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农药科学使用指南-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各种植物的叶片被水湿润的能力差别也很大。在除草剂的使用中可以利用这种湿润能力的差异来实现选择性除草。此外,禾本科作物茎叶是直立型,不容易受药;而阔叶草叶片平展易受药,也可以作为选择性除草的一种根据。
有关除草剂详见本书第十四章,这里不作介绍。
skbshge
一、农药的作用方式()
(一)杀虫剂的作用方式
1.胃毒作用 药剂通过害虫口器进入虫体,在消化道内发生致毒作用称为胃毒杀虫作用,简称胃毒作用。此类药剂称为胃毒杀虫剂或胃毒剂。经典的胃毒杀虫剂是过去曾经一度成为主要品种的无机杀虫剂,如砷酸钙、砷酸铅、氟矽酸钠、氟化钠等,它们只能通过害虫口器被摄入虫体消化道后才能发挥杀虫作用。但是现代杀虫剂基本上都是有机化合物。对于昆虫的体壁和表皮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渗透作用,因此大多是以触杀作用为主,有些则可能兼具胃毒作用。而胃毒作用只有当害虫取食植物叶片时连同药剂一并摄入体内才能表现出来,因此胃毒作用只能发生在咀嚼式口器的害虫上。
2.触杀作用 药剂与害虫体壁发生接触后即可引起中毒反应的一种作用方式称为接触杀虫作用,简称为触杀作用。此类药剂即称为接触杀虫剂或触杀剂。这是现代杀虫剂中最常见的作用方式。触杀剂也是最重要的一类杀虫剂,因为这种作用方式不受害虫取食行为的限制。触杀作用可以在虫体的任何化学敏感部位发生,主要是头部,特别是其触角、唇须、足部以及害虫的前胸背部。这些部位分布着大量形状多样的化学感受器,在害虫运动的时候同沉积在植物表面上的药剂发生接触,即可引起中毒。或者在农药喷洒过程中药剂喷到这些部位上,也可引起中毒。成虫的触角上分布的化学感受器特别多(图2…2),而且由于触角很细,极易沾附细雾滴或细颗粒,所以喷洒细雾或细粉时触杀作用表现十分强烈。因此,趁鳞翅目害虫成虫未产卵之前在其飞行运动期间采取细雾喷洒方法,如手动或电动微量弥雾器所喷洒的30~50微米细雾,可以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并可节省大量农药。
3.内吸作用 药剂被吸收到植物体内,害虫因吸食植物汁液同时吸收了农药而中毒,药剂的这种作用称为内吸杀虫作用,简称为内吸作用。内吸作用很强的杀虫剂称为内吸杀虫剂,此类杀虫剂吸入植物体内的速度相当快,因此主要发挥内吸作用,不过往往也兼有很强的触杀作用。内吸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的蚜虫和蚧螨类,不宜用于防治其他非刺吸式口器的害虫。植物对内吸药剂的吸收能力和吸收速度同植物的种类有关,但受气象条件的影响更大。一日之内的光照强度、气温、湿度、土壤含水量都会影响植物的吸收力,从而影响到植物对药剂的吸收能力。当然,不同的内吸药剂其内吸能力也有差别。水溶性较强的内吸药剂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
4.熏蒸作用 药剂挥发所产生的气体被害虫吸收后引起的致毒作用称为熏蒸杀虫作用,简称为熏蒸作用或熏杀作用,此类药剂称为熏蒸杀虫剂,简称为熏蒸剂。专用的熏蒸剂主要用于粮食、仓库熏蒸杀虫。这项作业必须由经过特别培训的专业人员实施操作,不属于一般农事活动范围。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有些触杀性杀虫剂由于具有较强的气化能力可以同时表现出明显的熏蒸杀虫作用,例如抗蚜威、杀虫单等。这种熏蒸作用与气温有密切关系,在气温较低时往往只有很弱的或没有明显的熏蒸作用。所以,如有可能在较高气温下使用此类农药,就可以同时利用药剂的触杀作用和熏蒸作用方式,从而可提高药剂发挥作用的速度和防治效果。
(二)杀菌剂的作用方式
除了没有胃毒作用以外,杀菌剂同样具有触杀作用、内吸作用和熏蒸作用。触杀作用是指杀菌剂沉积在植物表面上与病原菌发生接触时所产生的杀菌作用,这类杀菌剂也称为保护性杀菌剂或铲除性杀菌剂。内吸性杀菌剂被植物体吸收后,一般要在病原菌芽管侵入植物体内之后才能发挥杀菌或抑菌作用,也可以对已经进入植物体的病原菌发挥作用,后者也称为化学治疗作用。这类杀菌剂有时也称为化学治疗剂。杀菌剂也可以表现有熏蒸作用,如百菌清、硫黄等。杀菌剂的熏蒸作用也同气温有密切关系,气温较高时熏蒸作用比较强。无机硫黄杀菌剂(包括石硫合剂)在气温较高时效果比较好,但气温过高时也容易发生药害,其原因即在于此。
(三)除草剂的作用方式
与杀菌剂相似,除草剂也有触杀作用和内吸作用之分,但没有熏蒸作用除草剂,这是因为除草剂必须防止伤及作物。溴甲烷土壤熏蒸对于土壤中的杂草杀伤力很强,但这是一个特例,只有在土壤覆膜熏蒸的条件下才可以进行。棉隆、威百亩也可以施用在土壤中杀灭杂草,但不可作为地面喷雾用除草剂,否则会对作物发生严重药害。这几种药剂主要用于防治土传病虫害,只不过它们同时表现有很强的杀草作用而已,并非专用除草剂。
skbshge
二、农药的使用策略()
这里用“使用策略”一词,主要是指使用农药的决策方式。什么情况下必须使用农药?应该使用何种类型的农药?农药使用的适宜时机应该如何决定?以及施药的次数和频率等都是决策的依据。
使用农药进行病虫草害化学防治,是一种收效迅速、效率高、节省劳力、经济回报率很高的植物保护技术。但是并非在任何情况下、任意施用农药都一定会获得同样的理想效果,如果决策不当,则可能适得其反。
病虫草害的防治有很多办法,除了使用农药的化学防治法以外,还有非化学的办法,包括机械的方法、物理的方法、温湿度控制的方法以及生物学的方法等。防治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并不存在任何固定的模式。有些病虫草害用简单的化学处理法即可解决,例如禾谷类作物的黑穗病以及其他类似的系统侵染性病害,采取适宜的拌种剂进行种子处理即可取得满意的效果。拌种法用量极少,处理又方便,投资也极低,所以药剂拌种是最佳选择。对于暴发性的病虫害,如飞蝗、黏虫、稻飞虱等;繁殖很快的病虫,如多种蚜虫、螨类、霜霉病、麦类锈病等,化学防治法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其他任何方法都不可能迅速压制和消灭这类有害生物的迅猛发展势头。
农药类型和喷洒方法也应根据病虫草害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例如,对蝗蝻若采取人力施药,采用喷粉法或控滴喷雾法包括飘移喷雾法无疑是最佳选择,因为此类农药和使用方法效率远高于常规喷雾法,有利于抢时间。若蝗虫已起飞则只有采用飞机喷洒油质细雾,充分发挥飞蝗对油质雾滴的接触能力,才能取得最佳、最经济的防治效果。
有些病虫害的发生时间比较长,或者外来菌源的持续侵染期较长,可能需要喷药多次才能压住其发生发展势头。虽然可以根据病虫预测预报,但使用者的细心观察尤为重要。
至于农药的适宜喷洒时机,则必须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确定。这在各种植保手册中都有较详细的说明,不过发生发展情况会因气象气候条件的变化而有很大变化,必须注意。这也需要使用者的细心观察。
这里还需指出,农药和施药机具的选择必须十分慎重,因为我国目前的农药和药械市场比较混乱,特别是假冒、伪劣农药和劣质喷雾器械多年来屡禁不绝,使农民难以辨别,深受其害。还有很多农药混剂,采用了一些夸张性的广告宣传,而且标签和说明书不规范,对农药不作清楚说明,也往往使农民上当受骗,贻误了病虫害的防治时机。另外一个问题是我国农药市场上许多农药的有效成分含量规格过于繁杂,例如一种商品名称为“甲辛乳油”,有25%、26%、38%、43%、50%等多种规格;又如名称为“辛甲高氯乳油”的混剂,也有23%、24%、26%、27%、30%、40%等规格不同的商品。尤其是价格比较贵的农药,如“阿维菌素0。9%乳油”与“阿维菌素1%乳油”,吡虫啉的2%可湿性粉剂与2。5%可湿性粉剂,差别都极小,类似的情况很多。使用时如不仔细加以辨别,往往极易发生差错。从农药的科学使用角度来说,这种过于繁杂的商品规格是没有必要的,徒然给农民带来诸多不便。这里我们只能提醒农药使用者在选购农药时必须注意择优选购。
skbshge
三、农药的剂型和制剂的性质问题()
(一)农药剂型和制剂的选择
农药有多种剂型和制剂,在第六章中将作详细介绍。通常所买到的农药都是具有某种特定剂型的农药制剂,每一种制剂都有一定的规格和技术标准(企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如果所买到的农药不符合相关标准,就不能保证使用的效果,所以必须抵制伪劣农药。
一个合格的农药制剂如果配制或使用不当,也会影响其使用效果,所以也必须知道所用农药制剂的特性,才能用好。
农药的制剂有些是不需要加水调制,可直接使用的,使用时问题比较少。但多数是需要加水调制后才可使用的,如水溶剂、乳油、可湿性粉剂、浓悬浮剂、浓乳剂、微乳剂、悬乳剂、水分散性粒剂等。这类药剂使用中的问题最多。药水的调制、药水的喷洒、喷洒机具的性能和正确使用等问题都会对使用效果产生影响,将分别在有关章节中讨论。这里想特别讲一点有关药水调制中的问题。因为药水调制时都要用水,水是生活、生产中最熟悉的,不大容易想到水对农药使用会发生什么影响,实际上问题还比较复杂。
(二)农药使用时的水质问题
例如乳油制剂,调制良好的乳剂效果很好,但是如果由于水质问题而调制不好,就会影响效果。因为水质好坏对乳剂乳化稳定性影响很大。尤其水的硬度(即水中含有钙、钠离子的浓度)对乳剂乳化作用的影响更突出。北方地区多为硬水,问题尤为严重。用乳剂时应先用当地水试配,观察其乳化情况。良好的乳化现象应该是,将乳油滴入水中后立即形成浓密的乳白色乳浊液,而不需要加以搅动。如果乳油进水后仍然保持油珠状漂在水上、悬在水中或沉到水底,就说明乳化不佳。这种状况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种是乳油制剂所含乳化剂不够,另一种是水的硬度太高。前一种属于农药商品质量问题。如果是属于后一种原因,则应选用硬度较小的水。一般如井水、地下水的硬度较大,因为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盐类。但各地的井水,甚至同一地区不同的井,水质和硬度也常有很大差异。地表水、河流水一般硬度比较小。我国南方地区地表水十分丰富,水的硬度比北方小。西南一些省份地层中含石灰质的量很高,也容易出现高硬度水。
不过,水质不完全是一个硬度问题。水中所含的电解质(如氯化钠等)也会对乳化作用发生影响,当然这也同电解质的含量高低有关。沿海地区、盐碱土地区容易出现这类问题。
水质问题不仅影响乳剂的配制,也会影响可湿性粉剂的配制。
可湿性粉剂是加水配成悬浮液喷雾使用。良好的可湿性粉剂配成水悬液以后,粉粒能浮在水中悬浮很长时间,因此效果比较好。在可湿性粉剂的产品质量标准中有一项称为“悬浮率”,即指这一特性。
在我国使用的各种手动喷雾机具中都没有搅拌装置,药水中的粉粒易沉淀。喷洒悬浮率不同的可湿性粉剂时,由于粉粒沉降较快,会出现药水上下层浓度不一样的现象,这样喷出的药水往往是先喷出的浓度低,后喷出的则越来越高,结果影响药效,还容易堵塞喷孔。一个喷雾器装药水大约12。5升,约需半小时喷完。所以,悬浮率必须能达到半个小时以上才符合标准(即半个小时悬浮率达到70%以上,质量好的可达80%甚至90%)。
水质也会影响可湿性粉剂的悬浮性能,因为可湿性粉剂的粉粒有可能在钙、镁离子的作用下发生聚并现象,即若干个小颗粒团聚在一起,形成较大的团粒,从而变得很容易下沉。有时可湿性粉剂与其他药剂相混也会发生颗粒团聚而不能悬浮分散。例如,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与菊·马乳油共同配制喷雾液时就发生严重的粉粒絮结现象。因此,为了防止发生以上各种现象,在配制前最好先做预备试验,先用小量药剂试配制,观察有无异常现象发生。
水的酸碱度对药剂的影响也应加以注意。特别是水的碱性,在北方许多地区都存在这种问题。用这种水配制有机磷酸酯类、氨基甲酸酯类和菊酯类农药时,应现配现用,不宜存放过久。这几类农药对碱性水比较敏感。
液态制剂还有胶体剂(如胶体硫)、浓悬浮剂(如多菌灵浓悬浮剂、硫黄浓悬浮剂等)、浓乳剂、微乳剂、水剂(如杀虫双水剂)等。这些制剂均以水为介质并均须加水稀释使用,配制时也应注意水的质量问题。
(三)喷洒药液的湿润展布性问题
可湿性粉剂配成的水悬液在作物上应有一定的湿润性能,即药液能在叶面上沾湿,使药液能比较牢固地沉积在叶面上。如果没有湿润能力则药液很容易从叶面滚落。工厂生产的可湿性粉剂一般均应含有足够的湿润剂,使配成的药液能湿润作物表面。但往往因产品中湿润剂用量不足而降低了产品的实际使用效果。药液对叶片的湿润性能可参照图2…4的方法进行检测。
至于固态制剂如粉剂、颗粒剂等,不存在此类问题。但是必须注意,有些制剂或剂型的用途和用法不能仅从其形状来断定,否则也会影响其使用效果。
可湿性粉剂从制剂形态看似乎与粉剂一样,但实际上不一样,因为它含有湿润助剂。在干粉状态下,这种助剂对细粉粒有絮结作用,即很多个细颗粒互相粘连到一起,形成团粒,如果把它当作粉剂喷撒,粉粒的分散性很差。此外,可湿性粉剂是高浓度制剂,所以,可湿性粉剂不能用于喷粉。
又如水分散性粒剂,外形与颗粒剂相似,但是也不可作颗粒剂撒施使用,因为其有效成分含量高,在水中又很容易崩解。稻田虽然有水,也不能使用水分散性粒剂(以及泡腾片剂),因为稻田水层很浅,水分散性粒剂入水后很快落到水底泥土表面上,来不及崩解完全,这样就会使药剂有效成分被固定在泥土中,很难充分发挥作用,必然影响施用效果。所以,必须正确选用适当的剂型和制剂。
图2…4 药液对叶片的湿润性的检测方法
A。湿润良好 B。湿润不好 C。不湿润
剂型多样化是国际上农药生产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因为生产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千变万化,作物种类也很多,所以应根据这些变化有针对性地选用适当的农药剂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
剂型的选用,首先应考虑到防治对象的特征,然后根据所有农药种类选用适当的剂型和喷撒方法。
虫害的发生有暴发性的和非暴发性的两种情况。例如蝗虫、黏虫,暴发成灾时虫口数量极大;又如稻飞虱、蚜虫、叶螨等害虫,繁殖速度极快,在条件适宜时也会暴发成灾。保护地蔬菜上的*虱也是一种容易形成暴发性灾害的害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