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绝境中的第三帝国-第1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这三个营规模的援军,估计有没有作用都不大。
但是本着聊胜于无的想法,丘吉尔还是硬着头皮忍住没发火,接受了加拿大政府这假惺惺的三个营援兵。
至于新西兰人,他们原本就没有多少部队,想要等到他们准备出一支大部队赶来救援,估计也不怎么现实。
剩下的那些小邦小国小部落,不是根本就没有武装,就是周围强敌环伺,连自保都有问题,更别提什么出兵帮助英国来对抗德国了。
这一圈下来,唯一做出有效的实质性反应的,就只有澳大利亚人了。
澳大利亚这个地理位置无比优越的亚洲版“天选之国”,就类似于美国一样,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防御优势。
虽说澳大利亚的陆军,比起美国的30万陆军还要废物。
可是,远离大陆,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孤悬海外,这一系列的地理劣势,在战争中,居然成为了澳大利亚自保的超级优势。
仗着周边的岛链与海洋为依仗的隔绝,澳大利亚岁进攻不足,可防守绰绰有余。
可能是吃饱了就会撑得没干,安全有了绝对保障就老想着干点大事。
于是,自认为本土防御固若金汤的澳大利亚,大义凛然的为英联邦宗主国提供了2个步兵师,可谓是出兵勤王的英联邦模范代表。
但事实上,大英帝国却早已经摇摇欲坠,英联邦也逐渐变成了一个松散的联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势力遭到削弱,各殖民地人民纷纷要求独立,兴起民族解放运动,本土与自治领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殖民体系渐趋瓦解。
为挽救颓势,英国被迫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外交方面获得独立。自治领与宗主国以“共同忠于国王”而组成英联邦,双方权利平等,互不隶属。
英联邦不是一个国家,也没有中央政府。
英国的国王也只是英联邦名义上的元首,与德国元首莱因哈特不同,英国的国王元首,无权干涉其他成员国内政外交。
英联邦不设权力机构,英国和各成员国也只是互派高级专员,代表大使级外交关系。
虽然英国在其“帝国日”的宣传口号是:“一个国王、一面旗帜、一支军队、一个帝国。”
可是,这个帝国是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爱尔兰、纽芬兰六个白人自治领和大不列颠广阔的殖民地。
彼时的帝国,找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帝国!
而后来的《威斯敏斯特法》,使得自治领在内政自由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了外交上的完全平等。
英帝国也随之实质性地转变成为英联邦。
和第一次世界的时候不同了,6个白人自治领不再有义务,在战争中无条件地支持英国。是否参与二战,完全只取决于他们自己的选择!
最后,爱尔兰虽然选择了中立,却仍同意组织名爱尔兰志愿者增援英国军队,也算是可以给丘吉尔不少援助了。
毕竟,爱尔兰与英国距离最近,这支援兵可以轻松的运往英国南部,加强防御。
有了澳大利亚与爱尔兰的支持,也算是给丘吉尔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暂时缓了一口气。
当然,丘吉尔也不相信那些澳大利亚人有多少战斗力可言。
他只是用看上去毫无战斗力的澳大利亚“野人”,一比一换了2师分散在各殖民地、精锐的、受过严格训练的、忠诚可靠的、充满战斗力的大英帝国士兵回来,让英伦三岛上英国正规陆军的总数凑够了四个师。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过河拆桥是英国人的强项,但是这次澳大利亚人不会想到,丘吉尔还没过河就已经开始拆桥了。
当然,虽然丘吉尔已经凑出了四个师的正规陆军,不过他也很清楚,以英国陆军的战斗力来看,这四个师是也不会有太大作用,那这点兵力拿来防守英吉利海峡根本是在开玩笑。
而接下来丘吉尔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英国人民的自我牺牲精神上。
没错,和西班牙内战时穷途末路的共和军一样,如今的丘吉尔,也开始了大力组建国民自卫军!
所谓国民自卫军,其实也就是民兵,而国民自卫军只是丘吉尔给他取的一个较好听的名字罢了。
而这些成员年龄从十六岁到六十岁不等,基本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很多人甚至是第一次摸到枪。说白了,就是武装起普通平民来抵抗德军的入侵。
他们手持的武器就更是五花八门,从制式步枪到自制猎枪,从前膛火药枪到后膛燧发枪,从自卫左轮到掌中雷,几乎囊括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欧洲手持火器发展史。
当然,丘吉尔也不是要这些民兵傻乎乎的去给德国职业军队送人头。
丘吉尔的打算还算合理,他只是想武装一些平民,用来作为反击德国登录部队的预备队。
只要能把加拿大补充来的3个营正规军官兵,以及爱尔兰以志愿者名义送来的那批官兵,拆散以后,插缝般的加到这群民兵里,就能让这支民兵变得可以指挥起来,完成预备队救急作战的任务。
趁着德军登陆之初,立足未稳,通过岸防正规军部队的火力协助,再利用这些损失了也不可惜的国民自卫军,去承担短兵相接的牺牲任务,似乎也是一种办法。
训练有素的部队,远距离发挥精准的火力支援。
数量庞大远距离射击精度不可靠,只能在近距离作战起作用的国民自卫军,则是冲上前去与德国部队拼损失,拼流血。
典型的各取其长,丘吉尔甚至还觉得自己有点聪明。
不过,这种用于末路穷途的小聪明,丘吉尔其实也并不喜欢。
毕竟,如果不是逼到绝境,谁也不会去动员平民去当炮灰。。。。。。。
第四百六十六章 意大利四名将之首()
“巴尔博元帅,你说。。。。。。。”分别之际,作为墨索里尼女婿的齐亚诺,非常恭敬的陪同巴尔博前往机场,并在一路上都皱着眉头道:“我们这次瞒着德国盟友,先斩后奏的策划如此巨大的攻势,他们知道后会不会。。。。。。。”
齐亚诺毕竟是意大利王国的外交大臣,在其位知其事,他一直都不怎么看好意大利的外交成果。
虽然墨索里尼与莱因哈特成了表面兄弟,意大利也与德国正式结为军事联盟。可是,两国之间的合作,却总是芥蒂不断。
而此次,意大利毫不征求德国盟友的看法,直接定夺了北非的作战行动,只是在事后才给德国盟友发去了一纸电报,通知一声而已。从军事同盟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利的。
毕竟,两个身为军事同盟国,就应该互相商讨战略行动,以免互相之间产生冲突。
可墨索里尼仅仅是因为置气,就一直没有像德国盟友通报相关事宜,只是临近爆发,才把行动日期告知了莱因哈特,算是提了一声。
万一今天的军事计划,在日后出了点什么岔子,再要找德国人帮忙,那别人可就有的是推辞借口了。
不过,与齐亚诺的忧心忡忡相比,巴尔博却显得从容不少:“齐亚诺伯爵,你想的太多了。说实话,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去在乎一个自顾不暇国家的看法。”
巴尔博,这位领命组织北非大战的意大利空军唯一的元帅,此外还有着黑杉党元老,墨索里尼麾下“四大名将”之首,利比亚总督等等头衔。
虽然他一开始也主张拉上德国人一起作战,不过,在墨索里尼明确表明意大利必须单干以后,巴尔博也就不再去考虑德国这股外力了。
不错,德国人是稍微比意大利人能打一点。
可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也很多,一方面他们近期仿佛与英国人空战,正加急准备登陆事宜。另一方面,他们又大规模的往东线调集部队,防范已经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以及罗马尼亚北方两省的苏联。
比起意大利进可攻退可守的优势防御地理环境来说,两线受敌的德国人,最担心的应该是自身安全才是。
别说意大利想打哪里不想打哪里他们管不着,若真是意大利收手不动,那可就是放任英国人抽调非洲驻防兵力回国强化本土。
一旦如此,德国的登陆作战就将更加困难重重。
所以,以德国的利益来看,他们反倒应该是巴不得意大利尽快出兵非洲,帮他们牵制一支英军主力的。
巴尔博转过头,对着仍旧不放心的齐亚诺说道:“德国这个国家,相必你也非常清楚。他们只会尊重获得胜利的人,无论这个人是他们的自己人,亦或是他们的盟友,甚至是他们的敌人。只要谁足够强大,谁能够打出胜仗,他们就会尊重谁!”
看着齐亚诺的双眼,巴尔博淡淡的说道:“面对这个只人铁和血的盟友,我在前线打的越狠,你在外交层面就越有话语权。至于合作与商量,那些都是没有半点作用的。”
巴尔博这位意大利老元帅,在对德国的分析上,倒还算比较透彻。
觉得对方说的很有道理,齐亚诺也稍微安心一点:“但愿我们能够一帆风顺的取得胜利,垫底意大利在联盟中的地位。”
齐亚诺对德意志这个民族,其实并不算太了解,所有的见地,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他生于意大利里窝那的显贵之家,父亲科斯坦佐·齐亚诺即卡布里伯爵,是墨索里尼的至交,法西斯元老,与墨索里尼共同策划罗马进军的主要成员。
这样的身世下,齐亚诺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勺出身,再加上他与墨索里尼成为亲家,可以说一早就注定能取得高官厚禄。
所以,虽然他贵为意大利的外交大臣,可论这个位置的由来,无疑是充满水分的。
这也就导致了,齐亚诺即便参加过慕尼黑会议,德意结盟等重大活动,却一直没有像一个正真该有真才实学的官员那样,静下来好好了解作为意大利盟友的德意志民族。
就齐亚诺几次去德国访问的所见所闻来总结,德意志民族就是野蛮,粗鄙,没有艺术细胞的民族。
他们边境上那成片的美丽山林,落到他们手中不过短短几个月,就会变成了一个堆满了沙包和隔离网,遍地是如同坟包一般丑陋的高强混凝土碉堡,空气中充斥着汗臭和冷冰冰钢铁味道的基地。
齐亚诺总觉得,与意大利的军人不一样,那些德国士兵们所干的每一件事,仿佛都是为了把他们自己给活活憋死。
他们那可怜的脑瓜子仿佛无法去接受和欣赏一切浪漫的事物,他们只对死板的纪律,枯燥的训练和他们那丑陋的坦克,战舰和武器感兴趣。
在齐亚诺的眼里,那些德国人即使征服了全世界,也是可悲的。因为他们的生活,完全没有意义!
如果说,意大利人的生活,是清秀美丽的湖畔,那么,德国人的生活,就像是压抑灰暗,没有半点色彩的垃圾厂!那些死板、没有艺术细胞、不懂生活的德国士兵,死了都不应该进坟墓,而应该丢进金属废品回收站!
他们那句军哥怎么唱的来着?
“如果我们在劫难逃,那至少我们忠实的坦克,会给我们一个金属的坟墓。”
没错,齐亚诺一直觉得,德国的士兵也只能丢进这种金属坟墓了。
虽然意大利与德国结盟了,可他齐亚诺却是打心眼里不喜欢德意志这个民族。
不过,有一点是齐亚诺无法否认也无法理解的。
那就是这个在他眼中刻板且不懂浪漫的德意志民族,却在数百年的历史中,大量诞生出歌德、席勒、巴赫、贝多芬这些闻名世界的文学家,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
最后,当齐亚诺与巴尔博来到机场时,巴尔博这位老前辈拍着他的肩膀道:“齐亚诺大臣,别太担心了。德国人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我们意大利军队也不是一无是处。只要我们能自己打赢,又何必在意德国人的看法?”
“但愿如此。”齐亚诺笑了笑,与巴尔博握手告别道:“那我就预祝元帅,北非大胜!”
第四百六十七章 不好的预感()
北非,利比亚重镇托布鲁克。
这是一座重要的口岸城市,至今为止,英国和意大利双方的空军,已经在这一地区反复争夺了多日的制空权。
意大利空军的兵力,在非洲战场肯定是占有巨大优势的,可惜战机质量太差,导致他们老是被英国飞机追着打。
空军打不赢,于是他们就找来意大利海军,调遣了一部分拥有防空火炮的军舰前去支援。
但意大利海军方面也知道自己战舰上那点防空火力,基本也作用不大。
相反,为了支援空军派战舰去加入空战,性价比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毕竟一艘战舰的造价,都够得他们进口上百架德国人的me…109战机了。
但空军都求上门了,这个人情不给似乎也不太好。
于是,意大利海军方面折中的派遣了1艘19世纪末期退役的吉尔季奥号巡洋舰,外加几艘加装了小口径防空火炮的小型舰艇前去支援。
看上去,海军可还派了一艘高大上的巡洋舰。可实际上,这却已经是一艘快要报废的老式巡洋舰了,被击毁也不会心疼。
这艘巡洋舰老到什么程度呢?
这么说把,在它服役的时候飞机都还没有诞生。
因为这艘巡洋舰退役于19世纪,那个时候还没有飞机,因而其连一门高射炮都没有装置。
而在这位舰长又是个责任心很强的家伙,他认为应该装上高射炮,防止敌人空袭。
可他的上级认为没这个必要,因为他们本来就不对这艘破舰报什么希望。
但是巡洋舰的舰长反复据理力争,搞得他上级们一个个都觉得耳烦。
最终,上级们为自己的耳朵图个清静,批准了吉尔季奥号的防空火炮安装项目。
现在,空军那边请海军出舰,意大利海军上级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把这艘装置了6门高射炮的老巡洋舰送过去。
一是卖空军一个人情,你看,海军把巡洋舰都已经派出去,就差战列舰没调了。
另一点,海军将领们也不知道这艘破烂巡洋舰还能不能用,干脆派去试试水。
要是吉尔季奥号巡洋舰这次表现不错,那就让它继续服役。不行的话,就干脆低价卖给西班牙换钱得了。
当然,要是被英国战机炸沉了也无所谓,权当报废的。
于是,这几艘海军为了空军面子而派去军舰,便踏上了他们的征途。
到托布鲁克的路途遥远,为了让这艘老旧的巡洋舰顺利的到达托布鲁克,意大利人甚至不得已将它的副炮和部分主炮拆掉了,减轻负载,这才让它总算勉强熬到抵达托布鲁克。
因为吉尔季奥号巡洋舰这艘落后的军舰连水平装甲,难以对付空中目标,他尽职尽责的舰长在到达托布鲁克以后还特意下令,从当地陆军手里征调,往军舰上堆放了大量的沙袋,活生生的将这艘巡洋舰变成了一座水上堡垒。
。。。。。。。。。
另一边,意大利空军元帅兼任大利驻利比亚总督的巴尔博,正与同行的弗罗利欧伯爵一行人,坐在意大利空军s。79飞机上,前往北非战场指挥接下来的大战。
由于这次同行的高级官员较多,一架飞机坐不下,一行人还特意分为前后两架s。79飞机一起向利比亚飞去。
“弗罗利欧伯爵,今日天气似乎不错,视野非常好。”巴尔博元帅望向窗外,看着一望无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