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血染大秦-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

    曹从之,羽遂见擒。(长知经卷九格形)。

    古按语举了几则战例:春秋时期,郑桓公袭击郐国之前,先打听了郐国有哪些

    有本领的文臣武将,开列名单,宣布打下郐国,将分别给他们封官爵,把郐国的土

    地送给他们。并煞有介事地在城处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坛下,对天盟誓。郐国国君

    一听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责怪臣于叛变,把名单上的贤臣良将全部杀了。结果

    当然是郑国轻而易举灭了郐国。三国时诸葛亮献计刘备,联络孙权,用吴国兵力在

    赤壁大破曹兵。还有,蜀将关羽围困魏地樊城、襄阳,曹操惊慌,想迁都避开关羽

    的威胁。司马懿和蒋济力劝曹操说刘备,孙权表面上是亲戚,骨子里是疏远的。关

    羽得意,孙权肯定不愿意。可以派人劝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并答应把江南地方分

    给孙权。曹操用了他们的计谋,关羽终于兵败麦城。

    此计多是封建官僚之间尔虞我诈、相互利用的一种政治权术。用在军事上,主

    要体现在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于利用或者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

    胜的目的。学会识别这一计谋,可以防止上大当,吃大亏。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

    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

    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曰:损下益上,其通上行。”

    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此计谓借

    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得利。

    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

    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

    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

    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

    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

    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

    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

    田常高兴地同意了。

    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齐。

    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

    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

    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

    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愉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伏鲁成功,

    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

    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图书及几员大将死

    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

    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

    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

    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努尔哈赤父子亲率十数万满兵,声势浩大,锐不可挡,进犯明朝,志在必得。

    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亲自率部攻打宁远,以十三万之众围攻宁远守兵万余人。

    十三比一,力量悬殊。

    宁远守将袁崇焕,身先士卒,奋勇抗敌,击退满兵三次大规模进攻。明军的奋

    勇抵抗,力挫骄横的满兵。袁崇焕乘满军气馁之时,开城反攻,追杀数十里,击伤

    努尔哈赤,满军惨败。怒尔哈赤遭此败绩,身体负伤,攻占明朝的壮志难酬,羞愧

    愤懑而死。皇太极继位,第二年,又率师攻打辽定。袁崇焕早有准备,皇太极又兵

    败而回。

    又经过几年的准备,皇太极再次攻打明朝。崇祯三年,他为避开袁崇焕守地,

    由内蒙越长城,攻山海关的后方,气势汹汹,长驱而入。袁崇焕闻报,立即率部入

    京勤王,日夜兼程,比满兵早三天抵达京城的广渠门外,作好迎敌准备。满兵刚到,

    即遭迎头痛击,满兵先锋巴添狼狈而逃。皇太极视袁崇焕为从未有过的劲敌,又忌

    又恨又害怕,袁成了他的心病。

    皇太极为了除掉袁崇焕,绞尽脑汁,定下借刀杀人之计,他深知崇祯帝猜忌心

    特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廷的宦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

    和满州订下密约,故此满兵才有可能深入内地。崇祯勃然大怒,将袁崇焕下狱问罪,

    并不顾将士吏民的请求,将袁崇焕斩首。皇太极借崇祯之刀,除掉心腹之患,从此

    肆无忌惮,再也没有遇到哀崇焕这样的劲敌了。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1,不以战;损刚益柔2。

    1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2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

    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

    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

    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

    “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

    “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

    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

    法,同样可以制胜。

    古人按语说: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

    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虚实篇)兵书论敌,此

    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

    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史记

    卷六二管晏列传);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

    传;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史记卷八—廉颇

    蔺相如列传)。

    古按语举了管仲治国备战,孙膑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实,来证

    明调敌就范,以逸待劳,是“无有不胜”,法。强调用中心枢纽,即关键性的条件,

    来对付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环”,即广大四周的情况。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是本

    计关键。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蠢人则其势汹汹,

    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

    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结果却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

    翻了洪教头。

    以逸待劳,语出于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

    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

    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又,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

    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面等待敌人的,就

    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

    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

    锐不可挡。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

    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

    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

    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

    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

    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

    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

    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

    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此计强调:放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

    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

    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

    动的等待。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

    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

    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

    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

    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

    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

    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

    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

    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

    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1,就势取利,刚决柔也2。

    1敌之害大:害,指敌人所遭遇到的困难,危厄的处境。

    2刚夬卦名)柔也:语出易经?夬卦。夬,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

    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乾,乾为天。兑上乾下,意为有洪水涨上天

    之象。夬的彖辞说:“夬,决也。刚决柔也。”决,冲决、冲开、去掉的

    意思。因乾卦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贞卜,所以此卦

    的本义是力争上游,刚健不屈。

    所谓刚决柔,就是下乾这个阳刚之卦,在冲决上兑这个阴柔的卦。

    此计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的意思。

    古人按语说: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败劫其

    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

    空虚,因而抟之,大获全胜(国语?吴语?越语下)。

    这则按语把“趁火打劫”计具体化了。所谓“火”,即对方的困难、麻烦。敌

    方的困难不外有两个方面,即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怨声

    载道,农民起义,内战连年,都是内患;外敌入侵,战事不断,都是外患。敌方有

    内忧,就占它的领土;敌方有外患,就争夺他的百姓;敌方内忧外患岌岌可危,赶

    快兼并它。总之,抓住敌方大难临头的危急之时,赶快进兵,肯定稳操胜券。战

    国策?燕二中的著名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也就是“趁火打劫”的形象

    体现。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

    的财物。乘人之危捞一把,这可是不道德的行为。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

    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孙子?始计篇云:

    “乱而取之,”唐朝杜牧解释孙子此句说,“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讲

    的这个道理。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互争霸,战事频繁。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

    国,只得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失去行动自由。勾践立志复国,十年生

    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

    放回越国。因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宝,麻痹夫差。而在国内则

    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越国几年后实力大大加强,人丁兴旺,物资丰足,

    人心稳定。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国放在眼里。

    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

    靡奢侈,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尽。公元前473年,吴国颗粒难收,民怨沸腾。越

    正勾践选中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侯在黄池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

    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灭亡。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

    的典型战例。

    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早有入主中原的打算,只是直到去世都未能如愿。顺帝即

    位时,年龄太小,只有七岁,朝廷的权力都集中在摄政王多尔兖身上。多尔兖对中

    原早就有攻占之意,想在他手上建立功业,已遂父兄未完成的入主中原的遗愿。他

    时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明朝的一举一动。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崇祯皇帝宵衣旰食,倒想振兴大明。可是,

    他猜疑成性,贤臣良将根本不能在朝廷立足,他一连更换了十几个宰相,又杀了明

    将袁崇焕,他的周围都是些奸邪小人,明朝崩溃大局已定。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

    农民起义军一举攻占京城,建立了大顺王朝。可惜农民进京之后,立足未稳。首领

    们渐渐腐化堕落。明朝名将吴三硅的爱妾陈圆圆也被起义军将领掳去。吴三桂本是

    势利小人,惯于见风使舵。他看到明朝大势已去,李自成自立为大顺皇帝,本想投

    奔李自成巩固自己的实力。而李自成胜利之后,滋长了骄傲情绪,没把吴三桂看在

    眼里,抄了他的家,扣押了他的父亲,掳了他的爱妾。本来就朝三暮四的吴三桂,

    “冲冠一怒为红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