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强国梦-第2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队一队的骑兵、步兵进入了城池,守军就完全崩溃了。冷兵器作战,只要突破城墙,守军在精神上就会认为城池已破,就剩下逃跑了。康藏军只是单独的攻击东门,其他方向上根本就没有布置兵力,为的就是让他们弃城而逃。
就这样,在大炮的协助之下,康藏军用轻微的代价拿下了雅安城。贡布多吉带领残兵弃城而走。
雅安城的东面和北面是平原,它的西南面是山地,雅安城就是居于一个开放的山谷之中。藏军逃跑定然是沿着山谷向西南逃窜,这是地形决定的。李岩是天生的用兵高手,他的进攻只是攻打东门,就是放他们向山谷的方向逃窜。这种格局走势已经算定,李岩岂能然他轻松逃走?
从藏军弃城而逃开始,李岩就派出骑兵跟随掩杀。一千多骑兵挥舞着三眼铳和马刀,“万胜!”的呼喊漫山遍野。西藏、西康是牧区,牲畜不缺,因此藏军也基本都是骑马的,步兵不多。但是藏军骑乘的马匹是西南马。
西南马的特点就是个子矮小,善于爬山,适应高海拔的高原。这种马匹只有一米多高,体长一米四五左右,马匹小,腿短,跑得就慢。康藏军的马匹是中原、西北一带的蒙古马,虽然也是属于小体型的马匹,但是高大了很多,差不多是西南马体型的二倍。
从马匹上藏军就吃了大亏,在加上三眼铳的威力,既可以发射弹丸,又是长度占优势的狼牙棒,所以这一千康藏军的骑兵就如猛虎赶杀群羊,那是单方面的屠杀。
贡布多吉的三千藏兵逃出城时已经不足三千,这一阵的追杀又是死伤过半。等到他们好不容易慌不择路的逃入山林之中时,侧面山坡上,李岩的抛石机抛出了大量的手榴弹(严格的说只是手榴弹的弹头,没有木柄,这是李岩的发明)。一阵猛轰之后,漫山遍野的康藏军就从山上冲杀下来。康藏军的士兵也是有手榴弹的,迫近敌军时,也会用手榴弹攻击,间杂着火铳的射击,最后才是大刀长矛的短兵相接。
经过几重的打击,贡布多吉勉强逃得性命,身边的藏兵只剩下两百多人了,他们杀出一条血路,向深山老林中逃遁而去。
康藏军大获全胜,占领了雅安城。雅安是这一地区的首府,占领了雅安就震慑了整个地区。
马守应的策略就是首先攻占大的城镇、县城。康藏军大义凛然,打着大明官军的旗号,用巡抚衙门的名义四处发布告,宣布大明朝廷收复西康省,反抗者按造反论处。对于敢于抵抗的城池,他们就用大炮轰,发兵强攻,顺从者则适当安抚,委任为基层官吏。然后就在各地建立官府,解散地方武装,造户籍,按户、按财产土地征收赋税,有敢于抗税的就大开杀戒。
对于解除私人武装这一条,遇到的反抗最严重,一些大奴隶主们靠着私人武装作威作福多年,也可以说,有史以来他们就是这么干的,胳膊粗,腰板就硬,嘴就大。依仗着几百几千的私兵,他们似乎谁也不怕。这一次却是遭了灭顶之灾,不但私兵给灭了一个干干净净,拥有私兵敢于顽抗的,更是被杀得干净彻底。因为罗汝才记住了督军大人的话:要敢于大开杀戒!放开手脚的杀!杀狠了才有日后的平安。
对于那些大领主、大寺庙,康藏军允许他们有少量的护院保镖、寺庙武僧,几人、几十人还是可以的,上百人就违制了。但是不准拥有武器盔甲,至多是长短木棒,盾牌都不能装备,限制是严格的,违反规定者则坚决消灭。寺庙若敢于干预地方政务,则坚决剿灭。
山区之中的几个土霸王,那里扛得住现代化兵器的打击,一个个土围子顿时瓦解。没有了领主的奴隶就登记户籍,变为了自由人。他们可以用今后十年的部分收成做抵押,获取土地或者牲畜,成为自耕农或者牧民。此外,这些刚刚被解放的奴隶可是康藏军最好的兵源,他们绝对忠诚,体力好,能吃苦,敢打敢杀不怕死。
另一个阻力大的政策就是赋税,人人都要纳税,没有例外,土地多,买卖店铺多就要多纳税。有敢于抗税的就杀!用关押的办法不杀人不行吗?答案是不行!第一,执政初期,执法要重。第二,那些大领主从来就没有纳过税,抗税的人很多,关押起不到震慑的作用。社会稳定之后,抗税是个别现象的时候,可以用缓和一些的办法,比如坐牢,但是现在不行。
赋税是个纲,纲举目张,老实纳税的就是大明的子民,抗税的就是清剿的对象。高举着税收的大旗,是敌是友,都要统统的亮相。
解释一下“纲举目张”:说的是用手抛撒出去的渔网,提网的绳子叫做“纲”,抛撒的时候提起“纲”,渔网上的那些网眼就张开了,这就是“目张”。和在一起,就叫做纲举目张,引申为抓住要点,其他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这是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历史典籍中反复使用,最早的应该是战国时秦国的“吕氏春秋”中所说的:“壹引其纲,万目皆张。”
类似的词汇:“提纲挈领”里的“纲”也是这个解释,“领”就是衣服领子,说的是“提纲”能够方便地提起渔网,抓住领子就顺畅的提起了衣服。是抓住要点的意思。更简洁的现代词语“纲领”中的“纲”和“领”都是这个意思。
现代都市里的年轻人恐怕都没见过单人撒开的渔网,对于“纲”字就不能理解了。因此,在这里说一筐的废话,解释一下“纲”的由来。
减租减息的政策,马守应他们也是执行不了的,这一条也就不会要求他们。他们这些大小首领,用不了多久,就会变成大地主,有的还可能是大奴隶主,让他们减租减息他们自身就不愿意。
康藏军从城市向周边扩散,首先掌握富庶地区,然后是边远山寨,逐个清剿。
在作战的同时,康藏军不失时机的扩编军队,建立地方武装,康藏军的各个大队,人数都开始超编。用强大的军力开道,杀得雅安地区一片腥风血雨。在强大的军力震慑之下只用了一个多月,雅安地区就开始稳定了。
………第372章完………
第373章:疯狂的汉奸()
进入雅安还属于平原地带,康藏军进一步的扩张就要进入山区了。进入山区就要有路,特别是他们还有大炮,狭窄的道路大炮是过不去的。另外,他们今后的给养、武器、军火也需要不断的补充,车辆能够通行的大道就特别的重要了。为此,他们就要修路。
对于道路,康藏军有一个极大的便利,那就是茶马古道中重要的一条——川藏路的起点就是雅安(古称雅州),经过泸定(古称打箭炉)通往西藏。
泸定铁索桥建于清康熙年间,就是说这个年代还没有铁索桥,那么人们是怎样渡过大渡河的呢?
渡过这种山间急流古人有几种方法:其一,用绳索连接两岸,用挂于绳索之上的滑道滑过去,滑道上悬挂绳索做的兜子,过河的人坐在兜子里。古代没有高性能的钢可以制作这么长的钢绳,就只能用棕绳、剑麻绳子代替,没有高水平的金属加工工艺,不能制造滑轮,就用木制的滑道代替。这种方法很危险,并且只能渡过人和少量的货物。其二,是用竹索或者棕绳,拉起悬索桥,优点是人马都可以渡过,缺点是只能用于较窄的水道,这种索桥不能太长,否则绳索的强度不够。其三是效率比较高的办法,用绳索从两岸拉住船只,当然船也不能太大。用绞盘车收放绳索,左岸放绳索,右岸收绳索,把船只拉过去,水流太急,别的办法都无法控制船只。船上需要两三个水手用长篙防止船只碰撞河岸或者礁石。船只摆渡方式的优点是运输量大,驮马骆驼都可以渡过,缺点是要看天时,假如洪水暴涨,那绝对是不敢渡过的。那时候两岸的货物就会堆积起来,等待洪水退去,时间长了肉类的商品就要受到损失。
即便是现代,在四川偏僻之处依然可以看到这几种过河的方式。
我不知道明代的泸定渡口用的是哪一种方法,估计是最后的一种,即船只摆渡,因为,从唐代起泸定就是川藏茶马古道的渡口。人员、货物、马匹、骆驼都是需要渡过的,运输量很大。
泸定铁索桥在现代闻名全国,从经济、军事、历史、人文、风景上说都有重大的价值。从眼下朱万化经营大西南来看,这座桥就是稳定西藏的保证!因此,是必须要修的。
清代修建泸定桥时是没有炼钢炉的,只能采用百炼熟铁打造铁环,制成铁链,每一环都是铁匠用铁料反复锤炼缎打,不知道要缎打多少次,才能达到强度的要求。打造成型后,连接到铁链上,还要刻上工匠的名字,每一环连接的位置也记录在案,这可不是为了历史留名,而是保证质量的责任,如果铁链断了,哪一环出了错,那可是要杀头的。
按朱家目前炼钢、轧钢的能力,就用不着采用铁链的形势了,用多股钢绳更科学、强度更好、用料少、重量轻。
按资料记载,泸定桥长104米,一共用了13根铁链,总重量21吨,耗时一年。作为扶手每一侧两根铁链,共用去了四根,其余九根并列于下方,铺上木板,就是桥梁了。作为扶手的铁链还要用细铁链连接,使得十三条铁链成为一个整体。
朱万化考虑到历史文化和风景景观的意义(若干年后文物景观也是一笔巨大的资产),决定作为扶手的四根仍然采用铁链的方式,下面承重的九根采用多股钢绳。清代修桥用了一年,时间都耗费在缎打铁环上了。现在朱家建造只要把钢绳、水泥等材料运输过去就行了,预计工期不会超过三个月。
在古代,这么重的铁链是怎么拉过河的呢?传说中是一个大力士腋下夹着铁链,乘渡船带过去的,他为此劳累而死,此人名叫噶达,现代的泸定桥西侧有噶达庙就是为了纪念他的。
不过这只是传说、故事而已,可以增加景观的鉴赏性,并不是真实的,也经不住认真的推敲。真正的办法是:两岸连接竹索,竹索之下吊着上百个可以滚动的竹筒(做滑轮用),用绳索牵引铁链在竹筒的支撑下,用绞盘车拉到对岸。
到康藏军占领泸定时,会派工程人员现场勘测设计,由浙江的曙光基地供应钢绳、铁链及其他附属配件即可。
有了这座桥,康藏军进入西藏就后顾无忧了。
茶马古道中的“茶马”二字说的是货物,雅安的茶叶换取西藏的马匹,是一种易货贸易。牧区的人以肉食为主,他们就必须喝茶,否则会生病的。高寒地区不能出产茶叶,就要靠贸易解决。其实“茶马”只是一种标志性商品的说法,进入西藏的不光是茶叶还有盐巴、布匹、粮食、瓷器、日用品,从西藏出来的牧业产品品种也不仅仅是马匹,像毛皮、药材、风干的肉类等等品种也很多。
茶马古道上运输的主力是骆驼,驮马也有,是次要的,因为骆驼的负重能力强。并不是影视剧中看到的,全部使用驮马。西南马很小,大小基本上一米多一点见方,比毛驴强不了多少,负重能力很差。
茶马古道的道路,并不是很狭窄,它虽然是为了骆驼、驮马准备的路,但是绝大部分都有两米以上的宽度,车辆是可以将就着通过的,只是个别陡峭的路段修成石头台阶,并且台阶极不规范,这种地方车辆就过不去了。
康藏军就要在茶马古道的基础上,修整路面,以便于车辆通过,车辆的载重能力是远远的超过了骆驼的。
作为第一步,仅仅需要让大炮过去,对于道路的要求就更低了。只要大部分路段能够让马匹牵引的炮车通过,个别的路段,拆掉大炮分解为部件,人扛、马匹骆驼驼运,或者拖曳总之可以通过就行,只要路段不长就没有问题。
到了十月份,康藏军全部转运完毕,上下川江的航运也就开通了,从宜宾到宜昌客运航班开通,货运也开通了,他们属于长江航运公司的一个分部。随着航运的开通,邮政、电报业务也跟随开通,曙光银行的业务也就进入了四川,还有贸易公司的商铺也会沿途开设。
对于康藏军的支持还有一项,朱万化也没有忘记,那就是陆续的转运一批日本女人给康藏军的军人做安家之用。这也是极容易做到的,因为清国巴不得的出口日本的人口。难办的是,清国定会搭配一批日本男人,这些人也就只好搭配给康藏军了,他们不是要修路吗?从雅安到拉萨,这条路要修成跑马车的路,可是要修几年啊,工程很大,让这些日本人去做劳工苦力吧!
。。。。。。
还是崇祯八年年初的时候,朱万化就给南交口的郑芝龙写了一封口气严厉的信件,指出南交口省违反了当初的约定,扩张的过分了,占领了扶南国的不少地盘,使扶南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并造成了扶南国内部的混乱。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他责令南交口限期三个月退出扶南国,否则国防军南海舰队将出面干预!
扶南国就是现代的柬埔寨,这时是吴哥王朝的晚期,腐朽没落的吴哥王朝已经快走到了尽头。如果朱万化不干预的话,郑芝龙极有可能乘乱吞并扶南国。
他告诉郑芝龙,扶南国无论内部如何混乱,那是扶南国自己的事情,南交口只能站在旁边看,不能出手干预,扶植傀儡政权也是不行的,这是原则,不能违背。
从另一个方面说,扶南国之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存留了下来,保持着国家的独立,自然是有其道理的,他们也不是那么容易被征服民族,假如郑芝龙乘人之危占领了扶南国,可以预计,南交口日后的麻烦也不会少,这对于南交口也是不利的。
由于有了事先的警告,又有这么一封严厉的信件,加上设身处地的为南交口着想的分析。郑芝龙究竟还是害怕家门口的南海舰队。于是他老老实实的回复了一封信,从扶南国撤军了。他心中不服气,强忍着,也要忍气吞声的撤兵。
。。。。。。
同样是在南海,又出了一件让朱万化十分气愤的事情。
还是在崇祯六年八月的时候,南海舰队用交口的舰港租用权交换了澳门,让葡萄牙人的舰队和陆地驻军迁移到南海舰队控制下的舰港。从而葡萄牙人全部退出了澳门,在澳门只保留了一个葡萄牙人的商馆。在澳门的葡萄牙人居民可以选择加入大明的国籍,做大明的子民,否则,就要迁移到舰港。
由于澳门有这一段被殖民的历史,环境复杂,葡萄牙人的居民太多,特别的情况就要用特别的办法。因此在澳门不允许外国侨民的存在,留下来就必须做大明的子民,否则,立即出境!没有其他的选择。
在明代,人们称呼葡萄牙人为佛朗机人,这是一种误会的称呼,“佛朗机”是“法兰西”的一种音译,大明人分不清西方的国家,西方人也不明白这个称呼的由来,于是,误打误撞,以讹传讹,就把葡萄牙人称作佛朗机人,我们的文中还是直接使用葡萄牙,以避免误会。
随后南海舰队及其陆战队进驻澳门,以维护当地的稳定。大明在澳门的官府一直存在,但是小小的岛屿(一个岛,一个半岛,合起来也不大),并没有驻军,考虑到澳门的历史,不得不防备西方人在这里作怪,搞出什么事端,所以国防军才要驻军。澳门的军营驻有一个连的陆战队士兵,码头上一般还会维持一艘快艇巡逻。
事情过去一年半了,到了崇祯八年的四月,终于还是出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