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30、50、100、200、500、1000、2000九种。其价是:
中统宝钞1贯=交钞1两=银12两
又以纹绫织为中统银货,有一两,二两,三两,五两,十两五等,每一两的价,等于白银一两,没有发行。至元十二年,又造厘钞三种,是一文,二文,三文。因民不便用,十五年,就取消。
中统钞行之既久,物重钞轻。至元二十四年,改造至元钞。其价是:
至元钞1贯=中统钞5贯=银两=金120两
我们可以晓得当时的金银比价,恰是十倍。中统钞行了二十八年,价格跌为五分之一。武宗至大二年,又造至大银钞。其价是:
至大银钞1两=至元钞5贯=银1两=金110两
仁宗即位,因为倍数太多,轻重失宜,罢去银钞。而中统至元二钞,“终元世盖常行焉”。
元朝的钞,离开铜钱,而和实物相权,共有五十二年。顺帝至正十年,丞相脱脱,议改钞法。铸至正通宝钱,和历代铜钱并用,是为钞法的一变。这时候,是:
中统钞1贯=至元钞2贯=钱1000文
有了钱可以相权,钞价应当涨起。然而《元史》说:“行之未久,物价腾踊,价遂十倍。”大约因名为相权,其实徒有虚名之故。又值海内大乱。“每日印造,不可数计。舟车装运,舳舻连接。……所在郡县,皆物资相贸易。公私所积钞,人视之若弊楮。”元朝的钞法,就此无从收拾了。
历代的币制,虽不整理。究竟要添出铜钱,总不能像纸币那么快;货币价格的变动,就也不能像纸币时代那么快。宋、金、元、明四代的钞法,在正史的《食货志》上看来,也不过七八卷书;然而当时人民的财产,因此而受损失的,却不知凡几了。到了明朝,就成纸币的末运,而银两大行。这个留待下篇再讲。
skbshge
第133章 学术风俗()
从魏晋到唐,为老学和佛学发达时代。第二篇下第三章第六节,已经说过了。到北宋时,而这种学问的反动力又起。
魏晋时代的哲学,可称为“东汉末年,琐碎的考据,和前此妖妄不经的迷信,合而为一”的一个反动。再进一步,就索性研究到佛学。这种学问,原是很有价值的。然而走到极端,就未免太偏于“出世”。到两宋时代,就要再一变而为“入世”了。这种思想,来源也颇远,唐朝时候,有一个韩愈,做了一篇《原道》,所说的,便是这种意思,但是韩愈这个人,学问太浅了,所以建设不出什么事业来。
无论什么事情,总有个哲学上的根据。对于一种学问的反动,也必已尽量吸收这种学问的长处。所以宋学的起源,还得借重于道家之学。——就是中国最古的哲学,而为神仙家所窃取的。参看第二篇下第三章第六节。
以通行数百年,支配人心,极有力量的宋学,而其起源,反借重于一张隐居华山的道士(陈抟)所传的《太极图》和《先天图》,岂非奇谈。这张图,前人所辨争,是“到底是儒家的?还是道家的?”的一个问题。我如今发明变相的道家(新神仙家)是本来一无所有的;他所有的都是窃取来的。这个问题,便没有辨争的必要了。
陈抟之学,一传而为种放、穆修,再传而为刘牧、李之才、周敦颐。刘牧撰《易数钩隐图》,敦颐撰《太极图说》。图书之学,就如日中天。李之才传其学于邵雍,撰《皇极经世书》。这一派学问中术数一派,就发达到极点。周敦颐之学,由二程而远传于朱晦庵,这一种学问中哲理一方面,也就推阐无余了。
还有两种思想,也是北宋时学术的渊源。(一)则五代时气节坏透了,所以这时候的学者,都要讲究砥砺气节,孙复等是这一派。(一)则这时候国势衰弱,社会也凋敝极了。要想挽回国势,救济社会,就得讲究经世之学。胡瑗、范仲淹等,是这一派。这两派的思想,再参以性理的精微,把修己治人,打成一橛,便是张载一派。
朱熹的学问,总算是宋学的集大成。他既很讲究心性的精微,而于致用之学,以及孔门的经,也极意考究。朱子所注的经极多。除《四书集注》外,于《易》有《本义》,于《诗》有《集传》,《书》则蔡沈的《传》,是承朱子意思作的。于《礼》则有《仪礼经传通解》,于《春秋》虽没有书,然他所编的《纲目》,实在自以为继《春秋》而作的。所以他的学问,可以代表(一)修己治人,一以贯之,和(二)承佛老之后的反动力,返而求之于儒的两种思想。前一种,是吸取魏晋到唐老学和佛学的精华,以建设一新儒学,革新儒家的面目。后一种,则系承佛老之学大盛之后,矫其过盛之弊,而还之于实用。这两种都是当时学术界上应有的思想。朱熹实在能够代表他,所以朱熹在宋学中,总可称为正统派。
但他所讲的格物致知:“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其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天下学者,即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实在是空空洞洞,无从下手的。而且要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这种致知,也可以说永远没有达到目的一天的。所以有陆九渊一派出来,说即物穷理是“支离”,要先启发人本心之明,和他对峙。
从宋学兴起之后,学术思想界,起了一个大革命。“尽祧汉唐诸儒,而自以为直接孔门的心传”,是宋学的一个特色。因此就发生“道统”之说,把周、程、张、朱,直接孟子。到《元史》,就于《儒林》之外,别立《道学传》,把宋学和前此的儒学都分开了。
讲究砥砺气节,自然是一种好处。然而其弊,不免矫激沽名;就不免要树党相争。再加宋儒的议论,彻底太甚。于是论人则失之“苛刻”,论事则失之“负气”。往往有一种“只论是非,不论利害的偏见”。就是军国大事,也要拿来作孤注之一掷。加以这时候,对外失败,更足以激起国民的愤慨。就有像胡安国《春秋传》一派的议论(主张尊王攘夷),颇养成国民“褊狭”和“虚骄”的观念。
这种学术思想,固然是党争的灵魂。而学派的分歧,就更能赋之以形。北宋的党争,是从王安石变法以后,才大盛起来的。王安石不但是个政治家,亦且是文学者。当他执政的时候,他所著的《三经新义》,曾经立于学官。王安石和程颐,政见本是反对的。到徽宗时候,程门的高弟杨时,首先明目张胆,攻击王安石的学术。从此以后,程、王两家的学说,就立于正反对立的地位。南渡以后,秦桧是主张王安石之学的,赵鼎是主张程颐之学的。秦桧死后,曾经下诏:说“学术惟求其是,不必偏主一家”。然而学术界的趋势,毕竟不是一纸诏书所能防止的。酝酿到后来,到底成了庆元以后“伪学”之禁。
朱熹之学,虽然讲究心性,然而他于经世之务,和孔门的经,都颇留意。所以朱熹的学问,是颇为切实的,就是他的门徒黄榦、王应麟等,学问亦极切实。应麟著《困学纪闻》,是清代“考证学”的一个远源。榦续成《仪礼经传通解》,是江永《礼经纲目》、秦蕙田《五礼通考》的先河。然而天下事,总不免于偏胜。像宋学这种专讲究心性的,到后来自然就流于空疏。周密《癸辛杂识》上说:
世又有一种浅陋之士,自视无堪以为进取之地;辄亦自附于道学之名,裒衣博带,危坐阔步,或抄节语录,以资高谈;或闭眉合眼,号为默识。而叩击其所学,则于古今无所闻知;考验其所行,则于义利无所分别。此圣门之大罪人,吾道之大不幸;而遂使小人得以借口为伪学之禁,而君子受玉石俱焚之祸者也。可见空疏无具的风气,到南宋时已很盛了。
宋学的行于北方,是元以后的事情,其中最初提倡的是赵复,后来极著名的是金履祥、许谦等。都是程朱一派,只有个吴澄,是颇近于陆九渊一派的。
还有一件事,当两宋时代,史学颇为发达。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通考》(虽有杜佑的《通典》在前,实不及此书之精),都是贯串古今的名著,为前此所未有的,这也是讲求经世之学的结果。
文学上,则因讲求理学,尊重实用故,性质近于质实,而不主张华藻。所以散文较骈文为发达。欧阳、三苏、曾、王等,都是有名的作家,这也是魏晋到唐的文学的一种反动力。参看第二篇下第三章第六节。因崇尚质实的趋势,而白话文大为发达。在学术一方面,则应用之于语录上,以求不失真意。在文学一方面,则用之于小说和戏曲上,为文学界开一新生面。
北宋以后,印刷术的发达,是和中国学术的进步大有关系的。本书篇幅有限,不能备详。近人所著的《中国雕版源流考》,颇可参考。
中国通史第四篇近世史(上)第一章明朝的对外
skbshge
第134章 明朝的武功()
明太祖既定天下,不知怎样,忽然想行起封建政策来。分封诸子于要地,各设传相官属,体制甚隆。虽然不干预地方政事,而各设护卫兵——从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在实际上,便也颇有些势力。而燕王棣、晋王棡,以守御北边故,并得节制诸将,权势尤重。
明初封建表除靖江王为太祖的从孙外,余皆太祖的儿子。
秦王樉西安楚王桢武昌宁王权大宁
鲁王檀兖州渖王模潞州代王桂大同
郢王栋安陆庆王宁夏周王橚开封
燕王棣北平潭王梓长沙韩王松开原
湘王柏荆州唐王桱南阳辽王植广宁
岷王楩岷州晋王棡太原齐王榑青州
谷卫橞宣州蜀王椿成都肃王模甘州
伊王洛阳赵王杞未之国安王楹平凉
静江王守谦桂林
太祖对于民治,颇为留心。参看本篇下第五章。而猜忌特甚。诸功臣宿将,都坐谋反或株连诛死。所以一传之后,朝臣中已经没有什么知兵的人。太祖太子标,早卒,立其子允炆为太孙。一三九八年,太祖崩,允炆立,是为惠帝。用齐泰黄子澄之谋,“以法绳诸侯”。燕王棣就举兵反。棣初举兵的时候,建文帝派耿炳文李景隆去讨他,都大败。棣遂陷德州,进攻济南。为都督盛庸参政铁铉所败,进复德州。棣兵势颇沮。刚刚这时候,有人告中官奉使侵暴,建文帝诏所在的有司捕治。于是中官差人到燕去,说京师可取。燕王就决意举兵南下。陷徐宿州,进陷泗州。东至扬州,都督佥事陈瑄以舟师叛附于棣,棣自瓜州渡江,攻京城,京城遂陷。一四○二年,陷京城,惠帝不知所终。惠帝出亡之说,大约是有的,可看《明通鉴》辨证。棣即位,是为成祖。改北平为顺天。一四二一年,迁都焉。而以应天为南京。
明朝当成祖时,国威最盛。曾北破蒙古、瓦剌,南并安南,又招致南洋诸国。从宣宗以后,就日即于陵替了。鬼力赤篡元大汗之统,自称鞑靼可汗,已见第三篇下第四章第三节。鬼力赤旋为知院阿鲁台所杀。迎立元后本雅失里于别失八里。在如今迪化。成祖遣邱福征之,败没。一四一○年,自将讨破之。本雅失里后为瓦剌马哈木所杀,阿鲁台来降。后复有叛意。一四二二、一四二四年,成祖两次亲征,击破之。一四三四年,阿鲁台亦为瓦剌脱欢所袭杀。
安南陈氏,以一三九九年,为外戚黎季犛所篡。季犛复姓胡,建国号曰大虞。旋传位于子汉仓。诡言陈氏后绝,为国人所推戴,请封于明朝。成祖封为安南国王。已而安南的旧臣裴伯耆来告难。老挝也送安南明宗的儿子,名唤天平的,来到中国。成祖切责黎氏,黎氏阳为谢罪,请迎接天平回去立他。成祖信以为真,谁知送到界上,给黎氏伏兵袭杀。成祖大怒。一四○六年,遣沐晟、张辅分出云南、广西讨之。明年,生擒黎季犛父子。送京师诛之。求陈氏后不可得,就把他的地方,立了一个交阯布政司。安南从五代末,和中国分立,到这时候,差不多有四百五十年,又暂时列于内地。当太祖时候,颇注意于招徕四夷。成祖篡位,更疑心惠帝逃在海外,要派人去踪迹他。于是有郑和下西洋之举。一四○五年,郑和造了大船,带着海军三万七千人。多赍金帛,从苏州的娄家港出海,如今的浏河口。当时江苏泛海,从此出口。经福建达占城,遂遍历南洋诸国。“不服者威之以兵”。于是诸国都纷纷朝贡。和前后凡七奉使,三擒番长。后来奉使的人,还借着他的名字,以耸动外国。也可以算得有些建树的人。可惜《明史》郑和的传,非常简略。《外国传》里,对于南洋诸国的道里位置等等,也阙焉不详。如今就《明史》所载诸国国名,参以近人所考校,解释其今地如下。
吕宋今同名。
合猫里在菲律宾群岛中。
美洛居如今的摩鹿加。
沙瑶未详。
婆罗如今的婆罗洲。
麻叶瓮如今比利敦附近的岛屿。
交烂山如今苏门答腊东方的比利敦群岛。
古麻剌朗未详。
冯嘉施兰未详。
文郎马神未详。
宾童龙如今柬埔寨的岬。
瓜哇亦作阇婆如今的爪哇。
苏吉丹瓜哇属国,当在其附近。
碟里近爪哇。
日罗夏治近爪哇。
三佛齐如今苏门答腊的巴邻旁。
渤泥如今苏门答腊的西北境。
满剌加如今的麻六甲。
苏门答腊,后改名哑齐。如今的苏门答腊。哑齐为其西北境。
苏禄如今的苏禄岛。
西洋琐里未详。
琐里未详。
览邨未详。以下三国,《明史》说“在西南海中”,
当系印度洋中岛屿。
淡巴未详。
百花未详。
彭亨在如今马来半岛。
那孤儿在如今苏门答腊西境。
黎伐同上。
南渤利在哑齐之西。
阿鲁一名哑鲁如今的亚罗亚群岛。在苏门答腊马来半岛之间。
柔佛如今马来半岛南端。
丁机宜同上。
巴喇西未详。
古里如今印度的科利库特尔。
柯枝如今印度的可陈。
大小葛兰如今印度的固兰。
锡兰山如今的锡兰岛。
榜葛剌如今的孟加拉国。
沼纳朴儿榜葛剌西。
祖法儿如今阿剌伯半岛的设黑尔。
木骨都束如今非洲的东岸。
不剌哇同上。
竹步同上。
阿丹如今的亚丁。
刺撒在如今阿剌伯半岛马利尔拉附近。
麻林未详。
忽鲁谟斯如今波斯湾外的和尔木斯。
溜山未详。《明史》说“在锡兰南,顺风七昼夜可至”。以下四国,都应当在如今印度洋中。但不能确指其地。
南巫里
加异勒
甘巴里
忽兰丹未详。
沙里湾尼未详。
底里《明史》说“地近沼纳朴儿”,或即特里。
千里达未详。
失刺比未详。
古里班卒未详。
剌泥未详。
白黑葛达报达。
以上诸国,有当明初一通朝贡,后来就不来的。也有朝贡终明之世的。又间有招谕不服;威之以兵的。中国人到南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