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纵兵夺鼎-第4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在这片草原上,还有燕氏大军紧随其后。
第三百零二章 诸生下乡()
塞北征战如火如荼,邯郸城却依旧安宁。城下商市繁荣、田地庄园井井有条、远处的汉家牧民赶着成群结队的马群被日光追逐着驰入河边,撒着欢奔跑起来。
燕北喜欢在日落时走到城门楼上向南眺望,他的目光经常放在那些马群、羊群之上。许多年前,做这些事情他是真正的行家里手。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他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他的一些事情上,比方说建学宫。
塞外的战事他暂时受不到准确的消息,得到的战报都是一月之前的旧消息,与其提心吊胆还不如选择相信太史慈、于禁等人的才能……他们在中原还算不上最优秀的战将,但放在塞外,战术韬略本就不是最关键的事。后勤,这些燕北所倾力去做的事才能真正影响到塞外的战局。
为了保证塞外的辎重永不断绝,尽管幽州为燕东主政,燕北还是派去了司马懿、魏纯持印信巡行,督察后续粮道事宜。
有这些近臣去做这件事,才能让燕北真正放心。主政之人再是血亲、再有忠诚,但人治的大环境下贪污都无法避免。就像人们会在小事上蒙蔽燕北一样,他相信燕东也一样会受到这样的困扰。
之所以赵国要建学宫,是因为国中对国学有更高的需求。自燕氏起于东北,燕北深知自己的出身与声望很难令那些过去身份尊贵、自视甚高的士人争相投效,甚至就算下级官吏都不会心甘情愿在他旗下做事。毕竟比起当时的其余诸侯,燕北在声望、出身这两个方面很难与旁人一争长短。
在十几年前,他在士这个阶层中几乎没有影响力。而其他诸侯却不一样,他们自小到大经历家学、游学、孝廉茂才、任职地方,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结识到数不清的青年俊杰,使他们的身边根本不缺少人才……人家的身边发小都是夏侯惇、夏侯渊、颜良、文丑这样的好朋友。
可他燕仲卿呢?经历放牧、行商、马匪、叛军生涯之后,他的发小是盗墓贼姜晋、小铁匠王义、叛军都尉王政这样的好朋友,身份撑了天也无非是乌桓王丘力居、黑山贼张燕。
根本不能比的呀,真去比燕北会抹脖子上吊的。
从那个时候他便重视人才,重视投奔自己麾下的人才、重视没有投奔自己的人才,但他最重视的,还是没有长大的人才。襄平县学、辽东书院,乃至后来幽东四郡、整个幽州、整个冀州,后来的关中司隶、包括如今的太学。
将关东关西混战后几乎停滞的学事重振,但受限于他的学识与才干,即使空有长远的目光,他依然无法填补这些事情都最后一个关键节点……有才干、有学识的学子培养出来,怎么变成燕氏的部下。
事实上这些学子们对燕氏天然有投效意愿的大多只有辽东子弟,幽州学子则相对要少很多,即使他们仕官幽州,却也不是出仕燕北,更不必说千里迢迢跑到邯郸来投奔了。幽州如此,冀州更不必说,人们并没有为燕氏而战的意愿,即便他们在燕北的安排下从家学进乡学、乡学进县学、县学进郡学、郡学进州学,甚至从州学进入太学……没有用。
幽州冀州早就都平定了,那些出身寒门的士人大多会投身郡县做一介小吏,以补贴家用。但对过去拥有土地的士人而言,他们并不需要这个身份,他们大多数的天然身份是……地主。
他们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或者说不是为了做下级官吏,不出仕并不会与治理百姓相抵触。他们不需要做郡吏,却一样能依靠学识、才华得到乡人的尊敬,从而裁决乡中一切事务。
事实上包括亭长、乡中蔷夫、求盗这些官职,都不是用来治政的,朝廷只是依靠这些官职来从乡里亭中取得微乎其微的兵权。有他们在,乡中豪族便没有聚集过多家兵的需求,如果没有他们,地方就是完全自治了。
天下之所以混乱,与黄巾时先帝下令各地豪强聚兵以求自守有很大原因。黄巾虽除,朝廷却在随后几年丧失了对地方最基本的掌控能力。豪强大氏拥兵数百,难道还会惧怕县中的区区几百县兵?
不过这种情况在幽冀诸州的情况要好上许多,当今这些所谓的诸侯,皆为豪强出身,哪怕是燕北,他有钱有粮有兵,也一样是豪强,只不过没什么底蕴罢了。随着这些诸侯做大,除了应付外敌,他们大多数精力都用于兼并治下豪强,尽管所用手段不同,但大体上方向是不变的。
强势的诸侯消灭豪强,有声望的诸侯收服豪强,弱势的诸侯借力豪强,不论那种方式,最终在各地拥有家兵的豪强大多消弭无形……而没有消除豪强的,便只能受限于豪强的地方属性来牵制自身发展,最终在愈演愈烈的诸侯兼并战争中沦为劣势。
刘表就是其中最直观也最特殊的例子,他的州府没什么将领,也没多少兵,一切实力都在于豪强大姓的支持,一旦失去支撑,庞大的州郡便会轰然崩塌。
在这一点上,燕北显然早就走在天下诸侯的前面。幽州的豪强最早便被连打带收地消除掉,冀州则大多被黑山军的肆虐屠戮一空、剩下的那部分被袁氏带走,没留下太多包袱。治下没有掌管兵权的豪强,燕氏便要朝豪强大氏仅剩的权力动手……治理地方的权力。
沮授开始行动了。
在去年,田丰提出加徭役建王陵,沮授则着手于以太学诸生下派地方,在乡、亭设立新一级官吏,使朝廷的力量直达百姓,改变皇权不下县的现状。
这种改变,只有在诸侯如日中天的时候才能达成,否则就算是过去的皇帝也没有能力做到。
但刚刚好,燕氏有这样的能力。在天下平定之前,燕氏麾下的万众一心,无人能敌。
诸生下乡了。
第三百零三章 四面混战()
豪强是好东西,尽管他们会分散权力,但豪强能够带给地方更大的安定。唯独一点,他们的做大对当权者不是好事。
更多时候,如果不是当地的掌权者没有与之相匹的身份地位,豪强大多不会反叛,而会选择与掌权者合作,共同取得更高的利益。比方说燕北进驻辽东,豪强是不愿与他合作的,因为他没有与之对等的身份地位,与其让他来统治郡县,倒不如辽东的豪强们自己管理,所以冲突在所难免,也为燕氏对待豪强定下基调。
这直接导致幽州七个大姓的消失。
但在更多时候,比方说刘表,便借助荆州本土蒯、蔡等大族的支持平定荆州,相当于凭空送给他一州之地。但这样的坏处也是显而易见……荆州有多少人才?人杰地灵收留士人,难道是刘表不知道州中有那么多的人才吗?不是,那些起于微末的战将暂且不提,那些士人都有很大的名望,以至于刘备避难之初便能挨个儿找上门去拜访,刘表又怎能不知道?
但有几大家族把持各处要职,刘表就算知道人们有才能,他又能如何去任用呢?
即便顶着庞大压力,任用其中有才能的士人,难道他们就真能比蒯越等人做得好?也不是的。
就算是诸葛亮出仕刘表,他能在荆州发挥的作用,也比不上蒯越,甚至比不上蔡瑁。
因为荆州不是空架子,荆州刘氏也不像北方燕氏或刘备的部下这样从无到有一点一滴奋斗出来,南征北战由上至下都有非凡的利益共同。荆州所能分割的利益早在刘表入主荆州之初便分割完了,哪怕任命诸葛亮为别驾,他要想大刀阔斧地做些什么,首先便要向荆州本土大族开刀,不论成败,刘表的势力都将受损。
而本土大族的另一个坏处,便是不够忠诚。
诸侯可以来了又走,但这块土地永远属于住在这里的人,在这些人中最有势力的自然是他们这些大族。大族与诸侯,很多时候有共同利益,但有时候……他们的利益并不同于诸侯的利益。
就像现在的荆州,有两个正统性不相上下的荆州牧。
一个是刘表伤病无力理事后州人共同推举的代州牧刘琦,他是刘表长子,有足够的正统性,不过劣势是蔡氏并不支持他;另一个则是先前被掳走又被燕北放回荆州的刘琮,他是刘表次子,虽然继承是轮不到他,但却拥有朝廷的官印,何况蔡、蒯氏都支持他。
当然少不了刘琮最大的优势——他有燕氏留在荆州数万兵马的支持,几乎半包围地将整个荆州裹住,这无疑可以从另一方面给刘琦带来庞大压力。
从燕北将刘琮放回荆州的那一刻起,荆州的争执便不在于燕氏与刘氏,而成为刘氏的家事。这个结果对燕北的好处显而易见,荆州吏民那份对抗入侵的同仇敌忾,转眼便没了。即便人们知道刘琮其实就代表着燕氏,但心理上好接受了许多。
刘琮对燕北来说,就蠢的像猪一样,把荆州交给这么个人,他放心的不得了!
至于另外那个刘琦,说实话也差不多。尽管他听说刘琦和刘表长得很像,但燕北固执地认为刘琦不仅仅继承了刘表的长相,还继承了他老子那份志大才疏。
荆州的生死存亡之际,外有燕氏内有曹氏,本身就是两方外来强势诸侯都看上荆州这块土地要把它收入囊中,刘氏空有庞大地盘却因为两个儿子继承支持问题分化成两派,这种弊端在刘表摔伤后完全爆发出来……说实话,这种事放在燕北眼中,完全不亚于另一个燕氏将兵袭击荆州。
可这样的问题在刘琮与刘琦看来却无比地理所应当,硬生生令其将刘氏为荆州第二大势力的优势、压制并联合曹操共抗燕氏的机会拱手送人,使荆州成为四方混战之地。
燕北、曹操、刘琦、刘琮。
燕北可以作壁上观,他的军队已经占据荆州一半,并支持刘琮收复荆州全境,他的敌人是曹操与刘琦;曹操可以作壁上观,荆州大乱的时候曹操可没闲着,一方面陈兵在江陵阻挡张辽,一面发展长沙并向北方南郡派出一路兵马来安定郡县,同时派人联系刘备,企图进一步扩大曹氏的势力。
他俩外来人都可以对荆州不管不顾,可刘琦刘琮这俩兄弟行吗?
可他们就是这么做了,刘琦对刘琮的劝告视若无睹,铆足了力气想要集结力量和北边的弟弟决一死战,但凡身边有打算北通刘琮的吏民,皆被他以雷霆手段镇压,像是在向天下人证明他是个雄主一般。
短短月余,官职千石的士人,被他派兄弟刘磐领兵杀了六个。
也就多亏了刘氏最出色的战将刘磐在他身边,才能压制住身侧想要造反的兵将。过去刘磐在荆南是刘氏诸将中唯一一个敢带兵向南抄掠袭击的武将,他的声望在荆州军中极高,没有谁敢忤逆他。
而刘琮这边,也沉浸在自己民心所向的虚假自满中,学着过去父亲的模样治理襄阳,对郭嘉做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模样……在郭嘉派人送给燕北的书信中,郭嘉给予刘琮四个字的评语,‘不错’、‘不够’。
不错,说的是刘琮作为治政之人,本事不坏,到底是刘表之后,耳濡目染学到不少才干。可这不够,则说的是当今局面之下,不需要刘琮这样的人。
简而言之这不但不是个坏人,还是个老实人,心里的志向不大胆子也不大,是当今天下最不需要的那种人。
反观南郡、长沙那边的曹操,就不老实了。
他居然联络刘备叫人!
其实这也不难思虑,刘备本质上就是个老革,还挺讲义气,尽管走到哪祸祸到哪儿,但哪怕最后背离,也从没在背后捅过人刀子,天底下就没有哪个诸侯不希望有这样的雇佣兵。
关键是刘备在大的战略上没啥出彩的地方,但作为老革,他确实非常能打。
但现在刘备的日子也很不好过啊,曹操派去的人过去才知道,能打的老刘在益州被揍得满头包,北边马超南边士燮前后夹击,实在没力气来荆州给他帮忙了!
第三百零四章 旷日持久()
益州的局面是真的非常不妙。
天下诸州虽多,但地势上如益州这般相对封闭的地带仅有交州所能比拟,其州域之内山地繁多,加之几座关卡,就是被黄河、秦岭、高原、潼关封锁住的司州都远远不能相匹——司州内里多平坦啊!
支配战争的从来不是将军的才干,而是天时与地利,人的才干无非因势利导。优秀的将军能够在固有的天时、地利、人和之间来依据战斗的节奏快慢来选择战术与战略。
战斗节奏快、间隔时间短,对战术的侧重便要多与战略;反之则战略占据的比重要更大些。
而益州的地势,决定了战略在此处占据主导地位。
益州的道路难行是双向的,不单单影响着燕氏兵马的进军,也同样影响着刘备的兵势,这给双方军队的行军、辎重都带来巨大的压力。
马超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来围困白水关,这并非是因为他没有强行攻破白水关的能力,如果他想,自汉中送来的石砲可以在三日之内将城关砸平……或者以巨石在关外砸出一条可奔袭而上的通路。
但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发现了令他非常难过的事实——当战争的拉锯点在白水关时,他拥有优势。
换句话说,战事距离成都越远,他的优势越大,如果关羽敢带兵打进汉中,那这个让赵王念念不忘的大胡子就死定了!
因为辎重,燕氏在运送辎重这一块的优势比刘备大上太多了!
张鲁部下大多为益州人,他们知道从成都到白水关究竟有多远,人们说不出精确的数目,但路途长途大约在千八百里。这个距离,放在北方无非就是邯郸城到中山,驰马骑卒昼夜不停两日便能抵达,便是驴车五日也就到了。但放在益州?骑着马没半个月是不可能过来的。当然了,靠两条腿,走习惯了也就二十天。
因为要爬山。
白水关近畿倒是有白水城以及沿线的梓潼、涪县、绵竹等地,但这些城池无一例外都没有能够供给大军倾动所需粮草的能力。只有成都,只有成都府才有能力自州中调集兵粮辎重再向白水关输送。
刘备军的辎重线要想送到白水关,两条路。陆路就像上面那些沿线城池,自绵竹、涪县、梓潼一路送至白水城,越两条大水、翻十几座大山,道途千里,哪怕急行,非十五日不可达;水陆,由成都乘船走东南经资中、汉安至江阳,在由江阳转道东北进入巴郡,走汉水经由江州、安汉、充国、蒹葭等八县之地,辗转一千七百里水陆,方可送至白水关。
路途多出一半,时间也多出五日至二十五日不等,水路的行船速度并不稳定,逆流顺流、逆风顺风,最后抵达的日期皆不相同。
但刘备没得选,一来走水路粮草路耗少,二来也是最重要的,乘船能运马。尽管益州之地大环境高低不平,但寻找一块能够作为骑战所需的土地也并不难,何况一旦攻入地势相对平坦许多的汉中,对战多马匹多骑士的燕军,关羽会吃大亏。
至于燕北会不会在汉中使用他冠绝天下的骑兵,刘备认为这根本不需思虑……天下所有的良马产地皆在燕氏之手,同为幽州人的刘备却沦落到如今与南方诸侯一般缺少马匹的地步,老刘心里苦能跟谁去说?
所以刘备把两条路都用上了,陆路运少量粮食、民壮被甲持兵地向北方军队输送继续的物资;水陆则运送大量粮食与他仅有的战马,以期在更晚的时候来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