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即将溃败:西方视角下的晚清图景-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几即归于英国委员之手。一年后,三国派员都有更动……由领事馆译官李泰国(h。n。lay)接任(英国委员),实权仍在英人掌握中。此即后来海关制度的起源。
后来,根据1858年11月签订的《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聘用英人”的条款,这个制度推行到其他通商口岸。
根据英国议会的档案资料,在1860年前后,英国人戴维斯(h。t。davies)、伦纳德(mr。leonard)分别掌管上海与镇江海关,法国人吉格(giguel)、墨利藤斯(meritens)、克莱克茨科斯基(klecszkowski)分别掌管宁波、福州及天津海关,美国人沃德(mr。ward)、格洛弗(mr。glover)分别掌管厦门及广州海关,德国人威尔泽(mr。wilzer)管理汕头海关。
根据《清实录》的记载,1861年1月16日,咸丰帝根据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薛焕的建议,给军机处下发了一道上谕,授予李泰国一体经理通商各口税务的执照。上谕原文如下:
薛焕奏,请饬奕䜣等发给英人李泰国札谕,令其帮办各口通商事务等语。新定通商税则,既有外国人帮办税务一条。该英人李泰国,系总司税务,所有新设通商各口,自可令其一体经理。着奕䜣等即行发给执照,交李泰国收执,责令帮同各口管理通商官员筹办,并着恭亲王等资行通商各省将军、督抚、府尹等一体查照。其买卖巡船等件及辛工经费,亦着一并咨饬各口与李泰国会议妥办,毋任冒滥。
1863年,在李泰国之后,宁波领事馆译官罗伯特·赫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inspectorgeneral)。他担任这个职务长达45年之久。
理查德·伯克掌握的数据是,仅上海海关,年关税额估计达100万英镑。这8个海关的年关税总额达400万英镑。“但是,实际上,那些绅士们完全不对任何人或国家负责。他们的任命得到了清朝『政府』的批准,但是,提名他们的并非清朝『政府』,实际上,提名的是外国驻华代表。”
1863年7月6日,伯克在下议院发言时说:“现在,一个重要的问题来了,这些人是哪国的国民?设想一下,李泰国或他的任何一位下属与中国当局起了矛盾,被当局赐以三尺白绫——中国处置高官的流行模式,我们是否要进行干预……我理解,布鲁斯爵士会立即干预,像保护一位英国国民一样保护他。”
第39章 大势已去,天国遭弃!()
正因为有这些利益的存在,英国『政府』在声明严守中立立场时,附加上了“通商港口不被侵犯”的前提条件。但是,在当时那种背景之下,这个前提条件很容易被利用。
发生在宁波的冲突可以说明问题。
在19世纪60年代,宁波是一座大城市,人口有50万以上。1861年年底时,宁波虽仍在清『政府』掌握之下,但已经受到太平军的严重威胁。英国军官曾给清朝当局很多援助,包括提供军火或者军事建议,比如,教导清军如何驻防城池。但是,12月中,在李秀成堂弟李世贤的率领下,太平军仍然很快就拿下了宁波。根据英国议会的档案资料,太平军占领宁波期间,并未侵扰外国商人的利益。理查德·伯克在下院发言时也说:“很明显,英国当局与叛军之间存在着友好的关系……我们的领事没有任何理由抱怨太平军领袖有任何违背约定的行为。”
在叛军占领宁波之后不久,英国领事哈维认为解决外国租界问题的有利时机到了。1862年1月13日,在与美国、法国驻宁波领事,以及英国炮舰“斯考特号”(scout)船长商议后,哈维选定了一块几乎与宁波市面积相等的土地作为租界。这块土地既适于防守,也适于开展贸易。
次日,哈维在一封写给布鲁斯的书信中说:
自这个港口于1843年对外通商以来,我们从未根据条约规定在宁波获得明确的“租界”。一直以来,这个需要都被这里日益增多的商业团体所感知……我相信在这里采取的措施会得到阁下您的赞同,阁下您将乐见这些措施得到皇帝或恭亲王的批准或确认。
实际上,这块租界当时处于李世贤的掌控之下。但他并没有提出太大的异议。因此,哈维命人占据了这块地方,并在那里盖了一些宽敞的住宅。在之后的两三个月时间里,外国人一直在建设这块租界。
但是,从4月份开始,事情起了一些变化。这个月的某一天,在鸣枪欢迎某位太平军首领的仪式上,太平军的一些子弹击中了炮舰“斑鸠号”,还有几发子弹落到了其他英国船只的附近。
英军总司令格兰特派“遭遇号”战舰舰长罗德里克·迪(roderickdew)去要求太平军赔偿和道歉。诚如伯克所言,“任何看过格兰特爵士的指令的人都会发现,他并未授权罗德里克袭击宁波”。
4月27日,罗德里克致信太平军首领,要求对方道歉,并撤除指向租界和英国船只的炮台。太平军设置这些炮台的目的,原本是为了防御清军袭击宁波城,但是,他们还是答应了罗德里克的条件。一位黄姓太平军首领(generalhuwang)致信罗德里克:“我们渴望与你们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是我们发出这份声明的原因。”
但是,根据英国议会的档案资料,收到这封信之后,罗德里克却造访了清军军营。后者当时正在集结兵力,准备攻打宁波。伯克在下议院演讲时说:“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罗德里克知道他们将要做什么。清军对宁波的围攻得到他完全地赞同。”
5月10日,清军正式攻打宁波。当时,罗德里克率几艘炮舰停泊在附近的江面上,一字排开,炮口直对着宁波城。完全是一副攻击准备的样子。就在清军发起攻击之前,罗德里克给太平军首领去了一封信:
我们现在通知你们,我们保持完全的中立。但是,如果你们向清军开炮,或者你们的军队在对着租界的城墙上向清军开枪,使租界居民的生命受到危害时,我们将认为,回击并且炮轰宁波城是我们的责任。
根据伯克提供的资料,5月10日上午10点,罗德里克下令英国炮舰开火。他们对宁波的炮轰一直持续到下午2点。“然后,他们去吃饭。3点的时候,罗德里克的人登陆,将太平军逐出宁波。当晚,他将这座城市作为礼物送给了道台(toutae)……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英国官员在中国是如何行事的”。
宁波之战并非太平军与英军发生军事冲突的开始。1860年6月,“遵王”赖文光率领的2万太平军曾攻打上海,与驻守上海的英国军队有过一次交手。
根据英国议会的档案资料,1861年初,英军总司令格兰特曾造访南京,并与太平天国首领会晤。他成功地使后者承诺在一年之内不进攻上海。而当时,李秀成率领的60万太平军已经控制了浙江和江苏。
李秀成基本遵守了南京作出的承诺。不过,1861年年底,在“忠二王”李容发——“忠王”李秀成的二儿子——的率领下,2万太平军开赴浦东,在大败清军之后占据了浦东。于是,上海道台吴煦请求英国人和法国人施以援手。12月,美国人华尔(frederickt。ward)率军与太平军作战。此前,华尔已训练了2000名菲律宾和中国士兵。战争开始后不久,在李容发的提议下,双方在圣诞节期间停火15日。
在此期间,上海道台吴煦已经向两江总督曾国藩求援。曾国藩命下属李鸿章招募淮勇,于1862年3月编成“淮军”两万,准备南下上海。与此同时,在英军新任总司令斯泰夫利将军(generalstaveley)的率领下,屯驻在华北——尤其是天津——的英法联军南下上海,以保护欧洲人的利益不受太平军的侵害。
1862年4月至9月,太平军与清军及外国军队在上海交战了5个月。在上海之战中,李秀成指挥的太平军开始时为20万,后来有8万兵力调回南京,以应对曾国荃对南京的进攻,因此,实际兵力为12万。英法联军及清军的兵力共计7万,其中,吴煦麾下绿营4万,李鸿章麾下淮军2万,华尔麾下的“常胜军”——外国雇佣军——兵力为3千,英法联军及其他兵力7千左右。
上海之战的结果是,太平军战死2。5万,对手战死者约1万人。5月份,在浙江慈溪进行的战役中,李秀成部击毙了华尔。但是,在重兵围困之下,太平军大势已去。最终,洪秀全命李秀成部放弃了上海。
1862年10月18日出版的《便士画报》如此评论这场战役:
英国人应该对中国的内战有兴趣,因为英国士兵开始参战,他们为清『政府』而战……英国制造的炮舰派上了用场……我们并不了解双方的详情,但我们知道双方都很惨烈……我们觉得中国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印度。
在这场战役之后,太平天国的命运急转直下。在清军及外国军队的围剿下,再加之内部变『乱』频频,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灭亡。在天京陷落的前一个月,洪秀全病逝。在天京陷落一个月后,李秀成被清军处死。
1864年4月,在伦敦出版的《评论季刊》如此评论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这是一个尤其引人注目的现象。它包含了以前的起义从未有过的元素,它在众多人口中培育了宗教狂热的幼芽。”
在洋务运动实行二十年之后,美国军事家薛斐尔惊讶地发现,清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军,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完全不懂海军!
第40章 借夷剿贼:洋务运动为哪般()
在英法联军入侵及太平天国起义的冲击之下,清朝统治者切身体会到政权灭亡的危险,开始考虑挽救统治生命之道,最终在同治年间(1862…1874年)兴起了洋务运动,出现了所谓“同治中兴”的景象。不过,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已经证明,所谓“中兴”,根本只是幻象而已。
而洋务运动的苗头,实际始于咸丰统治末期,其直接动机在于剿灭太平天国。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太平天国缓和了清廷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甚至成为二者媾和的粘合剂。
但《清实录》记载的一道上谕可以说明,即便是在“借夷剿贼”这个问题上,咸丰帝及不少大臣刚开始是颇有顾忌的。这道上谕发布于咸丰十年十一月甲寅日,即1861年1月5日,原文如下:
谕军机大臣等:
前据恭亲王奕䜣等奏《接见俄夷换约各情一折》,内有该酋面称,发逆横行江南,愿拨夷兵助剿……当经谕令曾国藩、薛焕、袁甲三等公悉心妥议具奏。嗣据袁甲三、薛焕先后覆奏,所陈均各有所见。
本日曾国藩奏称,金陵发逆之横行,皖吴官军之单薄,均在陆而不在水。此时陆军不能遽达金陵,即令俄夷兵船由海口进驶,亦未能收夹击之效。应请传谕该酋,奖其效顺之忱,缓其会师之期,俟陆军克复皖浙苏常各郡后,再由统兵大臣约会该酋派船助剿。庶在我足以自立,在彼亦乐与有成。法夷此请,亦可奖而允之。惟当先与约定,兵船经费若干,一一说明。将来助剿时,均由上海粮台支应,以免争衅。与薛焕所奏大同小异。
各国甫经换约,所请助兵运米两事,意在见好中国。袁甲三谓,借夷剿贼有害无利,自是正论。但拒之太甚,转启该酋疑虑。果能因势利导,『操』纵在我,于军务漕运不无裨益……着恭亲王奕䜣等,悉心体察,酌议具奏。
不难看出,在《北京条约》签署之后不久,俄国及法国就主动提出助剿太平军,助剿的方式一是“助兵”,二是“运米”。
对于俄法两国的建议,曾国藩与两江总督薛焕认为可以因势利导,而漕运总督兼江南河道总督袁甲三——袁世凯的叔祖——则认为“借夷剿贼有害无利”。袁甲三担心自己管理的漕运业务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他说,如果把钱交给外国人,让他们买米运米,“恐银先入手随意开销,或藉此把持渔利,将来南漕海运转多掣肘”。从根本上说,咸丰帝认同袁甲三的意见,但是,他担心对洋人拒之太甚可能惹来更多麻烦,因而不得不命恭亲王等悉心体察,商量出具体意见。
而皇帝之所以让恭亲王奕䜣负责此事,是因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国的外交部——行将设立,奕䜣将成为主管亲王。15日之后,即1月20日,咸丰帝下发给内阁一道上谕:
惠亲王等奏,会议恭亲王奕䜣等奏《办理通商善后章程一折》,据称恭亲王奕䜣等筹议各条均系实在情形,请照原议办理等语。京师设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着即派恭亲王奕䜣、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管理。
至此,清『政府』终于有了专门的机构及大臣处理与外国的关系。无论其目的是为了“借夷剿贼”,还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总理衙门的设立意味着洋务运动即将进入正轨。随着1864年太平天国被灭,“借夷剿贼”策略获得了一时的成功。但是,在“师夷长技以制夷”方面,清朝统治者总是难得要领。
事实上,“师夷长技”起初也并非为了“制夷”,仍然是为了剿灭太平天国。在剿灭太平天国之后,“师夷长技以制夷”才基本成为国策。
1861年8月23日,曾国藩呈上的《购买外洋船炮一折》可以说明这一点。这份奏折写道:“臣去冬覆奏一疏有云:‘金陵发逆之横行,在陆而不在水;皖吴官军之单薄,亦在陆而不在水’,系属实在情形。至恭亲王奕䜣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
现在看来,曾国藩所说的“第一要务”,主要分作三步进行。第一步是『政府』出钱买船炮,交由外国人指挥。
第41章 魔鬼战士:华尔和他的“常胜军”()
前文提到的华尔应运而至。这位美国人被他的同胞、军事历史学家卡尔称为“魔鬼战士”(devilsoldier)。
华尔生于1831年11月。根据卡尔所著《魔鬼战士:华尔的故事》一书,华尔从小就十分叛逆,喜爱冒险。他不到16岁就跟船去过香港,18岁时进入美国文理军事学院学习。20岁时,他作为大副跟船到上海,从事货物贸易。次年,他开始从事劳工买卖,将中国劳工贩卖至墨西哥。在从事劳工买卖的过程中,他认识了臭名昭著的美国冒险家威廉·沃克,并跟随后者掠夺、屠杀墨西哥土著。
1860年,华尔再度从洛杉矶来到上海,开始了在中国的冒险生涯。他在墨西哥的征兵、训练战士及战争经验很快就派上了用场。
在苏松太道吴煦的资助下,华尔组建了一支2000人的洋枪队,成员既有中国本土人,也有西方人和菲律宾人。值得一提的是,吴煦之所以提供资金援助,并非出于贯彻彼时尚未成形的“师夷长技”国策,仅仅是为了缓解上海之围。而华尔等人之所以不辞辛劳,是为了获得资金。双方各取所需而已。
在几次上海之战中,华尔的洋枪队都有积极参与。1862年3月,在岳父、盐运使杨坊的保举下,华尔加入了中国籍,他的洋枪队也奉命改为了“常胜军”。但是,4个月之后,他在浙江慈溪被李秀成的军队击毙。
继华尔之后担任“常胜军”指挥官的,是大名鼎鼎的戈登。戈登最有名的战例是,在1863年12月,成功地利用太平天国苏州守城将帅之间的不和,使郜永宽、汪安钧等将领刺杀了主帅谭绍光,最终不费一兵一卒就夺取了苏州。但是,因为李鸿章杀害了郜永宽等降将,戈登与之决裂,并将“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