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强国梦-第2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一点是值得一提的,吴三桂算得上是明朝末年的美男子了,这是记载于史书的:“美丰姿,善骑射。。。。。。”。这个时代的美男子可能不乏其人,但是能够在史书记载下来的不多。我们知道的还有一位公认的美男子,那就是郑芝龙。
吴三桂怎么会在外蒙古呢?这是由于祖大寿经常要回到热河处理相关的事务,毕竟热河是祖家的老窝。他为了能够经常抽身离开外蒙古,于是就调来了吴襄到外蒙古掌握军政,吴三桂尚年轻,并没有单独的军职,于是就随父前来。
这一次出兵漠北蒙古,有国防军的骑兵营助战,定然是战绩不俗,吴襄以助战的名义派自己的儿子跟随前往,实际上就是为了捞取一点军功,这是为了自己儿子的前程考虑的。
这次出兵的全部兵力是:坎岱王爷亲自率领的三万蒙古骑兵(这几乎是坎岱王爷的全部家当了),独立第五骑兵营的一千人,吴三桂率领的两千热河骑兵,总数三万三千人。
他们出击的路线仍然是先向北到达阚城,为阚城守军换防和补充给养。阚城还有外蒙古军唯一的炮兵队,坎岱也要带上一批炮手,因为打下来的城池还要有人守卫,需要炮手。然后他们一路向西杀入唐努乌梁海的腹地,主要的目标就是阿巴坎,这里是漠北蒙古的核心地带,勉强也可以称作是漠北蒙古的都城。说“勉强”二字是因为蒙古人是不建设城市的,在王府周围聚集的帐篷多一点,就像是个集镇了,客观上形成了他们的核心。
由于罗刹人的到来,坎岱估计这里会有俄国人建筑的城堡。
在阚城,阚文明看到,城墙已经完全修复了,损毁的城墙都是重新砌筑的,城门是厚重的木板用钢条铆钉固定,这是去年夏天,从乌尔格(乌兰巴托)修建大寺庙的工地抽调的工匠前来修建的。城头上醒目的位置悬挂之大明的国旗,这也是大都督府要求的,热河、外蒙古都要悬挂大明的日月旗,以表示对大明的认同。
蒙古的大军从阚城出发,沿着这个夏季草场向西偏北的方向行进了一千多里,只是碰到一些放牧的牧民,并没有碰到罗刹人,也没有碰到漠北蒙古的兵。在即将进入唐努乌梁海大草原时,他们终于碰到了一处罗刹人建立的城堡,罗刹人命名它为“坎斯克”,“斯克”就是小城镇的意思,按意思翻译就是“坎镇”,或者“坎城”。与大明命名的阚城语音上完全相同。
这个城与阚城的大小、规制几乎完全相同,也是个小型的菱堡,是个大小不足百米的圆形多棱边的小城,只有南面一个城门。
坎岱王爷用望远镜观察着这个小城,只见上面旗帜林立,有的大炮已经可以看到了,显然里面的罗刹人已经有了准备。
蒙古人攻城的传统办法就是扎云梯,爬城墙,用弓箭做掩护。对付大炮,就使用盾车,盾车和云梯都是现场制作,总之就是用人命往里填。能不能攻进去,就看蒙古的勇士是否勇猛不怕死了。
第五骑兵营的营长阚文明也站在旁边用望远镜观察着,坎岱道尔吉走到他的身边问道:“阚将军,国防军有何办法攻城?”
阚文明放下了望远镜,想了一下说道:“有两个办法,比较彻底的办法就是用重炮把一面城墙全部击毁,使其不能据城而守,要么投降,要么逃亡。但是,有王爷的骑兵在,他们逃亡就等于自投罗网。这个办法时间要长一点,这么坚固的城墙,全部击毁是需要时间的。优点是伤亡很小,缺点是这个城就毁了。”
“那第二个办法呢?”
“第二个办法就是,击毁城门,击落吊桥,我国防军使用火炮掩护冲锋,封住罗刹人的大炮,王爷的骑兵冲进去。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伤亡大,但是城池完整的保留下来,还会缴获他们不少军火。”
坎岱看过阚城,他知道这么小的城是没有瓮城的。因此,他说道:“用第二个办法试一次,如果不行,再击毁城墙不迟。”
在坎岱看来,击落吊桥,击毁城门,又封住了罗刹人的大炮,这个城就等于拿下来了,这点伤亡,在他看来微乎其微。能够得到完整的城池,留下小部队就可以驻守,大军就可以继续前进了。慈不掌兵,死几个人算什么?
其实阚文明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不能直说,否则有不爱惜友军生命的嫌疑。原因是没有一个完整的城池,此地就不能安排留守人员,已经进入了广袤的漠北大草原,这总是个后顾之忧。
吴三桂也站在旁边,这一路上他们几个人也混熟了,他说道:“王爷,阚将军,末将认为也是留下城墙的好,从这里就进入了无遮无拦的大草原了,这个坎斯克就是漠北草原向东的出口,虽然罗刹人未必敢向东流窜,可是多一个出路就多一份回旋的余地。我们在这里保留一支部队,就控制住了罗刹人向东的路线,便于我们的围剿作战。有城墙在,我们的留守部队就有了立足之地。我愿意亲自带领一支部队参加夺城之战。”
年轻的吴三桂也是求功心切。
大家意见取得了一致,热河军也愿意助战,坎岱道尔吉很兴奋。他知道热河军的装备要强于蒙古骑兵,他们有手榴弹、三眼铳和火铳,这些都是攻城近战的利器。他说道:“好,我先谢谢吴公子的大义助战。我派500精锐骑兵闯城,吴公子出100人即可,你们的手榴弹和三眼铳厉害,有这些近战利器,加上我蒙古勇士,拿下坎斯克如探囊取物一般!阚将军,开始吧!”
不足百米的小城,进去六百人已经够多了。
由于城堡上有大炮,从望远镜中已经看到了,所以进攻的队伍都在五里之外,避免被炮击。
首先开炮的是82迫击炮,他们打击的主要是城墙上的火炮,第二个重要目标就是拉起吊桥的绞盘车,此外就是城墙上的敌军。一个营有十门82迫击炮,这么小的城墙只用营部直属的四门炮就够用了,因此只有四门迫击炮开炮。城墙上凡是能够看到的目标都被炮击一遍。
城墙上的旗帜、罗刹兵、已经暴露的火炮就都被炸飞了。俄国人显然是不知道对手的火炮这么厉害,否则也就不会明目张胆的暴露于城墙上了。也许去年阚城大战中逃回来的人太少,或者俄国人不相信中国人有这么厉害的火炮,也可能是俄军的军官怕影响士气保密了。总之,城中的俄军现在才刚刚领教了中国人的大炮。
城门楼子已经被炸飞了,那里被轰击的最厉害,因为吊桥的键盘车在那里,吊桥失去了绳索的牵引,终于轰然落下。
本来打开城门是直射炮的任务,但是有重炮在,重炮的威力一炮就解决问题。三门重炮中只有一门打了一炮,厚重的木头城门就成了粉碎的木屑。
坎岱王爷还是第一次与国防军配合作战,但是国防军的炮火厉害他可是知道的,因为他亲自领教过。现在城门没了,吊桥也已经落下,还等什么?坎岱王爷挥手高呼,喊的蒙古话,国防军听不懂还是能猜到的,那意思就是出击!
阚文明曾劝诫吴三桂不要亲身涉险,但是,吴三桂年轻,正是血气方刚之时,他早已按耐不住跃跃欲试了,那里劝解的了,于是阚文明摘下自己的配枪——左轮手枪交给了他,用于防身。这种枪吴三桂早就会用了,年轻人哪有不喜欢军械的,他已经多次借用国防军军官的配枪试用过了。吴三桂大喜,拱手相谢,抢就别在了腰里,枪套上就有十二发备弹,加上枪中已经安装了六发,这一次战斗够用了。
蒙古骑兵加上吴三桂的100骑兵,一共六百人向城门冲去。但是国防军的炮击并没有停止,迫击炮的火力转向了城堡内部,重炮也透过城门打入城里两发炮弹。这一次的炮击目的是预防城堡中的俄军从城内扑向城门进行防御,迫击炮是曲射火力,炮弹可以打到城内的城墙根部,那里如果有防御的俄军,就会被炮击。
国防军炮兵的指挥官紧盯着城墙,他要防备俄军残存的火炮炮击出击的马队。也可能是前面的炮击太狠了,城墙上的火炮已经失去了反击的能力,直到突击的马队进城,俄军的大炮也没有能打出一发炮弹。
有了热河军的参战,进入城中的马队首先就是一波手榴弹的攻击,爆炸声不断传出来,时间不长,枪声就停止了,城内寂静下来,过了一会俄军的俘虏就押解了出来,俄军投降了!
………第376章完………
第377章:阿巴坎决战(一)()
坎斯克城中竟然有接近五百人,除了三名蒙古男人,20多名蒙古女人之外全部是罗刹人。短暂的战斗罗刹人伤亡了70多人,其余的四百人做了俘虏。城堡里的蒙古女人就不用解释了,大家都明白。
杀入城中的蒙古和热河军人也伤亡了36人,伤亡也不小了,超过了百分之五,好在吴三桂没有受伤。俄军人高马大的,手中武器又好,这个伤亡也是必然的。
对于俄军战俘大都督府有明确的规定:就地审查,军官全部枪毙,其余的要押解到辽宁进一步处理。对俄国人处理的这么狠就是因为这些人在名为“探险”实为侵略的过程中,对于蒙古人、汉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犯下的罪恶太深重了,他们对于当地居民就是赶尽杀绝。所以国防军对于他们的处理也绝不手软,能够留下普通士兵去做苦力已经是慈悲为怀、法外施恩了。当然,这些战俘到了辽宁还会审查,还会杀掉一批。
目前入侵到唐努乌梁海的俄国人中间,估计会有一些后世知名的人物,像哈布罗夫就应该在其中,但是朱万化对于这些人没有一点兴趣,留下全无用途,杀掉、埋掉就可以了,名字都懒得过问。
战后,吴三桂恋恋不舍的归还那只左轮手枪给阚文明,阚文明也很大度,说这只枪送给你了,算是对于你的功劳的奖赏。同时又给了他三百发子弹,说是子弹用完了再给你补充。吴三桂惊喜万分,赶紧把枪收入怀中,拉着阚文明的手一再感谢。
国防军的望远镜、腰表、左轮手枪,被当做礼物送给大明官员的不少,阚文明并不违例。
坎斯克需要留下留守的士兵,但是一定要有炮手,对此,坎岱道尔吉倒是有准备,阚城的炮手被他调出来不少这里就可以安排了,再安排一些新炮手跟着学习就可以了,国防军也要留下人,因为通信还是必要的,他们与大军之间就只能使用灯光通信了,无线电通信设备还没有那么多。
就这样,坎岱王爷的大军越过坎斯克后,又连续收复两座城堡就到达了阿巴坎附近,这里有一条细长的湖泊,长达六百多里,我们就叫它“阿巴坎湖”吧。
大军的行进是需要水源的,人要饮水,战马也需要饮水,因此沿着河流湖泊是最佳的行军路线,这支大明的联军(蒙古军、热河军、国防军的联军)就是沿着细长的阿巴坎湖的西岸一路向南行进,到了湖泊的最南端就是阿巴坎城了,没想到这条细长的湖泊造成了联军的良好战场态势。
这么大的军事行动,俄国人不可能不知道,何况还攻陷了他们的三个城堡呢?
俄军的反击终于到来了。
由于去年的阚城大战中有逃回来的俄军士兵,所以,明军、蒙古军的战斗力他们还是了解的。按说在这种情况下,明智的选择就是赶紧主动的撤出唐努乌梁海,以避免战败的耻辱和损失。但是侵略者的野心是没有止境的,他们的冒险精神也是根深蒂固,说不撞南墙不回头也不过分,在唐努乌梁海他们已经经营了十几年,舍不得放弃,是要拼一拼,直到彻底的失败也未必死心。
针对明军的超强战斗力,他们想出来的战术更加疯狂,他们想用骑兵的人海战术化解明军的超强战斗力,他们想集中他们所有的骑兵,来一次漫山遍野的集团冲锋,在开阔的草原上,用数以万计的骑兵的海洋来淹没明军。
经过多方的侦查,他们已经掌握了明军联军的人数、动向和行军路线。在请报上他们处于暗处,明军处于明处,他们占了便宜。
明军和蒙古军不是没有侦查,他们的斥候放出去十几二十里,广泛的伸出触角侦查俄军的动向,这也是他们最大的能力了,也是斥候侦查的最大范围了。但是终究比不上已经在这里经营了几年的俄国人。
俄国人向远东地区探险的行动,在这个年代还没有得到俄国沙皇的授权,尽管沙皇可能同情和赞赏他们,毕竟还没有正式的官方支持,因此,其规模还不是很大。这些“探险者”凭借着先进的火铳、火炮,几千人,甚至是几百人,就在远东称王称霸。所以到去年阚城大战时,他们在唐努乌梁海地区不过是六七千人。阚城一战就被消灭了一半,如果不是冬季的严寒保护了他们,恐怕去年他们就被彻底赶出这一地区了,积累了数十年的努力,瞬间就要化为了泡影。
人海战术是需要数量庞大的军队的,俄国人有那么多的军队吗?
为了垂死挣扎,为了做最后的拼搏,从其去年起,他们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游说了欧洲国内的一些大佬级的人物,征集了一些财力、物力和军队,最重要的是居然用借兵的方式,调集了一万五千哥萨克骑兵,在俄国,这是了不起的战斗力了。其他的部队也调集了一万多人,枪械弹药充足。
哥萨克骑兵之外的一万人部队是哪里来的?
这个年代俄国社会是奴隶制社会,只要说服奴隶主,给出一定的代价,就会有大批的奴隶充作兵员,那一万多人的步兵就是这样凑集起来的,稍加训练就来到了唐努乌梁海。
本地原有的四千多人也扩充了不少本地的蒙古人形成了两万三千人的俄国人、蒙古人混编的骑兵队伍。这样算下来,他们差不多就有了接近五万人的部队,并且绝大部分是骑兵,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力量是空前的强大了。此外,他们还通过他们扶植的傀儡蒙古王爷,调集了漠北蒙古的两万多骑兵。蒙古人是亦兵亦民,男性的牧民召集起来就是骑兵队伍,这两万骑兵实际上就是两万牧民。这使俄军的军队总数有了七万多人,并且基本上都是骑兵。如果这支力量放在欧洲,那也是能够扫平一两个国家的力量了。能够动员这么多的力量,是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因此,他们也就野心膨胀起来,甚至想一战而收服整个蒙古,进而威胁“契丹”。
中国的北方,在明代之前存在一个“辽国”,它后来改名“契丹”,也是曾经很强大,疆域辽阔的国家,契丹后来被金国和蒙古人所灭。俄国人就是这个时期开始向东方扩展“探险”,所以他们认为在东方就是“契丹国”,对于“大明帝国”反而知之甚少。所以直到后世的现代,俄国人依然把中国称为“契丹”,现代俄语中“中国”一词就是“契丹”的音译。
有了七万军队,俄军的统帅就想出来一个人海战术,他们要尽可能的一次吧七万人的部队全部投入战场,来一个以骑兵为主,步兵为辅的人海战术,淹没敢于“进犯”的“契丹”军队。他们部队的人数是契丹军的二倍,因此也是信心十足。
所以当他们知道契丹军沿着阿巴坎湖西岸向南行进时他们觉得机会来了,七万大军,号称十万全线出击,契丹和蒙古的三万多人就成了背水一战,他们要把契丹人全部赶入湖水中淹死。
漠北蒙古的大草原并非一马平川,大部分还是属于较平缓的丘陵地带,越接近阿巴坎地势越平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