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即将溃败:西方视角下的晚清图景-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8月1日出版的《纽约每日论坛报》刊登的一篇文章写道,至少有两个欧洲大国——俄国和英国——一直在用“阿尔戈斯之眼”(argus,阿尔戈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百眼巨人)寻找干涉东亚事务的借口,而“高升号”事件正好可以给英国提供这样一个借口,“英国有能力最为迅速而有效地进行干预。这件事所导致的国内压力也呼吁『政府』立即采取积极行动。这种要求对英国『政府』将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仍待观察”。
但是,事件的发展并没有完全像华盛顿的外交官们所预想的那样,更没有什么可以让中国驻伦敦使馆的外交官们感到满意的。
根据《盐湖城先驱报》刊登于8月2日的电讯,日本驻伦敦大使在8月1日将日本对中国宣战的消息知会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伯爵(earlkimberly)的同时,向大不列颠人道了歉。而英国『政府』的反应却是,于同日宣布“大不列颠保持中立,但英国『政府』将立即采取措施保护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同日,英国海军部还命令海军中将弗里曼特尔爵士阻止悬挂英国国旗的船只帮助中国或日本运送士兵、武器或军火。换句话说,英国『政府』以中立的方式支持着日本。
日本的朝鲜策略无疑是它赢得英国等西方国家支持的重要原因,而它本身在制度改革方面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带来的相对优势,也使它博得西方国家更多的同情。正如7月27日发自华盛顿的一篇电讯所言,“日本『政府』比清朝『政府』更为进步”,而且“正在快速进步”,“它是唯一采取西方文明生活方式的东方国家”。
而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与制度改革带来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故而也得到西方国家的理解。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后,西方人一直在关注着日本自19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的“明治维新”所带来的变化。其中,一篇对东京大学教授克拉克(e。w。clarkofrockfordiii)的专访文章,尤其引起了西方人的极大兴趣。这篇文章首先刊登在《芝加哥论坛报》上,而后被《夏威夷公报》等西方媒体广泛转载。
在接受专访的时候,克拉克教授已经在日本生活了四年,对日本的改革有很深的感触。他如此说道:
除了日本,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制定并实施了如此多的根本改革。从我到达日本后开始,这里已经发生的变化只能被概括为从14世纪跃入到19世纪。这种变化以一种异常的方式开始——废将军,立天皇为国家真正的统治者。
……
在政治制度改革之后进行的,是对军事系统、封建制度、社会和经济制度,甚至是教育制度进行的根本改革。世袭制度被废除,财产权被确立,信仰被打『乱』,人们的穿着和语言也被改变。日本渴望从一个中世纪的农业国家变成在艺术、军事、文明以及学术上处于前列的国家。电报机和铁路已遍布其土地,众多军舰频繁进出其港口。
现在,就像所有那些发展太快的运动,日本引入的大量改革也有反对力量。保守党(theconservativeparty)已经强大到可以建议天皇完全撤换他的幕僚,解散议会。即便是在学术机构,19世纪开始在国内任教的外国教授已经被弃用,本土学者得到任用。确实,反对力量已经达到威胁『政府』稳定的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除了拿破仑的权宜之计,天皇别无他法。
克拉克教授说,日本对当前这场战争的关注,就像法国对普法战争的关注。拿破仑三世一直在寻找与德国打仗的理由,他把打仗作为结束国内冲突的策略。“在当时,法国内部纠纷已进入‘急『性』期’,与外国打仗成为团结法国人的唯一途径。正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和意图,日本天皇就朝鲜问题正在全力推动与中国的战争。日本人对中国人的传统而根深蒂固的仇恨已经被调动起来,以解决日本国内最危险的运动”。
克拉克教授的分析是十分准确的。就在中日两国宣战之前,日本驻美特使建野乡三曾对美国国务卿格雷萨姆说:“我们的国内形势很严峻,与中国交战可改善此形势,因为它将激发日本人民的爱国情绪,更能将民众团结在『政府』周围。”而建野乡三所说的“国内形势严峻”,并非仅指日本国内复杂的政治势力之间的失衡,更包括公众对西化的『政府』部门的不信任。
建野乡三显然希望博得美国的同情。而对英美等西方国家来说,既然不能允许日本回到保守的老路上去,就只能支持日本通过战争以延续其改革生命。
第47章 中日军力比较:胜算在何方()
日军对“高升号”商船的袭击,无论是不是早有预谋,它是对日本海战战略的贯彻。根据7月28日出版的《联合报》的报道,日本驻美特使建野乡三曾经直言不讳:“日本更急于同中国进行一场海战,而不是平息本国人民的叛『乱』……尽管中国无疑能在地面上战胜日本,但是,在海面上,日本『政府』同样能够战胜中国。日本人拥有一支优秀的海军。他们有现代战舰,有完全能够胜任的指挥官,这些指挥官都在欧洲和美国最好的学校接受过教育……如果是这样的结果,日本『政府』在国内获得的声望,将使其能够克服国内的冲突。”
7月30日的海战成为建野乡三这番话的注脚。两天之后出版的《纽约每日论坛报》刊登的一篇文章将发生在这一日的海战称为“近年世界给人印象最深的海战”。北洋水师的“镇远号”军舰被击沉,还有两艘英国产的巡洋舰被日军夺走了。
根据这篇文章的记录,“镇远号”是德国在1882年建造的军舰。它是中国海军最大最强的两艘战舰——另一艘是“定远号”——之一,排水量达7430吨,装甲厚度为14。5英寸,配备4门12英寸口径火炮。“它比美国海军的‘缅因州号’(ussmaine)或‘德克萨斯号’(usstexas)还要大,威力也要大得多”。《洛杉矶早报》刊登的一篇文章将“镇远”及“定远”称为“迄今为止东方最强大的战舰”。
7月22日出版的《奥马哈星期日蜜蜂报》,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日海军的军力对比情况:
中国海军有战舰30艘,但很多军舰既小又旧。舰龄不超过12年的有5艘,包括镇远号、经远号、来远号、平远号等四艘装甲战舰,以及一艘装甲海岸防御舰,它们极具战斗力。还有一艘装甲木制炮艇。这些战舰配备克虏伯火炮……配备阿姆斯特朗火炮和克虏伯火炮的巡洋舰有19艘,还有两艘鱼雷巡洋舰以及几艘小型炮舰。
日本海军有各式战舰32艘,包括吉野号、扶桑号等5艘装甲战舰,其排水量为1500至3700不等,比中国的战舰更轻便。他们有14艘上好的巡洋舰……7艘小排量炮舰,3艘海岸防御舰,还有几艘轻型巡洋舰和训练舰。
根据《旧金山早报》的记录,参与海战的中国军舰的总吨位为33366吨,日本军舰为38443吨,日本海军在吨位上占优。但是,“中国海军拥有6艘鱼雷舰,而日本海军一艘鱼雷舰也没有”。
西方媒体与书籍对中日军舰具体细节的记录并不完全一致,但就总体而言,它们认为中日海军硬件条件差别不大。
在陆军方面,西方媒体普遍认为中国拥有明显的优势。《奥马哈星期日蜜蜂报》刊登的一篇文章写道:“中日在海军资源上的平衡不适用于陆军。中国陆军的兵力拥有巨大的优势。在和平时期,中国陆军兵力有30万,而日本只有7。3万;在战争时期,中国陆军可调动的兵力达百万,而日本只有23万,外加2。9万名骑警。”
基于中日海陆军方面的数据,“美国的军事专家们相信,尽管在战争的早期阶段日本能获得暂时的优势,它很可能最终因兵力不足而战败”。
从西方媒体的报道来看,支持“日本会在先期获得优势,但是最终会落败”的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尽管支持他们的理由可能并不相同。
7月27日发自伦敦的一条电讯提到一名驻伦敦的中方代表的观点:在战争开始时,日本将占上风,因为日本已经为战争作了长期准备,比如训练陆军和水军,改善战舰装备。而且,日本是一个行动迅速的国家,而中国军队行动较为迟缓,“因此,在交战初期,天皇的军队会获胜,但是最终中国一定会打败日本。因为日本绝对无法像中国一样,拿出这么多人力物力。如有必要,中国可以连年作战,军队总能补充新鲜血『液』。中国近年购买了大量军火,在这方面,中国与日本的差距并不像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么大”。
德国驻东京大使馆官员威德尔(countwedel)则说:“我相信日本人将赢得所有陆地战役,因为他们训练了针对中国苦力军的军队。但中国人有最好的海军。日本人资金短缺,如果中国人打持久战,他们将赢得胜利。”
曾在1893年管理天津卫理公会医院的斯科特博士(h。f。scott)则认为,如果中国军队能坚持到10月中旬,战争的结果将不再有悬念,中国将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因为日军士兵的数量远比中国士兵的数量少。
但是,预测日本能取得最后胜利的人也不少。这些人或者是熟悉中国与外国军火交易的商人,或者是深知中日国情的西方政治家或学者。
比如,7月27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之前——发自伦敦的一条电讯写道,伦敦的一些从事中英贸易的商人怀疑中国应对日本的能力。“这里的人都知道,中国近期在欧洲购买的大量战争装备都是坏的。比如,中国购买了400条废弃的奥地利步枪以及大量的配套弹『药』。卖给中国的弹『药』筒也没法用”。
前文提到的美国驻日大使哈伯德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说,日本将在一年的时间里扫平中国的海军,进而摧毁中国的内陆及亚洲商业。中国能通过陆路往朝鲜增兵百万,比日本更有军事优势。日本必须通过海路往朝鲜港口运兵,然后为登陆而战。但是,在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的军事和海军官员和教官的指导下,经过四十年时间的训练和培训,日本的陆军和海军要远优于中国军队,因此,虽然日本士兵只能从四千万人中选出,中国士兵能从三亿人中选出,日本仍将获胜。“尽管如此,双方将不会进行征服之战。这点毋需争论。亚洲地图可以回答这个命题。中日都不会吞并朝鲜。俄国在一旁虎视眈眈,捍卫其梦寐以求的战利品。如有征服的需要,俄国的哥萨克兵团将从海参崴经海路,从西伯利亚经陆路登陆这个‘隐士王国’,成为朝鲜的主人,而不仅仅是保护国和宗主国”。
曾在中国居住两年并跟随戈登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而后又在日本海军中担任教习的美国海军少校罗姆伯德(j。e。lomboard)对日本士兵评价很高,他认为中国士兵几乎毫无价值,胜利属于日本当没有悬念。
第48章 海权:日本是好学生!()
1894年9月17日进行的黄海海战证明中国海军不堪一击。在这场历时仅5个多小时的海战中,中国海军损失了“致远号”、“经远号”等5艘战舰,损失的总吨位达9200吨,官兵死伤逾千;日本海军损失两艘战舰,损失的总吨位为4700吨,另有3艘战舰受创,官兵死伤600左右。经此一役,中国海军元气大伤。
黄海海战结束后不久,西方媒体纷纷撰文分析日本海军获胜的原因。9月20日出版的《纽约每日论坛报》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将黄海海战称为“在真正的现代条件下上演的第一场伟大的海战”。文章写道:
日本人无疑实现了阻止中国军队登陆朝鲜的目的。作为美国海军军官马汉的认真的学生,他们显然是有的放矢地学习,并在海战中从各个方面验证他的理论。对海洋的掌控使他们获得了陆地上的优势。
文章中提到的马汉被认为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战略家”。他生于西点军校,父亲是美国军事学院的教授。他19岁即从美国海军学院毕业。他的海战经验与理论知识都十分丰富,最终被晋升为海军少将。
马汉认为最强大的海军将主宰全球,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海权”(seapower)理论。1890年,他出版了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系统地介绍了他的“海权”理论。这本著作很快就被翻译成日文,并成为日本海军的教科书。在马汉的“海权”理论影响下,日本制定了自己的太平洋战略。
《邮报》(thepost)刊登的评论文章写道,日本海军在黄海海战中的胜利,完全证实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关于“日本拥有北太平洋仅次于中国的最强舰队并且更为耐用”的说法。《标准报》(thestandard)高度评价了日本海军的战术,并认为中国要恢复在朝鲜的优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非常不可能”。《圣保罗每日环球报》(st。pauldailyglobe)的评论文章则说,中国的战败使其在朝鲜的残余兵力得不到补充。
《泰晤士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写道,日本已经让世界上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他们必须认真对待远东的这个新大国。“平壤和鸭绿江已经打开所有对远东漠不关心或者一无所知的人的眼睛,一个新的国家已经跻身强国的行列,它的声音不再被强国委员会忽视”。
《泰晤士报》刊登的另一篇文章分析了中国海军失败的原因:
中国舰队作战不积极可能归因于这么一个事实:中国海军舰队由四省舰队组成,分别由各自所属省份的总督建立、提供装备和进行维修。没有哪种安排比这种安排更不适合海军战争的目的。毫无疑问,在接到北京的强制『性』命令之后,中国海军舰队司令没有全力以赴投入到决定『性』的战役之中,而似乎屈从于次级目标。
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中国海军应该主动出击往仁川运兵的日本兵船,或在仁川或平壤入海口与日本海军作战,只有这样做才可能会对战局有重大影响,而不应该忙于从鸭绿江运兵朝鲜,因为这只是次级目标。值得一提的是,被击沉的战舰大都是在运兵或护卫运兵船的任务时遭到日本巡洋舰的突袭。
伦敦的《珀尔邮报》(thepallmailgazette)也发表评论文章说,中国的海军指挥官、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admiralting)犯下的致命错误是,在尚未与敌方舰队交战并摧毁敌方舰队之前就试图从海路运兵。
9月21日发自纽约的一篇电讯援引美国海军少将梅亚德(rear…admiralmeade)的话说:“日本海军取得胜利我并不惊奇。在过去20年里,日军一直在研究战争艺术,而中国则只是一味地造军舰……中国人有很高的模仿能力,非常聪明,但是,他们的战舰对他们来说并没有用。他们就像是不知道如何使用工具的工人。”
中国陆军的表现与海军一样糟糕。9月15日,黄海海战的前两天,中日陆军打响了平壤战役。9月16日发自汉城的一条电讯写道:“今天早晨,在几乎连续作战24小时后,日军对中国陆军主力取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阵亡和被俘的中国士兵预计达1。6万名。这个结果对战争的未来走向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
根据这条电讯,守卫平壤的中国士兵共有2万名。日军在中国军队的营房和壕沟斩获大量武器、军火、补给品以及数百面军旗。日军的伤亡比中国军队少得多,只有30名日军士兵阵亡,受伤的只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