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疆图-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云岚无奈,只好转头对刘继元说道:“皇兄,您就亲口承诺吧。”
刘继元虽然心中不愿,但一来云岚已经请求,二来他也看出再不承诺,将会激起众怒,就算朝堂内外都有刀斧手,但一旦这些人群起反抗,场面仍会失控,只好说道:“好,朕向你们承诺,凡是郭无为的部下,和参与郭无为谋反之人,朕绝不再追究下去,朕若是食言,便教宋国抢了朕的江山。”说完之后,盯着那大臣,冷冷说道:“龚爱卿,朕立下这般毒誓,这总可以了吧?”
那大臣虽然心中仍然不相信刘继元,但目前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只好说道:“陛下宽宏圣明,微臣替那些人谢谢陛下。”
刘继元冷笑道:“只是不知‘那些人’中,包不包括龚爱卿?”
那大臣不敢作声。
云岚见事情已经暂时得到解决,不愿再节外生枝,连忙说道:“既然皇上已经向各位做出了承诺,那大家便可以放心了,从此以后,齐心协力,共御宋军。”对另一位大臣说道:“郭无为已经伏法,巫大人,你是刑部尚书,你可带人前去郭无为的府上抄家,记住,只把他府上的财产充公,把府中的下人遣散即可,不必搞诛连之罪。”
众大臣听闻并不对郭家行使诛连满门之罪,不由一怔,都暗中松了口气,既然对郭无为如此宽恕,那对他们这些人,想来也不会赶尽杀绝了。
那大臣也是一怔,说道:“殿下,放过郭府的下人,那郭无为的家眷呢?”
云岚道:“家眷亲属更不要诛连。”
大臣道:“微臣愚钝,那应该如何处治郭无为的家眷呢?”
云岚微一沉吟,说道:“郭无为虽然意图叛乱,但并没有成功,所以为害不大,而且他前些年,对我国有功,他的家眷都是些妇人,也不必难为她们。你也不必把她们关入大牢,只要把她们赶出府门,任她们自生自灭吧。”
众人更是吃惊,按郭无为的罪行是谋反,在历朝历代,对谋反的惩罚,轻则满门抄斩,重则诛连九族,现在只杀郭无为一人,连他的几位妻子都不打入大牢,只是赶出府门,这可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轻罚了。这更说明皇上和公主的确并没有追究下去的打算。刚才那个逼皇上表态的大臣心中暗暗后悔,早知如此,他就不会逼皇上表态了,现在虽然皇上表了态,但对他却是恨下了,以后随时可以找个别的罪名,致他死地。
那大臣吃惊之后,又称赞了皇上和公主的仁慈,这才转身而去,前去郭府抄家。
当下,君臣之间,开始商议抵御宋军的办法,无非是加快在城内挖掘河道的速度,和打造小船的速度,以及加强城墙的防守和城内的治安。
云岚和刘继元除掉了郭无为这个内奸,又安抚了郭无为的那帮部下,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了,便一心只顾应对宋军的水淹太原。
云岚的四个女兵已经被送到云岚的身边,就住在皇宫之中。云岚亲自督促城内各处的布防,带着四个女兵时时在各处巡视,与军民同苦同乐。反倒是刘继元,虽然关心战状,但又端着皇帝的架子,很少亲自到城中与民同苦同乐,就是偶尔出去一趟,也是前呼后拥,侍卫如云,百姓根本靠近不得,不像云岚那般深入群众,所以太原城的居民对云岚的好感,远远超过对皇上的好感,无论百姓还是军士,都亲昵地称呼云岚为皇姑。
熙让和耶律斜轸虽然也帮着云岚出谋划策,但他们毕竟是外国人,不方便插手太多事务,所以也乐得清闲,只等着水淹太原之时,协助云岚打仗即可。
汉军把郭无为的头颅悬挂在太原城的南门城楼上,又垂着一条布条,上写:郭无为之首。
城外巡视的宋军报给赵匡胤,赵匡胤派了认识郭无为的人前来查看,回禀果然是郭无为的首级。赵匡胤知道郭无为事败,被汉国所杀,心中痛惜郭无为的死亡,现在城内已经没有了内奸,只能依靠水淹之策,强行攻打太原城了。
第三百一十七章:西城战场()
眼看着城西门外的三道河道越来越近,守城将士的心越来越提到嗓子眼上,紧张恐惧的气氛越来越重,虽然皇帝和皇姑时时前来监察慰问,将士们仍然紧张不安。
城内的三条主要街道,在百姓和将士们齐心协力之下,挖出了三条深深地濠沟,惯穿东西两个城门,准备使河水从城西进来,从城东流走。濠沟大约宽三四丈,按原有的道路的宽度,并没触及到两旁百姓的房屋和商铺。深达又是两三丈,挖出来的泥土,就培在濠沟的两旁,这样一来,濠沟已经达到四五丈深,把濠沟两边的交道都阻断了,通行不便,又造了一些长长的木板小桥,可以临时通行。
官府和富户以及一些小康之家,都紧急造成了许多船支,等待河水填满濠沟之后,用以渡河。
东西两城的城门口,都布置了机关暗器,用以阻拦宋军乘船从河水中进攻。
整个城内的气氛恐惧紧张。
太原城内,挖掘街道做为河道之事,早有宋兵在云梯上发现,报给赵匡胤。赵匡胤猜到了汉军的意图,下令东城的宋军,在太原城的东边,高高围成一道土墙,阻住河流。如此一来,汉军就算是把河水引出东城,也会被外边的高墙阻住,难以东流,把河水倒灌回太原城内。
赵匡胤这个计谋一出,众臣皆赞。
宋军挖掘河道的速度,原本很快,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就把汾河之水,引到了太原城西。原来的时侯,没有汉军的阻挠,宋军召集民夫,以士兵监督民夫挖掘,进度很快,但挖掘到一里之遥时,这时已经到了汉军的射程之内。
城楼上的汉军架起了强弩和弓箭,向挖掘河道之处,乱箭射来,射死射伤很多宋兵和民夫。
宋军为了遮挡汉军的弓箭,架起了高达三五丈的木墙,民夫在木墙后面劳作挖掘,汉军的弓箭再射来之时,都射在高高的木墙上,却难以伤到墙后面的宋兵和民夫了。
汉军便在弓箭上绑缚上牛油和燃烧,射到木墙上时,可以把木墙燃烧。
宋军便在木墙之外,挡上薄薄地铁皮,搭上湿草革,这样汉军的火箭再射来之时,便没有了威力。宋军在铁皮墙后面挖掘河道,缓缓推进,把汾河之水,引导而来。
放眼望去,城西的三条河道,已经汪洋一片,波光闪烁。
宋军的战船也陆续的打造好,放入河道之中,已经有数十支大战船,数百艘小战船。
双方各逞所能,在洪水没到达之前,就已经展开了角力和战斗。
在河道接近三里之遥时,赵匡胤率领文武官员,把行营从城南,移到了城西,亲自监战,指挥战斗。
刘继元仍然留守皇宫,主持大局,只是经常前来西城巡视,以安军心。
兵马大元帅马峰,把南城交给副将,也前来西城主持战争。云岚身披盔甲,威风凛凛,英姿飒爽,协助马峰。马峰虽是主帅,但云岚身为公主,权力和威信已经隐隐超过马峰。云岚知道自己的战斗经验毕竟不足,比起身经百战的马峰还差太远,所以并不越权,仍以马峰为主,她从旁协助。
马峰对于云岚,也甚是敬佩,又顾及她的公主身份,所以也事事垂询于她,征得她的同意之后,才发号施令。二人合作,配合倒也默契。
整个宋汉战争的主战场,已经由城南,移到了城西。
由于主战场移到了城西,赵匡胤把东南两个城门的宋军,各抽调一万兵力,增援西城,现在西城的兵力最多。
北城由于还要防备辽兵突破了白马岭南下,所以并没抽调兵力,仍由曹彬统领,按兵不动,所以熙谨也仍在城南驻守,并没有和镇守西城的熙让和云岚交手。
宋军挖掘而来的三条河道,各宽约十丈左右,深达五六丈,从远处蜿蜒而来。三条河道,遥遥对应着西城的三个城门,相距之间,各有三里左右,中间仍是平坦的土地,宋军的军营,就驻扎在这些平地之上,由于河道的阻断,交道不便,但宋军的战船早已经打造好,连成一排,所以来往之间,可以从战船上经过。
赵匡胤的大本营,在城西的三条河道之间的土地上,距离太原城约有五里之遥,前后左右,各有无数的军营拥护。
这一日早晨,赵匡胤在中军大帐,召开了早朝,君臣商议了攻城的计划,吃过早饭之后,赵匡胤便率领文武官员,赶向前方巡视。
潘美李继勋和西城主将赵赞,拥在赵匡胤身后,其他各官员跟随而至。
因为距离大营距离太原城,只有五里多路,而且他们并不能走近一里之内,免得被汉军用弩箭射击,所以只有三里多的路程可行。赵匡胤又是将军出身,虽是皇帝,也并不坐步辇,只是步行而往。众官也皆是步行。
御驾的前方自有无数的侍卫持刀剑和盾牌防守,虽然距离较远,汉军的弩箭不可能射到,但还是要有些防备。御驾的后面,自然更有无数的侍卫和禁卫军随侍。
赵匡胤龙行虎步,行走在队伍中间,前呼后拥,好不威风。
这时,前方战线仍然在激烈地交战着。自从宋兵监督民夫,把河道挖掘到太原城一里之遥的时侯,战事已经再次点燃。
太原城楼上,汉军的箭如飞蟥,射击而来。城外,宋军架起高高的铁皮墙,阻挡着汉军的火箭。铁皮墙后,无数的民夫仍然在挖掘着河道,向太原城下推进。还有无数的宋兵,站在云梯之上,与城楼上的汉军保持着同一个高度,甚至高过城楼,与城楼上的汉军对射。
双方虽然都有防护,但仍然各有死伤,惨叫呻吟之声,不绝于耳,战斗之惨烈,比攻城之战的时侯,也不遑多让。
赵匡胤等人,在距离太原城一里之外的地方,停了下来,再向前行,便有被汉军弩箭射中的危险,所以不能再前进了。
赵匡胤停下脚步,观望着不远处的战场。自有持盾侍卫在前面架起了盾阵。
第三百一十八章:宽慰君王()
此时,挖掘的河道,虽然在汉军的阻挠下,推进缓慢,但三天之中,也推进了二三百步。由于汉军的阻挠,工程每天只能向前推进百步左右,还要付出无数民夫和士兵的性命。
这时,三条河道之中,已经战船林立,旗帜招展,只等河水进了太原城,战船便顺流而下,直攻太原。
赵匡胤观望了一会前方的战场,又转动身子,缓缓观望着挖掘而成的河道。河道之中的有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船,还有很多民夫在打造着新的战船。
战船上的旗帜上,绣着宋字大旗,迎风招展。
再望眼远望,数万名军士和民夫,在阳光下劳作着,忙碌着。
这等景象,十分壮观。
赵匡胤却忽然脸色黯淡,意兴萧索,不发一言,转身向回走。
众臣心中惊讶,却也不敢多问,只好跟随在后,回到大本营。
赵匡胤也不理会众人,径直回到寝宫的帐篷之中,众臣只得各自散去,去忙自己的事。
只有潘美没走,他在赵匡胤寝宫之外,来回踱步,等了约有一柱香时间,便走到帐外,对当值的郭文斌说道:“文斌,请你禀报陛下,就说我要求见陛下。”
郭文斌有些为难,说道:“潘大人,我看陛下心情不好,若是没有重要之事,就让陛下一个人静静吧。”
潘美道:“我知道陛下为什么心情不好,让我劝劝陛下。”
郭文斌道:“那好,我去禀报陛下,就是不知陛下会不会召开您。”
郭文斌转身入内,不一会儿,又走了出来,笑道:“潘大人,陛下召您进去。陛下还说了,也只有您潘大人和曹大人来了,他才会见你们,别的大人就不必见了。”
潘美微微一笑,走入帐内。
赵匡胤正坐在寝室之中,脸色黯然,眉宇间隐隐含有忧愁之色。
潘美走进来,在帐门处恭敬地行礼:“微臣叩见陛下。”
赵匡胤道:“仲询,不必多礼,过来坐吧。”
这些年来,赵匡胤虽然做了皇帝,对于自己以前的那些老部下,仍然待之甚厚,他虽然把一些人杯酒释了兵权,但并没进行迫害,反而更为优待。他还保留了一些人的兵权,这些保留兵权之人,其中就有潘美。这也是因为潘美性情谨慎,从来没把自己当成开国功臣,不像石信守等人以功臣自视,忘乎所以,大肆敛财。
潘美的军功卓著,但从不持居自傲,而且对功名利禄看得甚淡,治军虽然不像曹彬那样严谨,但比曹彬的性格更为冲淡平和,所以赵匡胤对潘美甚为优厚。
赵匡胤待以前的那些老部下,有别人在场时,以君臣待之,在只有少数人或者单独相处时,仍然像以前的那帮老朋友,直呼其名,甚至称为兄弟,这一来是他笼络人心的手段,二来也是个性使然,天性如此。
潘美听赵匡胤称呼他的名,虽然心中感动,却仍保持着谨慎还不失亲近的态度,说道:“谢陛下。”
潘美走到赵匡胤的下首,在一张椅子上坐下来,望了望赵匡胤的脸色,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您是否心情不好?”
赵匡胤深深吸了口气,说道:“看这河道推进的速度,明天一早,便可以直灌太原城了,胜利在即,我这心里,反而很是难受。”
潘美说道:“陛下之所以心里难受,是因为担心伤及太原城的百姓。”
赵匡胤点点头,说道:“不错,这汾河之水,灌入太原城中,只怕太原城的百姓,死伤无数,浮尸遍城。我当初答应引导河水,水淹太原城,原只想为一个后备计划,其实是想等着郭无为能在里面打开城门,接应我军进城,但没想到郭无为被汉主所杀,我们里应外合的计划失败了,只能使用水淹太原这个计划了。而且现在河道已经挖掘到太原城下,骑虎难下,不得不行了。但一想到要伤及城里的百姓,我这心里,就闷得慌。”
潘美道:“陛下仁慈。”
赵匡胤苦笑道:“若是别时,夸我仁慈,倒也罢了,现在马上要水淹太原,伤害数十万平民百姓,再说我仁慈,倒像是讽刺我了。”
潘美连忙说道:“微臣不敢……”
赵匡胤摆摆手:“你不必紧张,我不是责怪你,只是打个比喻。”
潘美这才放心,说道:“陛下,您虽然不忍心伤及平民百姓,但就像您所说的,如今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陛下御驾亲征,数十万将士上下一心,前来征服汉地,统一华夏,势不能空手而归,就从撤军。而且契丹大军,随时都有可能突破石岭关和娘子关的防线,逼近太原城,我们也不能再拖下去,只有尽快攻下太原,踞城而守,才能打退辽军,不然,若是在平地作战,辽军善于骑战,我军很难占到上风。”
赵匡胤叹道:“这些道理,我自然知道,也明白这太原城是非打不可的,可就是这心里难受,感觉自己太过残暴……”
潘美连忙说道:“陛下千万不可妄自菲薄,陛下英明神武,仁慈关爱,岂能与残暴沾上边儿。陛下即没有下令坑杀过降卒,又没有下令屠城,至于水淹太原,也只是无奈之策。陛下为帝,比起汉高刘邦和唐朝太宗,先不论武功,仁慈一面,已经远超他们,更不用说比秦皇汉武了。”
赵匡胤点点头,说道:“我前些年冲锋陷阵,攻城掠城,心肠倒也不曾软过,只不过这两年,可能年岁渐长,已经老了,这心肠倒是有些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