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宠毒后:鬼王,来硬的!-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力车一出来,立是就旺了城中几家木匠铺子,全是下了定金预订人力车的。

    张萍的婚事迟迟未定下,八月初十时,县城来了一队浩浩荡荡的人马队伍,马车有五六十辆,所有人一脸风尘。

    领首的依旧是太平帮镖师。

    “王太公,这就是永乐城,现下一环街已经建好,又有中心花园与祭台,城南外有空灵、悟缘、悟非三位高僧修行的幽兰寺。

    荣国府、广陵莫氏嫡支四房的莫西太公、曾经的祠部侍郎张大人”

    镖师如数家珍的说出一连串大人物名讳。

    比他们早两日,有金陵织造坊在县城隔河相望的河西落脚,河东河西广植麻柳、桑树,虽只几年,桑树成林,正合织造户、桑户们植桑养蚕,陈蘅又给金织造商贾带来的桑户们拨了几个山头,仅此人带来的织造户、桑户就高达千户,整个县城周围开始建造新村子,陈蘅又卖了粮食给他们。

    王玄龄一行,在路上看到的是民不聊生,在这里看到的却是安宁与欣欣向荣。

    路过县衙附近的学堂,还能听到孩童们的读书人,女童、少女们的追逐嬉闹之音。

    有人站在县衙对面的茶楼高呼:“梨园新戏女驸马,看一代奇女女扮男装做名士,得公主青睐成驸马,终与失散未婚夫喜结良缘!”

    这是西市戏园在这里拉生意,虽然有各家的夫人们喜爱,雅间生意不错,可大厅生意淡,寻常百姓舍不得六文钱去看戏。

    街上,又有几位女冠抱着佛尘,正一家挨一家的化缘,“小青观要建道观,缘主许份香火钱罢。”

    有商家问道:“我们以前怎未听说小青观?”

    这不是还没建起来。

    要建观,就必须得有钱,没钱就是在四下化香钱。

    小女冠揖手道:“我们从西魏青城山而来,原携数万银钱,被师父一路施给途中百姓,着实没钱了。”

    “你说的师父可是灵素道长?”

    小女冠忙道:“正是。”

    这年头,建一座道观不容易。

    董柯唤了小二,取了一张银票来,“我柜上只有这么一张银票,你且拿去吧,家母最信道佛,你说了你们建观之处,改日我再让内人送些银钱过去。”

    灵素道长乃是一个女冠,听说在西魏有些名头。

    永乐邑有幽兰寺,再建一个道观就算齐活了。

    两个女冠收好银票,生怕被人抢了去,董柯道:“这是永乐邑,你就是把银子丢在地上,也不会有人拾捡。”

    正说话,王家的车队里头,伸出一只素白的手,一把银锞子撒了出来。

    “有人的银钱丢了!”

    几个小二、百姓从地上拾起,又汇到一人手里,由着其间年纪最大的追上前方的马车,“赶路的公子,你的钱掉了!”

    掉了?

    来还钱的百姓憨厚一笑,将一捧银锞子递到赶马的车夫手里,“还给你家公子。”

    “土包子,这是本公子赏他们的。”

    叫他们土包子,这些新来的就是尊贵人了?

    赏钱,他们可与好些缺胳膊少腿的乞丐不同,这种人可以乞讨为生,他们健全可是视乞讨为耻。

    “公子说赏我们钱?我们永乐邑的百姓皆是凭本事吃饭,农户以耕作为生,猎户以狩猎为生,便是茶农以养茶制茶为生,渔户以打渔为生,这砖瓦匠人以修房建屋为生,不知公子以何为生?”

    这人个头不高,肤色略黑。

    几个帮忙捡钱的小二昂首挺胸,“我们以在茶楼里跑腿为生,郡主说了,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得人做,这是我们的工作,就与农户耕作一般,靠劳动赚钱吃饭,乃最荣耀。”

    一来就被百姓们给训斥,这不是丢脸?

    王玄龄回眸轻喝一声:“五郎又在胡闹,快收了他那套目中无人的傲气。王灼便在此县,让他瞧瞧真正的俊杰是何风度?”

    那汉子继续道:“公子是靠家中富裕为生,不知公子除了依仗家中还有何本事?在我们永乐邑,便是有本事的小娘子,只要能养活家人、自己,那也是受人敬重。”

    一个靠家中银钱为生的公子,居然瞧不起他们,拿着不是自己的银子撒出来赏人。

    董柯看着言辞振振的汉子,笑道:“这回好了,遇到杨造林的侄儿,他可是农家学派弟子,上回在辩会上就属他口才了得。”

    农家弟子,陈蘅说要百家齐放,郡主花园的河东就形成几大流派:农家派,认为农才是根本,以杨造林的侄杨归农为首;墨家派,由匠人弟子组成,领首不是玉司工,而是新迁入本县的一户书香门第公子;法家派,自然不是张司法,而是本县的典狱大人,认为应该以法治县;还有商家派,主要说商可盘活经济,这一派的领袖人物是董柯、沈掌柜等人;又有儒派文士,认为儒派当属第一

第533章 流派(三更)() 
(续上章)又有儒派文士,认为儒派当属第一

    最后,还有人拉了佛家弟子去辩。

    几大流派的人,一到开社时,就在那儿辩论,不知几时从最初的书画、诗文就变成了几大流派之间的较量。

    杨归农立在马车外,硬是要与王公子辩驳一番。

    王五郎气恼不成,他不过就是好心赏了一把银锞子,怎么就招惹这人,几句话下来,这人不是找岔,还能引经据典说出一番大道理,王五郎硬是说不过杨归农,被说得面红耳赤。

    杨归农问:“阁下哪个流派的?”

    “流派?什么流派?”

    “我们永乐邑有八方馆,位于郡主花园河东,现有农、墨、儒、法、商数家学派弟子,常与我争论各派优势所长,在下乃是农派弟子杨归农。”

    王五郎道:“在下儒家。”

    “荣国公自称儒家,却也兼修农家、墨家、法家与商家,每次一辩论,他就尽和稀泥,你兼修哪派?”

    这永乐邑都是什么怪地方,当这里是战国时期,还有这么多派别。

    农派,不就是农夫,居然还做起学问,自称是农家弟子。

    王五郎道:“你自称农家弟子,不知有何本事?”

    杨归农指着周围的群山,“三年以前那些山皆是荒山,是我伯父带着乡民植树造林,变荒山为良田,变沙滩为耕地,不仅是在永乐邑,就是放眼整个天下,我农家弟子最能造福一方,当是各家之首。我瞧你还算虚心,有心收你为弟子!”

    董柯忍俊不住。

    沈掌柜环抱双臂,“杨归农老毛病又犯了,自认为农家弟子天下第一。”

    带着一群种地又会识字的后生,自称农家弟子,非要与他们一争长短,偏又有几个经商的子弟不服输,非要与他们打口水仗,吵得八方馆每次跟个大菜市似的。

    王五郎道:“你自称农家弟子,不是你变荒山为山林耕地,是你伯父,你有什么好得意的?”

    杨归农被他一刺,觉得这话颇有些道理。

    “你瞧不起人,你等着,明日我就带着我的弟子上山造林垦地,让你瞧瞧我杨归农不是只凭一张口说话。”

    不远处的茶楼上,陈蘅站在窗前,冯娥、张萍、杨瑜亦是瞧了几眼。

    韩姬道:“王玄龄众多子孙里头,唯以其嫡孙王五郎才华最高,此人恃才傲物,目下无人,性子与成亲前的莫恒之有过之而不及。”

    就是一个更张狂,更目空一切的人物。

    冯娥道:“我与灼郎订亲后,瑯琊王氏那边曾有人来信,皆与大房交好,想来永乐邑定居。”

    陈蘅问:“瑯琊也乱了?”

    “贼匪闹得最凶,瑯琊府衙被贼匪闯入,太守被杀,太守的妻女被贼匪所辱,王氏族人团结,虽保住了家业、族人却已损失不小。虽击退贼匪,可贼匪退离时劫走不少城中世家的女郎、夫人。王氏族中好些人想来永乐邑,唉,这天下,到底都乱。”

    王家来永乐邑其实就是躲避战乱。

    那些人也不知怎的就知晓王灼这里,还知道王灼与永乐郡主能说上话,想走了门道过来定居,说是定居,只怕待天下太平,自是会离开。

    杨瑜道:“天下乱了,陛下与太子不出兵平匪,却把眼睛放在对付世家上,像广陵莫氏这样的大家族,为了自保,也不得不分成数支。听说洛阳、咸阳一带的世家亦随之效仿,纷纷分支。”

    鸡蛋不能存放到一个篮子里。

    长孙氏、萧氏覆灭就是前车之鉴,洛阳的世家也有自己的顾虑。

    近来陈蘅又收了几份帖子,皆是各地世家递来的,说要携家人进入永乐邑定居,陈蘅看着王玄龄带来的浩浩队伍,再来几个这样的大世家,虽然不惧,却不得不防,若只一家,还不如多几家。

    陈筝那日来寻她,也说父兄要进永乐邑,陈筝已替娘家父兄置了份产业,因颖川离此不远,陈蘅便给了她一份通行文书。

    陈蘅道:“阿娥,拍卖宅子、店铺、田地的机会到了么?”

    “再等等,待进入的世家贵族一多,我们的机会就到了,到时候定能卖出一个好价,别说郡主前几年投进去的银子,也能大赚一笔。”

    历史上,这乱世不是几年就定下来,而是长达十年的征伐,而这十年,天下唯有永乐邑太平无佯,路不拾遗,百姓们安居乐业,成为天下贵族、商贾、匠人、百姓们最向往的地方。

    西北的天旱一直延续到八月下浣,大旱之后又是洪涝,哀鸿遍野,听说颖川一带发生了瘟疫,林东关封关,邑南关虽还开着,可要进入永乐邑,必须在关隘小镇上住上半月,经医官确诊无病方可进入永乐邑。

    莫氏四位夫人的娘家都已进入永乐邑,县城的房价直接番了一倍,县内良田也随之涨了一倍。

    王玄龄身为宗主,虽置了宅子、田庄,可这么多的族人,摊到人头,下人的不算,主子身份一人有二亩中等田,铺子也才置下两家,虽开了业有了收益,却是入不敷出。

    王府置在城西,与莫府毗邻,原是两处四进大宅子,中间打通,置成了一座大宅子,大半的族人已安顿到庄子上。

    永乐邑是好,在这里不用受战乱之苦,可没有一份足够他们生存的家业,难道要遣散了下人。

    “父亲,这事急不来。”

    “外头暴发瘟疫,又兵荒马乱,洛阳杨氏叛了。江南一带也不太平,金陵太守居然自称金陵王之后,全乱套了”

    江南一场水祸,失了往昔的太平。

    郡主府每月发出一份“招贤书”,名入此书的名士、名匠,可带着家小进入永乐邑躲避战祸。

    据说,那建好的护民林里,每个月进去,都会有累累白骨,有从外头想进入永乐邑的平民,亦有贼匪,迷失在阵林之中,最终被困身亡。

    永乐邑临边界处,又有里正成立了乡民队,一旦发现有身份不明的外人,就会立即禀报,由镇卫所的人遣送离境。

    莫老夫人此刻也不安生,听到各处暴了瘟疫,心中挂着分支出去的儿孙。

    陈府则忙着出孝的事,莫氏带着儿孙去了幽兰寺念经吃斋七日。

    陈蘅住在兰园,每日赏赏兰花,品品空灵大师新制的茶叶。

第534章 救() 
(续上章)陈蘅住在兰园,每日赏赏兰花,品品空灵大师新制的茶叶。

    空灵大师培植的铁观音很成功,只是量太少。

    “郡主,本县有药农?”

    “有,当初建医官署,医官曾入村庄鼓励林东、林西二镇的百姓种药。医官署的药,多是这两镇的百姓送来卖的,价格公道,有钱赚,就会有人愿意种药。近来入县的外来人多,长河镇那边调用了不少药材。”

    空灵大师道:“售我一些,我让寺中弟子带上几车药材去医治颖川百姓。”

    陈蘅道:“让我身边的青梅带师父们去找医官署的署正。”

    医官署自建以来,每年能赚一笔钱,医官们的待遇不错,多是带家小的,除了月例,还有红利,看一个人收一成红利。医官不出诊,只在城中看病。

    因医官署生意红火,城中又开了几家药铺、医馆,有外头迁入的,有从镇子上搬来的,城里的贵人越来越多,亦吸引了不少人。

    韩姬在禅房外问道:“郡主可在?”

    陈蘅问:“有事!”

    “是。”

    陈蘅告辞出来,自有青梅奉命令僧人去医官署药库取药。

    韩姬走近,低声道:“外头又有新消息了,洛阳方向传来消息,洛阳世家认为是流民带来了瘟疫,正拒绝流民入城,下令放箭杀人,无数流民、平民被杀。”

    “咸阳城竞相效仿。”

    “江南那边出现暴民袭击,晋陵、广陵、金陵、姑苏皆有遇袭事件,听说金陵亦发生了瘟疫,百姓死了不少”

    陈蘅不敢想下去,不应该发生天灾,她记得前世虽在今岁有天灾,可因七皇子早逝,陛下措施得力,未对世家下手,各地并没有这么严重。

    “这是水帮传来的消息,金陵莫家四太公所领族人染疫者已过半,四太公身染瘟疫,已于数日前病逝了。”

    莫北没了!

    外祖母年事已高,若是得晓这消息,恐怕又会伤心一场。

    陈蘅抬了抬手,“你继续。”

    韩姬道:“莫四太公仙逝第二日,莫十二郎、成善公主夫妇相继病逝。现下,四老夫人亦病倒,懊悔自己怂恿四太公去金陵建支,平白拖累了全家。”

    陈蘅心情低沉,“四舅一生行商在水路,对莫氏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没想到最后却落到如此下场。”

    染疫死的,照着以往的惯例,会被官府做主,烧化尸身,以防瘟疫扩散。

    江南有了瘟疫,怕是其他地方更甚。

    “金陵莫府被金陵王封住了出入口,说他们染了瘟疫,若有人出来,就用箭射杀,虽有粮食、柴禾,却有用完食完的一天。羊帮主问,要不要救人?”

    “救——”

    莫北到底是她的四舅,虽说四舅不在,可她不能明知有难而不救人。

    四舅不在了,可四舅的妻儿还在,能救便救。

    韩姬道:“殿下处必有良方,若问其良方,金陵莫府之人就有救。”

    陈蘅道:“先用药吊命,恃机离开金陵,从水路进入永乐邑。”

    “近来四下闹瘟疫,太平帮的弟子等闲不下山。”

    “问得药方,传给太平帮、水帮。”

    “诺。”

    韩姬离去了。

    陈蘅坐在香客房,抬眸时,看到母亲与长嫂正在埋头抄经,这是要在脱孝时烧给陈安的。

    已启蒙的陈阔坐在案前,一笔一写得很是认真。

    陈关甜甜地唤着:“长兄,长兄,你陪我玩罢?”

    “去!去,没瞧我忙着,我要给祖父抄经,你带二弟、三弟、四弟玩罢。”

    陈关扁了扁小嘴,小脸有些着恼。

    陈阅倒拿着书,学着陈蕴平日瞧书的样子,扮得有模有样。

    三公子陈闯指着他,“二兄拿倒了。”

    “去!去,没瞧我正给祖母读经,你带长姐、三弟玩罢。”

    竟是学的陈阔,那语调、样子学了个八成。

    陈阔抬眸,“二弟,你不学我与父亲,你是不是就不成?”

    “我哪里学你,我原就是读书人。”

    这神态竟与陈蕴八分相似,惹得莫氏吃吃笑了。

    谢氏忍不住笑了声,轻啐道:“这孩子”

    “母亲,待出了孝,说不得二弟与弟妹又添上几个孩子,家里就越加热闹了。”

    陈蘅不愿打破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