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胜利之钢蚁雄心-第1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30年代的飞机,还是螺旋桨的时代,飞行的经济航速都比较低,一般在200公里左右。

    因此敌机想偷袭南京等地的话,南京的空指中心,可获得2小时的预警时间,即使想偷袭杭州等地,也能获得1小时的预警。

    我方空军可以最大的集约化用兵。

    当然,刘司令更欢迎这些敌机,以最高速来奔袭淞沪战场。

    那样的话,往往还没抵达淞沪的上空,就会耗尽一切燃料,最终从高空一头栽下来,不是葬身大海,就是撞山而亡,反倒省了一番手脚。

    不过刘司令还是小看老蒋了。

    30年代的民国,即或没有防空雷达,却有肉眼雷达可用。

    这年月的飞机,在没进入预定战场时,飞行高度往往都比较低,有经验的情报人员,仅凭肉眼就能观测出,敌机的种类和走向,然后通过秘密电台通报给有关部门。

    肉眼雷达,只是在及时性和准确性上,略差了一些而已。

    有甚者,还可以在敌机经常出没的地方,设立秘密的观通站,简单的来说,就是在特定的地域或高山上,设立一个秘密观察站,将所观察到的敌机数量和动向,通过秘密电台,发给南京的空指中心。

    因此肉眼雷达和观通站,既简单又有效,得到了很多国家的青睐与推广,即使到了1945年,二次大战即将结束时,日本、华夏和苏联等相对落后的国家中,都还在使用这种原始、有效的防空预警办法。

    川西已经研制出了防空雷达,老蒋自然没有理由不采纳。

    他当即任命刘亦诚少将,为南京雷达技术组组长,暂归南京军委直接管辖,专门负责对雷达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并在小营秘密基地内,组建华夏空指中心。

    至于雷达的安装问题,当然由川西技术人员去安装。

    第一负责人正是余紫甜中校,她是早年追随刘郧去川西发展的人员之一。

    余中校出身武林世家,1934年11月,临时被武汉军方派往川西,负责保卫技术人员的人身安全,这些年一直在川西大学进修,深得刘司令的信任,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改进,她也成了雷达方面的专家。

    好在老蒋对于余紫甜,也略略有所耳闻。

    这些年来随着川西势力的日益壮大,想打入川西体系的特工,比比皆是,但是能够成功潜伏的事例,基本上没听说过,反而显得川西体系更为的高深莫测。

    更荒谬的是,连川西县的土著们,都逐渐的向外迁徙。

    外来人口就更别提了,能抵达茂州市就是极限了,川西县成了情报黑洞。

    唯有最早去川西的人,才允许定居在川西县城,这些人是川西体系的实权者,他们掌握着川西的各个要害部门。

    也导致他们成了各大情报组织,所关注的焦点之一,而老蒋麾下的军统与中统就更厉害了,甚至在暗中主动帮川西体系,将这些人的过去历史,都有组织、有计划的抹去了,让其他的情报组织,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凌晨二点左右,老蒋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

    意犹未尽的刘司令,也只好作罢了,他本来还想谈谈石家庄的防御问题。

    给蒋校长披上毛毯之后,刘司令就乘着茫茫的雨夜,搭着南京小营的特勤快艇,径直去了芜湖机场,即刻准备着手安装雷达一事。

    当刘郧在机场内,将一应事物安排妥当时,天色已经发白了。

    余紫甜等雷达技术专家,也不用他再叮嘱了,而是随着特勤宪兵,将四台防空雷达装上了船只,一一的运到了南京紫金山,争取尽快调制成功。

    刘司令正准备小睡片刻时,芜湖机场内却响起一片欢呼声。

    据说是华夏的空军部队,已经击沉了“出云号”日舰,并对驻沪日军的仓库、阵地,以及陆战队司令部等重点要地,进行了猛烈的轰炸,一时斩获无数。

    望着连绵的大雨,刘郧也被愣住了。

    随后他才猛地记了起来,出云号是一艘巡洋舰,曾是日本天皇的座舰,现在是日军第三舰队的旗舰。

    现在正是日酋谷川清的司令部所在,自“七七事变”以来,该舰带着十多艘军舰,在淞沪一带游弋,对淞沪战场的威慑着实不小,空军能击沉此舰,确实值得庆贺一番。

    日舰“出云号”,属于装甲巡洋舰,排水量近万吨,由英国造船厂承建制造,曾参加过一战和日俄战争,舰长121。92米,宽20。93米,吃水7。37米,动力1。45万马力,航速21节,额定编制672人。

    该舰配备了4门203毫米舰炮,14门150毫米大炮,以及20多门速射炮和高炮,另外还有4具450毫米鱼雷发射器。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出云号”早已陈旧不堪,但是对于华夏而言,仍是庞然大物。

    以“海圻号”为例,它已经是华夏目前最大的军舰了,排水量才区区4300吨,而近万吨的“出云号”,一次性的火力投送,甚至超过了三四个重炮团。

    何况,“出云号”从来不是“孤身作战”。

    它还是一艘旗舰,最辉煌的时候,曾统辖着近百艘军舰,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它曾率日军舰队封锁了华夏的东南沿海,打得整个华夏海军毫无还手之力。

    看着越下越大的雨水,刘郧也就驰然而卧了。

    这厮刚刚闭上眼睛,迷迷糊糊的睡了一会儿,在芜湖机场之内,又突然响起了凄厉的防空警报,哪怕睡意再沉,也被陡然吓醒了。

    此时已经快逼近中午12点了。

    机场内军人都睁着迷糊的眼睛,望了望不断飘雨的天空,尽都发出了“切”的一声,这个鬼天气,即使日本鬼子再不要命,也不敢飞来轰炸南京或芜湖的。

    可惜,事实恰恰相反。

    芜湖基地的长官们,很急切的向大家通报敌情,日军的轰炸机大队已飞过杭州,目前正向南京方向飞来,杭州空军本想拦截,却被鬼子的舰载机所纠住,因此才向南京机场示警。

    “八·一四笕桥空战”。

    刘郧猛地醒了过来,在另一时空,也爆发了杭州湾“八·一四空战”,敌机是从台湾松山起飞的轰炸机群,总的数量也不多,也就十多架的样子,所轰炸的目标,正是笕桥空军机场和安徽广德机场。

    不过令这厮更不安的是,那时好像没什么舰载机随之护航。

    刘司令不由暗暗叫苦,看来他自己穿越到民国时空,果然引起了神秘莫测的蝴蝶效益,才1937年8月14日,日军就开始轰炸南京了。

    不过基地的长官也说到了一点,此次日军轰炸机群,皆是双引擎的重型轰炸机,总数估计超过50架。

    刘司令陡然一惊,这可是战略性的大轰炸了,更要命的是,今天正值下雨,南京的军民根本没有什么准备,一旦进行大规模的轰炸,后果是灾难性的。

    对于其他的废话,刘少将也不想再听了。

    只见这厮的一声令下,川西飞熊战机中队的飞行员,尽皆神色一肃,纷纷开始检查自己的着装,一一核对战机上的油料与弹药,为飞熊战机起飞作最后的准备。

    不久,东南方向隐约传来慌乱的逃喊声。

    大约半个小时过去,飞熊机群开始逐一的升空。

    看到在风雨中努力腾飞的川西中队,芜湖机场内的其他飞行员,尽皆自责不已,于是纷纷效仿川西的作法,填充好油料和弹药后,即刻支援南京上空的空战。

    当川西中队抵达南京上空时,还是有些晚了。

    南京市区的防空警报依然长鸣,而日军的第一联合航空队,已经飞临南京的上空。

    好在这些敌机仅仅是先头部队,只有十多架轰炸机。

    它们正在南京的市区内疯狂投弹,把雨花台一带炸得稀烂,甚至压根不在意所轰炸的对象,究竟是不是军用设施,这些重磅炸弹,大多落在了民宅区域内。

    一枚枚重磅炸弹呼啸而下,近百栋民宅被炸上了天,无数的无辜百姓,在硝烟与烈火之中痛哭哀嚎,即使雨点再大,也洗不掉冲天而起的血腥味。

    这些凶手们却越来越兴奋,正打算降低高度,向幸存者扫射。

    看到如此惨烈的情形,刘司令在痛心的同时,也大感无奈至极,记得1937年8月7日,南京的《新民报》就曾胡言乱语,断言南京“不是重工业区,不是金融市场,也不是军事重镇,实在够不上敌机的轰炸,南京并不如一般想象之危险”,“只是希望大家沉着镇静一点好了”。

    当川西中队看到敌机时,敌人也看到了他们。

    这些敌机根本没有想逃的架势,仿佛忘记它们自己是轰炸机,只见它们如同战斗机一般迎了上来。

    这个倒是令刘司令惊喜不已。

    更好笑的是,这些日机竟是清一色的双引擎轰炸机,没有一架战机随之护航,某人心中一乐,哈哈,这都是送人头的冤大头。

    刘郧在机群的公共频道,很嚣张的喊道,“大家注意,日本鬼子送功勋来了,手快有手慢无,谁是第一个王牌飞行员,就看今朝了”。

    刘少将一马当先,像愣头青一般,直直的向敌机机群扑去。

    “纳尼,这么凶残,想在空中拼刺刀的干活”。

    连自信满满的日军长机,也傻了眼,对于近在眼前的华夏战机,一时之间,竟然忘了扣动扳机。

    也许是怕敌机在凌空爆炸之后,所形成的碎片风暴,甚至将他们自己也卷了去,因为战机一旦被碎片击中的话,这些碎片的杀伤力,不亚于被机炮给直接命中。

    敌人怕死,不等于刘少将就不怕死。

    恰恰相反,某人还怕死得紧,只是这厮有智脑和蚂蚁护身,对于很多事情可以提前算好。

    比如就如现在,当敌机进入了他的有效射程,立马就发出了一大串的炮弹,将敌人的长机打得凌空爆炸,形成了一大蓬的流星火雨,看似笨重的飞熊战机,却即刻以爬升的方式避开。

    随着几架战机的凌空爆炸,敌我双方纷纷学习刘司令,以爬升的方式规避碎片。

    因为战机在飞行时,是非常非常的脆弱,甚至往往连一只麻雀都能击落它,何况是密集的飞机爆炸残骸,双方的飞行员们都有意识的逃离“空难区”。

    可喜的是,川西的飞熊战机,虽是双发的重型战斗机,却是货真价实的战斗机,在灵巧度上或许是差了些,但说到爬升速度绝对不弱,相反日军的战机就惨了。

    轰炸机就是轰炸机,怎么比得了战斗机。

第311章 首战告捷() 
飞熊战机的升限,早超过了1万米。

    令日机机群真正绝望的,还是飞熊的爬升速度,每秒达到了15米,实在不像什么重型战机。

    日军轰炸机也很先进,还是新出炉的“九六式”陆上攻击机。

    该机是一款远程陆基轰炸机,由日本三菱公司研发,采用全金属单翼壳式结构,融合了很多的先进技术,1936年才正式装备部队,内部编号为G3M。

    九六式陆攻,空重4。8吨,可装载油料和弹药2。8吨,最大航速为350公里,理论航程4000公里,升限为7500米,采用3叶定速螺旋桨,配备两台星型发动机,联合输出1580马力,却有7名乘员。

    这款九六式轰炸机,之所以敢向战斗机叫板,还是因为装甲厚、火力强,不但装备了四挺7。7毫米机枪,在机身后面还装了一门20毫米后射炮,因此除了机动性能差了些外,还真不怕一般的轻型战机。

    遇见飞熊战机,九六式陆攻算是倒霉透了。

    1937年全世界战机,还是流行航空机枪的时代,比如英国战机的7。7毫米系列,德国战机的7。92毫米系列,以及美国战机的12。7毫米系列等等。

    以英国最新装备的喷火战机为例,它竟然装备了8挺7。7毫米机枪,虽然也有两门机炮与4挺机枪的备用方案,却是非主流机型,因此皮糙肉厚的轰炸机,确实不怎么怕战斗机。

    直到1940年伦敦空战时,才迎来了航炮的普及时代。

    飞熊Ⅰ型战机,研发于1934年11月,是以美国的霍克Ⅲ战机为模版,以未来的P51为改进方向,目的是克制日军未来的零式战机,战斗力还算是勉强过得去,这些年刘少将也在孜孜不倦的持续改进。

    自从德国飞机设计师,威利·梅塞施密特到了川西后,也帮着改进了一些,据说飞熊的目前性能,已经略胜德国的BF110战机一筹。

    飞熊能否克制零战,还是一个未知数。

    但是想克制日军的九六式陆攻,还是小菜一碟的,飞熊战机的动力高达2400马力,最大航速是722公里,不但配备了两挺12。7毫米机枪,还有两门22。5毫米机炮。

    飞熊战机的最恐怖之处,也正是装备了两门机炮。

    不要说皮薄的九六式陆攻,即使是超级空中堡垒B29见到了它,都得退避三舍、溜之大吉,基本上是一炮一个大窟窿,没有哪架飞机能挨上几炮不坠毁的。

    22。5毫米机炮,究竟有多大的威力?

    看看二战期间,德军是如何打苏军坦克的就明白了。

    用虎式坦克或豹式坦克,对付T34坦克海,那都是一个麻烦事,那可是对付苏军步兵的利器,对付坦克海的最佳方式,正是装备了大量机炮的强击机群,几乎几炮就能解决一辆坦克,坦克的装甲厚度可比轰炸机强多了。

    这才是苏军有十倍于德军的坦克数量,却总是连连吃瘪的真正原因。

    而战机往往还要尽量减轻自重。

    因为战机的装甲一旦过厚,意味着导致速度降低,一旦参与空战的话,就是妥妥送菜的份。

    因此再牛叉的战机,其装甲厚度也厚得有限,更别说与主战坦克媲美了,即使美军的P51,一旦被机炮打中,也是非死即爆,因此给战机加厚装甲,仅仅是增大飞行员生存率而已。

    眼前这十多架日机,仅仅是敌人的前锋。

    为了以防夜长梦多,刘司令也不敢与敌机狗斗了,而是依仗飞机性能的优势,像骑兵冲锋一样,不断的拉起战机,再反复的发起俯冲攻击。

    年轻的川西空军,却非常不适应这种空战战术。

    每次俯冲都需要冒着枪林弹雨的危险,谁也不知道自己这次俯冲,是不是最后一次冲锋了,他们更喜欢仗着娴熟技术,以及优异的战机性能,与敌机进行一一的周旋。

    比如以战机优越的性能,以及飞行员自身的飞行技能,外加空中“迷踪拳”的散手,一转二转,就咬住敌机的屁股狠揍,往往一个长点射,就能解决一架敌机,整个战术过程,如同狗狗之间嬉戏一般。

    但是刘郧的战术更加残酷、更加有效。

    因为敌机的速度较慢,面对高速的俯冲攻击,只能盲目的乱叫乱打,根本没有准确性可言。

    而敌机机群之间的队列与阵形,全都成了一个笑话。

    面对装甲、速度、火力全面占优的飞熊战机,九六式陆攻根本没有丝毫的还手之力,极大的发挥了重型战机的优点,弥补了川西飞行员实战经验几乎为零的缺点。

    事实证明,某人的打法还是比较成功的。

    还不到三轮的俯冲攻击,川西中队就占据了绝对的空中优势,十多架九六式陆攻敌机,只剩下了三五架,甚至被吓破了胆,正狼狈的向西北方向逃窜,那可是华夏内陆好不好。

    此时,南京的上空遍布了硝烟、飞机残片和降落伞。

    市民们开始欢呼,为空战的胜利而欢呼,而城内的军警吹响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