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梦-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默写经书为什么叫“帖”呢,因为这类考试是将经典原文的前、后句子裁去,只露出中间的某一两句或某一两行,让举子们把前、后补齐。除“帖经”、“墨义”外,还有回答“时务策”三条。这三项在进士试中属于捎带脚儿的,不很重要,而在明经科则很重要,几乎是该科考试的全部,要不然为啥进士历来看不起明经及第的呢,就因为考明经大多靠死记硬背,不像考进士那样可以文采飞扬。因为考题量大,不论是乡试还是会试,举子们都要在考场里呆上三四天,才能把所有内容答完。
宋朝完善了此前的很多弊端,也确立了最佳的考试内容。相较于唐朝,宋朝科举有很多新变革。
这方面最该肯定的,其一是糊名制度的确立,就是把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可能作弊的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宋朝初年,请托、投献风气依旧,直到真宗时,才采用了糊名制度。
当时很多人对糊名持反对态度,如范仲淹、苏颂等,都曾提到糊名过于冒险:平时声名狼藉,考试成绩上佳,你录取他不录取他?
随着时间的推移,证明糊名是最合理最公允最无话可说的一种手段。苏轼参加礼部会试那年,主考官是欧阳修。
当时欧阳修最看好的是曾巩,拿到苏轼考卷一看,眉飞色舞,认定必是曾巩的答卷,定为状头。等到拆开糊名一看,原来是苏轼。不论欧阳修是出于公还是出于私,总之他当主考时,想给得意门生打高分儿也很难做到了。
其二是考试时间的最终确立。唐朝每年一考,国家动用的财力、物力、人力可想而知。宋朝自英宗时期的治平二年1065,定为三年一大比。这个时间直到宣统间最后一次科举,没有任何改变。中提到的“大比之年”,就是指这一年有礼部会试,要出状元了。
其三是文风的转变。嘉佑二年,欧阳修知贡举。他一向厌恶无病呻吟的程式化文章,当他取得了绝对话语权时,将延续了百年的程文考卷全部黜落,所取文章,都是言之有物论之成理的“古文”,所以苏轼、苏辙就占了大便宜,因为这两兄弟最善于议论古今成败之理。人称欧阳修是宋朝古文运动的“旗手”,就是从这时确立的。
其四是考试内容和科目的转变。宋朝前期的拿手绝活儿还是诗、赋、论,前两项更是绝活儿中的绝活儿,那是要按照韵书去写的,一旦出韵,再好的文章也是零分。考试内容的改变是王安石变法的后果之一。他给神宗上书说:“古之取士俱本于学,请兴建学校以复古。其明经、诸科欲行废黜,取明经人数增进士额。”意思是不要设那么多科,什么明经、明法,统统取消,只留进士一科。还有,今后的考试只考经义,不必再考诗、赋。理由是:一个人从小写诗作赋,熟知音韵,对圣人之言却知之甚少,一旦当了官儿,怎么可能懂得治国理民?由此开始,后世科举不再考诗、赋而专考经义。
读古书时,经常能见到“进士甲科”、“进士乙科”之类的词语,总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唐朝的科举,最初并没有甲、乙科的区别,从高祖李渊到唐明皇前期,所有进士都称为“乙科”。唐明皇为彰显文德,下了道诏旨说:“近世没有甲科,从朕开始,就要打开甲科大门,让最优秀的人才成为天下人的表率。”终唐一代,“甲科”成为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
宋朝发生了很大变化,前期的进士考试,甲科、乙科还都是指进士而言,且甲科一定是优于乙科的。如名臣张咏,本传就明确记载他是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乙科”。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大文豪苏轼中的都是乙科。直到北宋后期,甲、乙科还都是进士分档的概念,即甲科为一档,乙科为二档,甚至出现了第三档。
到了南宋,明确规定进士考试共分五甲。如理宗宝佑四年1256,文天祥榜共录取了六百零一人,其中一甲二十一人,二甲四十人,谢枋得为二甲第一,其余为三甲、四甲、五甲。宋史谢枋得传则说他宝佑中参加进士考试,“意擢高第矣,及奏名,中乙科。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意思是谢氏本想登一甲高第,结果仅仅“中乙科”,内心不服,干脆不要了。这两个材料相互对照可以看出,南宋的“二甲”和“乙科”是等同的概念,所以说南宋以后已经没有官方的“乙科”,只是民间还把二档进士叫做“乙科”而已。
到了明、清,又出现甲、乙科之称,就比较容易区别了:凡经过殿试的正规进士都叫甲科,未经殿试的举人都叫乙科。
第十三章 梅家学馆()
“有胆你就来”梅笑寒发出了呐喊。
这是何等的求贤若渴。
只要你有胆来,只管开价,不论门庭不论出身。
其实要说这年月,倒也不错,不论是商人还是读书人都赶上了一个好皇帝。
这便是北宋的第四任皇帝,宋仁宗赵祯,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虽然童年生活在李宸妃的阴影之下,但是长大之后的宋仁宗赵祯却是一个三观端正的好少年,不然仁宗一朝也不会出现那么的人才。
赵祯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史家将其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他善书法,尤擅飞白书。有御制集一百卷。全宋诗录有其诗。
谏臣包拯屡屡犯颜直谏,甚至唾沫都飞溅到赵祯脸上。但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未予以怪罪。有一次,包拯反对任命仁宗宠妃张氏即温成皇后的伯父张尧佐为三司使,赵祯便改命张尧佐为节度使,包拯愈加激烈地反对,带领七名言官与赵祯理论。赵祯生气地说“你们是想说张尧佐的事吗节度使是个粗官,为什么还要争”言官唐介不客气回答道“节度使,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都曾经做过,恐怕不是粗官。”赵祯最终采纳了言官的建议。他回到后宫后,对张氏说“你只知道要宣徽使,你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
赵祯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在封建时代,算是很难得的。因此,他被历史学家称誉为“守成贤主”。
赵祯一朝还出现了“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
赵祯不安于守成的现状,针对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以及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三冗”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也有志开展革新。他多次以“天下事责大臣”,意图有所作为。
庆历三年1043年,赵祯授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四谏”,锐意进取。九月,在赵祯的责令下,范仲淹、富弼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的十项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赵祯大都予以采纳,并渐次颁布实施,颁发全国。
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亲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这次改革虽然失败,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投石问路的先导作用。
一个国家的领导者有帝王,辅导者有宰相,一个公司的领导者有董事长,有经理总经理。
而梅家的主心骨就是梅笑寒,二狗子并无什么学识,要他卖点东西还行,若是主持一家大局,恐怕就难以担当起来。
想到这些,梅笑寒有一头栽进了仓库里,想要从里面找出一些类似于管理之类的书籍出来。
管理永远是没有错的,合理的管理可以让一个团队有凝聚力。可是现在问题是,一个人才也没有招揽到。招揽人才成了一个大问题。
梅笑寒恨不能从仓库里面拉出几个人才来,只要他们愿意来,花多少钱都愿意。
可恨可气的是这个仓库只有数不清的货物,并不是一个可以任意通往不同世界的路口。
各种书籍倒是有,数也数不清的堆满了。中文的、英文的、法文的、俄文的
“公司管理”
“御人之道”
“如何管理一家公司”
看着这些书,梅笑寒有些发愁,道“怎么不给我整一本怎么当上皇帝呢”
这个念头刚从心头里萌起,梅笑寒便马上开始摇起头来。
“不妥”
“这可是作死的行为”
转念一想,穿越本就已经是作死的行为了,又何必纠结是否是作死。何况当朝皇上又是难得的明君,作死作乱简直不划算
枪炮倒是有两个集装箱,只是这样的玩意拿出来用,那简直就等于是大屠杀了。就算是要搞大事,现在也未必时机成熟。
“要不再穿越一次”
一个邪恶的念头在梅笑寒的脑子里萌发,若是能穿越到乱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搞起武装来,只要自己的武器足够的先进,不至于被人轻松就剿灭。
当然葫芦是不会答应他这个荒唐的要求的,不仅不会答应,可能会把这个仓库也给关闭了。
穿越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不但不好玩,反而有可能有危险。穿越之后身份问题、时代、都不是自己所能选择的。
并且穿越之后,这个仓库还在不在,都还是一个不可预知的问题。
“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个时代并不适用,这个时代少不了人才。
“可是到哪里去找人才呢”
古人喜欢结交朋友,并且加以款待,给予丰厚的待遇,梅笑寒想要效仿。
若是直接提钱,有伤风雅,便决定创办“梅家学馆”,以文会友。并给予银两补助。
本来出售火柴的梅笑寒便已经在整个饶州城颇有名气,现如今提出“梅家学馆”,自然吸粉不少。
为了储备人才,梅笑寒也算是豁出去了。于是乎,科举不中者,识途不顺者,纷纷上门以求得一个职位。
“梅家学馆”于庆历三年正式开办。一时间,梅府门口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来来往往学客、读书人、以及诗人、侠客纷沓而来。
只要所提之理论被梅笑寒认可,便可得到五两银子的赏银。
于是乎,连乞丐也来凑热闹了。
第十五章 小夏()
如果人的一生都是一个梦,那所有的一切都是假的。
至于这个梦是否是完整的,又或者说它开始于什么时候,又结束于什么时候,这一切都是无解的。
当一个人两手空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这个时候他是一无所有的,包括他的生命似乎都是被某种神奇的力量所赋予的。
许多人习以为常的认为,许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得到的东西不愿失去,未得到的东西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得到。
然而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理所当然的!
若非要说出一件例外的事情,那便是大家都认为“时间是不可逆的!”世界上所有的生灵,都对时间这种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神奇物质充满了敬畏,大家都理所当然的认为“时间是不可逆的!”
所有的故事的开端都少不了时间,于是乎时间成为了所有的故事的主角。
宇宙有多大,他,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对于不知道的事情,便可以理解为不存在。
因为不知道,所以不存在。
21世纪初,江南某个小县城的一个小村子里,一个少年躺在一块绿草如茵的土地上。
对,就这样躺着不需要任何的理由,对于阴谋论来说,他一定有什么目地,其实不然。
他的眼睛所看到的,就是这个世界所拥有的一切,世界只有这么大。
他,长到12岁,没有离开这个村子。也没有人带他离开过这里,他的爸爸是这个村子里的农民,他的爷爷是这个村子里的农民,他的太爷爷也是这个村子里的农民。
终于有一天,他有机会走的更远一点,大概五六公里,当然在他的脑子里并没有公里的概念,即使在数学课堂上老师教过,一公里等于1000米,但是五六公里对他来说还是太远太远。
五六公里他想象不出来,更没有尝试过要走这么远。
有一天,他想要知道远方有什么,于是乎便尝试着往远方走了一段路,这一走便走了五六个小时,他看到了更加繁华的世界。
他第一次见到了价格超过了两毛钱的肉包,还有更大条的油条,他从来没有想过,居然有人可以把生活过得这样奢侈。
在他生活的那个村子里,每个礼拜的礼拜三的下午,才会有一个戴着毡帽的生意人,胳膊里挽着一个竹篮,沿街叫卖着菜包和肉包,只有那个时候他才会买上一毛钱或两毛钱的包子。
站在翻滚着浓烟的油锅旁边,他,舔了下小舌头,眼睛瞄着油锅里的油条,口水流了下来!
“小心烫着,孩子,一边呆着去!”
“看看能咋地?”
“我只是怕你烫着!”
“看看都不行吗?”
“乖,一边呆着,炸油条有啥好看的!”
“我乐意!”
他的手插在口袋里,腿不停地抖着,看着一根根金灿灿,黄澄澄的油条从油锅里面打捞上来,他的心里居然有一些酸楚。
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根油条,这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两毛钱一根?你买不买?”
“不买不买!”
“只是看看!”
他的脸上泛着红光,小嘴唇微微上翘,脸蛋红扑扑,眨了一下眼睛,似乎看到了许多小星星。
大叔除了炸油条还炸油饼,炸好了放在铁架子上,等待着顾客来买。就算没有顾客来买,大叔也丝毫的不着急,不忙不慌的按着自己的节奏在油锅里调教那些油饼或油条。
“春风不解风情!”
一阵风吹来,再也没有那样奇妙的风,油的香味被风吹起,飘荡在这条街道上。
他,有些迷茫的望着这条街道。在他12年的生命中,所见过的最繁华的世界。
这辈子能够吃上油条,油饼,包子,恐怕已经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情了。
“孩子?”
大叔突然叫了一句。
“我有名字!”
他露出了两颗虎牙笑了笑,在他的旁边站着一个小姑娘,比他矮半个头,看着他没有说话,估计是大叔的女儿。
大叔递给他半截油条。
“吃吧!干净的!”
“对了,你叫什么名字?”
“小夏!”
“不过这是我的小名!”
“挺像女孩子的名字!”
“才不是,我是男孩!”
“小夏是我的小名,我的大名叫夏小夏!”
微风徐徐,夏小夏扬起脸,似乎是45度角,或许更多一点,但这并不重要。
“你家在哪里?”
“小叶村!”夏小夏回答。
“哦!听说那地方种了不少桃树?可是真的?”
大叔的表情变得夸张起来,停下了手中的工作。
“你是走过来的?”
夏小夏看了看站在旁边流着鼻涕的小女孩,往旁边挪了两步。
“嗯~”
“是走过来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