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当奶爸-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志明闻言一愣,他虽然不知道花生和土豆是如何长出来的,但是一亩地的产出,似乎太少了吧,即便是逸仙楼这种生意不怎么样的酒楼,这点量也是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的。
狄阳看出了周掌柜的顾虑,说道:“不是在下有意捂着不肯多给,实在这等食材,是刚刚从海外引进,在下偶然得之,眼下根本没有存余。这两亩地,其中一亩肯定是要留着继续培育种植的。”
“所以只有另一亩的能供应给逸仙楼,不过周掌柜的也不要小看,以这土豆为例,一亩地保守估算,也是至少能收获三千斤以上的”
“啪嗒”一只酒杯跌落在地,一向云淡风轻的夏老,猛然站了起来,打翻了的豆腐羹洒的袍子上到处都是,他却浑若未觉,只是牢牢的拽着狄阳的衣袖,用一种无比郑重的语气,问道:“此言当真?”
第22章 白拿是万万不行的()
狄阳有些不太明白为何夏老会如此激动,连带着周志明也有些紧张,难不成夏老家里也是开酒楼的,也想购入这批食材?
只是朝着夏老望去时,狄阳看见那张苍老的脸庞上,焦虑中带着一些小心翼翼,他在害怕,害怕自己又是在开玩笑,害怕这一切都不是真的。
虽然想不通,但狄阳还是如实道:“不错,按照经验,亩产三千斤应当是不成问题的。”
实际上狄阳还是说少了,他带来的土豆是后世从荷兰引进的优良品种,在后世的实际种植中,平均亩产能达到六千斤以上,高的甚至可以超过一万斤。
而即便以保守的亩产三千斤算,那么一亩地就可以产出25石土豆,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此时上好的熟田,一亩地也只能产两石粮食。
而这种熟田也是极少数的,大部分土地产出都在一石左右。
而狄阳说的这种土地,亩产居然是普通稻米的十倍、二十倍,也无怪乎夏老会如此激动。
听到狄阳再度确认,夏老说话的声音都有些打颤:“老夫记得那日在逸仙楼,公子曾经说过,一个二两重的土豆,寻常成年汉子,两三个便能吃饱,是也不是?”
“确实是这样,土豆完全可以当做主粮,而且比米、面更容易吃饱。”
这个倒不是狄阳胡说,而是在以前,粮食紧缺的时候,从欧洲到中国,大部分家庭的主要口粮就是土豆,而且也是许多军队的军粮。
相比于制作繁琐的米饭和面食,土豆高产、好种、制作极其简单,营养价值均衡,而且更容产生饱腹感。
即便是在狄阳穿越前,已经实现了基本工业化的祖国,也同样在大力推进土豆主粮化。
“如果你说的不错,那么一亩地可以产出三千斤土豆,单个土豆二两上下,那么”夏老深吸了几口气,努力的平复着自己的情绪,说道:“那么,仅仅以区区一亩之地,所产之物,便能满足上万人一日之需,是也不是?”
“唔,理论上是这样的,不过在下没有具体实验过。”狄阳摸了摸鼻头说道。
这老头今天是咋的了,难不成他家是在军营里开食堂的么?大明的军队食堂是可以外包的吗,这倒是是个好生意。
夏老低着头良久不语,不知道是在盘算什么,过了好一会,忽然笑了起来,起初只是微笑,接着便笑出声来,到后来笑声越来越大,难以抑制,索性仰起头哈哈笑。
笑声响彻整个小院,把正在厨房烧水的孙大娘吓了一跳,小声嘟囔道:“兀那老头,怕不是失了智,好端端的笑个什么?!”
老头仰天长笑,显然是喜悦到了极点,只是笑着笑着眼泪就掉下来了,老泪纵横,足足过了一刻钟,才稍稍平复下来,接着松开一直拽着狄阳衣袖的手,退后两步,整了整衣襟,居然俯下身来深深的作揖。
狄阳哪里会让夏老行此大礼,连忙上前扶住:“夏老,你这是为何?”
夏老叹道:“老夫若是早些遇见公子,也不至于有今日。”
“在下不明白。”
狄阳扶着夏老重新做到座位上,替他斟满了酒,闻言有些不解。
夏老举起杯来,说道:“那日在逸仙楼,公子说自己曾经也是行伍之人,那公子应当知道五年前,陛下御驾亲征,北伐大漠之事吧。”
五年前,自己刚刚顶替战死的父亲,进入军中,跟随着永乐大帝北征蒙古
那是自己人生的起点,在那场大战中,自己崭露头角,因为英勇善战获得陛下赏识,年纪轻轻的就被封为了千户官。接着凯旋之后,又被选为皇室第一淑丽的绍兴郡主的仪宾,那时的自己,春风得意,风华正茂。
“五年前那场大战,在下也曾在军中。”
“哦?”夏老有些意外,不过看狄阳现在这个样子,估计也就是个普通的士卒而已,并没有多想,接着问道:“那公子可知道,那时为了保证大军北征,调动了多少民丁,多少粮食?”
狄阳遥遥头,这个他确实不知道。
“从准备出征前的半年前起,大半个天下就忙碌了起来,一共调动了南直隶、北直隶、山西、河南、山东、滁州、和州、徐州等地,一共二十三万民夫。”
这些都是当年朝廷为了征粮,以圣旨的名义昭告天下的,夏老此时说来,并不算是泄密。
“这二十三万民夫,总共运着三十多万石粮食,在凛凛寒冬,抛妻弃子,靠着肩挑背扛,远赴几千里之外”
“这一路上,冻死、饿死、累死、生病而死的民夫不知凡几,这些人无不是成年的丁口,无不是家中的顶梁柱,也许家中还有白发老母,嗷嗷待哺的小儿,便这样死在了运粮的路上。”
说道这里,夏老眼圈有些泛红:“即便付出这样大的代价,这些粮食还没到达大营,便已经消耗掉了一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狄阳默默的听着,在他的印象里,五年前的那场战役留下的,是旌旗飞扬,大军雄壮,在漠北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在斡难河畔杀的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和太师阿鲁台丢盔弃甲。
在他的印象里,五年前的画面是辉煌的,明亮的,令人热血沸腾的,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了这等辉煌,大明无数的民夫们,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公子曾说,这个土豆乃是耐旱高产之物,如今产量如此惊人,又可以当做主粮,若是能为大军所用,这天下民夫,不知少却多少苦楚。”
夏老说着望向一旁的周志明,说道:“周掌柜,老夫原先没有料到这土豆如此高产。如今陛下将要再度兴兵北伐,下诏各地筹措粮草,这三千斤产粮,老夫怕是要横刀夺爱了”
周志明心里咯噔一下,本来他就越听越不对劲,好端端的怎么扯到了北征的事情,现在见夏老这么说,果然是惦记上了。
但是他老人家搬出这么大的名头,不是他一个小小的酒楼掌柜能抗衡的,当下苦笑着,不知如何应对。
“等等。”狄阳挠了挠头,他现在已经隐约的猜到了,夏老应当是朝廷的某个官员,土豆献给朝廷自然是可以的,但是听夏老的话,似乎好像要直接征用。
这可怎么行,咱们熟归熟,但白拿是万万不行的。
第23章 太子殿下()
金陵城的东面,有一座形制规格上,与北京紫禁城完全一样的皇宫,这座宫殿在大明朝尚未建立之时就开始修建,传到今日一共住过了三位皇帝。
这里曾是大明帝国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但是在两年前,这座恢弘宫殿的主人,永乐大帝离开了江南繁盛之地,正式迁都北京,这里便渐渐的冷落下来。
皇宫前面的文华殿,是太子监国处理政务的地方,在永乐大帝几次北征蒙古的日子,太子殿下便是在这里处理天下政务。与父皇杀伐果断,略显暴虐不同,太子行事的风格是中正仁和的,为此深受天下臣民爱戴。
与整座皇宫一样,文华殿也已经冷落了好久。
只是今天,尘封两年的大门再度被打开,寂静的文华殿又一次热闹了起来。
一个看起来三岁多的小男孩,蹦蹦跳跳的从门外跑进来。小男孩穿着一身锦袍,腰间系着一枚小小的玉佩,跑起来会发出叮铃、叮铃的声音。
小男孩的小脸看起来红扑扑的,帅气而又可爱,眉目间继承了家族世代习武的英气。
“外祖,外祖,牛牛好想你啊。”牛牛一头扑到了在大殿中间的坐着的太子怀里。
太子殿下两年前离京的时候,小牛牛还不会走呢,对这个大胖子其实记忆都挺模糊的。只不过来的时候,娘亲说这是他的爹爹,小家伙一下子就对他有了天然的亲切感。
在牛牛的小脑袋里,认为只要是做了爹爹的,就一定是很厉害,很好的人,就像自己的爹爹一样。
太子面露慈爱之笑,抱起牛牛,放在自己的腿上坐好,仔细的端详着:“嗯,让外祖看看,两年不见,已经长得这么高了唔,好像是比以前壮多了。”
“是啊,是啊,牛牛比以前厉害好多呢,外祖你看。”牛牛这个年纪正是丝毫闲不下来的,刚刚坐到外祖的怀里,就跳下来,跑到外祖的座椅前面。
牛牛蹲了一个马步,攥紧了小拳头,呼哈、呼哈的打起拳来:“外祖你看,牛牛都会打拳了呢。”
太子手捋着胡须,笑眯眯的看着,小家伙打得有模有样,让他很是欣慰:“唔,牛牛这两年好像长了好多本领。”
牛牛打完了一套拳,重新站起来,扑到太子怀里,外祖大人的这一身肥肉,好像还很舒服呢。
“是啊,都是爹爹教我的呢。”
太子低下头,怜爱的看着牛牛,自己的这个外孙,像极了他的爹爹。
想起了只当了几十天郡主仪宾的狄阳,太子重重的叹了一口气,狄阳虽然是因为自己才被贬为庶人的,但是眼下自己还无法替他做任何事情,只有留到以后再慢慢补偿了。
嘉兴郡主朱思怡,穿着一身素色的长裙,裙幅上疏密有致的绣着几支同样是素色的木槿花,配上高挑清丽的身材,远远望去飘飘如仙子一般。
感觉到了殿内气氛的变化,郡主连忙上前抱起牛牛,柔声哄道:“牛牛,你去后面玩一会,娘亲有事情要和外祖谈。”
“可是外祖为什么一提到外祖就会叹气啊”牛牛好难过啊:“外祖是不是不喜欢爹爹啊。”
“不是的,外祖是想到了别的事情了。你的舒克和贝塔呢?”
“在吴姆妈手里。”
“那你去和他们玩一会好不好?”
“好吧。”牛牛一边往外走着,一边还不忘回头叮嘱道:“那你们不可以说爹爹坏话哦。”
郡主哭笑不得道:“好啦,娘亲知道了,不会说爹爹坏话的。”
牛牛得到了娘亲的保证,一下子开心的笑了起来,露出两排白白的小米牙:“娘亲很乖哦。”
这臭小子,跟个小大人一样,怎么能说娘亲很乖呢。还有,不过是去了他爹爹那里半个月,怎么会感情这么好,都没见他这么护着我过。
提起了牛牛爹,朱思怡的脑海里又不受控制显现出一张,虽然已经时隔很久,却依然清晰的面容,让她心神一荡。
轻轻吸了一口气,甩掉了脑海中的那些想法,她这次来,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爹爹几个月前,又惹得皇帝爷爷不愉快了。
起因是今年年初的时候,皇帝准备再度亲征蒙古,不过这个念头刚提出来,就遭到了满朝文武的反对。
因为这短短几年来,皇帝陛下已经多次御驾亲征,为了保证陛下的绝对安全,每次出征至少带上十余万大军随行。
这些大军每日人吃马嚼,花费十分巨大,光是为了给大军运粮,每次就要征调几十万百姓,消耗十余个省份的存粮。
这样大规模的出征,一次两次以大明如今的情况,还是完全可以应付的。
但是陛下似乎对带兵打仗十分的上瘾,近年来来,隔三差五的就要御驾亲征一回,哪怕根本不需要那么大动静,他老人家也要亲自上阵。
这就让大明朝的文武百官十分的受不了,累死累活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家底,几乎被陛下几次出征完全掏空了。
就拿这次来说,朝廷已经很难担负起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所以上书劝陛下三思的折子一本接着一本,如同雪片一般。
其中以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反对最为激烈,而这三人又被朝野视为太子党的骨干。
这让永乐皇帝大为光火,一怒之下将这三位全部就地免职,责问背后有没有人指使。
吓得兵部尚书方宾,回到家就上吊自杀了。
太子本人一向当小媳妇当惯了,知道自己在父皇眼里横竖都看不顺眼,这次根本就没有表态
但是在永乐皇帝眼里,你身为太子,对于这样的国家大事,不明确表态支持,那必然就是不支持。
这让皇帝陛下十分不满,老子在茫茫大漠之中累死累活的杀敌,不就是为了让后世子孙位子坐的更安稳些吗,你居然敢不支持,那就给我滚到江南去筹粮,什么时候筹好了什么时候再回来。
朝堂上的这些事,换了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辞,以诏令的形势昭告天下。
朱思怡自然也是知道的,作为郡主她是无论如何不能干政的,只是这次来,是想把郡主府在城郊的田庄的收成,都拿出来充作军粮,虽然只是杯水车薪,但好歹也算是自己的一份心意。
第24章 一个大胆的想法()
“报”外面守门的小太监扯着嗓子喊道:“夏元吉大人的求见。”
“夏大人来了?”太子喜道:“快快请进来。”
殿外,一位年届花甲的老者,风尘仆仆的赶了进来,这位老者穿着身粗布衣,裤脚上满是泥渍,手里挎着一个藤条编织的菜篮子,上头用一块蓝布盖住,不知道里头是什么。
看起来如同一位乡间老农一般,与这金碧堂皇的宫殿格格不入。
脚上穿着的是一双半旧不新的布鞋,不知道是不是刚从地里上来,每走一步就会在大殿的地砖上留下一个脚印。
这位老者却丝毫顾不上这些,满脸激动的神情,快步走上前来,放下菜篮子,行礼如仪:“老臣夏元吉,拜见太子殿下。”
太子连忙从御座上下来,扶住老者:“夏大人远来辛苦了,不必行此大礼。”
这位老者正是被罢官不久的,前任户部尚书夏元吉,他先期抵达金陵,为太子殿下筹划征粮之事。
见到太子来扶,夏元吉躬着身子后退了两步:“殿下,老臣满身的泥土,恐怕沾污了殿下的”
“诶,无妨。”太子宽厚一笑:“夏大人定是为了筹措粮草之事,在乡间巡察,大人年逾花甲,还不辞辛苦,为了国家社稷而奔劳,孤身为太子,岂会为了这些许尘土,而疏远忠臣。”
太子说着,竟然亲自搀扶起夏元吉,对着左右吩咐道:“搬一只锦敦来,给夏大人赐座。”
一个小小的举动,让白发苍苍,宦海沉浮多年的夏元吉,有些哽咽:“殿下,老臣老臣”
太子笑道:“老大人请坐下,与孤慢慢说。”
夏元吉平复了心情,这才看见太子御座旁边,还立着一位妙龄女子,好像是太子殿下的长女,绍兴郡主。
这位名动金陵的郡主,当年大婚之时自己恰好在北京,听说是下嫁给了一位千户官,然后没多久那位仪宾就被贬为了庶人。
这位郡主说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