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强国梦-第3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他们的基本建设比朱万化起步时强多了,朱万化造转炉时,手里一块钢板都没有,架子、轨道都是木头的。
联省的锅炉和蒸汽机也是可以买到的,但是这种重要的货物联省是要登记造册的,虽然没有什么限制,但是杨嗣昌干的是保密工程,他不希望别人知道。他们也在设法购买,但是眼下没有,所以只能先采用水车动力。电力系统他们就不要想了,联省的工业电力是崇祯十年之后才开始应用,并且直到十一年时自己的军用的部分还没有配齐,自然不会出售。
在崇祯九年初,朝廷办的工厂就这样开始起步了。但它还是杨嗣昌的秘密工程,朝廷里谁也不知道。
他们的火炮是怎么造出来的呢?且听下回分解。
………第486章完………
第487章:起死回生()
在崇祯九年初,杨嗣昌在延庆办的工厂开始起步了。但它还是杨嗣昌的秘密工程,朝廷里谁也不知道,这是因为杨嗣昌自己也没有把握,如果宣扬出去,而又一事无成,脸面是小事,搞不好会招来祸端。
北京的西部山区盛产煤炭和铁矿石,这里的煤矿、铁矿明代时已经开采了,在现代,这里有著名的石景山钢铁厂,就是后来的首都钢铁公司,还有门头沟煤矿,所以这里的铁矿石和煤炭都不缺。
他们先是解决炼钢,然后是铸造炮管,他们也是仿照联省工厂的办法,用旋转离心的原理铸造无缝炮管,动力只能采用水车。
加工可是大难题。南京的军火工厂加工枪管用的是拉刀,而拉刀是联省提供的,孔径9。2毫米,他们设计的火炮口径是62毫米,谁能给他们提供拉刀?再者说,除了内孔还有不少的部位需要加工,总不能都用凿子、铲子加工吧?
他们选择62口径是因为锦衣卫搞来的国防军掷弹筒的样品,还有几发炮弹,这是他们设计制造的根据。国防军的掷弹筒装备到班,一个连就有十门,是很普遍的武器装备。全国的国防军现在有十几万,军械库都要上百,以锦衣卫的能力搞一门掷弹筒应该不难。
米和毫米的计量单位和量具当然都是周成、林祥他们带来的,这也就成了他们工厂使用的计量单位。
顺便说一句,凿子、锉刀、刮刀的加工就是钳工的工序,从某种程度上说,钳工是万能的。在现代,一个人就可以生产枪械的小作坊,其大部分零部件都是钳工工序加工出来的。
被逼无奈的他们,在周成、林祥的指导下,也像朱万化起步时那样,开始制作原始的车床、钻床、铣床、刨床等这些基本的机床。他们的条件比当初朱万化在浙江创业时好多了,因为他们可以买到联省出产的型钢、轴承螺栓等多种原材料。特别是刀具,如果不是靠购买,他们要自己冶炼出工具钢还不知道要多少年。
到了九年六月,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他们终于买来一台蒸汽轮机,连同配套的锅炉、减速箱,他们终于有了一台大功率、又方便移动的动力。
他们造出来的机床,太简陋,太粗糙。被称作机床都很勉强。但是,再差、再低级的机械设备也是强过人力的,迫击炮没有膛线,发射炮弹时膛压小,这些都提供了方便制造的机会。
迫击炮的炮弹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主要的弹体是铸铁加工件,弹内装黑火药。头部的引信是加工组合部件,内装击发药。尾部也是加工组合件。
炮弹的难点在于引信中的击发药,他们如果长期的生产制造,就需要自己研制产品了。但是试制阶段就可以直接采用联省提供给南京军火工厂的铜帽,或者拆解他们手中的火铳子弹获得铜帽。
就这样,他们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无数次的失败,到了崇祯九年底终于搞出了三门自己的火炮样品。
国防军的掷弹筒,炮筒子才十斤左右,一个士兵就轻松的背在后背上,底盘要重一些,可以提在手上(掷弹筒没有地盘也可以发射)。可是杨嗣昌他们做出来的炮就太粗笨了,炮筒子七八十斤,要两个人抬着才能移动。对应的支架、底座全都笨重。行军时可以放在车上、马背上,在战场上可以移动,但是远没有掷弹筒方便。
之所以这么笨重,就是因为钢的质量不过关,炮管薄了是要炸膛的,过于厚了则更加笨重。他们的试验品就没少炸膛,这个炮管的厚度是反复试验的结果。
但是他们的炮也有优点,那就是射程远,国防军的掷弹筒,射程只有250米,可是他们的迫击炮的射程却是三里(1500米),其原因就是炮管长了,倍径大。这也是由于他们只有这一种炮,尽量的追求远射程,而国防军需要的是装备到班组的轻便火力,目的不同,设计思想就不同。这个射程远远的强于掷弹筒,因此只能称呼其为迫击炮了。但是与国防军的82迫击炮比,还是射程短,82迫击炮的射程是3000米,正好是它的二倍。
但是有了这样的经验,他们的82迫击炮也会很快制造出来,它的射程是多少还不知道,起码不会低于国防军的82迫击炮。
这个兵工厂有个严重的不足,那就是产量太低。生产线、流水作业根本谈不上,就是一件一件的做,他们的炼钢炉太小,一炉钢就能铸造两三个炮筒,加工过程更是个瓶颈,效率太低。即便如此,一个月也能造六七门炮。炮弹同样产量不高,并且有一个隐患,那就是还没有自己的击发药。他们已经集中了几个最好的火药工匠在研制,还不知道何时能解决。
既然有了成果,杨嗣昌也就放心了,随即他就写奏疏上报朝廷,并通过大沽口码头,用船运输一门62迫击炮的样品到南京。此时是崇祯九年十月。
杨嗣昌的这个奏疏给南京朝廷极大的震动,使得暮气沉沉的朝廷得到了一线生机,有点起死复生的感觉。朝廷当前的状态就像等待死亡的老人,在那里苟延残喘,崇祯皇帝已经很长时间不上朝了,也不召见大臣,整日里浑浑噩噩的混在后宫,他人也发福了,成了一个大胖子,与原来在北京时已经是判若两人。即便召见大臣也是少言寡语。
内阁首辅温体仁亲自拿着奏疏,到宫门请求召见,他怕崇祯不见他,特意写了一份言简意赅的节略,让传报的太监递进去,那个节略只有一句话:“宣大都师杨嗣昌造出了新式火炮!”
慵懒的崇祯看到这几个字,一下子就跳了起来,一连声的喊:“快!赶快传温体仁觐见!”
然后忙不迭的令太监帮他套龙袍,戴皇冠。
待见到温体仁时,崇祯完全不顾礼仪,拉着正在叩头山呼万岁的温体仁就索要那份奏疏。然后摊在龙案上,一个字一个字的仔细品读。眉宇间不时地透出兴奋的神色。
崇祯低着头看奏疏,不抬头也不说话,温体仁恭敬的站在下面不敢动,更不敢说话,殿内就这么沉寂着,不知何时曹化淳也来了,他不敢打破这个寂静,悄悄的站在门外。
良久,崇祯终于抬起了头,他问道:“奏疏中说样品已经送来了,到了没有?”
温体仁说道:“启禀陛下,是随着信一起到达的,是兵部安顿的。”
崇祯说道:“传兵部尚书傅宗龙!”
门外的曹化淳提着嗓门高喊:“传兵部尚书傅宗龙进见!”
崇祯又问:“得此火炮,我官军能战否?”
这是崇祯最关心的,官军得此火炮,战斗力如何?能不能与国防军一战呢?
温体仁不懂军务,但是他身居要职,也能知道个大概。
他回答说:“陛下,臣不甚懂军务,但臣知道花皮的军器中仅火炮就有多种,还不止是火炮,他们还有连发铳等多种军器。依臣估算,官军得此火炮可以使得防守力更强。”
他的话很不自信,国防军的各种装备很多大臣也是熟知的,像温体仁这种外行也认为一种火炮作用有限。
崇祯很不满意。继续说道:“找工部、户部核实一下,每年能造炮多少,耗费银两若干。朕要即刻装备京营禁军,京城的城防全部配上新式火炮。还有让兵部准备试射火炮,朕要亲临观摩。”
温体仁赶紧说道:“陛下乃万金之躯,且不可亲临试射场,炮火猛烈无情,万一有闪失,臣子们当不起罪责。”
“哼!”崇祯很不满意,哼了一声,没有再说话。皇帝也不是那么自由的,特别是大明的皇帝,大臣们阻拦,皇帝也不能独断专行的,何况试射火炮这种事,他想一想也能知道,自己是绝对去不了的,争执无益,只好不说了。
兵部尚书傅宗龙终于来了,崇祯让曹化淳把奏疏递给他看。大家一时无话,大殿内又安静下来。
傅宗龙是进士出身,也是文官,但是大明的文官有不少也曾领兵打仗。傅宗龙就是一位久经战阵的猛将,他曾在孙承宗的麾下于宁锦前线与后金鏖战,也曾经与卢象升一起与乱民作战,还曾经是杨嗣昌的部下。所以他这位兵部尚书是知兵之人。
待傅宗龙交回奏疏,崇祯问到:“傅爱卿,朕的大军得此火炮能战否?”
同样的问题,他又问傅宗龙。
“陛下,此火炮与红衣大炮相比恰似更新换代,较红衣大炮强上百倍。其一,它的威力巨大,其开花弹落地就爆炸,红衣大炮打出的不过是个铁球而已。它没有红衣大炮打得远是因为它只是一门小型火炮,杨都师既然能造出小的,就能造出大的,大型火炮定然射程更远,此其二也。其三,此火炮打得准,其偏差不过一两尺,红衣大炮绝无此精准。其四,它的重量轻,红衣大炮一般都是一两千斤重,数匹马拖曳也很困难,而此火炮两个兵弁即可抬走。轻便的火炮自然用处就大。其五,此炮是抛射弹丸,即炮弹出膛后直飞向空中,力尽,则直直的落下。又因为它打得准,所以它无需目视瞄准,可以盲射。例如,火炮架设于城墙内的地面上,看不到城外,可是它可以准确的打击城外之敌,此乃盲射也。”
傅宗龙不愧是战将,从文字材料上就总结出这么多的性能,并且可以形象的向皇帝描述。
傅宗龙接着说道:“陛下,此火炮乃仿制花皮的火炮,因此,我官军得此火炮之后,可以改变我官军的落后,尚不能强过花皮,因此,倘若我军防守城池,则可以抵御花皮的进攻,使其难于攻克。倘若我军进攻,尚不能构成优势。此臣下之浅见。”
他的这个军力的评价还是过于乐观了,也许是为了安皇帝之心。
他又说道:“陛下,还有操炮兵弁的训练之操典,则必须师花皮之操典,红衣大炮操炮之法远远的不够了。操炮之人不仅要识文断字,还要懂得格物、算学,还要会使用新式的算学工具。操炮的兵弁有观测兵弁、有指挥兵弁、有瞄准兵弁、有装弹兵弁还要有辎重运输、防护的兵丁,这些都要分别的训练。我们这里懂得格物算学的青壮太难寻找了,几乎没有。唯一的办法是收罗开封那边学堂的学子,我们的学子只学习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那是没有用的。”
是的,诗词写得再好,也打不出去炮弹。
弁,读音bian,相当于士官,一般是特殊士兵的称呼,地位高于士兵,但还不是军官。操炮的士兵就叫做炮弁,骑马传令的亲兵叫做马弁。
崇祯本人接触了不少联省那边的新东西,他也渐渐的懂得一些新学科的作用,改变了什么“奇淫技巧”、“雕虫小技”、“尚礼仪不尚技艺”之类的极端保守的思想,但是,朝廷这边的科举取士制度始终没有改变,学子们学习算学都有“经商言利”的嫌疑而遭人不齿。可是现实是残酷的,不懂得科学知识,有现成的火炮也不会使用,还要到联省的新学堂去挖人才。
保守的读书方法、科举制度是不是应该所转变呢?且听下回分解。
………第487章完………
第488章:朝廷的转机()
崇祯九年十月的一天,崇祯在南京的皇宫召见几位大臣。
傅宗龙说道操炮的兵弁需要懂得新式的算学,崇祯想一想也觉得有道理。炮弹打出去那么远,操炮之人还看不到目标,可不是全靠计算吗?用算盘那是算不出来的。
于是他说道:“在京师可否试办一所新式学堂呢,火炮越多,需要的兵弁就越多,总要有自己的兵源嘛。”
教育的事情温体仁倒是明白,他说道:“我们会按陛下的旨意办一所学堂,选地点、建校舍、聘先生、选定学科教案总是可以办起来的。但是臣担心招不到学子,天下的学子都是奔着功名富贵去的,我们的科举只考经史子集,新式学堂里学到的学问考不了前程,那个学子愿意去学?若是科举增设新学科的题目恐怕天下震动,无论是赶考的学子还是我们的官员定然会反对,学子的十年寒窗苦一夜间付之东流,官员们都成了无用的旧文人,他们焉能接受?明年就是大考之年,无论设与不设新学题目,朝廷应该早定章程。”
这一下就说到了根本的体制上了,无论改与不改都是极难决策的。
崇祯叹了一口气,说到:“让礼部议一下,上个条陈之后再议。”
礼部管教育,不过他们也未必有好办法,因为这种改革不但涉及到观念的转变,还牵连太多人的利益。
崇祯又转向傅宗龙,问道:“傅爱卿,你刚才说到需要更大的火炮,难道这一种火炮不够用吗?”
“陛下,火炮要打得远,威力才更大。杨都师送来的这个样品可以打三里远,而花皮的一般火炮都能打六里远。如果花皮的大炮放在四五里之外,他们可以炮轰城墙,我们的大炮却够不着他们,这不是只能挨打不能还手了吗?所以我们需要有同样射程的火炮,才可以抵御敌军的进攻。大型火炮打得远,但是不灵活,所以战场上的兵器是各有其作用的,长短配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功效。”
傅宗龙是知兵者,他的解释是很贴切的,大小火炮都有各自的用途。
崇祯皇帝说道:“让北京的兵部尚书张凤翼,户部尚书侯恂参与军火制造,所有的费用由北京的户部负责。告诉杨嗣昌,北京的军火工厂分出一半的工匠,调拨到南京来,在南京择地建同样的军火厂,以方便供给南方的官军。新学堂先建在北京吧,由北京的礼部主持。还要告诉杨嗣昌,给他半年时间,把北京的事情办好,然后返回南京。”
崇祯这是要重用杨嗣昌了,如何用?他没说,算是个伏笔吧。
崇祯的旨意到达北京后,侯恂和张凤翼就开始介入延庆军火工厂的管理,工厂分出一批技术骨干开始调往南京,82迫击炮的研制也就开始了。
长话短说,到了崇祯十年的夏季,82迫击炮的样品也已经制造出来了,杨嗣昌也就奉调回了南京。杨嗣昌麾下的部队,就是宣大边军,则并入北京的禁卫营,归北京兵部统辖,驻地延庆。
他们的82迫击炮,射程超过了六里,与国防军的82迫击炮相当,只是重量太大,炮管就有两百多斤,在战场上需要专用的工具,四五个人的力量才能架起火炮。行军时使用马车运输。
与国防军的炮兵比较有几点不同,第一他们的炮没有炮镜,靠准星照门间接瞄准。第二,他们的炮兵奇缺,很多兵弁不具备炮兵的素质,勉强充样子,直视目标的炮击还勉强,间瞄盲射一般都达不到要求,甚至根本就打不了盲射炮击。其他的就是火炮的重量、机动性能、炮弹的质量等也有不少的差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