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昭华-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洋得意自诩为读书人的人,发现娶了个才学更高的妻子,说不过了就冷嘲热讽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一幕。
“你与其他女子最不像的地方,”粮长道:“居然不爱奇情志异,唯爱经史百家。娶来做端哥儿的妻子,定会令他有所进益。更何况,端哥儿实在是有点迂了,将来侥幸得中进士,做了官之后怕也在官场上不通人情礼节,也会受到排挤受到打压,他一向对你言听计从,你做他的贤内助,定能帮他在仕途上更进一步。这也是我的考量。”
第61章 青萍()
嫁给端哥儿好不好,很久以前她就分析过,是她能选择的最好人家。如今经过粮长的循循善诱,张昭华当然还有最大的犹疑。
“你嫁来,”粮长道:“我不令你去城里住,你和端哥儿就在这里陪我。等我死了,这里的屋子、田产,都给你们。”
这是一种实际意义上的析产别居,张昭华不知道粮长是不是这个意思。
“我还要立一条规矩,”粮长道:“在端哥儿考中进士之前,只能住在我这个地方,且不许他父母来打扰,让他一心一意地读书。”
张昭华的心砰砰直跳,如果这一条能实现的话,那自己还担心岳氏什么呢!留在张厂,离父母家这么近,过着只有夫妻二人的生活,不用在岳氏跟前立规矩受磋磨,天下还有比这更舒服的好事儿么!
端哥儿虽然十四岁就中了童生,但是粮长始终认为他还是不懂制艺,在科举的道路上再不会像靠童生那样一蹴而就,也就是说,他考中进士还有的磨呢,十年八载都是轻的,说不定会等到四五十岁呢,考上进士之后,岳氏也不会有指手画脚的机会,因为进士选官调任,去哪儿是吏部的安排,总之不可能回到乡里的。
“祖上耕读传家,”粮长又道:“有一条是四十无子方可纳妾,岳氏再强横,也不敢公然坏了这规矩,毕竟她也是三十五上头才得的端哥儿,这一点你大可放心。”
张昭华惊喜极了,急忙追问道:“也真?”
粮长笑着点点头,又指着榻上放置的一个樟木的大柜子,道:“柜子里,是我毕生珍藏的古籍字画,也有一些是孤本,也有些价值。你嫁过来,这些便都是你的,端哥儿不懂得赏玩,白白糟蹋了这些东西。”
张昭华有一种古怪的感觉,好似前世应聘国企的岗位一样,对方在一本正经地开薪资待遇什么的——当然这样优厚的条件,张昭华也确确实实心动了。
她自然没有当场表态,回了家里也是思虑再三。当然她被王氏捉住问了,只是不敢详说,只因王氏若听得能结这样一门亲,自然是惊喜过望千肯万肯了,她也一定不会顾及张昭华是怎么想的,在她看来,能和粮长家做亲,一定是高攀。
此时她只能岔开话题,道:“阿娘,爹什么时候能回来啊?”
“说是五六月了,”王氏把机杼摇地哐镗作响,道:“你爹去城里也不止是做工,还要把升哥儿这个皮赖捉住,好好盘问一番,问他心里怎么想的,都二十了还不肯成亲。”
张升二十岁了,这是一个普遍认为该成亲生子的岁数,但是张升却屡屡推脱说亲做媒的,给的借口就是现如今要跑南闯北的,没个安定,等赚了钱来再成家置业。
这么说倒也无可厚非,因为王氏之前也说过,她老家山西那里的大户,有年纪轻轻的子弟出来闯荡,都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才肯回乡成亲,也有三十多岁都不娶婆娘的。但是张升明显不是这样,王氏可犹疑他的心呢,一直嘀咕说只怕是外头不干净。
在张昭华看来,张升明显就是享受单身的乐趣,外面的花花世界都还没见够,还没闯够,自然不愿收了心,他也是没有遇到一个能让他心甘情愿被束缚的女人,要是机缘巧合遇到一个,那肯定是不会这么抗拒。
张昭华就笑道:“所以爹其实是去盯梢去了么?那二哥可不自在了。”
“就是让你爹看看,”王氏道:“只要不被外面不三不四的人带坏,不在那些腌臜地方勾缠,俺和你爹就放心了。他要是看上哪家的闺女,俺也不挑了,索性是去城里伴着他过活,只要合他的心意,能把他伺候好就行。”
“那他还说让您和我爹去城里享福呢。”张昭华道。
“享什么福,挣了几个钱了就会享福了,”王氏哼了一声,道:“俺也不去城里,不知怎么总觉得,城里那些人看人不带什么好颜色的,瞧着俺就是打量乡下的农妇呢。”
“那咱们不就是乡下来的农妇嘛,”张昭华被逗乐了,道:“他们不是瞧不起乡下人,是嫌贫爱富罢了。”
这一头母女两个嘀咕张升的婚姻大事,那一头也有麻烦找到了张升的头上。
开封的周王府中。
周王朱橚嫡长子朱有炖提笔在纸上写了几句,让旁边抱着琵琶的女子瞧了,问道:“这样写如何?”
这女子放下琵琶,纤纤玉指指着一处,道:“这里唱法改用小调,换一个上三弦也许会更好。”
朱有炖自己哼了几遍,这女子就为他打板,唱毕果然好听许多,他就将这一处重新改了一遍。
周王这一脉是天生的艺术家,文化素质都比较优秀。朱橚和他的三四个儿子都多才多艺,诗歌、书画、骑射等,无一不精,甚至在医学上都有十分的见地,但要问哪一项最是特长——王府治下的开封城,一定会众口一词地说,是乐府新声。
当初周王朱橚来开封就藩时,皇帝就“亲拨二十七户乐户随驾伺候音乐”,又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朱橚到了开封,又在王府内广蓄家乐班子,使得王府戏曲在开封名扬一时。
从周王朱橚,到嫡长子朱有炖,嫡次子朱有爋,都精通音律,不仅精于搬演各种杂剧、舞旋,而且在王府中保存和改进了整套北曲演奏乐器,让受邀进入王府的地方官吏都大开眼界。
如今朱有炖就在潜心改写剧目,据说是从唐传奇《李娃传》中获得的灵感,要在《元曲选》中找出合拍的曲乐来。
“郑元和沦落街头以为人送殡唱挽歌谋生这一段,”朱有炖道:“唱时加入快板,就有行云流水的意思。”
他话还没说完,一个人影就怒气冲冲地闯了进来。
“大兄,”这人道:“乐户李莲儿为什么不在班子里了!连名字都不在乐籍上了!”
朱有炖眉头都不皱一下,道:“有爋,这样风风火火地,成何体统?”
但这位自幼顽劣的朱有爋是不懂得收敛的,而面对同父同母弟弟的朱有炖,也并没有十分能管教的法子。
“李莲儿虽然是乐户,”朱有炖解释道:“但是是地方乐户,不是声伎,过了二十这个承应期,按制是要遣回去嫁人的,嫁了人之后也不再是乐籍,跟夫家籍贯,算是良家女了。”
“什么良家女!”朱有爋吼道:“入了乐籍,哪儿还有良家女一说!”
“你不要胡闹,”朱有炖道:“人我已经打发走了,这是按规矩办事,你若是喜欢她唱腔,我这里还有几个会唱《琵琶记》的,全送到你那里去。”
“我不要,”朱有爋道:“我就要李莲儿,我不管她嫁不嫁人,她这贱籍是脱不掉的!她还想着去配人?哪里有这样的好事!你把她遣出去,我偏要把她寻回来!等她回来,我就把她配给府里涮洗马桶的褐者,腌臜她一辈子!”
说着就悻悻地走了,朱有炖倒是没在意,低着头继续研究他的词谱了。
第62章 之末()
四月的天气是暖和的,宫城里面,早已换了春装。
郭宁妃平常是不爱出去走一走的,看到这样洋洋洒洒的好天气,在女官的劝说下,也终于肯答应去外头散散步了。
这一转转到花园子里,其实这不叫花园子,应该应景地称呼为菜园子。因为本该遍植鲜花珍木的花园却种植着高高矮矮参差不齐的庄稼,小麦子的苗儿是插上不久的,也是精心养育着,但是仍然有些蔫答答地,细长的秸秆上还有湿漉漉的夜露,在和煦的微风里轻轻—摇,露珠儿就轻盈盈滚下来。
还有专门一片水泥地种着稻子,看不出来长势如何,但是一畦畦秧苗绿意可人,挤挤簇簇,最起码栽种的人是个行家,一株株并列成一行,看起来很齐整。
郭宁妃放眼望去,最前面一块地是种豆子的,秧架上正是豆苗出土开始爬藤的时候,这种细细嫩嫩的藤蔓的绿意是柔嫩的,叶子也不都尽是青翠,也有紫色的,也有微黄的,总之看起来十分可爱,远远望去,活像姑娘的两条长辫。
郭宁妃就笑着道:“我小的时候,就亲手种过这样的豆苗,你们看——”
“这淡青颜色的藤蔓叶子,是虹豆苗儿,”她指着那架子给身边的女官解释:“棵棵秆壮叶旺的,是芸豆;最是绿莹莹的,那就是豌豆苗儿了,这个我最爱吃。”
郭宁妃自然知道这些庄稼,因为她也是乡下小地主的女儿,在元末的兵患中,也丧失了幼时留恋的乐土。
“四月也是农忙的季节,”郭宁妃回忆道:“大家都忙着捯饬庄稼了,没有闲暇的半刻时间。有时候,家里的女人也要去地里帮忙。忙累的时候,就小憩一会儿,只是这个时候仍不肯好好休息,随时就敲打说唱双条鼓起来,我们那里有唱的最厉害的,是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听了半天,不知道都说唱了些什么!”
郭宁妃是濠人,濠就是凤阳,和皇帝一个县,皇帝尚未发迹的时候,路过宁妃家里,宁妃的父亲郭山甫看了他的面相,认为贵不可言。于是对儿子郭兴和郭英说:“我之前跟你们说,你们是封侯的面相,就是因为能跟随这个人。”于是郭英、郭兴跟随皇帝渡江了,之后郭山甫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皇帝,等皇帝即位,就册封她为宁妃。郭兴和郭英也跟他父亲预言的一样,都封了侯爵。
宁妃算是最早归附皇帝的老人了,一直在襄助马皇后打理内宫。等洪武十五年马皇后薨逝之后,生过秦晋二王的李淑妃打理后宫,十七年李淑妃也薨了,于是郭宁妃代理后宫事务直到今天。
郭宁妃在外面走了一圈,身上微微出了一点汗,心情似乎舒畅了许多,回到寝宫换了衣服,坐在榻上,让女官把山东来的信件拿出来,再展读一次。
“不孝孙肇煇再拜慈祖母膝下——”女官早已把这信读了几十遍了,不用看也能记诵下来了。
她读了一遍之后,郭宁妃就把信纸捧在手上,不停地摩挲着:“我的乖孙孙啊,六岁还不到呢,会读书、识字了,你看看,这信就是他亲手写的,横平竖直,一个错字也没有啊!”
“王妃信上说,”女官应和道:“世子由王府长史教导,从四岁开蒙,如今书已经读到《论语》,字几乎都认全了呢。”
“都是汤氏教的好,”郭宁妃欢喜道:“我有个好媳妇,只是可惜檀儿,福分太浅……”
郭宁妃侍奉太祖近四十年,只得了一个儿子,鲁王朱檀,排行第十。洪武三年生,生两月就跟随秦晋诸王一起分封了,封地在鲁国兖州。
朱檀好文礼士,且善诗歌。因为他就藩的时候年岁还小,山东也没有像北地的燕王、晋王的封地那样不安稳,还需要藩王领兵作战。朱檀所在的封地算是礼乐之乡,他也深受熏陶,是个饱学儒士。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和魏晋名士一样,喜欢吃金石之药。
但是金石之药岂是说吃就吃的——魏晋名士行为怪诞,未尝不是吃了这种药的后遗症。而鲁王朱檀,更是可惜了,直接吃坏了药,毒发伤目。
一只眼睛瞎了,从此招了皇帝的厌恶。这样郁郁寡欢的日子没过多久,十九岁的朱檀就撒手西去了。皇帝也深以这样眼瞎的儿子为耻,给的谥号竟是恶谥——荒。
郭宁妃半辈子只有这一个儿子,最后是这样的下场,几乎是痛不欲生。不过唯一支撑她走过丧子之痛的就是他的儿子还留有一个还在襁褓里的孙子。
这个孩子出生于洪武二十一年的六月,出生不满一周岁,他的父亲就死了。这个孩子是鲁王的侍妾戈氏生的,被抱养在王妃汤氏跟前养育。也许是皇帝终于念起这个儿子的一点好处了,二十三年五月,这个孩子被封为鲁王世子,只要等到长大,就能袭封他父亲的爵位。
郭宁妃在宫里一点忙都帮不上,她最最感激的就是自己的儿媳妇汤氏,汤氏将这个孩子抚育教诲地很好,肇煇自从会捉笔开始,就时时写书信来宽慰她。
比起宫里其他女人,郭宁妃心满意足了。
还没等她多多回忆一点过去的日子,就听到女官的声音:“娘娘,皇爷过来了——”
皇帝的肩舆已经停在了她的宫门口,郭宁妃在宫女的搀扶下行大礼,迎皇爷进了大殿。
待坐定了,宁妃就一直恭顺地垂着头听训。
孝慈皇后在的时候,还能问一句“皇爷从哪儿来,和外头臣子们商量何事,天下太平么”,但是郭宁妃即便陪伴他再久,也不敢问这样的话。
特别是如今的皇爷,早已和以前大大不同了。
“前些日子,听闻你身上不大好,”皇爷的声音是一如既往的低沉浑厚,他道:“太医说是普通的风寒,你的脉案朕看过了,确实是普通的风寒。如今可大好了?”
郭宁妃听他说看过自己的脉案,不管怎么说,心里还是升起了感激的情绪。
“是,已经大好了。”她回道:“陈太医的药用的好。谢皇爷存问。”
“陈廷章看妇人科还是有点本事的。”这一句后,殿里似乎就沉默了。
“尚宫局的崔尚宫在吗?”坐在主坐上的皇爷忽然问道。
“崔尚宫今年年初依例回乡去了。”郭宁妃回道:“如今尚宫正缺,请皇爷简拔一人。”
“这是你分内的事,”皇爷道:“你自己看罢。”
“崔尚宫既然不在,”他道:“唤司簿或典簿过来也行,让她们把备扫掖庭的名簿都带过来。”
不一会儿,两个女官就急匆匆过来了。
皇爷就翻看名簿,道:“洪武十四年庚子,朕曾敕谕苏松有司,让他们助力选秀,凡民间女子十三以上,十九以下;妇人三十以上,四十以下无夫者,不问容貌妍丑,但无恶疾,愿入宫备使令者,女子人给钞六十锭,妇人给钞五十锭为道里费,送赴京师。”
“是。”郭宁妃点头道。
“如今过了十三年了,”皇爷道:“连放了两批女史回乡,掖庭备选不够。朕的意思你明白,今年朕会敕谕地方,再行选秀,冬月之前,也差不多了。到时候你拣择出德容言功俱佳的,朕另有用。”
第63章 选秀()
送走了皇爷,郭宁妃就坐在椅上怔神。
“娘娘,”服侍她的女官轻轻唤她:“您在想什么?”
“皇爷刚才的话,你也听了,”郭宁妃就道:“说要选秀,要我拣择德容言功俱佳的女子出来,另有用处——你觉得有什么用处?”
这话如果去问以前服侍她的崔尚宫,郭宁妃就一定会得到一番训诫。崔尚宫的年纪比她还大两岁,管着后宫的六局二十四司,平日比外头的大臣还要方正,若是发现有逾矩的地方,不论是妃子还是宫女,都要得她义正言辞的说教。
不过如今崔尚宫年老回乡了,郭宁妃的身边终于换上了个知情识意的新女官,新女官为人就乖滑多了,郭宁妃也蛮喜欢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