残和侮辱,简直让他们生不如死。

    与朱元璋相比,朱允炆显然要比自己的爷爷朱元璋温柔得多。这种温柔更多是对杀气过重的帝国制度的修正。这种制度上的软化除了朱允炆的『性』格使然,更多是来自于方孝孺等人的影响。作为“读书人种子”的方孝孺更倾向于《周礼》,他提议用《周礼》制度来重新界定权力制度中的大小诸司的品级和阶勋。如何将天下读书人散了的心,重新缝合起来。方孝孺开出的『药』方是,国家应该归还文官应有的地位。

    建文帝与方孝孺等君臣在以仁义礼乐治国的理念上的是高度一致的,正是这种和谐一致,建文君臣才营造出有别于洪武年间“铁血政治”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

    在方孝孺的大力倡导之下,建文帝重新规定官制:升六部尚书为正一品,设左右侍中,位列侍郎以上。这是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建文帝第一次把六部尚书提到了与都司同级的地位。朱元璋在废除宰相制以后,仅将分掌天下各项政务的六部尚书品秩定为正二品。相比那些动不动在朝堂上就被打屁股的文官,帝国的武官地位显然要高于文官,比如中央的五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的品秩都是定为正一品。

    在方孝孺的建议之下,建文二年(正月下诏,更定大明官制,大致内容如下:将六部尚书由原来的正二品升为正一品,增设左右侍中,其位置在六部侍郎之上;

    将地方文臣布政使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将都察院改名为御史府,其长官都御史改名为御史大夫;

    将都察院下属的十二监察道改名为左右两院,左院叫拾遗,右院叫补阙;将通政使司改名通政寺,原通政使改称为通政卿;

    将大理寺改名为大理司,大理寺卿改称大理卿;光禄寺卿改称为光禄卿;

    在翰林院下重新设立承旨,将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改名为文学博士;

    在詹事府下增设资德院;增设文翰、文史两馆;

    将殿阁大学士一并改名为殿阁学士,内各设学士2人;

    将明皇宫的谨身殿改名为正心殿,增设正心学士1人;

    增设亲王宾辅,提高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少卿丞和国子监丞等官的品秩等等。

    建文帝改革地方官制,精简机构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撤销的机构大多与收税有关,整个建文四年仅增设了一个河泊所。大量地方机构尤其是税务部门的裁撤,大批冗官冗员的淘汰,减轻了广大人民的负担。

    这种文官制度的修订,是建文帝加强文官之治的开始。他尝试着想把权力重新交还给六部尚书,显然这是对于朱元璋专制制度的一种矫正。

    建文帝在有意无意之间,扩大了国子监和翰林院的职责和人员编制。这样就传递出一个信号:皇帝正在从教育和训练太子及诸年幼王子方面入手,普及儒家文化。他希望能够以修齐治平理论来重新构建一个崭新的帝国。他在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上同时规定:亲王对自己的老师要以礼相待,谈话的时候,老师不必称臣,可以只称姓名。建文帝这么做就一个目的,那就是尊崇儒家文化,仁义治国。

    据《明史》记载,建文元年即建文帝即位后一年的时间里,大明刑部上报的在押囚犯比洪武时减少了3∕10。大量的冤假错案的复审平反和刑典的改轻,宽刑疏法,这对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大明帝国的统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37章 跑偏的“三驾马车”(3)() 
自从登基起,建文帝就在不断地下诏强化自己的统治。帝国出台的所有新政都打上了“建文”牌烙印。建文帝的品牌就是以先儒的“法先王”和“托古改制”的儒家之风。建文君臣对于这种对“明君主”和“理想政治”的不懈追求,执着到了几乎入『迷』或者说是走火入魔的一种地步。

    建文帝一上台既要推行他的新政,又要削藩,新政中“更定官职”、精简地方行政机构等不少举措的实施,“侵犯”了大明帝国官场上许多官僚及其关系人脉的既得利益,造成了建文朝内在的不稳;削藩又与新政同时并举,一下子激化了中央与地方藩王之间的矛盾,使得建文朝廷顿时陷于内外交困的被动局面。

    在朱棣起兵造反危及建文帝政权统治的关键时刻,朱允炆这个书生皇帝还在气定神闲地“日与方孝孺辈论周官法度。”这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三驾马车”载着建文帝一路狂奔,正所谓成也三人,败也三人。毋庸置疑的是三个人的确是“读书人的种子”,但可惜的是种子既没有开出美丽的花,也没有结出丰收的果。

    三个人给太学院的学子们上上课,论论道,当个学院派显然是绰绰有余的。可是将他们放到大明的权力中心来玩一场权力博弈的游戏,实在是勉为其难的事。虽然他们自信满满,胸中也藏着貌似锦绣的蓝图。可现实是他们缺乏官场的历练,缺乏处事的经验。他们的执政纲领都是从圣贤书上背出来的,与现实世界产生了严重的脱节。课本里学的,和现实世界所发生的,一面是温情脉脉的儒家文化,一面是步步惊心的政治凶险。满腔的热血也换不来一条帝国的通天大道,崇高的理想更打造不出一副帝国的铁血脊梁。三个人完全将建文帝的万里江山当作了自己的一亩试验田,结果却结出了“误国误君误己”的苦果。

    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建文帝还做出了另外一项尝试:诏减苏、松、嘉、湖重赋,每亩不得过一斗。朱允炆让自己的儒风雅韵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体现,也使建文朝成为整个大明帝国最为令人怀念和惆怅的黄金时代。

    短短的四年时间,朱允炆如此疾风暴雨般的改革,让天下臣民们看得是眼花撩花。

    建文新政的实施是在藩王林立的背景下展开的,朱元璋生前分封的25个藩王在全国各地虎视眈眈着建文帝的所作所为。在这25个藩王中,有24个是朱元璋的儿子,只有一个是其从孙。也就是说这些藩王绝大部分是建文帝的叔叔辈。位高权重,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建文新政,像极了一只羊在一群狼当中孤独舞蹈。建文帝可以孤芳自赏,但是狼们却各怀心思。

    最要命的是,建文帝的改革直指各路藩王们的痛处。因为他一方面提升文臣的地位,设文翰、文史二馆,增设正心殿学士,另一方面改都察院为御史府,改都御史为御史大夫,罢十二道为左、右两院,改通政使司为寺,改大理寺为司。这些改革都明显地透『露』出一种信号,那就是抑武崇文。这与朱元璋掀起的洪武狂飙,走的是反方向的钟。

    那些藩王叔叔们隐隐感到,这个侄皇帝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他们眼中的书呆子。朱允炆正在逐渐进入角『色』,不管不顾地构筑着属于自己的帝国。本来他们以为,这个孩子个『性』纯良,柔弱,凡事会依仗着他们这些藩王。可从他登基以来,所采取的种种改革措施,这不是在与他们分蛋糕,而是在与他们抢蛋糕。他们既不是利益共同体,更不是利益的相关者,他们只是边疆站岗放哨的,用不了多长时间估计连他们的站岗资格也会被剥夺。

    他们倒不是担心建文帝一意孤行的改革,他们担心的是自己从朱元璋那里得到的既得利益,会毁在朱允炆的手中。

    他们焦虑,焦虑过剩有时候就像一块焦炭在体内被欲望之火点燃。

第38章 谁才是真正王牌(1)() 
如果说这时候建文帝最大的心病是什么?削藩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

    在青年皇帝朱允炆还是少年太子的时候,他就对虎视眈眈的藩王叔叔们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担忧。

    他曾经就此事请教过一生什么难事都没难倒的朱元璋,可朱元璋却在这个难题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对付别人,朱元璋有的是手段和办法;而对待自己的子孙,他也会优柔寡断。

    祖孙俩就这个问题交流了看法,并说了一些诸如“以德怀之,以礼制之”这样务虚的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