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罗辑思维-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确实,父母都会这样想问题,他们就是要干涉,怎么办呢?难道任由他们痛苦吗?作为一个孝顺儿女,我们于心何忍呢?
别急,我还有第二条。我既然是你们的儿子,你们因为我的事感觉到痛苦,这是你们的事。我作为儿子,应该帮你们。比如陪你们聊天,帮你们缓解一下痛苦;我还可以出钱让你们去旅游;我甚至可以组织一个老年合唱团,让你们高兴高兴。但是对不起,第一条永远生效,这是我的私事,请你们不要干涉。
当然,船上有各种各样的争论。总而言之,大家渐渐觉得,这是一个伦理难题。这有什么难的呢?我们来换一个角度想这个问题。
第120章 活得通透的智慧(3)()
大家可能还记得,前两年有这么一个娱乐新闻,有一个女孩叫杨丽娟,跑到香港一定要见刘德华。这样的事情有很多,一个粉丝对自己的偶像无限崇拜,由此生出无限的爱慕:我就是要嫁给他,就是要他娶我。我已经对他这么好,他怎么可以不出来见我一面,或者把我娶回家去?
当年刘德华一定得娶这位杨丽娟女士吗?大家都觉得不必。刘德华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杨丽娟再要说,你如果不出来见我,我就死给你看。那么刘德华应该怎么说呢?不管刘德华用什么样的公关语言,把这件事情诠释得高大上和绝对正确,我想他心里一定是那句话:你死,与我何干?
当然,如果我是刘德华,作为一个善良的人,我会尽可能地劝告杨丽娟女士不要死,我甚至可以报警。但是如果她真要死,那是她的事;她要嫁给我,要看我同意不同意,这就是我的事了。这两件事情泾渭分明。
为什么在陌生人之间我们可以同意这个“你死你就去死”的逻辑,而在父子之间、母子之间,我们就要放弃这个持守的边界,让别人侵入我们的私生活呢?
自由主义的人生观:保持独立,释放善意
胡适先生对于父子关系有过这样一个表述:“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不征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地给了他一条生命。况且我们也并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我们既无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为有恩于他?他既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我们对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我们糊里糊涂地替社会添了一个人,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苦乐祸,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的功罪,我们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说得偏激一点,我们生一个儿子,就好比替他种下了祸根,又替社会种下了祸根。他也许养成坏习惯,做一个短命浪子;他也许更堕落下去,做一个军阀派的走狗。所以我们‘教他养他’,只是我们自己减轻罪过的法子,只是我们种下祸根之后自己补过弥缝的法子。这可以说是恩典吗?”
这就是将近100年前的中国自由主义大师对父子关系的理解,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良性的理解。
很多人都会觉得,我们应该用感恩的思维去善待他人,这就是孝道。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告诉我们的孝道都有一个前提:父母十月怀胎不容易,把你养大更不容易,你要回报父母。乌鸦尚知反哺,你怎么能不知道感恩呢?在当代中国社会,我们的伦理体系当中,往往不再讲好像很古老的“孝子”,我们讲感恩。
但请仔细分析,这成何道理?你对我好,我就一定要对你好吗?而且一定要用你认为合适的方式和足够的分量来对你好吗?如果是这样,大家的独立人格又存在于哪里呢?
雍正爷的起点是爱,这其实并没有错,爱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感啊,它应该纯洁,应该永立不败才对。但是当爱以一种绑架的姿态出现,当“我爱你,所以你必须爱我”这套逻辑一旦成立的时候,爱就成为了毒素。而这种逻辑一旦在社会伦理空间当中推展开来,你会发现,很多伦理的纠结就出现了。
举两个例子。中国公共汽车上往往会有一种道德,年轻人应该给老人让座。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社会新闻,老人上车之后耀武扬威:“我老了,你们都该给我让座。”如果别人不起来,他们上去就要动手打人。这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别人让不让座是他的事,你有什么权利去干涉呢?难道你老了,就可以侵入他人的私人空间吗?
还有人在网上发帖子,最后附上一句:不转就不是中国人。你的道理是你的道理,你自己去持守就好了,为什么说我不转就不是中国人呢?
可见,道德的起点都是美好的,但是它用于绑架他人的时候,带来的就是一种社会乱象。
所以,罗辑思维一直在讲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就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对自己负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不可能不好。
很多人都在问:“什么是自由主义的人生观?”在我看来无非就是两句话。第一句,我们绝不去强制他人;第二句,我们尽可能地不让他人来强制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说,我们在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人格空间的前提下,尽可能对他人释放善意。
理解“爱”这个词,我还是最喜欢张爱玲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说过的那句话:“我爱你,关你什么事?”这才是自由主义的爱情观。
有人可能又会说:“我们这代人现在面对的具体情况就是这样,我们的父母不懂你讲的自由主义那一套,他们就是要干涉我们,我们难道要让他们伤心吗?”
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我们在中华民族的整个文化传承当中,也许要去扮演一个坚定的角色,一方面,用我们的身体、用我们的善意去抵挡我们的父母;另一方面,放过我们的孩子,坚决地斩断那根从远古一直到今天、用爱的名义去绑架他人的链条。我们这一代人应该能够做得到。
02先做好自己再说:甘地
提到圣雄甘地,有一点儿历史知识的人都会想起一个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20世纪40年代,甘地凭借着这一整套思想和行为方式,不费一枪一弹,就把偌大的英帝国给赶跑了,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从来没有过的,非常了不起。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甘地的履历。他于1869年出生在印度的古吉拉特邦,古吉拉特邦相当于中国的上海,是西方文明最先抵达东方文明古国的港口,到今天为止仍然是印度经济最发达的一个邦。
甘地是印度种姓的第三等级出身,叫吠舍。印度种姓的第一等级是婆罗门,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第三等级就是这个吠舍,商人、公务员通常都是这个级别的人。他家非常有钱,要不然他也不会有钱到英国留学。
甘地19岁的时候乘船到了英国,在英国伦敦大学法律系读了三年书。我们现在了解的甘地通常是这样的形象:一个典型的东方老头儿,瘦骨嶙峋,身上披着一件很简单的衣服,手里拿着一根拐杖。实际上甘地年轻的时候,可是一个翩翩佳公子,来自大英帝国殖民地,然后又跑去伦敦镀金。
他在伦敦的三年,十分向往当时的西方文明,穿西服、打领结、抹美发油、学跳交谊舞、学当时时髦的法语,等等。他的成绩非常优秀,毕业之后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律师。后来又在南非待过一段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甘地再次回到印度。
但是当他回到印度之后,整个人的精神气质就全变了,他突然变成一个捍卫印度的东方传统、向整个西方文明开战的民族英雄的形象。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甘地的形象。
甘地在印度的地位到底有多高?给大家举个例子,印度这几十年历史上有两个叫甘地的总理:英迪拉甘地和拉吉夫甘地。这两个甘地跟圣雄甘地有什么关系?完全没有血缘关系,他们都是尼赫鲁的子孙。
尼赫鲁虽然以甘地的学生自居,但毕竟不是亲儿子,甚至这两个甘地的英文拼法都不一样。尼赫鲁…甘地家族的甘地是gandhy,而圣雄甘地是gandhi,根本就是两个姓。只不过英迪拉甘地嫁给了一个叫甘地的年轻人——费罗兹加汗吉尔甘地(ferozejehangirgandhy),所以就获得了甘地这个姓,仅此而已。
但是尼赫鲁家族对此从来是讳莫如深,至少不会去主动澄清。在印度那么大一个国家,一个人口上了10亿规模的国家,很多贫苦的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政治人物、选举、投票,他们没有起码的政治常识。但一听说是甘地,马上就投票给他,这就是甘地在印度民间的真实威望所在。
仅仅是“甘地”这两个字就留下了一种魔力,可以穿越四五十年的时光,在印度的政治生态中发挥作用,可见甘地的威望有多高。
道德的高峰
甘地这个人最了不起的,是他的道德力量,这已经跨越国界,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座很罕见的丰碑。他往往是用折磨自己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甘地有一个方式,就是绝食。翻开他的传记,我们会发现他一生绝食了无数次。
有一次他在坐牢,午夜12点的时候突然觉得内心里有一个声音,让他绝食。所以他就写一个纸条给他的助理,说我要开始绝食,绝食20多天。
英政府就担心,他名声那么大,死在监牢里怎么办,最后只好把他放出去了。甘地就跟英国人解释,这次绝食跟你们没关系,我什么政治目的都没有,只是听从内心的声音而已。出狱之后,他仍然把这次绝食坚持到底了。
甘地这个绝食的方式一旦用于政治目的,影响力真的很吓人。
1918年,阿赫迈达巴德(今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工人为反抗资本家的压榨与剥削开始举行大规模罢工。资本家不让步,工人也不让步,双方眼瞅着就要发生暴力冲突了。甘地宣布开始绝食,一直绝食到他们达成和平决议为止,只要他们还在用暴力对抗,他就一口饭都不吃。最后把工人给感动了,把资本家也给感动了,老爷子赶紧吃饭,说我们来谈判,我们会达成协议。他就有这样的号召力。
最典型的一次是1947年,当时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教徒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正好是印巴分治那个阶段。当时甘地正在加尔各答,他说你们不是打吗?不是杀吗?我也没办法阻止你们,这样,我宣布绝食。然后整个加尔各答城议论纷纷,说那个老头到底怎么样了,身体状况是不是每况愈下,我们是不是不要再冲突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很多暴力分子都跑到甘地的公寓面前,跪在那儿请求老先生不要再绝食了,他们不再暴力冲突了。民族的血海深仇,就这样被他用绝食的方法给化解了。
一个人的道德力量竟然可以达到这样的高峰。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真还没看见过哪个政治人物,用这样的方式达到过他的目的。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最牛的还是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他1914年返回印度之后,才开始玩得炉火纯青的。我们普通人对他其实有一个误解,以为他就是简单的忍辱负重,你打我的左脸,我把右脸伸过去。哪有这么简单?
“非暴力不合作”是两个词,“不合作”好理解,就是我们的娃娃不上你们英国人的学校,我们的律师不上你们英国人的法庭,我们的工人不进你们英国人的工厂,甚至连你们英国人那么好的洋布我们也不穿,我们就穿印度的土棉布。甘地有一张经典的照片,就是坐在那儿纺纱。他的后半生每天坚持纺半个小时以上的纱,以此号召印度人穿印度的土布。
可是“非暴力”一词,我们通常都理解错了。你以为他就是趴在地下,让英国殖民者残暴地打吗?不是。他是用主动的方式去挑起对方的暴力行为,而我们不用暴力去还击。
给大家举个例子,1930年甘地领导过一场2500人的叫“向盐库进军”的运动。就是说我们穷人也要吃食盐,盐都在你们英国人的盐库里,我们没钱买,但我们就是要拿。警察当然要维护秩序,当然要捍卫私有财产。但是我们不管,我们2500个人排好队就到盐库里去扛。你们可以把我们打倒在地,我们不还手,但是盐我们就是要拿。他是用这种非法的行为,逼迫对方不得不做出一种暴力保护行为。
可是事实也不是这么简单,其实甘地事先找了很多外国记者在旁边参观,这是一次有组织的行动,包括医疗救护队,早准备好了绷带。你们不是打得我们的人头破血流吗?没关系,我们继续往前走。
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想看英国人的笑话,当时的外国记者浓墨重彩地写道:“那些人穿过铁丝网,用坚定的目光看着盐库的大门,就这样坚定地往前走。”
英国警察用包着铁的木棍搂头打下,像中国人讲的那句话,“你有狼牙棒,我只有天灵盖”,没有一个人试图拿手去挡。被打倒在地以后,担架队上去把人抬过来,现场给包扎好,剩下的人接着往前走。
当然,今天我们必须肯定,作为一个被统治的殖民地国家的人民,想要反抗英国,这似乎也是最有效的一个方法。甘地就给印度人算过一笔账,说拿机枪干,我们干得过英国人吗?那是他们的强项。我们得用我们的强项跟他们干,就是用我们的肉体。他有狼牙棒,我们有天灵盖,我们凑上去,然后我们就获得了世界舆论的支持。
所以,甘地为印度这个民族量身定制的这套方法,确实也是有用的,只不过我要告诉大家,它的逻辑到底是什么样的。
拼命向全世界推广“非暴力不合作”
不得不说,甘地对他这套方法是过度地迷信了。甘地一生留下了大量的书信、言论和演讲词,他对很多人都推广过这套理论,而且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
他曾经跟英国人讲,说墨索里尼、希特勒不是要打你们吗?让他打好了,让他把整个英国侵占掉好了,把你们的古建筑都占领,把你们的文化付之一炬。只要你们学我这套方法,“非暴力不合作”,你看最后希特勒是不是只好臊眉耷眼地离开?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回忆录当中对甘地的评价极低,英国人觉得他的这种思维太奇葩了。
甘地跟犹太人也这么讲,说希特勒不是欺负你们吗?不要反抗,要学我,你看我最后就成功了。所以很多犹太社群领袖就给甘地写信,指责他:你见过集中营吗?你知道希特勒是怎么对付我们的吗?
甘地还见过一个中国人,就是蒋介石。蒋介石当时是跑到印度去劝甘地共同抗日。但甘地说不抗日,“非暴力不合作”就挺好。蒋介石问他:如果德国人打来,你也不抵抗吗?甘地说:不抵抗啊,我就是不合作,这就挺好。
第121章 活得通透的智慧(4)()
甘地还挑拨蒋介石跟美国人的关系,说什么英美中同盟,他们那个总参谋部里用你们中国人了吗?你跟我都一样,都是东方弱小民族,你得学我这一套。
甘地也不光是向这些人推广,他还向希特勒推广。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候,他给希特勒写了封信,大概意思就是,你要学我,我是你的榜样,要达成政治目的不需要使用暴力,搞什么战争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希特勒当年收到这封信时那种啼笑皆非的表情。
甘地在历史上就留下了这两种形象:在本土印度,他是一个大神级的人物,因为他发明的这套方法真的是行之有效;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