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杏佛撰写的墓铭说:
知无涯兮生有涯
愿焚身以创造人类之光明
世方沉醉于富贵毁誉兮
先生独致力于无名
力尽兮心安
死生成败何足论
江流不尽兮山『色』长青
千秋万岁兮永护佳城
这首墓铭由赵元任谱曲,当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学社”第14次年会上传唱。
“中国科学社”是怀抱科学救国梦的一批留学生在美国发起成立的,一个纯粹的民间学术团体,也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他们出版的《科学》杂志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期刊,提倡科学、传播新知是他们办刊结社的目的,胡明复是最重要的几个中心人物之一,时在1915年。我们不会忘记,这一年正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前身《青年》杂志的年份。他们隔洋相望,遥为呼应,在彼此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想到了一块。
1914年6月10日黄昏,美国康奈尔大学,胡明复、赵元任、任鸿隽、周仁、秉志、杨杏佛等中国留学生聚在一起,讨论世界走势和中国未来。有人提出,中国最缺乏的莫过于科学,我们为什么不出版一种专门向中国介绍科学的杂志呢?这个提议立即得到在场所有人的赞同。他们决定组织科学社,创办《科学》杂志,暂时采取公司形式,入社须交股金,作为出版杂志的资本,大家公推胡明复、任鸿隽、杨杏佛三人起草招股章程。章程确定《科学》月刊“以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为宗旨”,决定发行股份票40份,每份美金10元。任鸿隽、赵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杏佛、胡明复,这9个在《科学》月刊“缘起”签名的人就是科学社发起人。
《科学》初创主要靠几个发起人撰稿,他们分组合作,常常是任鸿隽、胡明复一组,赵元任和杨杏佛一组。接下来的暑假里,胡明复、赵元任、任鸿隽等人就开始为即将创刊的《科学》撰写稿件,仅胡明复一个人就为前三期写了10篇文章,包括创刊号上发表的《万有引力之定律》,第二期发表的《算学于科学上之地位》,以及《近世科学的宇宙观》等,他还负责审稿和编辑工作。据说当时留学生加入科学社非常踊跃,几个月内就有70多人,股金达到500美金,稿件已准备了三期,并全部编辑完毕。1915年1月,有史以来第一份综合『性』的中文科学期刊《科学》在美国问世,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袁世凯酝酿称帝时。
爱迪生得知《科学》创刊曾感叹“伟大中华民族在觉醒”,李约瑟称许这个杂志可与美国science和英国natuee相提并论,称之为科学期刊的aamericanbbritiancchina。在未来的很长时期内,《科学》都是中国最重要的学术期刊之一,到1951年停刊,共发行了35年。
因为有人觉得光是发行一个杂志远远不够,提议改组科学社。1915年春天,科学社董事会征得多数社员的同意,指定胡明复、任鸿隽、邹秉文三人起草新社章。1915年10月25日,他们拟订的社章经表决通过,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社”,宗旨为“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不但是传播新知以促进科学的研究,还要发表研究结果以建立学术的威权。”他们选举任鸿隽为社长,赵元任为书记,胡明复为会计,他们三人和秉志、周仁5人组成第一届董事会,杨杏佛为编辑部部长。“中国科学社”的成员也不完全限于学习自然科学的,任鸿隽邀请心仪的才女陈衡哲加入,她回答自己不是学科学的。任鸿隽说:“没关系,我们需要的,是道义上的支持。”
胡明复是《科学》和“中国科学社”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科学》初期的编辑、主要撰稿人,也是“勤劳独著”的经理人之一,历任董事、会计、理事等职。“中国科学社”创立之初,在组织上,他发表的意见很多,最能得到同人的赞许。几个年轻人自创科学社团,毫无经验可循,全靠自己『摸』索,直到1916年在美国开第一次年会,社长任鸿隽查了英国皇家学会的历史,才发现竟有许多不约而同的地方,大家引以欣慰,“由此也可以知道明复的见解和识力了”。他对科学社的另一重要贡献就是他的理财本领,从1914年筹款招股准备出版《科学》起,他就被推为会计,到1915年“中国科学社”成立,1918年迁到国内,直到1925年由过探先接替。科学社经费时常发生困难,幸亏他善于理财,十多年如一日,才使科学社和《科学》杂志能正常运转。“他既是算学家,用钱又非常的谨慎,所以科学社虽自成立以来,同别的学社一样,常常闹经费困难。但从没有受过窘迫,使其事业受一点停顿或间断的影响。”任鸿隽说自己曾留心过,算学家是不作兴算错账的,但是明复若有算错的时候,那吃亏的一定是别人,不是科学社。所以他常常笑说,“明复是一个理想的会计。”
“中国科学社”核心成员分散全国各地,胡明复在上海坚守阵地,长达10年,主持《科学》的编务和科学社的社务。他认为,他们这一代生长在科学落后、苦难深重的中国,为使中国真正摆脱这种状态,需要许多人做奠基『性』的工作。所以,他经常说:“我们不幸生在现在的中国,只可做点提倡和鼓吹科学研究的劳动。现在科学社的职员社员不过是开路的小工,哪配称科学家。中国的科学将来能与西方并驾齐驱、造福人类,便是今日努力科学社的一班无名小工的报酬。”为了中国科学社图书馆和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他曾和任鸿隽等社友四处奔走筹款,可惜他生前未能看到这两个机构的成立。
1926年,长期苦于经费匮乏的“中国科学社”得到中华教育基金会董事会的一笔捐款,蔡元培称誉其“富有远见”。1927年,南京『政府』又拨了40万国库券。从此,它才有了一点较为稳定的经济基础,并利用这些财政援助,迅速扩大了活动范围,包括定期出版科学专题论文集和期刊,从事科学教育的改革和科学名词的标准化,参加国际『性』的科学会议,经常主办各种科学专题的公开讲座,以及科学图书馆、生物研究所等。1936年3月,身为国立科学最高机构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发表《中国的中央研究院与科学研究事业》文中,对“这个促进中国科学发展的最著名的私人学社”——“中国科学社”作了很高评价:“这个学社从它创建的那天起,就一直面临着严重的经费困难。它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完全在于它的创建者对事业的坚定信心和高尚的献身精神。”
此时,胡明复墓木已拱,他再也听不到这些话了,但他为科学社的创立、发展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同人们始终铭记在心。1929年,科学社建立起一个稍微像样的科学图书馆(1931年落成开放),就取名“明复图书馆”,以纪念这位创始社友。
今天知道胡明复的人已越来越少,胡适在《追想胡明复》一文中说,1910年7月,他到北京参加留美官费考试。发榜那天,他坐了人力车去看榜,到史家胡同时,天已黑了。他拿了车上的灯,借着微弱的灯光,怀着不安的心情,从榜尾倒着往上,看完一张榜,没有自己的名字,他很失望。看到头,才知道那只是一张“备取”的榜。他再拿灯照读那“正取”的榜,还是倒着往上看。终于看到了,可仔细一看,却是“胡达”。再往上看,相隔很近,便是“胡适”。他终于松了一口气,在回去的车上,他心里还在想,“那个胡达不知是谁,乎害我空高兴一场!”后来他们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成了同学,中国同学见了他俩的姓名,都以为胡达、胡适是兄弟,却不知道他们毫无亲属关系。胡适说:“那个胡达便是胡明复。”
1910年秋天,胡明复进入康奈尔大学文学院,和赵元任同班,两人对数学、物理和哲学都有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成绩在全校也是最好的,1912年,胡适从农学院转入文学院,和他们同班。1913年,他们三人同时被推举为负有盛名的美国大学生联谊会会员。第二年毕业前夕,胡明复与赵元任又被推举为美国荣誉科学会会员。在1914年的康乃尔大学,正是中国学生大出风头时,在40多个中国学生中,竟有4。5个同时被选为荣誉学会的会员,这已经很难得了,更难得的是其中有两人同时被举为两个荣誉学会的会员。“尤其稀奇的,是明复自来不会说话,少于交际,由此我们晓得这位先生是一个闭户自精的学者了。”胡适记得,当初在远渡重洋的轮船上,在漫长而寂寞的旅途中,那个让他差点空欢喜一场的胡明复总是兴致勃勃地和人讨论算学,不玩牌。
当年秋天,胡明复获得康奈尔大学文理学士学位,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专攻数学,师从美国著名数学家、曾任美国数学会『主席』的m·博歇教授,以及w·f·奥斯古德教授。他对数学分析尤其是微分和积分方程情有独钟,1917年,他完成博士论文《具有边界条件的线『性』积分——微分方程》,受到美国数学界的肯定和赞赏,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以数学为主课、以数学论文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数学家。(在他之后,1919年姜立夫也以数学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后来成为他的妹夫。)他那篇长达40多页的论文全文发表在《美国数学会会刊》1918年10月号,这是中国学人在国外发表的第一篇现代数学论文。
第33章 胡氏三兄弟的科学报国梦 (2)()
1917年底,胡明复回到上海,从此10年没有离开。以他的学问、名望,完全可以到名牌大学去担任重要职务,北大曾再三邀请他。但是强烈的责任心使他不愿离开,一是对科学社的责任,一是对大同学院(后改名大同大学)的责任。科学社从美国搬到上海,一切都是艰难困苦,《科学》杂志的印刷校阅,自他回国起,10年都是他一个人义务担任,真正做到了10年如一日。当年在美国,这批有理想的青年除了组织科学社,曾立志将来回国办一个理想的大学,他们还成立过团体,制定了简单的计划,胡明复就是其中的一分子。为了办学的事他曾给赵元任写过一封几十页的英文长信,其中有详细的规划。回国后,他想把大同学院作为他理想大学的根基,而多数人主张炉灶重起、另办一个全新的。而他始终对大同学院怀有特别的希望,“这样,一个科学社,一个大同学院,竟把明复钉住在上海整整的十年。”1935年,在回顾“中国科学社”20年时,任鸿隽说:“胡明复君以天才绝学,以科学事业故,宁固守沪上,效死而勿去。”
对大同大学,他有满腔的热忱,想把这所小小的大学办成理想的大学,在科学报国梦之外,他内心还有一个教育报国梦,这两个梦常常交织在一起。他在大同大学创办并主持数学系,担任数学教授,用生动、易懂的语言讲述深奥的概念和很难理解的问题。他在教学上也有独到之处,认为学生光读书本不行,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养成独立研究的能力。1918年,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大同大学数理研究会”,他积极指导学生办好自己的学术团体,经常在研究会演讲,介绍科学方法和思想。
大同大学的主持人是他哥哥胡敦复,他在上海的时间很少,将学校的日常事务几乎都交给了他。为了有更多时间、精力处理科学社和大同大学的事务,他从家中搬出来住。大同大学的事除了教学、人事方面的,还有基建,他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有一处校舍就是他亲自绘图设计的,并经常亲临现场监工,处理各种问题。由于大同大学的经费十分拮据,有时连正常的教学都维持不了,他便将自己的积蓄几乎都垫出来了,10年间累计达2万多元。
1918年7月,“科学名词审查委员会”成立,科学社委托胡明复、姜立夫负责拟定数学(算学)名词,胡明复不仅提出确定数学名词的标准等建议,并与姜立夫、胡敦复等数学家一起审定了初等几何学、平面三角、解析几何、『射』影几何、代数、函数论等数学分支的名词。1938年出版的《算学名词汇编》序言说:“本篇既脱稿,以胡君明复、姜君立夫对于算学名词夙著精勤,惜胡君早逝,未获观成。”姜立夫、江泽涵等数学家曾多次提到胡明复在数学名词方面的贡献,对他赞誉有加。1924年,胡明复应主持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王云五之聘,兼任商务的数学函授社主任,他联络上海、南京一批数学教师,与商务几位编辑一起编写了一批普及『性』的数学书籍,为中国数学传播做了许多可贵的基础『性』工作。他还编写了微积分、高等分析方面的教材,翻译过《科学大纲》等科学书籍。
任鸿隽眼中的胡明复——“他有沉潜精细的美德,但精神上仍然是极活泼。他辩论事理,极有独到的见解,但同时又能服从他人的意见。因为这样,所以认识的朋友都爱敬他。”胡明复之死对科学界、对科学社都是一大损失,凭他在算学上的造就,如果坚持下去,一定是有贡献的,可惜回国后教书和其他事情把他研究算学的时间占用了。任鸿隽除了为学术惜,更是为社会惜,“我们晓得在现在的社会中,要找飞扬浮躁的人才,可算是车载斗量,但是要找实心任事,不务虚名的人,却好似凤『毛』麟角。如明复这样的人,多有几个,不但社会的事业有了希望,还可以潜移默化,收一点移风易俗的效果,也未可知。”然而天不假人,他竟因游泳意外死了。
任鸿隽的惋惜放在今天,也让人深有同感,这个民族缺少的正是胡明复这样“实心任事,不务虚名的人”。在美国留学的时光,胡明复和许多留学生一样,不仅怀抱科学报国的梦想,而且热切关注着祖国的命运,没有把眼光局限于狭隘的专业。早在1912年,他在康奈尔大学,就和胡适等人组织了“中国学生政治研究会”,对租税制度做过研究。胡适回忆:
明复学的是数学物理,但他颇注意于他所专习的科学以外的事情。我住在世界会,常见明复到会里来看杂志;别的科学学生很少来的。
有一件事可以作证。民国元年(1912)十一月里,明复和我发起一个政治研究会。那时在革命之后,大家都注意政治问题,故有这个会的组织。第一次组织会在我的房间里开会,会员共十人,议决:(1)每两星期开会一次。(2)每会讨论一个问题,由会员二人轮次预备论文宣读。论文完后,由会员讨论。(3)每会由会员一人轮当『主席』。(4)会期在星期六下午二时。
第一次论会的论题为“美国议会”,由过探先与我担任。第二次论题为,“租税制度”,由胡明复与尤怀皋担任。我的日记有这一条:十二月念一日,中国学生政治研究会第二次会,论“租税”。胡明复、尤怀皋二君任讲演,甚有兴味。二君所预备演稿俱极精详,费时当不少,其热心可佩也。
胡适还记得,当年自己正热衷于写白话诗,经常同一班朋友讨论文学问题。忽然有一天收到了胡明复从哈佛寄给他的两首白话打油诗。
第一首是:
纽约城里,
有个胡适,
白话连篇,
成啥样式!
第二首是一首“宝塔诗”:
痴!
适之!
勿读书!
香烟一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