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些内侍们常常挑剔和侮慢考生们,还拿了意思比较暖昧的单词,以此诬蔑考生们有罪,苏轼把这种情况统统报告了宋哲宗,赶走了这些讨厌的巡场内侍们。
哲宗四年(1089年),苏轼因为议论朝政多了,被执掌大权的大臣所忌恨。苏轼担心会不被见容,要求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还没有起行,谏官告发前宰相蔡确知安州时写诗借郝处俊的事件讥刺太皇太后。大臣们在议罪中认为应该迁谪到岭南。苏轼给皇帝上了一道密疏说:“朝廷如果从轻处理蔡确的罪行,那么对于皇帝来说,孝治就显得不够;如果从重处置蔡确的罪行,那么对于太皇太后的仁政就会带来小小的影响。我认为应该由皇帝下令设置专案,专门处理这个案件,而由太皇太后再写一道手诏赦免他,那么于仁于孝就可两全了。”宣仁看后心里赞赏苏轼的建议,但却没有用这个办法。苏轼车马出京郊,皇上用对待前执政大臣的恩例,派遣内侍赐给苏轼龙荣、银合,慰劳非常丰厚。
苏轼回到了杭州,恰巧碰上大旱、饥荒和瘟疫等几种大灾疫同时并作。苏轼向朝廷提出请求,免除本路上供大米三分之一,又得到了朝廷赐予的度僧牒,把它换了粮食以赈济灾民。第二年的春天,又减低价格出售常平仓的粮食还煮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别到各个街坊为灾民治病,被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的交会处,因此遭疫病而死的也常常要比其它各处多。”苏轼还收集多余的钱款,一共得到了2000缗,又打开口袋取出五十两黄金,专门造了一个病房,稍稍蓄积了些钱粮,准备着给饥民治病之用。
杭州本来靠近海,地下水既咸又苦,居民很少。唐代刺史李泌才开始汲引西湖的水,开掘了六口井,人民的用水才丰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使湖水流入漕河,再从漕河引入农田,被灌溉的农田有千顷,人民因此富足。湖水中多茭白根,自唐朝到钱氏,每年都要疏浚整治,宋代开国以后,不再对它整治疏浚,因此杂草丛生,湖水干涸,形成为葑田,湖水没有多少了。漕河没有了湖水,就取浙江的潮水,漕船在杭州城市中心行驶,潮水中又多淤泥,每三年要淘掘一次漕河水道,成为人民的一大祸害。李泌造的六口大井,这时也几乎成了废井。苏轼看到茅山有条河专门承受浙江的潮水,而盐桥的一条河却专门容纳西湖的湖水,于是就开通了这二条河道以通漕运。又建造了堰闸,作为蓄积和疏泄湖水的闸门,使浙江的潮水不再进入市中心。还用剩余的力量修复了那六口废井。又把积在湖中的葑田,前后贯通起来,修筑了南北直径长达三十里的堤岸,方便市民的通行。吴地人民种菱,春天总是统统除去,不留寸草。苏轼就招募人在西湖中种菱,这样茭白根就生长不起来了。种菱的收入用来准备修竣湖堤,采用救济灾荒的余钱万缗、粮食万石,以及请得百僧度牒,用来招募役夫。长堤修成后,在湖中种荷花,在堤上种杨柳,远远望去就像一幅美妙的图画,杭州人命名它为苏公堤。
杭州有个和尚叫净源,过去住在海滨,和外国海客交通,海船到了高丽,众口一辞地赞美他。元丰(1078~1085年)末年,高丽国王的王子义天来朝见宋王朝,净源也去拜访过他。到现在,净源死了,他的徒弟窃取了他的画像,乘了海船去高丽报告高丽王的儿子,义天也派了他的手下人来祭祀净源,并拿了他们国母的二座金塔,说是祝大宋皇帝两宫的寿辰。苏轼不收,并向哲宗上奏说:“高丽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向朝廷进贡了,失去了大宋朝廷恩赐给他们厚利的机会,现在又想来朝见,但是又摸不透我们对待他们态度的厚薄,所以借着祭死去的净源和尚的名义而向在宋朝廷行祝寿的礼。我们如果接受了他们的礼物而不回谢,他们一定会产生怨恨的心,如果接受了他们的礼物而又赐给他们厚礼,那么正中他们的计策。现在应该不让他们了解朝廷的态度,让州郡自己去处理这件事。那个愚蠢的和尚扰乱通高,替国家惹起事端,防微杜渐,此风不可长,应当痛加惩处。”朝廷都依从了苏轼的奏议。没有多久,高丽的贡使果然到了,按旧例,高丽使者所到的吴越七州,应该支出二万四千余缗的接待费。苏轼命令这些州郡根据具体情况酌量裁减。这样一来,七州的百姓得到了物资交易的利益,而再没有侵扰的灾害。
浙江的潮水从海门东来,势如雷霆,而浮山矗立在江中,和渔浦的各个山头犬牙交错,水流盘旋、浪花激射,每年被撞坏的公家和私人的船只无法计算。苏轼建议在浙江上游的石门,沿着山势的走向往东凿一条漕河,引浙江潮水和溪谷诸水,长20余里,再进入浙江。再连接诸山作为堤岸,这样不到十里便能到达龙门大慈浦,又从浦北曲折抵达小岭,在小岭中凿一条长六十五丈的通道,使水流经过通道到达岭东的古河,再疏浚开掘古河数里,便可到达龙山漕河,这样就可避开浮山险隘,人们以为有利。奏书上闻朝廷,那些憎恶苏轼的人竭力阻挠,这个工程因此没有成功。
苏轼又说:“三吴的水,汇聚而成太湖,太湖的水,充溢而成松江,然后流入东海。东海每天有二次潮水,潮水浊而松江清,潮水常常想淤塞松江的水道,而江水畅流,随即将潮淤清除,海口常通,因此吴中地区就少水患。从前苏州东面,公私船只都用竹篙点水而行,没有岸上拉纤的。自从庆历(1041~1048年)以来,在淞江两岸大筑纤路,又修筑了长桥,因而扼塞了松江的水路,所以现在三吴多水,希望凿穿纤路,修千百座桥,以加速松江水势的畅通。”结果也没有被采用,人们都以此为憾事。苏轼20年间二次到杭州,有恩德于人民,所以杭州人民家家有他的画像,吃饭的时候一定为他祝愿。又造了苏轼的生祠,以此报答苏轼的恩德。
哲宗六年(1091年),苏轼被召为吏部尚书,人还没有到达京师,又因为弟弟苏辙被任命为右丞,所以又改授苏轼为翰林承旨。苏辙不接受右丞的官职,希望同哥哥一起充当从官,不被允许。苏轼在翰林几月,再次因为遭谗而请求外放,结果以龙图阁学士的职位而出知颍州(今安徽阜阳)。起先,开封府的许多县多水灾,官吏不研究事情的本来,就决破圩岸,使水流注入惠民河,惠民河道无法承受,导致陈州(今济南淮阳)也多水灾。又打算凿开邓艾沟,使它和颍河相通,而且准备开凿黄堆,企图把水流注入淮河。苏轼刚到颍州,就派官吏用水平器测量水位,发觉淮水涨水时的水位比将开的新沟几乎高出一丈,如果开凿黄堆,淮水倒流颍地必然造成灾患。苏轼把这情况奏闻朝廷,朝廷听从了他。
颍州郡有惯贼尹遇等,屡次抢劫杀人,又杀死了捕盗的官兵。朝廷派了有名的捕快去捕捉他们,也没有结果。被害的人家担心再次遭到贼人的毒害,就隐匿他们的行迹,不敢揭发。苏轼召来了汝阴县尉李直方,对他说:“您如果能擒获这批惯贼,我定当向朝廷尽力推荐,要求优赏;如果抓不住这批惯贼,我也用不尽职的理由禀奏朝廷,免除您的职务。”李直方有母亲且已老,就同母亲诀别,而后出发。不久,便侦缉到了这批盗贼的藏匿所在,分别捉拿了尹遇的党徒,而且同尹遇肉搏,刺伤了尹遇,抓住了这个惯贼。朝廷却因为李直方地位太低、官职太小,还不能由朝廷直接给他赏赐,所以在论功行赏时没有及于李直方。苏轼要求根据自己这几年的功劳,应当改封个朝散郎的官职,再把这个官职赏给李直方,朝廷不依。后来吏部又认为苏轼应当升迁,以符合对他的考评,苏轼提出把授予自己的官职给予李直方,吏部又不肯向上报告。
哲宗七年(1092年),徙扬州。过去的发运司主持东南漕运的方法,是随便驾船的人私载货物,稽查商船、征收商税的人不得留难。所以驾船的人总是很富厚,他们以官船为家,以补他们的弊漏,而且周济船工经济上的困难,所以装载的货物都能迅速到达而不会出问题。近年来对这一切都统统禁止了,所以舟弊人困,操舟的人没有办法,就常常盗窃漕运的货物,来解救自己的饥寒,结果是给公家和私人都带来了损害。苏轼请求恢复以往的办法,朝廷依从了。不到一年,苏轼被授命为兵部尚书兼侍读。
第184章 五代十国和两宋(22)()
这一年,哲宗皇帝亲自祭祀南郊,苏轼是卤簿使,引导皇驾进入太庙。当时有赭纟散犊车和青盖犊车十余辆互相抢道,不回避皇帝仪仗。苏轼派御营巡检使查问,原来是皇后和大长公主。当时御史中丞李之纯是仪仗使,苏轼说:“中丞的职责是肃政,不能不把这件事报告皇上。”李之纯不敢说,苏轼就在车中奏报了皇上。哲宗派人抱了奏疏驰马奔告太皇太后,第二日,太皇太后下诏整齐仪卫,从皇后以下都不得迎接拜谒。不久,苏轼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为礼部尚书。高丽派使者来请求赐书,朝廷按旧例完全应允他们。苏轼说:“汉东平王请求诸子和太史公书,尚且不肯给他。现在高丽要求的,比当年东平王要求的高多了,难道可以给他们吗?”朝廷不听。
哲宗八年(1093年),宣仁后驾崩,哲宗亲自执政。苏轼要求外调,结果,带着两学士的职务出知定州(今河北定县)。当时国事将有变化,苏轼无法进宫面辞。出发以后,上书哲宗说:“天下的治和乱,都出于下情是否畅通或阻塞。政事治理得好到极点,小民们都能自通于朝廷;等到大乱的时候,虽然是近臣也不能自达。皇上临政已九年了,除宰相、台谏外,还没有和群臣有过接触。现在你亲自听政了,在开始的时候,应该把了解下情、除去下情上达的阻碍作为当务之急。臣过去每日在皇上的左右侍奉,现在我要去戍守边疆了,尚不能再见皇上一面就只能走了,何况那些平日和皇上疏远的小臣,希望自通皇上就更难了。然而我却不敢因为我现在不再和皇上对问就不再向皇上效忠。古代的圣人们,当他们将要有所作为的时候,一定让自己先处于晦暗之处而看明亮的地方,先处于静的地位来观察动的现象,那末万物的情状,也就统统呈现在你的眼前了。皇上智慧过人,年纪很轻。我希望皇上能虚心循理,开始执政的时候,一切事情都不要去追求什么作为,默默地观察众多事物的利和害,朝廷群臣的邪和正。以三年为期,等到了解了它们的实情,然后适应事物的变化而有所动作。使事情做了以后,天下的人都无所憾恨,皇上自己也不懊悔。由此看来,皇上的有所作为只是担心太早,而不是害怕稍迟,也就可以明白了。我担心那些急进好利的人,总是劝皇上轻率地进行改变,所以才提出这个意见,希望皇上多留神,那就是社稷宗庙的大福,天下百姓就有幸了。”
定州的军事、政治都弛废败坏,许多卫兵骄横怠惰不受管束,军校像蚕一样吞食军粮,前太守不敢对他们怎么样。苏轼把那些贪污的人发配到条件十分恶劣的边远地区去做奴隶,修补整治营房,禁止饮酒赌博,待军中的衣食稍稍丰足以后,就进行军事训练,军中的士兵无不畏服。然而那些当官的却心怀畏惧,惴惴不安,有个卒史告发他的长官贪赃,苏轼说:“这些事我自己治理就可以了,如果听从你的告发,那么军中就要乱了。”就立即决定发配了这个人,众人的情绪才安定下来。
适逢春天大阅兵,将吏中上下等级的分别已经废除很久了。苏轼命令按原来的规章制度办事,主帅应该穿着常服出现在军帐中,将吏们都要穿着戎装侍从于主帅左右,执行各种命令。副总管王光祖自以为是老将,耻于这样做,就假称有病不参加阅兵。苏轼叫来书吏命令他写奏章,王光祖害怕了,就出来参加阅兵,阅兵结束,没有一个人敢懈怠。定州人说:“自从韩琦走了以后,就再也没有看见这样的阅兵了。”当时宋朝同契丹议和已经很久了,边防战士长期不出战都已疲惫衰老,不能为朝廷所用了,只有紧靠边境的弓箭社,因为和敌寇比邻,常用战射自卫,仍旧号称精锐。旧宰相庞籍守定州的时候,根据民俗而制订了法规,但是年代久了,法规也就松弛了,又被保甲法所阻挠。苏轼奏请免除保甲法,把两税法折变为临时增加的租税,结果被有关部门扣压,没有上报。
绍圣(1094~1098年)初年,哲宗立志恢复神宗时的新法,旧派人物又受到打击。御史弹劾苏轼在掌管内外制的时期内所写作的词命,是用来讥斥先朝的。就以原来的官职知英州(今广东英德),不久又降了一级,人还没有到达英州,又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在惠州(今广东惠阳)安。苏轼在惠州住了三年,对这一切他都能淡然处之,毫不为意。和他共处的人,无论贤愚,都能得到他的欢心。后来又被贬为琼州(今海南海口)别驾,住在昌化(今海南儋县)。昌化这个地方古代属儋耳国,这不是人能居住的地方,连药品和糕饼都没有。开始,苏轼租赁官舍居住,有关部门尚且不同意,苏轼就买了土地自己建造住室,儋耳地方的人民帮他运砖、畚土。苏轼就和小儿子苏过住在那里,以著书为乐,常常和那里的父老交游,似乎就将终老于此。
宋徽宗即位,苏轼被移到廉州(今广西合浦),又改为舒州团练副使,徙于永州(今湖南零陵)。历经三次大赦以后,遂为玉局观提举,恢复朝奉郎。苏轼从元佑以来,从来没有把每年的课考作为要求晋升的条件,所以一直到去世的时候,他的官职就是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在常州去世,终年66岁。
苏轼和弟弟苏辙,从小以父亲苏洵为师,学习写文章,以后应该说是得之于自然了。他曾经说:“写文章就好比行云流水,开始的时候没有规定的目标,常常是当自己感到有话要说的时候,就应当不停顿地写下去,到了无话可说的时候,就应当立即停止。”虽然是嬉笑怒骂的文辞,他都可以写出来、背出来。苏轼文章的格局雄浑浩涵、光芒四射、雄视百代,真是有文章以来,很少见到的啊!苏洵晚年读易经,作易传未完成,就命令苏轼完成他的遗愿。苏轼写成了易传,又写了论语说;后来住在海南,写了书传;又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后来名闻一时的文人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来、陈师道,当他们还没有被社会上的人们所了解的时候,苏轼对待他们却犹如朋辈,从来没有以师辈自居。
苏轼自从成了举人,一直到作为出入皇宫的侍从,一定把爱护君王作为为臣的根本,忠言规劝,正直敢言,挺挺大节,朝中群臣没有一个能出其上。但是被小人妒忌、中伤、排挤,使他不能安于朝廷之上。
宋高宗即位,追赠苏轼为资政殿学士,把他的孙子苏符封为礼部尚书;又把他的文章置放在御案左右,读着这些文章就整天忘记了疲倦,赞美他是文章的宗师,亲自写了集赞,赠给他的曾孙苏峤;又推崇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苏轼有三个儿子:苏迈、苏迨、苏过,都善于写文章。
鎏金函苏迈,是驾部员外郎。苏迨是承务郎。
苏过,字叔党。在苏轼做杭州太守的时候,苏过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