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昭华-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扫地抹桌子没什么问题,只是在要不要清理房梁上的灰尘的时候,王氏和张麒就有分歧了。张麒是觉得哪处的灰尘不是灰尘,是灰尘就该清理掉;但是王氏却说房梁屋角这样的地方出来的灰尘都是堆金积玉的宝贝,不能轻易扫出去。
眼看这么小一点事也能嚷嚷起来,张昭华只好拎着扫帚从自己的房里走出来,道:“既然是宝贝,那就把这东西拢到一块,不往外面铲,只还埋在咱家院子里不就行了吗。”
这下王氏满意了,张麒也不叫唤了,又改夸自家闺女脑子伶俐了,王氏听了哼道:“俺家囡囡自然是聪明伶俐、日后有大福气的,你看她扫地的时候,自发把东西往怀里扫,俺也没教过她,她就知道要从外头扫到里头,不漏一点福气出去——”
张麒知道王氏唠叨起来没有半个时辰是不得完,急忙扔了手中的篾刀,跳进了地窖里去了。
第44章 消寒()
腊月二十八这天,除了杀鸡杀鸭准备过年之外,还有一个特别的活动,是将立春时候挂在树上的春幡取下来戴在头上。
春幡,又名幡胜、彩胜、春书,是一种用金银箔纸或者绢绸剪裁制作的装饰品,剪成双燕、人形、花朵等模样,在立春这一天挂在树上,以示吉庆。这个从后汉时候就传下来的习俗一直到今天还在沿用,而且花样更多。
在张厂这个小村里,也有几颗老树,立春那天就被村里大大小小的孩童萦绕了许多春幡在上头,当然没有绸绢没有金箔纸,只有各种花花绿绿的彩纸,但是造型居然都很巧,有飞蛾、蝴蝶、蚂蚱甚至蜻蜓的造型,随风而动,上下翻飞着,远远望去好看极了。
新年的立春在腊月初八的日子,比往年居然早了很多天,去年这时候还没有挂春幡,今年挂了二十天了,有些都被风吹落了,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取了下来。村里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头上,有爱美的,插得满头都是。
张昭华眼疾手快挑了几个剪的好看的春燕形状的,本来看上了两只绿牡丹的,但是被手长地挑走了,不过春燕也不错——她手里翻来覆去地摩挲一会儿,正欢欢喜喜地往家里走去,就听到后头有叫她的,道:“华姐儿,你兄弟从城里回来了,还拉了一车的东西,快去看呐!”
张升回来了?张昭华急忙掉了头去,往村口赶去。
果然远远看到是升哥儿,两个月不见好似个头猛蹿了一下似的,背影看上去居然有颀长的感觉了,正把马车上的东西往下面卸着,末了付了钱,马车上似乎是还载着其他人,并不停留地远去了。
张昭华叫了一声,就见升哥儿转过头来,也是惊喜,唤她过来捏了捏她头发,道:“怎么看你矮了许多似的!”
“不是我矮,”张昭华打量他,很是有点感叹的样子:“是你长个儿了!”
张升不仅长个儿了,身上似乎也结实了一点,穿着走之前王氏给他做得夹袄,居然看起来有点局促了。兄妹俩还没说几句话,村里原先跟着张升屁股后面做小弟的孩子们都呼啦啦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询问起来。
有问张升去哪儿发达的,有问城里有什么新鲜好玩的,还有直接扒拉张升带来的年货的。“嚯哟,”一个男娃娃鼻子上面喷出好大的白泡来,惊讶道:“升大哥,你扛了一只羊回来么?”
“一只羊后腿罢了,”张升笑道:“过年开荤,炖羊汤喝!”
“有大口的肉吃哇,”这可把一群屁大的孩子羡慕坏了,都道:“俺们过年也只吃的上肉扁食,哪里能囫囵吃上这么鲜嫩的羊肉!”
“升哥你回来还做俺们的头吧,”又有呼喝的,道:“俺们可想你的紧,没你带着,俺们两个月别说是黄鼠狼了,就是鸟蛋也没掏上一个!”
“去去去,”张升挥手道:“俺现在有正经事儿要做了,不过——”
他眼睛一转,道:“等再过个两三年,俺在城里混出头来,就不会忘了你们,到时候你们还愿意跟着俺的话,俺就拉你们进商队里,全都提携,全有钱挣!”
“提携”这个词太深奥了,这帮孩子还不懂,不过全有钱挣这句话是明白的,都欢喜起来,都说日后要跟着张升混——张昭华冷眼看了半天,心里倒是有些服气的,以前只以为张升不学无术光是惹是生非,如今看来他在一群孩子中是有威信的,而且在张升不在的这段日子里,村里这帮孩子并没有产生一个新的头儿出来,浑都似鸟无头一样,四处乱窜着。
张昭华看张升的模样,似乎心里是有一些成算的。张昭华仔细一想,也依稀能猜出一二来。张升在进了商队之后,见到商队的领头虽然麾下大大小小的分管事,但是一场买卖下来,大头的好处都会给自己人。这些自己人就包括当初一起闯荡的,自己提拔上来的人,这些人是实心跟着领头的,其他依附在商队下的商人,都不能完全信赖。
张升看明白了,也就隐隐约约往长远了打算,知道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将来自己若有坐大的一天,就少不得拉拢这些自小便跟着自己混的弟兄们。
“没有肉吃,想吃回去问你们爹娘讨要!”张升掏出一袋子糖果散出去,笑道:“只有县里糖食铺的乌糖和葱糖,拿去甜个嘴罢!”
这群孩子一哄上来,抢了糖装在兜里,簇拥着张升往家里去了。
这次张升从城里带来的年货有羊腿一只,猪肘子四只,糖饵果品三五盒,王氏见他买了这许多东西来,嘴里直道年货早都备齐了,不需用花钱再弄了,还是省着钱在城里吃好一点;张升却笑着说都是用商队管事和领事发的过节赏钱买的,管事是以在队里做事的时间长短来发,张升得了二十五文;领事是大家都发,从高到低都是每人一贯钱。
一家人听了都是喜上眉梢,没想到张升去了商队里不到两个月,竟能得到这么多的赏钱,王氏高兴之余也心疼张升,拿眼不住地上下端详着,一个劲询问在城里受了什么委屈没有。
张升把头低下一想,点头道:“是受了一场委屈,跟人干了一架。”
这话让大家都吃了一惊,却听张升慢慢道:“在街上见了一个卖江米人的,俺看那面人做得也不怎么样,就说了两句,说不如俺娘做得好,他问俺娘也是做面人的,俺说是做花馍的,他就过来要揍俺,被俺反打了回去。”
王氏楞了一下,笑得直不起身来,张昭华几个也哈哈哈只是笑,没发现张升居然还有说笑话的潜质,还说的特别好笑。
晚上的时候,张昭华在自己屋里填她的九九消寒图。这个消寒图就是从冬至这天起,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上画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每朵花代表一个“九”,每瓣代表一天,每过一天就用颜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过了一个“九”,九朵染完,冬天就过去了,春天也就来临了。
这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日历,张昭华画了这么一支宝瓶里的梅花出来,挂在墙上,每天蘸了红墨染一瓣,如今已经染了六十六片了,还有一十五片就可以迎春了。
她刚刚把今天的花瓣填玩,就听到张升的声音,道:“囡囡,看你执笔的模样,好似个秀才!”
张昭华听他话音,似乎和以往不以为然不同,便道:“出门一趟,是知道了习字的好处了么?”
“以往不知道,如今是明白了,”张升围坐在她身边,羡慕地看她练习的大字,道:“囡囡,不如你再教教俺吧,俺觉得俺还不是榆木脑袋,还可以再可劲儿捶捶。”
以前张昭华也教过他,张昶好歹还学了一箩筐的字,张升是半点也学不进去,如今是一反常态,主动要求习字,自然让张昭华十分感叹。
“你若是每天习两个字,只要记得住,两年也就约摸能认全常用字,能习书了,”张昭华道:“要是进益一点,每天习五个字,一年就能。反正也不要求你做秀才做举人,字写得丑了无妨,只要能写能认就行——我知道你在学看账本,账房先生一定懒怠教你,让你吃了许多哑巴亏,你现在跟我学,就认账本上四柱的字来,这个学得快,保你半个月俗称。”
来吧,速成班,前世最折磨人的教学手段,终于可以使在别人身上啦。
第45章 咬春()
除夕的早上,张昭华就铺开红纸,把昨晚上想了一晚上的桃符对句写了出来。
桃符就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汉朝时候出现了神荼、郁垒二神的形象,以为能镇邪。到了五代时候,在桃木板上书写联语,其后书写于纸上,到了如今的洪武年间,终于有个一个新名称,**联。
春联的普及就是在这个洪武朱皇帝的时代,朱元璋本人非常喜欢楹联,曾经下道圣旨,要求帝都金陵不论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所以南京这样的风俗很快传下去,大明治下的府县,不论大街小巷,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跟风挂联,倒是比推行宝钞快上几倍。
这位朱皇帝是喜欢微服私访的,据说在金陵夜行经过一户人家时,看见这户人家的门上没有贴春联,只贴了两张红纸,于是便去询问,得知这是一家阉猪的不会写联,便题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不知道以上的传闻是不是真的,宫中如今虽不禁食猪肉,但是让这位颇多忌讳的朱皇帝亲眼看到杀猪,还笑嘻嘻地帮助题词一副,恐怕也是不太可能的。
不过金陵达官贵人的事情离得太远而且也没什么干系,张昭华这里要写的是自己家的对联,她一气书了五六联,拿出去给张麒看,张麒见她大字写得端正,很是高兴,又见这春联不是以往的“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而是换了新联,就仔细看道:“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
“这个好啊,”张麒喜道:“向阳庭院花开早,勤劳人家喜事多——这个也好。”
王氏听张麒念着,道:“俺觉得这个‘年丰人增寿,春早福满门’也好听。”
“这里头选一个挂在大门外面,”张昭华笑道:“我给每个人还写了联子呢。”
给张麒和王氏的正房门外,张昭华准备的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屋”,给张昶的新房门楹准备的是“鱼水千年和,芝兰百世昌”,她原先想写一个“红梅多结子,绿竹广生孙”的,但是又害怕新妇多心,生孩子是早晚的事情,不用催逼这么紧,让大家都不自安。
给张升的是一副“取九州四海财宝,占天时地利人和”。这两句是有深意的,如今举家供养他一人,可谓是占尽了人和,如果将来没有混出明堂来,那可就是赤裸裸地讽刺了。
最后她想了想,也给自己写了一副春联“书存金石气,室有兰蕙香”,以此为勉,希望自己多多读书多多上进吧。
最后大家都喜气洋洋地贴了春联,王氏也拿出她剪的福字一同贴在门窗上。张昭华以往没注意,如今看了便奇怪道:“阿娘,为什么不把这个福字倒着贴了?”
“为什么要倒着贴?”王氏惊讶道。
“福倒了啊,”张昭华比划了一下,道:“福倒了!”
王氏慢了半拍才反应过来,笑起来:“真是花样多!”说着却犹犹豫豫地真的贴了一个颠倒的福字。
张昭华就在大门上去贴,王氏道:“门上不贴,等媳妇进了门,要贴双喜字!”
“还有七八天呢,”张昭华笑道:“先贴了福字!”
大门上端端正正贴了两个倒立的福字,被过往的村民看到,叫唤道:“你家的字,好似是贴倒了咧!”
“没错,”张昭华意有所指道:“福倒了,福到了嘛——”
这一声“福到了”便被孩童清脆的声音远远地传了出去,越叫越响。村里几个有见识的听闻了便道:“他麒大叔家,是要兴家了!”
这一天从早到晚都在放鞭炮,噼噼啪啪地分不清是鞭炮声还是欢笑声,总之声声入耳。似乎这种随风袭来的浓烈刺鼻的鞭炮爆竹的味道和腊肉的飘香就是过年的全部味道了,闻着就有一种骨头都酥麻了的感觉。
晚上的时候家里围坐着吃了炖羊蹄,这一锅炖地肉烂透了,里面还放了山药和胡萝卜,吃的张昭华满嘴流油,本来肚子已经饱的不行了,但是看到王氏端出来的一盘扁食,她又忍不住伸出筷子去吃。
扁食就是饺子,只不过这时候大家都叫扁食,张昭华也就习惯了,一盘羊肉芹菜的饺子下肚,张昭华自己都觉得直不起腰来了,动一动手指头的力气都懒得使出来。不过吃饱了肚子是要来守岁的,王氏在这个上面很较真,说不让睡就不让睡,坐在椅子上陪张昭华打络子,看到哪个昏昏欲睡了,就赏一个爆栗上来。
桌子上摆满了糕点糖果,各个都有寓意,比如说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看张昭华困倦了,王氏就塞一个柿饼进她嘴里,张昭华嚼着嚼着就不瞌睡了。
等到后半夜,张麒就拿来骰子,掷大掷小,来决定每个孩子的压岁钱是多少。
之前在扁食里面,王氏有特意包三个铜钱进去,分别被张昭华和王氏吃到了嘴里,张昭华还一连咬出了两个来,差点没把牙齿崩掉。
这样熬了许久,不知道什么时候了,王氏忽然站了起来拍醒了半梦半醒的三个孩子,笑道:“好啦好啦,换衣服去吧,出去跌金钱去!”
张昭华稀里糊涂地进了自己的房里,换下旧衣裳,穿上王氏早已缝制好的新棉衣袄裙,穿好之后才真正清醒了来,走到正屋抢先张昶张升给爹娘磕了头,得了一个红包捏在手上,里头有十文钱。
听着隔壁芳芳家放起来爆竹,张升一边一边把长杆吊起来,一边抱怨道:“到了五更吗,这么心急,提前放没了不做准!”
“杠头卸下来了没有啊?”王氏在屋子里问道。
“卸下来了卸下来了,”张昭华搓着指头道:“今年我也要抛——”
“抛地稳吗,”张升在一旁笑道:“别砸了鼻子了!”
张昭华搓了搓手,她穿了新棉袄,浑身十分暖和,唯有一双手上空荡荡的,没有手套御寒——不是说古代没有手套这东西,只是老百姓一双手都要干活,戴这个实在是不方便。
张昶把门栓取下来,自己往空中丢了一丢,落地的时候接住,笑道:“大吉大利!”
轮到张升,这家伙就摆开了把势,跟玩杂耍一样,并不平抛,而是竖着扔了,在空中翻出许多花样来,口里还呼喝道:“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做了许多滑稽状,逗得张昶和张昭华笑得不停。
张昭华接过门栓,她之前也拿王氏最粗的擀面杖试过,因此也信心十足,当然她可不会像张升一下逞一下能,只是略略抛了不到半米,就稳稳抓住了:“大吉大利,新年大吉!”
这就是跌金钱的意思了,之后兄妹三个嘻嘻哈哈放起了爆竹,因为里面有张升从城里买来的“三级浪”,打在空中发出“呱唧”一声好笑的声音来,就像癞蛤蟆的叫声,一下子吸引了许多村民来看,张升点一个大家就笑一次。
之后洗了手回到屋里,王氏的春盘也做好了,春盘又称辛盘、五辛盘,即在盘中盛上五种带有辛辣味的蔬菜,作为凉菜食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