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昭华-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什么,张昭华也被这一声喊愣了,这小太监怎么能是太孙呢!只见这小太监笑眯眯地行了个礼,道:“惊了众位娘娘,是允炆的错。”
皇帝指着他有一种无奈何的宠爱,道:“既然给他选妃子,他要过来看,也不规规矩矩地坐在座儿上看,非要换装成一个宦官,朕也拦不住他。”
“这么多美人,”郭宁妃笑道:“太孙见了,觉得哪个好?”
“都好都好,”朱允炆道:“只凭皇爷爷和众位娘娘定夺,孙儿没有意见。”
“那就把这个配给你,”朱元璋指头一动,道:“如何?”
张昭华觉得气氛有点不对,抬头一看吓得牙齿咬到了舌尖!皇帝的手指,分明指向了自己!
就见朱允炆也望过来,眼里似乎也有一点好笑的感觉,但是他很快就道:“此女虽好,只是善谑。”
爱讲笑话,不正经!
殿里人似乎都被逗笑了,杨妃周非余妃都捂着嘴巴笑起来,就连郭宁妃也忍不住扶额笑了一会儿,皇帝指着太孙笑道:“说她善谑,朕看你也好谑!”
皇帝虽然这么说,但是也没有再提把张昭华做配给太孙的事情了,毕竟善谑虽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太孙妃将来是要母仪天下的,张氏未免有些难登大雅之堂的感觉。
“不如先将此女留下,”郭宁妃知道皇太孙的心意,急忙道:“后头还有多的秀女没有阅看,且请皇爷看完再定夺。”
第103章 中选()
张昭华恍惚之间,就见到有女官走过来,用一个四四方方的青纱帕盖上了她的头,然后另一位女官又用金玉系着她的两臂,把她带到了侧殿坐着去了。
张昭华坐在椅子上,约摸有两刻钟脑子都是空白的,完全不知道刚才经历了什么。直到殿里又进来了一个秀女,这秀女也是被青纱覆着,她坐在张昭华的身边,激动地整个人都在发抖。
“你抖什么?”张昭华浑浑噩噩地问她。
这秀女反而错愕地看着她,然后旁边的两名女官似乎觉得很是稀奇,指着她们道:“真是奇了,一个喜怒见行于色,一个丝毫不见于颜色!”
“殿上你去看了吗,”两个人的私语声渐渐小了下去:“那一位,有可能……”
张昭华听到“殿上”两个字,刚才的记忆就如潮水一般一下子全部涌了上来。她想起自己为了避选,在皇帝妃嫔们面前唱了一首粗俗的民歌,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她想这就应该能被刷落了,没想到皇帝指着她说:“你们笑什么,有什么可笑的么,你们生活在皇宫里头,知道百姓家是怎么生活的吗?”
“朕躬祀先农,躬耕耤田,又建先农坛于南郊亲祭,以后稷配。”皇帝对太孙谆谆教导道:“亲自御耒,亲自赶牛,你以为是做给别人看的吗?朕是衷心地希望,家家户户六畜繁衍,禾稻滋育,百姓没有饥馑之忧,生民安乐。她唱的就是朕的心声,朕小时候给富农赶牛,在牛背上就想的是什么时候有好日子过,给别人说了就要挨骂,就把所有的话都说给牛听;如今朕御极三十年,常常想着在朕治理下,还有没有吃不上饭的放牛娃?还有没有饿着肚子乞讨流浪的人?朕想这个问题,想了三十年,太孙呢,你要想多长时候?”
太孙就跪下来,信誓旦旦道:“孙儿一辈子都会记着,吃饭也要想着,睡觉也要想着,直到天下再没有一个饥馁之人。”
自己不过是唱了一曲赶牛的民歌罢了,居然引得皇帝如此长篇的教导,最重要的是,皇帝居然指着她问朱允炆,想要把自己配给他!
张昭华想到这里几乎快要崩溃了,简直不能形容她听到皇帝金口说出那一句的瞬间,好像被十万伏特的电流劈中了天灵盖一样,那是朱允炆啊,做朱允炆老婆,甭管大老婆小老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最后被丈夫拖累,大家一起完玩儿了!
不过唯一值得慰藉的是,朱允炆心有所属,他心仪的是秀女马氏,看样子是动了真感情了,是一定要将马氏明媒正娶地,其他人都不行。郭宁妃似乎也在帮他,说还有后面的秀女没有看呢,皇帝才不提刚才的话了,只是——
张昭华低头看了自己胳膊上绑着的金钏儿,自己还是中选了!她不自觉地开始怀疑人生,似乎有冥冥中推手一样,她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无用功。努力要避开这个宫廷,反而陷得越深!
走到这一步,张昭华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自暴自弃吧,反正命运不受她的控制——然而这么一想,她又万分不甘起来,难道人真的在历史的大势之前,就如同蝼蚁一般?难道自己真的没办法再挣一挣命?
她脑子忽然飞快地运作起来,因为她忽然想起来,明朝的选秀还是和清朝的不太一样,给皇子诸王选妃,只选正妃,不选妾侍!妾侍什么的,都是诸王去自己的封地,自己给自己讨要的,但王妃是朝廷正经册封的!和后世的满清完全不同!看满清宫廷,诸皇子是还没娶大老婆呢,先赐下小老婆一堆——这在皇明,简直就是荒诞!
女官曾经说过,诸皇子的皇子妃都是皇爷亲自订下的,都是勋臣之女,只有一个是特别与众不同的,叫秦王次妃邓氏!
不是说只选正妃,没有次妃吗——这是唯一一个特例,因为皇帝当年和元朝军队作战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强敌,名叫王保保。
王保保,是元朝平章察罕贴木儿(也就是汝阳王)的外甥,后来被舅舅收为养子,跟着舅舅打仗,镇压红巾军起义,元顺帝赐名扩廓贴木儿。刚开始听到这个名字,张昭华自然就想起了看过上辈子看过的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女主赵敏的哥哥嘛!但是后来从女官那里才知道,大家都被金庸误导了,因为王保保的确有个亲妹妹,但是不是赵敏,也没有嫁给张无忌。
王保保作为元朝统帅镇压红巾军,和朱元璋的军队有多场硬仗,洪武三年,徐达率西路军至定西,与王保保发生了一次大战,擒王保保家属、文武僚属两千人,其中就有王保保的妹妹王氏。
但是转眼洪武五年的时候,王保保在漠北成功伏击明军,明军战死万余人,这是他所取得的最辉煌的战绩。连皇帝都对他十分重视,曾经写过七封招降信劝他来归,甚至有一次大会诸将,问道:“天下谁是奇男子?”诸将都说:“常遇春带领不到一万士卒,横行无敌,真奇男子。”明太祖笑曰:“常遇春虽是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
于是皇帝把王保保的妹妹王氏嫁给了他的第二子秦王朱樉,册为秦王妃。
这当然是一桩政治婚姻,王氏和朱樉谁都不乐意,婚后自然过的不和谐。所以洪武八年王保保一死,皇帝补偿秦王,就立了卫国公邓愈女为秦王次妃。注意,次妃是前所未有的,是皇帝专门给邓氏创造出来的,一应待遇其实和王妃差不了多少,而皇帝也对次妃邓氏僭越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恐怕在大家心中,邓氏才应该是正经的秦王妃吧。
皇帝就册了这么一个次妃,但是关于这个次妃现在如何了,女官们都讳莫如深。
所以这次大选,按道理也不会给皇子们塞小老婆,应该也是给诸皇子皇孙选正妃,给朱允炆选一个太孙妃出来,不会有太孙次妃这样的女人了,所以张昭华觉得朱允炆应该可以得偿所愿地娶到马氏,而自己是不可能再配给朱允炆了。
能不配给朱允炆,这就是不幸中的万幸。
她这样想着,忽然听到大殿里传来呼和的声音,女官也急忙走过去看,过了一会儿神色惊喜地回来,道:“皇爷当场定了太孙妃出来!”
听她们低声交谈,说有一名秀女仪度安详,端正不佻,而且书也读地好,宁妃娘娘考问了学问,太孙忽然也问了几句,好像说是四书里面的句子,不仅答上来了,还特别周详地解说了。
之后太孙就称赞道:“是女,可谓女秀才也!”
皇爷听了就指着这个秀女问太孙:“既然是女秀才,那配给你如何?”
“一切全凭皇爷爷做主,”太孙是这么回答的,然而又加了一句:“总比刚才那个善谑的好。”
皇帝听了就哈哈大笑:“不一定!不一定!”
这句话出来,大殿上的人都面面相觑,但是皇爷好像没有意识到自己刚才说了什么,笑过之后却道:“罢了罢了,光禄寺卿家的女儿,也是良缘,也是良缘!”
于是,张昭华知道了,马氏真的如愿以偿,成了朱允炆的太孙妃。
第104章 预贵()
之后马氏就在女官的簇拥下来到了侧殿,这时候马氏的身份已经天翻地覆了,张昭华和其他几名秀女都要站起来,避到一边去。看马氏的样子,似乎想要她们不必多礼,但是还没开口呢,女官们已经道:“身份有别,高低已分,不可同日而语了。”
之后张昭华就看到武定侯家的两个女儿一前一后都过来了,想来是也知道了马氏是太孙妃的事情,也都过来给马氏行了礼,之后殿里约摸有八九个秀女了,但也只有八九个,再没进来人,张昭华眼睛一扫,发现除了自己和吕氏,其他都是文官武将的女儿。也就是说,九个人里,只有自己和吕氏是真正平民家出来的。
吕氏能入选其实并不惊讶,她脾性好,长相周正,虽然进了馆子才习了字,但是不妨碍她特别认真努力,这一个品质不仅张昭华觉得很赞,连女官们也爱这种肯下功夫学习的人。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一点她是偷偷听到的,晚上值夜的女官们曾经小小地议论说吕氏的面相,说吕氏头圆额平,是女子九善之首,其他秀女虽然有九善之中的其他容貌,但是没一个像吕氏这样头型头型珠圆玉润地,没有一点点的棱角、凹陷部分,在额头方面,也平整光泽——这话是真的,吕氏的头真的很圆润,在这个时候被认为是极为上等的面相。
所以估计皇帝也是信这个的,郭宁妃也信,因为当年就是郭宁妃的父亲给皇帝相面,认为此人贵不可言,郭宁妃和她的兄长郭英郭兴就是因此而富贵的——如今吕氏的面相就是九善之首的面相,据说有这样的面相,是有“邑封之贵”,皇帝自然要留下她配给儿孙。
之后她们被带回诸王馆,这一次回去,女官们待她们都不同了,因为她们都是很确定要做配皇子皇孙,尤其是马氏,已经是金口玉言说出的太孙妃了,自然是众星捧月一样地服侍她。
只是大家似乎都听说了那一日殿上的事情,看到张昭华都有一点忍不住笑的感觉,因为都听说这一届秀女里面,有个胆大的,竟给皇爷唱了赶牛调——这个胆大的,可不就是张昭华吗。这种笑其实不是恶意的,也不是嘲笑,但是宫正嬷嬷这一次却很严厉地管束了她们,包括这样取笑张昭华的女官们,也一并受了罚。
宫正嬷嬷心里是清楚的,如果按皇爷的意思,他其实更看上张氏。
马氏和太孙暗通曲款这件事儿,大家心里知道,但是当然不会流露出半分端倪出来,这一轮选阅,皇爷终究是遂了太孙的心意,选了马氏做太孙妃。真正了解的人,就比如宫正嬷嬷,觉得太孙是可惜了,舍了美玉看上了石头。
而其中最失落最难以释怀的就是张昭华了,命运好像又在她可以掌握住的时候悄悄从她手心里溜走了。她一会儿想到天禧寺里的大和尚乐呵呵的声音:“因缘已成,无法改变;有些因缘,只要有心,未尝不可以改变——”一会儿又好像听到宫正嬷嬷说:“你要知道事无尽善的道理,你将来是什么归宿,也许并不在这一场谋划里。”
那我的归宿,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道理还没等她想明白,尚服局已经送来了冠服,有一套皇太孙妃的冠服,有六个亲王妃的冠服,还有两个亲王世子妃的冠服——尚服局的人回话说是皇爷的意思,同时带来了消息,皇爷下令让皇太孙先成大礼,已经命外廷考究太孙大婚的仪注了。
皇太孙先成大礼,那就是很明确地说明,太孙虽然在辈分上低于皇子,但是在国章上是高于他们的,他先成亲然后再轮到皇子,就是很明确地对外廷的喻示。
张昭华也看到了马氏在女官的服饰下试穿冠服的场景,说实话,她的服饰真的非常华丽端庄,比如说这一套在受册、助祭、朝会时候穿的礼服,就是冠饰九翚、四凤花钗九树,小花数如之。两博鬓九钿。青质绣翟的翟衣,编次于衣及裳,重为九等。青纱中单,黻领,硃縠逯襈裾。蔽膝随裳色,加文绣重雉,为章二等,以緅为领缘。大带随衣色。玉革带。青韈舄、佩绶。
当然还有常服,是真红大袖衣、霞帔、红罗裙和褙子,衣用织金及绣凤文。诸色团衫,金绣鸾凤,唯不用黄。同时还要配以犀冠,刻以花凤。首饰、钏镯用金玉、珠宝、翠。腰带用金、玉、犀角。还有特制的山松特髻,假鬓花钿配上。
所以她们这些秀女中,只有马氏的身份是定下来了,其他八名,都还没有决定,不知道是皇子妃还是皇孙妃。
马氏看着自己身上的冠服,微微被织金辉耀的光芒刺了一下眼睛。
这冠服是无比的合身——可是只有她心里知道,如果不是自己努力挣来的话,今天这套衣服就是别人的,自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穿上。
况且她心里还有那么大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如今更成了心头挥之不去的疑团和阴云。
她和太孙的相识是个偶然,但之后的无数次相遇就是她自己谋划和费尽心机得来的了。她向太孙展示着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她知道太孙爱读书,就遍读先人儒家的典籍,这书中的道理她没有学进去,只是知道可以在和太孙说话的时候用得上,而且每次她这么说,就会博得太孙的赞赏和喜爱——
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她用温柔和情投意合编造了一个大网,而太孙终究是落入了网中。当他终于说出非她不娶的话来的时候,马氏反而有一种说不清的茫然了。就这样了么?她觉得自己的意志消沉了,就好像费尽心力爬上了一座山,站在山巅上一看,也不过如此罢了。
但是还是有一个人的出现,让她意识到,自己爬上的这座山,原来还可以有其他捷径可以让人快速爬上。这个人,她甚至从来都没有见过。
只有一个名字,永城张氏。
这个事情说起来也许太过骇俗了,因为这个名字是从周颠的嘴巴里吐出来的。
周颠是谁?不是金庸笔下那个“明教五散人”之一,而是一个疯疯癫癫的人。
周颠,元末明初建昌人,十四岁的时候,忽然发了疯癫,在南昌集市上讨饭,嘴里说着乱七八糟的话,因为姓周,大家就忘了他本来的名字,都叫他周颠了。这人疯疯癫癫到了三十岁,每次南昌有了新官上任,他就去官府去求见,官员问他要告谁的状?他就说:“我要告太平。”
这句话当时没人能懂,因为那个时候天下是太平的。
不过数年而已,元朝天下就大乱了,英雄辈起,杀无宁日。等到皇帝朱元璋攻克了南昌之后,就见于南昌东华门道左,有男子一人拜于道旁,这个人就是周颠,皇帝问他干什么来,他就又回道:“告太平。”
似乎两句话,已经有了不同的含义。
当然这个周颠很讨人厌,因为总是缠着皇帝,反反复复地说一些听不懂的疯癫话。一会说“虱子二三斗”,一会说“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