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纵兵夺鼎-第3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边境的信骑比他更快,就在尉仇台发出议和国书的次日,使者方才启程,汉朝玄菟太守田畴已经派人将国书送至木栅城——汉应高句丽之邀,向扶余宣战!
扶余大王尉仇台在听到宣战的当时便急火攻心昏了过去,王宫大乱。
历来所有的宫廷看上去密不透风,实际都是四处窟窿,流言像长了翅膀般飞出王宫,在木栅城四处游走。甚至有流言说,他们的大王被汉朝宣战惊骇而死,国都的大臣不过是秘不发丧……短短三日,木栅城中居民四散而逃近两千余户,急得病榻之上的尉仇台连发数道王命,令木栅城城门紧闭。
紧跟着,便是调集兵马。
哪怕儿子领兵在南与高句丽交战,扶余国中仍旧有强征数万兵马的能力。躺在榻上的尉仇台一遍又一遍地叮嘱各部大加,“边防军尚能抵御旬月,募出兵马,西守南攻,派人与鲜卑弥加求援!”
尉仇台可不敢像那些愚蠢的朝臣一般,将国运寄托在汉朝仅做讨伐上。汉朝在开战之前便在两国边境陈兵数万,如此处心积虑绝非是为了一城一地,再迟疑下去,是要亡国的!
噩耗比各地调集的兵马来得快,玄菟郡七千郡国兵在田畴的率领下呼啸而出冲突边境,两个昼夜连拔四寨十二哨,直逼扶余国边境将军马加大人的主力。在田畴身后,幽州偏将张辽率部下五千于辽东换乘骏马的骑兵飞速穿过封锁,借马军神速截断各处交通要道,接连破袭数支扶余国筹备大战的押粮民夫队伍。
扶余国边防马加大军士气大降,六千军卒且战且退,三日接连数战,退至五十里外四平山,扎下营寨固守拒战。
若是秋冬之季尚可放火烧山,但眼下正直春日,草木正盛,而山中地形蜿蜒诡异,诚然易守难攻,田畴部下又都是在玄菟征募来的新卒,虽操练战阵已有数年,却不精野战浪战,因此只能放兵扼守四平山下几条要道布置鹿砦蒺藜,使围困之策。
汉兵入扶余,虽说是兵贵神速,但目下情况却也只能围困做下长久作战的准备,田畴心里也不舒服。眼下他与张辽合兵虽有近两万之众,但若不能快速攻进扶余腹地,截断辽山处扶余国南下主力粮道,便无法从高句丽得到援军……若是那样,以他二人之力敌扶余举国,虽不能说是蚍蜉撼树螳臂当车,却也太过想当然了。
自东面断绝扶余国向南粮道的张辽知晓此事后同样大急,领八百骑飞奔而还却同样束手无策。
子夜,四平山下军帐外。
张辽眼睁睁看了蜿蜒的山道与高耸入云的山顶良久,自顾自地咬紧牙关。
这是他在燕仲卿帐下第一次出征,败在这座山下?
张辽已经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他拿着在汉朝的战场经验,心下料定这支军队在发现不是他们对手之后便会向周围城池溃逃,那个时候张辽再率领骑兵截断其后路不断蚕食,只需几个时辰,便能将这支兵马打残。
可惜,他忘了扶余国奴隶制大行其道,全军尽是扶余马加的私产,一声令下,他们并非去寻找最近的城池庇护,而是逃到四平山上固守,以待援军。
“再等下去,扶余援军赶到,便是恶战。”张辽束紧衣甲,按刀行至田畴帐中,八百部下皆立于营外,“张某欲上山。”
田畴面色难堪,急劝道:“山险道急,如何能上?”
“一与一。”马脸如弯月的张辽沉着面色,道:“勇者得前。”
他出身并州,祖上聂壹距离讨定匈奴的大功相去不远,马邑之谋三十万汉军未能伏击匈奴,张辽把这一切归功于当时兵将的胆略不足。他曾追随吕布,熟悉鸠虎的冲突之勇;亦知晓高顺八百陷陈士的勇气。故而,他的战法便是勇者得前。
他们相信狭路相逢只有勇者才能得到胜利,这与幽冀军中自高览的守成、麹义的战技,格格不入。
三更半夜,八百冀州兵分散而行,攀四平山穿越山道。张辽不为强攻,只为趁夜混入四平山大营……只不过,这要比强攻山寨难得多。
离弦之箭飞袭林间,轻微的声响过后,巡行扶余应声而倒,正待数名军卒不知所措时,林中大片崩弦之音,数十支羽箭眨眼便将他们射穿死透。片刻后,悉悉索索之间张辽领一队前锋之士自林间快行而走,直奔山顶。
在他们身后,数百汉军攀援而上。
山脚下,田畴将部下六千余军士星夜叫起,集结营外,围困山下各处山道……他也不知这样相信张辽是对是错,但总归张辽已领兵上山创造战机,他也只能在山下做好接应或是准备强攻。
指望八百人攻破营寨自是痴人说梦,即便张辽再是勇猛,勇者也仅仅是能够得前罢了,却未能得胜。幽州军的胜利,从来只闻以多敌少而胜,未闻以少敌多的胜。
不过命运在大多时候总会眷顾勇者,张辽一路披荆斩棘领兵袭至山寨外侧时,寨中传来纷乱的叫喊声与些许火光,使他骤然面露喜色,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
扶余人,营啸!
“冲破营寨,四处放火!”
第三十八章 以助声势()
营啸,是连天神都无法阻止的可怕现象。起因可能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因恐慌与噩梦无故在深夜发出类似野兽般嘶吼的叫喊,随即引发全军嘶吼、厮杀乃至互相咬噬。这一情况最早的记录是东汉与西羌的战争中,而后不断发生,轻则如宋朝时数万人集体溃败、重则袍泽相互撕咬厮杀更是数不胜数,直至近代还会出现一个小卒营啸而葬送数万大军的情况。
与营啸相同的还有狱啸,犯人无故在深夜嘶吼,连狱卒都以为是冒犯了狱神不敢阻止,狱啸过后犯人大多死伤。
而之所以被称为异象,是因营啸或狱啸后,人们往往不记得当时发生的事情,在根本上不同于以叛变为目的的哗变。
这种异象不同于混入敌军后的厮杀,后世人们通常将这一异象归为心理上外部压力使军卒精神崩溃,从而无意识地梦游乃至集体梦游,相互厮杀,葬送军队。
大战之前,谁也不知晓自己能否活着回家,巨大的压力与军营死亡般的压抑使他们无处释放,最终导致疯狂!
所以通常有经验的将官会在发生这种情况而又尚在可控阶段,会将哭泣与叫喊的士卒当即下令杀死,从而在悬崖边上制止营啸。
只是张辽很清楚,三垒之隔的扶余大营里士卒混乱愈演愈烈,显然不是营啸初期。敌军将官没有制止营啸的能力,现在正是他的机会!
其实张辽也未曾见过营啸,只在家传的兵书典籍与并州参与过西征羌人的老卒口中听说过营啸的故事。可就算他真见过营啸,又能如何,目下敌军已乱,莫说他有八百壮士,哪怕仅有百人,也要冲突入营厮杀一番。
说不准还能侥幸斩得贼首,收获全功!
“杀进去!”
临至营门,张辽劈杀疯狂冲来的扶余军哨卒,手持长戟腰携环刀领兵冲突而入如若无物的营门,但接下来撞入大营时,饶是他身经数十场大仗,却也顿住脚步。
营寨里仿佛人间炼狱,处处是穿着扶余兵服的军卒厮杀在一起,有人操持长兵,有人短兵相互劈砍,甚至有……抱在一起啃咬者。
不分敌我,不辨忠奸,除我皆敌!
在这些厮杀的军卒里,他们的叫喊不似人声……在并州时张辽时常游猎,这些扶余人发出的叫便像遇到野狼时的猎狗,伏低了身子用喉咙发出震慑狼群的闷吼。
七八个军卒趴在地上,当着张辽等冲进营寨的汉军面前将躺倒在地的袍泽袭杀,随后撕扯间甚至有断臂飞出,激起血雨溅在张辽面上,饶是张辽勇力作风凶猛,也片刻失神同他身后的汉军般持戟结阵,本能担心这些扶余军卒会冲向他们。但这些陷入疯狂的扶余人在杀死那名军卒后,转而相互厮杀,仿佛没看到他们一般。
厮杀,整座大营仿佛在鬼神的控制下疯狂厮杀,诡异而残忍的画面令人心生恐惧。
“将军,将。”张辽身旁自并州起便追随他的副将小心翼翼地叫了一声,满面慌张地问道:“我们出去吧,让他们在这杀……”
“嗯?”
张辽转头望了副将一眼,见部下军卒各个抖如糠筛心中不喜,当即也不说话,持戟擎刀冲突而上,劈翻几名军卒高声狂啸,道:“为国效力,只死而已,结阵冲锋,违者斩首!”
话音一落,擎刀而返,副将连忙传令结阵,军卒以火把四处投向扶余营帐,结阵冲杀那些陷入疯狂的扶余军卒。
若是平时,黑灯瞎火八百汉军要想冲破驻守数千人的营寨也绝非易事,但此时却大为不同。不少军卒已经陷入疯狂,扶余马加也不知去向,号令无法统一,故而张辽部各自结阵的军卒对上这些陷入疯狂的扶余兵可谓势如破竹。
“救我,救我啊!”
张辽的敌人,只剩下那些只知厮杀的扶余兵,有些难得残存理智的见到汉军结阵纷纷丢下兵器自躲藏的营帐中钻出,叽里咕噜地喊着汉人听不懂的扶余话,等汉军逼近终于意识到汉人听不懂他们在喊什么,连忙丢下兵器手舞足蹈地跪地求饶……比起这些知道结阵的汉军,他们那些只知道厮杀的袍泽看上去可要友善多了!
夜里突然营啸,四下混乱让这些扶余兵都吓坏了。在开战之前,最要紧的事是胜利与失败,可在现在?跪在地上被吓破胆的瘦小扶余兵满脑子都是如何从这场混乱里活下来!
至于汉和扶余的战争……去他娘的,亡国也比被袍泽撕碎了强!
张辽不管这些人,军中几个会说扶余话的幽州兵前去逼问这些投降的扶余兵马加在哪,却得到消息马加早在混乱之初便领小股军士从山后跑了。
张辽了然,若非马加跑了,营啸也很难发展到如今这种状态。
只是此时追击马加已不可能,四下里混乱的军卒早已阻塞前驱的路,留给张辽的只有结阵厮杀。
这场混乱一直持续到一个时辰后的天明,田豫的兵马在山下击败马加逃脱的亲兵,将其俘虏。随后引兵山上,营啸也差不多散去,混乱者多为张辽所杀,余者散去或为俘虏,一战之后清点部下,张辽部仅余四百之众。
但这场仗,他们顺着扶余营啸的风,大获全胜。
“此战收获颇丰,只是今后扶余国援军也正在路上,是守山野与之堂堂对阵,还是率军突袭。”田畴在这场仗中负责最轻松的方面,自认占了很大便宜,便试着征求张辽的意见,问道:“张将军以为如何?”
“不能对阵,单凭我等之力,侥幸胜得一场容易,如何敌国?”张辽摇头,他刚擦拭干净衣甲上的血迹污垢,将麻巾搭在桶边道:“请田府君北走,以大军绕袭其北方各地乡里,吸引大军。张某引马军断绝其南方兵马粮道,放高句丽兵与我朝援军入扶余,府君以为如何?”
田畴思虑片刻,也心知他部下兵马难以东西分袭,当下抱拳应道:“便如张将军之言,田某引军北扫,以助将军声势!”
第三十九章 将军出征()
北疆国境战云密布,邺都却歌舞升平。虽然朝中百官与儒士在太学被燕北极其无礼地斥责一顿,却罕见地并未引起士人反弹,不少人却有些敬重燕北。
士人作为天下最精英的阶层,拥有数不尽的有识之士,他们能够理解燕北愤怒的源头,更知晓被燕北斥责的原因。
清议,清谈。
孝桓皇帝时期,太学已发展极为庞大,有三万学子不说,乡野也同样有巨大数目的儒士。但党锢之祸后他们送上进无门,便与官僚士大夫相结,在朝野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这是清议。
本意为抨击执政,激浊扬清,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也的确有徒号虚名者,但泥沙俱下无可避免,总归来说对朝廷是件好事。
到了现在,宦官没了、何进没了、董卓没了李傕也没了,正是燕北想要振兴国家的时候。
这对燕北这个实质上的汉朝执政者还是好事吗?有些事在燕北看来是好事,而朝野名士看来是坏事,便使朝廷力量相左乃至对抗,比方说此次引得群儒慕古的征匈奴王庭之事,朝野是反对的,而燕北执意要征,那能如何?
胳膊拗不过大腿,毫无力量的百官也没有能够左右燕北的力量,大司马府一声令下,整个冀州便在去年初冬开始备战,至春季各郡都集结了足够的人马,无数蛰居乡野的豪杰恶汉跨上最雄毅的骏马持最锋锐的刀子在各郡都尉的率领下奔来邺都。甚至不需通过大司农便征调够出征之钱粮,冀州各处库仓在开春雪融后源源不断地运送太行山从选将征兵到财秣兵甲,一应事务从开始到完成,根本不劳朝廷费心。
从头至尾,高高在上的大司马在朝廷只有两句话,去岁冬季一句匈奴不敬,今春一句克日出征。
这种事换谁都不舒服,可又能如何呢?燕北过去对军队挥如臂使,他说打哪里便要打哪里,难道如今想征讨匈奴便要对朝廷诸公磨牙?别的不说,他燕北论官职,是朝廷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总武事的官职至尊,讨伐之事本就本内;论道理,幽冀并三州与关中司隶,哪个地方不是他打下来的,各地尊长都是他的旧部,征战之事难道还有旁人插嘴的余地?
他就是想跟百官公卿说,他说什么去?是跟主管钱粮的大司农讨论如何用兵,还是去和五十多岁一辈子从没打过仗的老太尉杨彪去论匈奴长短,亦或是和一贯言听计从的老好人辅国将军伏完去议他对西攻匈奴震慑诸侯的想法?
不可能啊!
这就是眼下朝廷最大的问题,随皇帝东迁而来的朝廷公卿,那些仅凭护卫之功得到官职的幸运儿暂且不说,就说那些过去先帝时便侥幸活到现在的旧臣,朱隽、皇甫嵩等人都死了,真正的实战经验的战将大将损失殆尽青黄不接,余者多擅言谈却不曾立下丝毫征战之功,但他们都读过许多书,甚至其中还有不少将门传家,攥着祖上百年来为将独特的练兵征战之法,所以未必瞧得起燕北部下这些走野路子靠叛乱与平乱一路征讨而来的各部将军。
而燕北的旧部们呢?他们的出身都多低啊,麹义论出身算是其中翘楚了,上数几辈子也是有不错底蕴的,正如他们家在凉州那几十年的练兵家学,但说到底,也不过是落魄豪强。换了旁人更不必说了,太史慈中人之家、高览军中曲将、典韦陈留步卒、徐晃河东小吏再加上个白波叛将。他们或有本事、征战之功,可要说用他们治国,这不是笑话吗?
可没办法,士大夫想要辩解,却无处发声,这些心底里肤浅的矮视是不能拿到朝堂去说的,何况以燕氏强权,说也没用于是,曾经作为国之重器的清议,便成了清谈!
幽深的皇宫复道,燕北踱马而行于皇驾之侧,马上的燕北稍稍伏低了身子,对銮驾轻声说道:“陛下,臣此西去,将收匈奴于汉地,以绝此前数百年祸患,至多秋末便会回还。若臣离朝之时遇兵事不解,可问魏郡高览;如遇政事不解,自有杨公、伏公辅佐,学问亦能征太学郑公,可万事无虞。”
眼看走至宫门,燕北又补了一句道:“无论何事,魏郡高览与渤海麹义部兵马切不可动,动即直面河南诸侯,有国都兵灾之祸,陛下切记切记。”
“燕卿无虞,朕自当谨记。”
皇帝刘协从銮驾中对燕北拱拱手,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