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步步生莲-第6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潘太师。
杨浩可不希咎二人重蹈覆辙,论起用兵稳建的风格来,谁能及得上曹彬,所以他把曹彬派去了雁门关,而自己则亲自带着这两位大将军杀奔东城。
宋国这时的确有了些麻烦,前些日子传言交趾国兵马频繁调动,现在已经证实了,手打更新!由于宋国政局动荡,交趾窃以为天朝威风不再,于是怦然宣布独立,不再承认是宋国藩属。杨浩没理会他们,区区交趾的些许骚动,在他看来只是癣疥之疾,北朝兵马才是心腹大患,先把他们搁在一边,解决了北边,再收拾他们不迟。
辽国方面现在看来倒是一派蒸蒸日上的气像,先是大获全胜,杀得宋国三十万大军落花流水,就连御驾亲征的宋国皇帝也死在了逃跑的路上,消息传来,大辽举国振奋,欢欣鼓舞。
幽云十六州的汉人,还创作了些诗词歌赋、俚曲小调,嘲讽宋军气势汹汹而来,抱头鼠窜而去。
北朝汉地百姓在那里已经生活了很多年了,平民百姓,谁给他们安定的生活,让他们太太平平地生活下去,他们就拥护谁,什么夷狄之辩、民族观念,又不能当饭吃,更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他们才不在乎皇帝是赵还是姓耶律呢,或许有些读书人还会在吟风弄月的时候说说什么故乡月明的话出来,不过要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同样找不出几个人来,现在北朝对他们可并不赖,政治开明,汉人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一样的有科举,一样的入朝为官,律法上也严禁各种岐视汉人的陋习,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辽国大捷,萧绰立即按功论赏,有过则罚,赏罚分明,手段凌厉,紧接着便趁胜追击,亲自携幼帝坐馈南京幽州,督促钱粮,前敌交予大于越
耶律休哥,摆出了一副誓报宋人侵略之仇,甚至大举南下的气派,颇有点主贤臣忠,众志成城的气派。
至于上京那边,经过几年的治理和血腥清洗,又是在辽国大捷,皇宣威望陡然浇升的时候,她想不到还会出什么事。还会什么问题呢?这几年杀的人还不够多吗?谁还有那个胆拳,仍然铤而走险?她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前面。
前面的耶律休哥也是振奋精神,全力以赴,大丈夫建功立业、彪炳青史,正在今日,如何不抓住这个机会?
耶律休哥调兵遣将,【x》以蚕食之策步步推进,【x》稳扎稳打,【x》与此同时,【s》从近卫军、翰鲁朵军和铁林军中抽调精锐,【w》组成了一支八万人的野战主力,【。》做为摧毁宋军战力的最精锐部队。【n》李继隆退守定州,【e》分兵各处封锁要塞,【t》驻守定州本阵的只有十万多人马,其中大多是步卒,也有一支骑兵,兵甲配备比辽国的铁林军还胜一筹,但是宋国这边马匹实在是太少了一点,这支重点装备,视之为主战兵团的骑兵队伍,满打满算也只有一千人。
李继隆一直在寻找反击的机会,在得知杨浩御驾亲征的消息之后,在战术上他放弃了进攻,进入全面防御,静候杨浩亲率的宋军主力,但是在战略上,放弃哪一块阵地,牢守哪一块阵地、必夺哪一块阵地,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看起来像是没有章法,其实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反攻做准备。
他的威望,不是建立在胜利之上,而是建立在败退之时,一场大败,宋军彻底崩溃,全面败逃,独有他和罗克敌的兵马保持不乱,而且还能利用地形搞搞伏击,掩护着大队人马撤退,避免了更大伤亡,从而一战成名。
但是紧接着刘廷让中计被围,他却“见死不救”,反而果断退兵,刘廷让浴血厮杀,最后只率几十骑逃脱生天,忿然之下立即上表弹劾,他虽上表辩解,不久有逃散士兵陆续返回,也印证了耶律休哥确是以刘廷让为诱饵,意图引之入觳,得到了刘老将军的谅解,但是李继隆心里还是很难受。
他希望能有机会打一场大胜仗,狠狠地击败耶律休哥,报此一箭之
仇。
自汴梁发兵,杨浩比赶赴雁门关的曹彬早到了一步,率大军在安国县扎下营来,随即命驻扎定州的李继隆参见,共议大事。李继隆安排好定州防务,只率几十亲兵,快马赶到安国县临时行在参见新皇。
到了驻地大营,只见旗幡招展,十里连营,大军浩荡,无边无沿,李继隆不由得精神大振,尤其是见那营中到处都是雄健的骏马,“咴咴”的马嘶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看得他更是眼热不已。可怜他以国舅之尊,执掌的又是边关精锐,手底下满打满算,骑兵也就只有一个千人团,而眼下营中万马嘶鸣,那是何等壮观。得了河西陇右,朝廷无马的窘境迎刃而解,再也不必在战马问题上受制于北朝了。
头一回见杨浩,李继隆心中不无忐忑,毕竟他没有第一时间上表效忠,又有一个逊帝国舅的身份,也不知这位官家对他倒底是个什么态度,不过杨浩的态度,马上打消了他的疑虑,杨浩虽未出迎,但是见了他态度和霭,一番话更是推心置腹,刚才见了杨浩大军的威势,又见潘美在场,李继隆可不认为这是杨浩不想临阵换将西施的缓兵之计。
他在定州,一共也不过区区万余人,算是他心腹的更是寥寥无几,杨浩这么庞大的一支军队,根本无须顾忌临阵换将。
就算有此顾忌,也得看接的是谁,如果想收拾他,只消把潘美推上去,就凭潘美多年来在军中的威信和权机,宇控边关禁军,绝对比他更得力,而不会令得三军士气低落。
眼见杨浩态度真诚,五…代以来以前朝国戚身份而侍今朝的例子又比比皆是,李继隆顾虑尽去,手打更新!便也从容起来,众将济济一堂,御前议起军事,李继隆将前敌情形一一说出,如数家珍,甚至一道小岭、一条小溪的地理情况,都能说的丝毫不差。
介绍完了前敌情形,李继隆道:“官家,辽人一向倚仗他们骑兵彪怦,来去如飞,欺我汉人步甲迟缓,迫得我等只能以阵法御敌。今臣入营,见我军战马无数,尽皆神骏,由此,攻守之势易也。臣愿请为先锋,以堂皇之师大败北朝。”
杨浩听他介绍了前敌情形之后,一直在蹙眉沉思,听他请战,微徽摇头,困惑地道:“卿家,听你方才所言敌军动向,一直按部就班缓缓推进,就算是前几天我朝行禅让之举前后,也没有其它异动?”
说起禅让,杨浩坦然,李继隆反而有些不太自在,他微带窘意地点点头,道:“正是如此。”
杨浩脸上掠过一丝奇异的神色,喃喃地道:“难道……中原遽变,北朝尚不知情?”
此言一出,杨继业和潘美齐齐动容,李继隆微一错愕之后,便也醒悟过来,双眼不由迸出两道神光:“机会,似乎来了!”(!)
113q3?421113?421
第136章 高梁河的梁子
童羽蹙了蹙眉头,迟疑地道:“这可能吗?如此大事,北国迄今居然没有听到一点风声?”
杨浩道:“从辽人迄今为止的反应,朕只能做此揣测,至于真相,或许只是北朝觉得改朝换代对边关战局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也未可知,不过……既然有此可能,却不妨一试Y”
他也不太敢相信自己的判断,转头又向李继隆问道:“辽国方面,如今情形如何?”
李继隆道:“这些日子,臣与辽人大小数十战,他们的情况,臣倒是摸清楚了从现在了解的情况看,定州当面的辽军主力当在二十万左右,主帅是耶律休哥,从前几次交战时对方亮出的旗号来看,其统兵将领还有韩匡嗣、萧干、耶律痕德、萧挞凛等人……,”
杨浩“唔”了一声,又问:“辽国上京那边有何情形?”
李继隆微微一诧,心道:“我是边关守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摸清对面敌军的大致情形就已费尽了心思,辽国上京那边有什么情形,我怎知道?”
心中虽然诧异,还是老老实实地答道:“臣撤兵之后,驻守边关,分兵遣将,抵挡入侵之敌,无暇抽身他顾,于辽国上京方面的情形实不可知”
杨浩微微一笑,说道:“你不知道,朕却知道,辽国的太后和皇帝,已亲至幽州,坐镇南京,为耶律休哥督战了”
李继隆大吃一惊:“如此说来,这一次北朝当真不是只想反击那么简单了,他们是想籍幽州大胜,再加上出师有名大干一战了臣本估计,待大雪一下,北朝的攻势就会放缓,既然辽帝亲自坐镇南京,看来很难善了了”
杨浩点了点头,心中已经有了点准谱李继隆不知道萧太后到了幽州,那么耶律休哥不知道刚刚登基的赵元佐禅让皇位,紧接着他杨浩马不停蹄直奔边关,便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仔细算算,从萧太后驻跸幽州,到赵元佐禅位这一阶段,随着辽国向南的军队越来越多,宋国败退的大批兵马和边关本有的驻军,再加上后方不断增援的部队,自东而西把瓦桥关到雁门关漫长的边境线守得是严严实实,宋军如临大敌,关防森严,行人杜绝,飞鸟难渡
而且这条边防线上没有河西陇右那样的深山老林,秘谍细作在西北那样的环境下可以翻山越岭,避开关隘,而在这条战线上,只有依托天然又人工进行拓宽的几条河流,沿河兵营连绵,船只木筏一概管制,桥梁道路一概封锁,沿河又有兵丁和民壮日夜不断地巡逻,辽国的细作间谍若想要通报消息,实不容易
杨浩只是考虑到了宋辽两国的间谍在这种情况下通风报信的难度极大,可能造成信息不畅,情报滞后,却没想到在那今年代,还没有一个统治者像他那样重视情报工作,他不惜巨资建立了一个触角遍布天下的庞大情报机构,尤其是恪于当时的通讯条件,并创性地动用信鸽等驿马难及的通讯工具为一个政权服务,这是前无古人的,也只有到了明朝,出现了赫赫有名的锦衣卫,其情报捏集能力才堪可比拟
在当时来说,辽宋两国的情报工作都不发达,宋国只建立了一个皇城司,从它的名字你就可以看得出它的主要侦缉范围在什么地方,也就是赵光义在杨浩手里吃了几个因为信息不对称的闷亏之后,才开始加强对西线的情报搜集口而辽国在这方面做的更差,辽国根本没有专门的间谍机构,他们派往宋国的间谍,大多是将领、高官私人托付,抱有某一方面特定目的的细作
他们经过长时间的运作,会先在宋国拥有一个风光体面的身份,所承担的使命也比较单一,要么是策反某一位宋国的将领或官员,要么是利用身份的掩护,暗中输运辽国急需的各种物资甚至是权贵使用的高档消费品,再不然就是捏集军事、经济、政治方面时效长久的情报资料他们并不具备及时迅捷的传递能力,也从未进行过这方面的训练和建设,宋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辽国那边确实还不知道
这种情形,若是放在后世打仗先打情报战的年代,是很难叫人理解的,不过在当时却很正常张义潮揭竿而起,敦煌归义军一路东向,打下了河西十一州,吐蕃王国崩溃,归义军一直打到夏州附近,当时坐镇长安、距他们并不算太远的大唐王朝居然还一无所知,直到两年后张义潮派遣使者赶到长安,大唐天子闻讯才大吃一惊
还有那奉唐为正朔,以唐之属臣自居的于阒国,大唐亡国五十多年,中原诸侯并立,王朝不断更迭,人脑子都打成狗脑子了,他们仍然一点消息都不知道,仍然以为中原是李唐天下,由此两桩,可见当时的消息流通有多闭塞、情报搜集有多糟糕,也可见当时的各国政府对这方面的忽视,实比春秋战国时代的各国国君还要差些
辽国在宋国确实布有眼线,但是这些眼线并不是什么经过亦练的高素质问谍,他们只知道按照受派遣前交付的使命进行活动,一则没有意识到汴梁禅让的政局变对边关战局有何密切关朕,二则即便他们意识到了,也没办法及时传递到北国,边关战事吃紧,平时可以交通的小道、疏通交好的关隘守卒,这时全都派不上用场了YZUU
出海或者绕到雁门关以西,从地广人稀的西夏境内返回辽国?没有接应,地理不通,各处州县盘查行人又比平时严厉,在那样的农业社会谈何容易,真等他们从那儿绕回去,找到主事的人禀报了消息,也不知要到猴年马月了,所耶律休哥现在仍以为是赵元佐为帝,并不知晓中原的惊天巨变
“高梁河一战,我们中了耶律休哥的计,仅此一计,一败涂地如果朕所料不差,我们现在也可以设下一讲,北朝兵势正骄,正可一战而委挫之!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杨浩下了断语
杨继业略一思忖道:“官家所言甚是,不小……这毕竟是我们的猜测,此计不可不用,却也不可全然依赖此计,总要做好两手准备,如果证明北朝早已知晓我国动静,并不中计,就得立刻改弦更张,中规中矩地打上一仗了”
杨浩颌首道:“理因如此……”
他看弄左右,轻轻一笑道:“好吧,就按照这个思路,具体如何行动,就由潘将军、杨将军、李将军你们三人议定,朕只有一个要求,要快,迟则生变!”
开玩笑,身边有个潘美、还有个杨继业,再加上一个小一辈中的战神李继隆,当然,现在的李继隆刚刚出道,战阵历练方面还不够多,任何一个杰出的将领,包括辽国那边那位风头正盛的大于越耶律休哥,如果没有足够的战场历练,也未必就如历史上的他们那般杰出,但是至少眼下他们已经开始渐露峥嵘,有潘杨二将总揽全局,也不怕李继隆会有什么太冒失的决定
既然如此,制订什么战术哪还需要他这位皇帝来露怯,他若处处指手划脚,臣子们还不好驳他,弄不好就成了第二个赵光义术业有专攻,手下既然有了人才,这事儿还是交给专业人才为好,如果他们都打不赢,自己出面也是白给别人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杨浩却是早对他们的能耐有了定论,当然要做个甩手掌柜
潘美和李继隆不知他的心意,见官家如此信任,不由感激涕零,哪有不弹精蝎虑、鞠躬尽瘁的道理,很快,一个行动方案在这三大智将的朕手谋划下便热气腾腾地出炉了
这时,营帐外已飘起了零星的雪……
零星的雪花,如飞琼碎屑,一大早,耶律休哥从各路兵马中精挑细选的八万铁骑便渡过唐河,在定州城外列开阵势,骂阵叫战了
攻坚非辽军所长,头几年银州一战叫他们从折子渝、折惟正挥军攻城的场面上,首次领略到了汉人精良的攻城器械的巨大作用,也多少学到了一些攻城术,不过像杨浩所用的那么精巧的攻城器械,他们是造不出来的,这一次赵光义败退的太快,制造的大批攻城器械都丢在了幽州城下,根本来不及销毁辽军快马南侵,受阻于边关后,猛地想起了赵光义遗弃的这些攻城器械大有用处,立即着人从后方运输过来
当初赵光义是快速兵临幽州城下,就地取材,一边攻城打援军,一边日夜赶造出来的这些攻城器械,现在要把这些庞大的、已经组装完毕的攻城器械运过来,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如今那些庞然大物还在路上,但是二十几万大军阵兵关下,耗费米粮无数,可不能就这么干等着,耶律休哥每日关前叫阵,从不停歇如果每次叫阵宋军都高挂免战牌,那么新败之后的宋军士气就会更加低落,等到辽军把大批的攻城器械运到,宋军还剩下多少斗志可想而知耶律休哥相信李继隆是个聪明人,从大军溃败,连皇帝都逃得无影无踪的时候,李继隆还能镇定自若地指挥掇退,将损失减至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