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罗辑思维-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敲挥胁椋榱耍墙峁徊橐谎
这种事我在生活中也遇到过,我有一个朋友,是某电视台法制栏目的制片人。他说,他知道底下有些记者在查案子的时候吃了原告吃被告,可是作为制片人,他能怎么办呢?
首先,他没有能力管这件事情,因为收钱往往都是秘密进行的。其次,他查清楚了又不落忍,愿意要这种钱的,通常都是收入不高的小记者,他也能理解,他怕的就是他们给自己惹事。
后来他想了一个招,为栏目组买了一台录音电话,还专门派了一个人看着。所有记者一旦采访回来,这个人就会问他们,采访了谁,把名片交出来。然后按照名片,拿着录音电话挨个儿打电话问对方,记者到他们那儿采访有没有要钱,有没有吃拿卡要,采访态度怎么样。试想,对方即使送了钱,还指望记者给他办事呢,自然不会说。就这样,所有事情都用录音电话记录在案,朋友完美地推卸了责任。
所以,用官僚系统解决官僚系统的腐败问题,就是一句笑话。
监察系统有用吗?no!
皇上能想到的第二招是什么呢?就是监察系统。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当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创新,就是御史台制度。这套系统和官场是独立存在的,任用一些低层级的官员来行使上书言事之权,监察整个官僚系统。
有效吗?用大脚趾头想也知道无效。因为御史老爷也是京官,京官就要收地方官的炭敬、冰敬、别敬、节敬,他早就在网中央了。皇帝派御史去查案的时候,且不说御史到查案现场会被收买,他可能早就被地方这种盘根错节的网络收买了。
所以中国古代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皇帝不放心地方官,就派一个监察御史巡回视察工作,但是监察完了之后,御史就会变成地方官。明清的巡抚听着像地方官,实际上就是一个检查制度,属于监察系统,但是最后也不得不当了地方官,跟原来的官僚系统合而为一。这是从秦汉一直到明清,政治体制演变的一个大趋势。
那官场中就没有海瑞这样的人吗?突然有一天良心发现,实在受不了乌烟瘴气,就来检举。有没有这样的现象?有。
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台的时候,才十七八岁,非常年轻,血气方刚,而且他是真想励精图治,把国家改好。所以他上台之后说,我们大明王朝现在被折腾到了这个份上,这个国家要想治得好,你们文武百官就要激发天良。“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他的执政方针就是这10个字。
结果有一个六品小官,户科给事中韩一良,就给皇帝上了一道折子,说哪有当官不爱钱的呢?关键是不要太过分。所以皇帝你要改一改这个口号,文官都是要钱的,俸禄这么低,没有钱怎么混得下去呢?我这个人非常廉洁,极少与人来往,但是前不久还有人给我送了500两银子呢。
看完这封奏折,崇祯皇帝高兴得鼻涕泡都出来了,终于逮着一个忠臣了!第二天,文武百官在朝堂上聚会,崇祯皇帝说,户科给事中韩一良,你出列,把你自己的奏折念一遍给大家听,我要给百官树立一个典范。韩一良哆哆嗦嗦把这封奏折念完了,崇祯皇帝说,大家看看,我大明王朝还是有这样忠君爱国的臣子的!没想到吏部尚书在旁边说,他不是说有人送了他500两银子吗?我们就从这个地方打开一个突破口,来查一查贪污腐败,请韩一良先生告诉我们,谁送了你这500两银子?
韩一良万万没想到,最后一个回旋球打到了自己的嘴巴上。他说,我不能说,我若把这个人给供出来,太不地道。崇祯皇帝说,你说得有道理,确实不能当这种不地道的人。那么你密奏给我好不好?这可把韩一良给愁坏了,回家写了多少封奏折,都是语焉不详。过了一阵子,皇帝再逼他说出这个人,韩一良干脆改口说压根儿没有人送,他只是风闻有人要送,所以随口就说出来了。
这弄得崇祯皇帝很没有面子,皇帝原来准备树一个正面典型的,甚至准备封他做佥都御使,就是御史台的副长官。韩一良想了想,还是打死不说。最后,这个韩一良被崇祯皇帝罢了官。
为什么他宁愿被罢官,政治前途都不要了,也不说肯说出送礼的人呢?因为一说出来,就不是得罪一个人的问题了,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他是在违反整个网络的规矩,他会成为这个系统里面最不讲道义、最不懂规矩的一个人。就算他当上了那个副部级的佥都御使又如何?整个官场都会与他为敌,到最后死都不知道自己会葬在哪里。如果不说,不过也就是革职。所以韩一良打了打算盘,想想还是不说划算。
所有有良心的官员都是这样,他敢于自己站出来承担后果,也敢于把敌人指认出来,可是你让他去触犯整个官场的系统,给他100个胆子他都不敢。
君臣一起来分赃
既然监察系统不管用,自查自纠不管用,指望能人异士也不管用,皇帝还有一招。你们不是要贪污吗?你们贪污得到的钱,给我也来分一分吧。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皇帝这种事干得最多,一个是明代的万历皇帝,还有一个就是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的生活非常精致,凡事都很讲究,再加上他的文学造诣很高,特别喜欢臣子向他表达像小狗对主人那样拳拳的忠爱之情。
他晚年有个毛病,特别爱让臣子进贡。乾隆皇帝一生六下江南,沿途每走到一个地方,地方官就会敬献一些家传的宝贝,这可不是用俸禄买的,也不是贪污腐败得来的。皇帝一看,这是忠君爱国的表现啊,就收下了。几次南巡之后,乾隆皇帝就落下了这一毛病,特别喜欢臣子给他送东西。其实,当皇帝的有几个心里不明白?但是他也缺钱用啊,平日里随手赏个人,给皇太后办个寿,都需要钱。那怎么办呢?你们天天在外面捞,我心里清楚,你们心里也清楚,捞的都是我们家的,那是不是应该割一块出来给我?
我们发现,皇帝在这个时候陷入了一个逻辑误区。他老觉得,他跟官僚系统是对立的,他从贪官们的既得利益的存量中切一块出来,这个天平就会往公平这边稍微倾斜一点,殊不知,他这个行为反而引发了更大规模的贪腐。
乾隆朝最著名的贪官就是李侍尧,李侍尧的官当得非常大,当过军机大臣、云贵总督,还因出征台湾有功,入列“紫光阁平台湾二十功臣”,这些都不细说了。总之,他是乾隆皇帝的宠臣,而且这个人最是“优于办贡”。所谓“办贡”,就是替皇上办理进贡事宜。他在给皇上办贡品这一点上,真是尽心尽力,贡品的单子一列就是好几页。
可是面对各地官员以及各藩属国的上贡,皇上也不能什么都收,当时有个规矩叫“进九回三”。李侍尧是怎么贪污的呢?就用这个规矩贪污。给皇帝办贡,总不能我一个人表现啊,兄弟们每个人都出一份力吧,于是全部都给分摊掉了。他挣的是什么钱呢?就是皇帝退回来那三样。
后来李侍尧把乾隆皇帝得罪了,抄家的时候,满屋子的金银财宝,一点数全是当初退回去的贡品。所以李侍尧其实就是在办贡的过程中,利用“进九回三”这个差额,得到了大量的利润。
官僚制度有一个特征,就是顶层信息有放大作用。皇帝贪一点点,可能是1万两银子;总督大人向下勒索的时候,可能就变成了10万两。这10万两又是怎么来的呢?那些衙役、胥吏们从民间搜刮的时候,可就不是10万两的问题了,他们至少会搜刮100万两。
在皇帝眼里看来,你们贪了那么多,我只拿了一块。而实际运行的效果是什么样呢?皇帝想拿一块的这个举动会对官僚系统的放大器起推动作用,在民间造成洗劫性的搜刮。所以皇帝这种反贪的做法——跟官僚系统分贪污的利润,最后又变成了官员们贪污的理由。
这件事情运行下去就更可笑了,比如说在乾隆后期,和懔艘幌钐觳诺闹贫龋小耙樽镆薄J裁匆馑寄兀烤褪枪僭狈噶朔ǎ瞬唤抵啊⒉槐豢惩罚坏愣涂梢园颜馐潞チ恕5胤焦俣啻厦靼。豢淳兔靼渍馐腔实鄣男〗鹂獾囊还射镐赶噶鳎月砩暇陀腥丝夹卸恕
河南巡抚毕沅就立马给皇帝写了一封奏折,说皇帝让我搜捕大盗,但是我到现在还没有搜着,我自罚三万两银子。这封奏折一递上去,乾隆皇帝非常高兴,觉得小毕真聪明。于是各个地方的官员都蜂拥而来,要求自罚。最荒唐的是毕沅后面的一任河南巡抚,我看了他的故事真是笑喷了。
他说一天晚上我在家里写奏折,但是不小心把香灰弄到奏折上了,我就惶惶不可终日,觉得自己怎么能对皇帝这么不好呢?我罚银三万,行不行?皇帝一看,这个错误实在是太小了,这样吧,宽免两万,罚一万算了。你看,君臣之间通过这一万两银子的眉来眼去,爱意油然而生。原来你是这么忠君爱国,这么懂我的暗示。
其实,当皇帝想要分润官僚系统这笔不义之财的时候,他也成了一个共谋者,也被卷进了我们前面描述的那个大网之中。
最可笑的一件事是,乾隆皇帝曾经因为甘肃的冒赈案,杀了王亶望。王亶望这个人原来也是“优于办贡”的,给皇帝送了很多东西。有一回正好送了九样东西,乾隆皇帝这一看,个个都好,但是有“进九回三”之例,没办法,想了半天,忍痛割爱,回了三样玉器。但是很快就后悔了,心心念念着总想什么时候再弄回来。
结果王亶望出事了,要处斩、要抄家。乾隆皇帝一看,正好到他们家把东西全部弄回来。过了几个月之后,几十辆大车浩浩荡荡运到紫禁城,皇帝让人全部弄到内务府里,亲自开箱验货。可是箱子一打开,发现根本找不到那几样东西,只是一堆烂货。皇帝一气之下,就跟底下人说:“查!给我一查到底!”就派了他最亲近的两个大臣到浙江去查。当时的闽浙总督很配合查案,可是最后发现,就是这个闽浙总督干的。闽浙总督根本就不知道皇帝想要这几样东西,所以就中饱私囊了,把这几样好东西留在自己府中了。
可见,大清王朝俨然已经了一个大贼窝。官员们从老百姓那儿搜刮到民脂民膏以后,整个官场都在那儿分赃,分的时候还瞒着皇帝。可是皇帝也不傻,也要钻进去分。你说这个腐败还有得治吗?依靠整个官僚系统自己能够发明的那些反腐败机制,还能够治理这些腐败吗?
乾隆皇帝的逻辑误区
前面我们讲了,腐败现象不是个人道德的问题,它是官僚系统中一个集群性的病状,所以切除它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
你可能会说,如果明君在位,又痛下决心,利用自己知难而上的君王权力跟整个官僚系统作战,有没有可能成功呢?
那我再给你讲两个来自清代的故事。
第一个发生在1790年,这一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乾隆皇帝一辈子都很重视办寿,八十大寿还是整寿,就在北京城热热闹闹地办了三个月。办完之后,有一个人开始给他找不痛快,这个人是内阁学士尹壮图。尹壮图给他上了一封奏折,说议罪银导致天下骚动,贪污腐败的官员越来越多,您应该注意点儿。
乾隆皇帝说,我是个明君,要纳谏当然可以,你说贪污腐败多,那你指实一件,我去查。尹壮图说人家私相授受,都是在私下里进行的,我哪知道呢?但是我这次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老百姓蹙额长叹,大骂朝廷,而且很多地方官府亏空都很大,所以您要注意了。
这句话无疑触犯了乾隆皇帝的底线。因为皇帝不怕你指实哪个人贪污腐败,就见不得有人否定他的大局。我坐拥天下快60年了,你说我搞得民穷财尽,贪官污吏遍地,你这不是否定我的整个皇帝生涯吗?所以乾隆皇帝勃然大怒,他性格当中的戏剧化因素这个时候就迸发出来了——那好,咱俩打一个赌,你如果能查出天下府库亏空,算我这几十年皇帝白干;如果查不出来,你可是欺君罔上。
可是,乾隆皇帝怎么会跟他公平地赌呢?他接下来做了这么几件事。
第一,对尹壮图搞人身攻击,说他这个人封疆大吏当不上,尚书侍郎也当不上,当外放学政都不够资格,就想靠诬告别人哗众取宠。我让他下去查案子,他却收受贿赂,他就是一个坏人。
第57章 现代化的本质(5)()
第二,尹壮图问,我能不能密查?门都没有,朝廷无此体制,要查就明查,走到哪儿都要提前500里告诉地方官。
乾隆皇帝还有第三招,派户部侍郎陪他去查。但是,户部侍郎那是出公差,所以盘缠由国家报销;尹壮图可是自愿去的,得自己出钱,其实就是羞辱他。
不管怎样,尹壮图还是上路查案去了,可是大江南北走了一圈,查到什么了吗?他怎么可能查出什么,皇上已经明明白白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坏人,就是要惹事,现在就是要树一个反面典型,地方官还能让他查出任何问题吗?
尹壮图跟着队伍出发了,别人坐着公家的马车走在前面,他自己骑着一匹骡子,叮当叮当地跟在后面。每到一处,找一个破旅馆就铺开纸写奏折,说查过了,老百姓安居乐业,没有蹙额长叹这回事,都是我在胡扯,恳请您不要让我查下去了,该怎么惩处就怎么惩处吧。
乾隆皇帝说,没事,我不会判你死罪的,好好回来当反面典型就行。
这件事后来不了了之,尹壮图辞职回老家侍奉老娘去了,这一年是1790年。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发现,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面对反贪污腐败的问题都是有一个底线的,就是你可以指认具体的人,但不能否定主流是好的,大局是好的。
道光皇帝正式认输
另外一件发生在30年后,公元1821年。这一年道光皇帝刚刚上台,正值盛年,而且他很抠门儿,把一文钱看得比磨盘还大,所以他反对贪污腐败应该最有条件吧,天性如此嘛!
他上台之后,就对天下臣民下了一道谕旨,开始查清陋规,让各地官员把陋规都写出来,组织一个专家委员会进行评估,什么陋规该保存,什么该革除都写清楚,以后咱们明明白白做人,桥归桥路归路。
听着挺好,他太爷爷雍正皇帝也这么干过一回,火耗归公,然后发养廉银,现在史学界对雍正皇帝这套做法的评价还是很高的。道光的这道谕旨大概是9月发的,结果各地的封疆大吏都上奏折劝阻他。我看过这些奏折,还真不是官僚集团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才反对皇帝这个举动,还真是为皇帝着想的。
这些奏折的内容都差不多,核心意思有两条。第一条,既然是陋规,就是暗着收的,不可能摆在明面儿上让您全知道。能告诉您的只是一部分,如果能全部告诉您,就不是陋规了。
第二,如果经过评估,有些陋规可以继续收,就是“奉旨收陋规”了。可是,我们肯定的陋规,将来会得到朝廷的认可吗?一边让陋规合法化,一边创造新的陋规,最后是谁吃亏?仍然是黎民老百姓买单,老百姓遭到进一步的搜刮,所以这件事情万万不能干。
道光皇帝一看就明白了,紧接着12月又下了一份谕旨。这份谕旨虽不是罪己诏,但是口气简直就是罪己诏。大概意思是,当时大行皇帝升天,所以我的心情非常不好,干了这么一件错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