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不是还有媒体呢吗?

    袁世凯既然非要让一部分人先骂起来,那大家一起来骂他好了

    大公报接到这封书信,大喜,立即全文刊载,这封书信的部分章节如下:

    兄弟不同德,自古有之。吾家数代忠良,数世清德,至兄则大失德矣。二十年来,兄所为之事,均与母命相背,朝中劾兄之折盈尺,皆痛言兄过。

    兄抚心自问,上何以对国家?下何以对先人?兄能忠君孝亲,则为吾兄;不尔,则非吾兄也。

    弟避兄归里于兹十载矣,前十年或通信,后十年片纸皆绝。今关乎国家之政,先祖之祀,不能不以大义相责也。

    兄显达后,一人烹鼎,数人啜汁,然弟独处僻壤,始终不敢问津。兄为总督,弟为匹夫,兄固不加爱,弟亦不敢妄邀。挑灯织履,次晨市之,虽然清苦,犹荣于依托老哥为人指责曰:此某弟也,某爪牙也。

    弟视大义如山岳,富贵如浮云,惟谨守父母遗训,甘老林下。辛丑春,弟曾上书于河南巡抚景公,祈转禀荣相,以朝中无能制兄之人,恐将来尾大莫掉,莫若解其兵柄,调京供职。正所以保存功臣之后也。其言昭昭如在目前,今日之后,但愿彼苍有灵,先祖有功,兄能痛改前非,忠贞报国,则先祖幸甚,阖族幸甚,临笺挥泪,书不尽言。

    这封信,真可谓声声血,字字泪,便是铁石人,也唤得回转。

    只是不知对袁世凯那厮是否管用。

    (5)阴谋暴露大升官

    慈禧太后身边,弹劾袁世凯的奏章堆如小山。

    此前许多弹劾,多是出于大臣们的爱国之心,捕风捉影,道听途说而论。

    现在却皆然不同了。

第22章 日本的黑社会(2)() 
袁世凯的亲弟弟已经出面揭发举报了,其犯上作乱的狼子野心,已经是路人皆知,再经媒体这么一报道,如果朝廷不立即采取行动的话,往最轻最轻里说,那也是对人民群众忠君爱国热情的一次打击

    群臣汹汹,大为物议,袁大头屁股朝天蹶着,脑袋瓜子贴地趴着,听着同事们对他们的工作评价和总结。

    意见很快形成了一致。

    鉴于袁世凯所犯的严重政治错误,大臣们拟定出三条处理意见。

    意见一:现在就杀头,赶早不赶晚,现在直接将袁大头推出午门问斩,也省了再耗费高昂的行政司法成本,多事之秋,能节约点就节约点吧

    意见二:先下狱,袁世凯这厮已经成为了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反面典型,就这样杀了他,太可惜了,要先在全国展开揭批袁世凯国贼罪行的大批判,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个国贼的真面目,有利于团结大多数人,孤立极少数不法犯乱者

    意见三:削官去职,也就是开除公职,朝廷也不是一点道理也不讲的,惩前毙后,治病救人,之所以要严肃处理袁世凯,目的无非挽救落水同志

    三条意见,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作用,究竟哪条更合适呢?

    这就要看慈禧太后的决定了。

    慈禧太后脸色冷肃,那双冰冷的眼睛残酷而狠辣,死死的盯在袁世凯身上。

    传旨!

    慈禧太后吩咐道:

    外务部尚书著袁世凯补授,钦此。

    群臣大放悲声。

    这他妈的,还讲不讲道理了?袁世凯这个家伙的罪恶与阴谋暴露一点,他就升一次官,小暴露小升官,大暴露大升官,莫非慈禧太后的脑袋里,被袁世凯这个家伙灌进了屎去吗?

    群臣不忿,冒死再奏。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袁贼趋避之。

    拼了!

    见群臣反对意见过于强烈,慈禧太后眼皮眨了又眨,只好做出让步:

    传旨:

    大学士张之洞,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均著补授军机大臣。钦此。

    群臣立即闭上嘴。

    不再说话了,不能再提反对意见了。首次反对,把袁世凯弄成了外务部尚书,二次反对,把这个家伙弄进了军机处,再反对下去,闹个不好,说不定慈禧太后一急眼,干脆把袁世凯立为皇帝,那却如何是好?

    看这老太太瞧袁世凯那眼神,说不定她真的打算这么干

    没人弄得清慈禧太后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其实这药再也简单不过的了,杀了袁世凯,你能找出一个有本事给这大清国立宪的人吗?

    找不到,就得用袁世凯这个混蛋!

    慈禧太后是真的没有办法啊。

    难道就没有人能够制服袁世凯这厮了吗?

    有!

    他来了!

    远自东洋,意气风发,挟日本列岛之海风,欲制袁贼于必死之地。

    张一鹏!

    (6)小人物搞掉大知府

    话说那张一鹏,生得五官清秀,模样周正,更有那一双眼睛,清澈纯净,不染尘埃,泉水一般一望到底,让人看了顿生自惭形秽之心,端的是一个优秀的大好青年。

    眼见得时下里出国热,有出息的年轻人都公派出国,去东洋去西洋,学上个一年半载,再回来身价就非同一般,各地督抚只要见到留学生,就爱才如命的招揽过去,张一鹏也考虑是不是出国。

    于是他就去找知府李丙吉借钱,李丙吉对少年张一鹏的志向表示了嘉许,并赠送三十元钱——与湖北立宪派头子汤化龙支援革命党人的二十元钱相比,李丙吉这应该算是大手笔了。

    可是三十元钱哪够出国?

    张一鹏心中大为恚怒,就拿这三十元当路费,去直隶总督衙门找自己的哥哥张一鏖,这张一鏖却是有点来头,他和阮忠枢同为袁世凯的左右手,实际上是左右二秘书。那阮忠枢便是爱上名妓赵熙官,后由袁世凯替她赎身撮合的,而这张一鏖,同样也是受过袁世凯恩惠之人。

    张一鏖给弟弟张一鹏弄了一个公费名额,张一鹏就意气风发的踏上了求学强国之路,到了日本,甫一下船,恰见宫崎寅藏亲自撰稿的大革命家孙逸仙正在学生之中广泛流传,学生们吃饭睡觉,讨论的都是这件事。见此情形,张一鹏心念一动,也模仿着写了篇大革命家李丙吉,然后自己花钱印刷,也四处散发起来。

    未几,学生们仰慕的革命领袖,除了孙逸仙之外,又多了一个李丙吉。

    遂有正在国内活动的党人纷纷登门,有的要求李丙吉提供武器,有的要求李丙吉赞助经费,还有的建议李丙吉出任人体炸弹一职,要求他借金殿叩拜慈禧太后的时候,身上绑上炸弹,来个鱼死网破玉石俱焚

    李丙吉惊诧莫名,不晓得自己好端端的在家里呆着,怎么就被革命党引为同类了。直到有一个日本留学生归国,回来后说起那张报纸,李丙吉这才恍然大悟:

    有人暗算他!

    可是这人却是谁呢?

    就是打死李丙吉,他也不知道这是清纯少年张一鹏玩的花样。

    事情麻烦了,李丙吉急急上书朝廷,解释这件事情,他的奏章到了北洋大臣袁世凯外,正好被张一鹏的哥哥张一鏖见到,顺手拿到洗手间揩腚用了。

    此后李丙吉几次上书解释,全都被张一鏖擦了屁股。

    事实上,朝廷压根顾不上管这闲事,要知道,在清室权贵眼中看来,革命党无非不过是无官无职的立宪派,立宪派无非不过是有官有职的革命党,都是打着强大国家的旗号,无非不过是想要瓜分人家爱新觉罗家族的产业罢了,这事慈禧太后心里最清楚,所以她才无奈立宪。

    瓜分就瓜分吧,只要给爱新觉罗家里留点糊口就行。

    这就是慈禧太后的底线。

    这种心态下,慈禧太后哪有心思找大革命家李丙吉的麻烦?

    可是李丙吉却不这样想,虽说大家都喊着立宪,但如果慈禧太后一咬牙,非要杀李丙吉不可,那些立宪派也会照样遵命的。所以李丙吉眼下最聪明之举,莫过于逃之夭夭。

    李丙吉逃到了东北,被盛京将军赵尔巽收留。

    逃是逃了,但到底是谁陷害他呢?这事李丙吉却是心里糊涂得很。

    他左思右想,越琢磨这事越象是袁世凯干出来的,虽说他跟袁世凯无怨无仇,但那袁世凯狼子野心,天下皆知,如此狠毒之人,若说他不陷害善良的李丙吉,那简直是毫无道理的事情。

    所以,此事定然是袁世凯所为!

    听李丙吉哭诉了他惨遭北洋袁世凯陷害的经过,赵尔巽怒发冲冠,从此拒绝新政。庆王爷老庆惊问何故,赵尔巽掷地有声的回答:

    我虽不善办新政,幸东三省尚不似北洋之暗无天日。

    (7)袁世凯惨遭玩弄

    轻松搞掉知府李丙吉,张一鹏心情愉快,就响应朝廷号招,回国效力。

    他先去找自己的哥哥张一鏖,看能不能在袁世凯身边弄个职务,张一鏖劝他道:袁公爱才,你须得写一条陈,言及强国之策,待我与你转至袁公。

    张一鹏大喜,就租了间公寓,关起门来开始写,此人既然能够轻易扳倒一个知府,而且叫对方死得不明不白,那是因为他确实有才,非平庸之辈。须臾之间,条陈已经一挥而就,拿了去交给哥哥张一鏖。

    张一鏖见了条陈大喜,就让弟弟在公寓里等待消息。

    然后张一鏖拿着弟弟的条陈,回到书房,从上面抄了几条,拿去找袁世凯,恭恭敬敬的将条陈呈上。

    袁世凯打开一看,大喜:不错,我就知道你有想法好好干,我亏待不了你

    然后袁世凯匆匆去找庆王爷老庆,把张一鏖的条陈拿出来,给老庆看,老庆看了大喜:老袁,你真了不起,咱大清国,可就指望着你了快点去见太后。

    没过几天,张一鏖又从弟弟的条陈上抄了几条,拿去给袁世凯,袁世凯见了大喜,又跑去找老庆,老庆再带他去见慈禧太后。

    如此这般折腾了几圈,袁世凯就上奏,张一鏖此人精熟新政,臣此前所议,均系此人所奏,请朝廷予以重用。

    慈禧太后听了大喜,有这样的人才,那可别耽误了,马上放出去磨练磨练

    张一鏖遂补天津同知。

    永远也不埋没下属的功绩,这一手是袁世凯从李鸿章那里学来的。

    袁世凯很快就会知道,正是这一手宽待部属,才救了他一条老命。

    临上任前,张一鏖叫来弟弟张一鹏,叹息道:兄弟,咱们运气不好,人家不爱用咱们,哪也没办法,这不还有哥哥我在这呢吗,你放心,哥哥我每月给你一千元生活费,哥哥这里若是有事,你可千万要过来

    那张一鹏鬼精鬼精的,如何不知道他哥哥在玩他?也不说破,恭恭敬敬的答道:弟弟以后全仰仗哥哥了。

    就这样,以后袁世凯遇事,马上就会找得力助手张一鏖起草初稿,而张一鏖呢,他则是省心的很,只需要一个电话,把弟弟张一鹏叫来,工作全部交给张一鹏来完成如此风平浪静的过了段时间,三个人配合得非常默契。

    临到五大臣出洋的前夕,朝廷又为立宪的事情吵了起来,吵架的一方是老臣鹿传霖,另一方是鹿传霖的小舅子张文襄。

    鹿传霖认为:立宪预备期,需要七年的时间。

    小舅子张文襄认为:七年是不够的,立宪预备期,至少要十年。

    于是姐夫与小舅子拍案对骂。

    张文襄大骂鹿传霖:蠢鹿无知觉,不足以语人事。

    鹿传霖回骂张文襄:獐吃人,真可杀耳!

    骂完了,恭请慈禧太后圣栽,慈禧太后也圣栽不了,于是两人就吵着回了家,当着家人的面继续破口大骂,骂着骂着,鹿传霖的老婆、张文襄的姐姐不乐意了。

    她说:你们这俩混蛋,就这么骂来骂去,那我不成了鹿的老婆,獐的姐姐了吗?咱家里全都成是野兽了。

    鹿传霖和张文襄这才醒过神来,就去找袁世凯,问袁世凯立宪期到底是七年对,还是十年对。

    袁世凯说:苟能实事求是,三年之久,何事不可预备?

    他坚持立宪三年预备期,并立即吩咐张一鏖起草奏章。

    张一鏖立即吩咐张一鹏起草奏章。

    很快,张一鹏的奏稿拿来了,张一鏖抄了一遍,交给袁世凯,袁世凯打开一看,甚合吾意,也抄了一份,拿到朝廷上去,念给群臣们听。

    袁世凯正有板有眼的念着,慈禧太后却突然打断了他,让李莲英拿来一份别的大臣几日前上的奏章,递给袁世凯,让他自己看个清楚。

    袁世凯打开这份奏章,顿时变了脸色。

    这份奏章,与张一鏖为他提供的奏章,一模一样,连每句话都没有任何差别。

    是张一鹏搞的鬼。

    这小家伙,他一人接了两家的活,一稿两投,倒霉的袁世凯,被他给玩了。

    而且玩得极惨。

    (8)轿子上的大草包

    幸亏袁世凯学到了不埋没部属的御人之术,对慈禧太后主动说出了“张一鏖此人精熟新政,臣此前所议,均系此人所奏,请朝廷予以重用”这样的话,所以慈禧太后知道这事的问题并不是出在袁世凯身上,没有追究。

    但袁世凯被张氏兄弟玩弄的事情,却成为了北京京报上的重榜新闻。

    人们对这件事情表示了高度关注,是因为这件新闻终于证实了人民群众长期以来的一个判断:

    ——袁世凯不学无术,狗屁不懂!

    以此大家骂他不学无术,只是因为气愤而骂,大家好端端的,偏他就是跟所有人不一样,建学校,开工厂,修铁路,订法律看着他这么干谁不生气?可是生气归生气,骂他不学无术,最多也只是大家的“共识”,只是所有人都认为他不学无术而已,却也没什么证据。

    但是现在,终于有了证据。

    原来袁世凯搞的那些,都是别人给出的主意。

    张一鏖是袁世凯的二级顾问官,而张一鹏则是袁世凯的三级顾问官,堂堂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竟然是如此一个草包,这真是让天下人耻笑。

    下课吧,别玩了。

    大臣们掀起了又一轮轰轰烈烈的弹劾高潮,如果这一次慈禧太后要是再升袁世凯的官,那大家趁早别混了

    果然,这一次慈禧太后顺应民心民意,没有再跟大家伙拧着劲来,没有再升袁世凯的官。

    圣旨下:

    袁世凯著加恩赏西苑门内乘坐二人肩舆。钦此。

    是没有升官。只不过,从现在开始,大家走路,人家袁世凯却大模大样的在紫禁城中坐轿子。

    天下不公之事,莫过于如此。

    袁世凯的破轿子在百官充满了仇恨的目光中穿过,他心中的恐惧,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他基本上就算是完蛋了,如果再想不出个法子的话,仇视他的人越来越多,不管这个立宪成功不成功,但倒霉却是他命中注定的事情了。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袁世凯眼睛一亮:派几个家伙出国!

    出了国,见识到其它国家的宪政,自然也就会受到影响,这样一来,袁世凯的支持者也就多了起来

    五大臣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在北京东火车站上了车。

    (9)暗杀时代的壮歌

    然而暗杀团的志士吴樾,也与五大臣同时登上了火车。

    吴樾才不管你袁世凯有什么为难之处,他想的是决不能让清廷的宪政成功,一旦清廷实行了宪政,那暗杀团的兄弟们还怎么办?

    所以这五大臣,甭管他们心里是什么想法,必须要统统干掉!

    当火车开动之后,吴樾站起来,向着五大臣所在的车厢走了过去。

    炸弹就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