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即将溃败:西方视角下的晚清图景-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主帅谭绍光,最终不费一兵一卒就夺取了苏州。但是,因为李鸿章杀害了郜永宽等降将,戈登与之决裂,并将“常胜军”的控制权交给了英军。双方在意识形态及军事思想上的差异暴『露』无遗。1864年5月,清军攻陷常州之后,“常胜军”被解散。
根据太平天国史研究者伊恩·希斯(ianheath)及迈克尔·佩里(michaelperry)的记录,1863年时,“常胜军”已拥有一支炮兵,其重型炮炮队及轻型炮炮队各有5名外国军官,共有19名中国军士,120名至150名炮手。它还拥有一支由12艘武装明轮船、30~50艘中国炮舰组成的海军。
除了“常胜军”,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清『政府』还得到另外一支由清『政府』出资购买军火但由英国人担任指挥官的军队的帮助。这支军队的创建,是贯彻“师夷长技”国策的结果,也是英国放弃中立政策的结果。
1862年7月7日,英国外交大臣拉塞尔发布了一项文件,他完全抛弃了中立政策,突出了已经实施的干涉原则。这份发给所有在中国的英国官员的文件写道:
我们追求的理『性』路线是,保卫我们自己的贸易,保护通商口岸,鼓励清朝『政府』武装足够的炮兵、步兵和骑兵以打败太平军,迫使他们臣服。只要租界受到太平军的威胁,你们要调动驻上海的军队。宁波应该被帝国『政府』(指清『政府』)收复。当他们有足够的兵力完成这个目标时,他们将全力以赴对付南京。
根据英国议会的资料,1862年8月底,枢密院发布一项命令,废止了外国服役法(theforeignenlistmentact)的规定,授权海军少将谢拉德·奥斯本及李泰国为中华帝国征兵,并装备兵船。
下议院议员哈蒙德是支持者之一。他在写给海军部长克拉伦斯·帕赫特的书信中提到,英国『政府』应该在中国建立一支欧洲海军,以恢复整个中华帝国的秩序。
据这些资料的提供者伯克说,中国从英国买了一支武装舰队,并把它交由谢拉德·奥斯本指挥。购买这支船队的资金全部来自海关税收,共计65万两白银,其中,广州海关提供了25万两,上海海关提供了20万两,厦门海关提供了5万两,其余15万两来自以福州海关收入为抵押的贷款,年利率为8%~10%,以进出口关税抵偿贷款本息。“外国资本家很喜欢这种形式,因为它简单,并且能够节约他们的成本”。
在1863年7月之前,中国从英国『政府』手中购买了3艘炮舰,还在英国的私营船坞订购了另外3艘。相应的法律也制定了出来,比如士兵的薪水和口粮,伤员的退休金和补偿金,甚至还设计了一面黄绿条纹的军旗。但是,在这面军旗之下的这支军队,并非为皇帝而战,而是为李泰国和外国人的通商口岸而战。
1863年7月6日,伯克在下议院演讲时说:
很难确定这支军队的具体目标,因为『政府』在这方面似乎没有任何明确的概念。李泰国提出的在英国征兵的正式申请中说,这支军队将用于重建清『政府』在扬子江的权威,保护内河的商业安全,并且在公海镇压海盗。
伯克质疑哈蒙德所谓的“恢复整个中华帝国秩序”的野心,“恢复中华帝国的秩序的指令是一个相当大的指令。因为这支军队只有400人,而中国人口大约有4亿,相当于每个人要恢复一百万人的秩序”。
第42章 奕䜣之忧:垂帘听政()
曾国藩所谓“第一要务”的第二步,是从外国购买军火,并培训自己的将士使用这些军火。第三步则是自己制造军火。比如,曾国藩在1861年创设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于1865年在上海创设江南制造局,左宗棠于1866年创设福州船政局等。在这两个方面,因为国内相关史料颇多,本书不作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要务”并非“唯一要务”。除了军事方面的建设,洋务运动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莫过于设立同文馆。
在恭亲王奕䜣的努力之下,清廷于1862年设立同文馆,以引入西方科技,同时便利与外国沟通。1866年12月11日,奕䜣再提出改革科举考试的建议,在同文馆添设天文算学馆,以提高机械及军火制造的水平。
但是,添设天文算学馆的建议遭到保守派的非议。根据《筹办夷务始末》的记载,1867年1月28日,奕䜣再上奏折,从历史根据与现实需要两方面出发,进一步解释在同文馆添设天文算学馆的原因,并提出具体实施建议。原文如下:
臣等伏查,此次招考天文算学之议,并非矜奇好异,震于西人术数之学也。盖以西人制器之法,无不由度数而生。今中国议欲讲求制造轮船机器诸法,苟不藉西士为先导,俾讲明机巧之原,制作之本。窃恐师心自用,枉费钱粮,仍无裨于实际。是以臣等衡量再三而有此奏。论者不察,必有以臣等此举为不急之务者,必有以舍中法而从西人为非者,甚且有以中国之人师法西人为深可耻者,此皆不识时务也。
……
中国所当学者,固不止轮船枪炮一事。即以轮船枪炮而论,雇买以应其用,计虽便而法终在人。讲求以彻其原,法既明而用将在我。一则权益之策,一则久远之谋,孰得孰失,不待辩而明矣。
况六艺之中,数居其一。古者农夫戍卒皆识天文,后世设为历禁,知者始鲜。我朝康熙年间,除私习天文之禁,由是人文蔚起,天学盛行。治经之儒,皆兼治数。各家著述,考证俱精。语曰,一物不知,儒者之耻。
若夫以师法西人为耻,此其说尤谬。夫天下之耻,莫耻于不若人。查西洋各国,数十年来,讲求轮船之制,互相师法,制作日新。东洋日本,近亦遣人赴英国学其文字,究其象数,为仿造轮船张本,不数年亦必有成……若夫日本蕞尔国耳,尚知发奋为雄,独中国狃于因循积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今不以不如人为耻,而独以学其人为耻,将安于不如而终不学,遂可雪其耻乎?
谨公同酌拟章程六条,缮呈御览,恭候钦定。再查翰林院编修,检讨庶吉士等官,学问素优,差使较闲,若令学习此项天文算学,课功必易。又进士出身之五品以下京外各官,与举人五项贡生,事同一律,应请一并推广招考,以资博采。
根据《筹办夷务始末》的记载,对于奕䜣的这道奏折,“御批‘依议’”。当然,御批者不太可能是11岁的同治帝载淳。1861年11月“辛酉政变”之后,两宫太后——东宫慈安及西宫慈禧——垂帘听政,恭亲王奕䜣被加封为议政王大臣、军机大臣领班。不过,4年之后,在翰林院编修蔡寿祺的弹劾之下,奕䜣议政王大臣的职务被慈禧太后免去,保留总理衙门大臣的主职。因此,此“御批”者实际上应该是两位垂帘听政的太后。
对于晚清『政府』所作的这些改革尝试,尤其是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西方媒体有过很多报道和评述。
1867年6月,美国波斯顿出版的《生活时代》杂志刊登了一篇伦敦《观众》杂志发表过的文章,标题是《中国的一项改革法案》。这篇文章即是对上述奕䜣奏折所作的报道与评论。文章写道:
在中国,每位官僚候选人都要通过一项以欧洲的天文学、数学和物理学为内容的考试。中国人的思想近年已经被一个新的、非常令他们不愉快的疑虑(指外国入侵)大大地动摇了……恭亲王与海关总税务司及总理衙门谈过这件事情,最终决定付诸实施。中国的行事模式是法国官僚式的。主子(themaster)——皇帝、摄政王或他们的宠臣——暗示需要某种结果,相关部门就拟定出一份奏折,解释为何那个结果是值得追求的,并且提出一系列实施建议。皇帝用朱笔在这份文件上面写上“准奏”二字后,它就成为了一项新法。
针对奕䜣奏折中西洋各国“互相师法”等语,这篇文章写道,这些语句“明显来自欧洲人的建议,而这些建议能够被正式文件接纳,标志着中国人思想变化的深度。这份文件已经认识到进步是有可能的”。
西方人同时也预见到中国改革阻力重重。
1871年12月28日,《纽约时报》刊登的一篇文章写道:“这个帝国的著名学者们嘲笑这个向西方学习的想法,因为他们通常将西人称为‘夷人’(未开化的野蛮人)。内阁成员及御史们团结一致,抨击此举有革命倾向,有辱中国的尊严。”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汉学家卫三畏。在1858年中美签订《天津条约》之时,他是美国公使馆头等参赞兼翻译,条约中有关传教自由的条款,即出自他的主张。
在写这篇文章时,卫三畏已经见证洋务运动在19年世纪60年代后期因保守派的凌厉攻势而经历的种种困难。他在文章中给出暗示,随着中外矛盾的升温,仇外情绪必将高涨,改革派将面临更多的压力。
第43章 薛斐尔:李鸿章不懂海军!()
在所有评述洋务运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的文章中,美国特使薛斐尔(robertw。shufeldt)的见解或许是最具洞察力,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
1882年1月1日,在天津与李鸿章讨论朝鲜问题的过程中,薛斐尔给他的朋友、美国加州前参议员萨金特(aarona。sargent)写了一封信,汇报了许多有关中国的情况,并就美国的对华政策提出了若干建议。两个多月之后,《旧金山晚报》刊登了这封书信的全文。
在书信中,薛斐尔将英国人担任总税务司的中国海关称为“奇怪的赘疣”(strangeexcrescence)。“这位英国人(赫德)手下有一批外国官员,他们控制着海关,指挥炮舰和征税巡洋舰,并维护灯塔系统。实际上,从国外渗入中国的几乎所有东西,都要通过这个政治体”。他说,英国人在商业与外交上已经控制住了中国。
薛斐尔提到了中国“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对军事改革的致命影响。他写道:
清朝『政府』让其子民相信,当兵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真正的荣耀要从文才能获得。千百年来,无数代人已经被灌输了这些想法。以这个观念为基础的优胜劣汰原则,使这个种族所有的尚武精神都灭绝了。
中国人惯于忍受苦难,苟且偷生。当然,如果被『逼』到绝路,他们也会反抗,反抗地方『政府』的压迫。但是,在这些背景下,他们的战争变成单纯的仇杀。他们的残忍令人震惊。中国绝对没有可以使士兵成为文明的代表的骑士精神,也没有可以创造英雄和民族领袖的团队精神(espritdecorps)。军事训练的唯一办法,是让士兵们恐惧的体罚。
在中国,文官优先于武官。武官处于相对的从属地位。在这种制度下,没有可以将军队与武装暴徒区分开来的精神。
根据薛斐尔的记录,在1881年前后,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军队“有一部分训练比较好”,配备后膛枪和野战炮的兵力大概有3。5万人,拥有大炮几百门。“他在渤海湾海岸有现代化的炮台,并以重型弹『药』进行武装。”但是,李鸿章并不懂得如何创建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尽管他的军队或多或少由外国军官训练和组织,士兵们却总是被派到各处去忙公共工程,因此,军事教官努力想要创造的锐气与军事兵团精神总是不断地被破坏”。
就李鸿章的军队而言,上级军官由李鸿章委派,下级军官则是按月雇用,并经常被上级任意降级或体罚。“他们很听话……按月领薪,薪水和苦力差不了多少。没有正义的法律,没有类似军事法庭这样的机构”。
在薛斐尔看来,李鸿章的部队算不上真正的军队。当然,其他地方部队更是如此。他说,在创建真正的军队方面,中国遇到的第一个并且是无法逾越的障碍,是缺乏统一的民族感情。他不仅认识到中国的民族矛盾,还认识到地域之间的矛盾,认识到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壮大的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
薛斐尔将这些矛盾称之为政治分裂。而在中国的政治及行政体制下,政治分裂问题似乎很难得到解决。他写道:
这个帝国的政治分裂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阶层。各个省份已经建立起自己的习俗,或者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或方言,使19个省中的每一个都不仅特点鲜明,而且彼此敌对。此外,每个省都由一位几乎独立于北京的总督管理……不可能让这些敌对的人们相信他们有任何共同的事业,也不可能通过让他们为任何共同的目的而奋斗来动员他们。因为这些原因,我们将看到,要创造一支国家军队将有多么困难。
中国海军的情况甚至更糟。薛斐尔在书信中提到,中国有4支不同的海军舰队,它们“彼此独立,没有联合或者统一”。
他具体提到了福建水师及北洋舰队。
福建水师成立于1866年,创立者是闽浙总督左宗棠及福州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在1867年至1874年之间,法国人日意格(prospermariegiquel)被聘为福建船政总监督。薛斐尔说,在日意格的管理下,福建水师“原本有望形成中华帝国海军的一支核心力量”,但是,日意格离开之后,“无论兵工厂还是舰队都正在衰变”。而三年之后的中法“马江海战”,是这句话的最好注解,因为福建水师几乎在此战中全军覆没。
北洋舰队创建于1875年,创建者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而中国之所以创建这支海军,主要不是为了应对日本挑起的台湾问题,而是基于“与俄国交战的迫在眉睫的压力”,目的在于保护北京。薛斐尔对李鸿章的办事效率颇为赞赏,因为他“在一两年时间内就已经集合了一支大约拥有12艘战舰的海军”。
但薛斐尔却并不认为李鸿章懂得海军建设。他提到的例证之一是,在北洋水师,排水量最小的炮舰装配了最重的火炮(35吨)。“显而易见的是,为了使这支舰队真正有效,它需要一批聪明的人才,以及一个良好的组织。确实,这支舰队消耗了大量的资金,它让清朝『政府』——在某种程度上让整个世界——产生错觉,使他们以为清国真正拥有了海军。但是,清国行政体系的恶习和弱点渗透到了军队之中”。薛斐尔在书信中写道,清国的海军军官们没有军衔,缺乏团队精神,缺乏海上经验,缺乏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缺乏勇气和锐气,而且,来自不同省份的船员之间不和,在这种情况之下建立的海军只能让人看到“深层的根深蒂固的行政腐败。所有这些结合起来抵消了船只的质量,使它们作为一支战斗力量毫无价值”。
在他的书信中,这位美国将军毫不隐晦地提到“外国海军军官的阴谋和嫉妒”,他认为他们“增加了这个组织的固有缺陷”。薛斐尔写道:
总税务司——一位英国人——除了在海关事务方面有很大的权力,还要管理海军。在他的影响之下,购买的是英国建造的船只。而当这些船只抵达中国时,天津海关专员——一位德国人——设法获得了对它们的控制权。海关总税务司的三名属下,他们是前英国皇家海军的“准军官”,已经当上了中国海军提督的顾问。两名前法国海军军官被高薪聘请,可是,他们的具体任务却并未说明。来自三个国家的外国人彼此嫉妒。他们全都蔑视中国人,却渴望控制中国的海军……李鸿章在所有事情上都很精明,但外交事务除外。他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