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谁主三国-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留在长安,当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师,这种生活,他早就受够了。
“奉先,你能不能帮个忙?”董卓大人很严肃的问道。
“什么?”吕奉先从始至终都觉得自己愧对面前这个男人,虽然他知道现在的生活未必不是董卓想要的,但是他还是会觉得心里有愧,这和董卓大人无关,纯粹是他自己的感觉。所以,只要不是什么大问题,他都会满足义父的,就当是点补偿吧!虽然他知道自己无论补偿什么都是不足够的。
“奉先,你能给我找只猫吗?”猫控董卓大人真诚的问道。
吕奉先好半天没有反应过来。怎么回事?他没有听错吧?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这之间还有什么猫腻不成?义父是想给我些什么暗示呢?
“不知您说的猫是……”吕奉先小心翼翼的问道。
“除了活蹦乱跳的猫,还有什么猫?”董卓大人不解的反问道。
确实是有的,还有狸猫啊!能换太子的那种,不过这个概念可要到了一千年后才会出现。
吕奉先眼神一缩,他恭敬的说道,“我明白了。”吕奉先离开了,不一会儿,他给董卓大人找来了一群猫来陪伴这个孤寡老人。当然,除了猫之外,还有一大包袱的银子。这些,大概够义父余生的了。
而吕奉先,再也不会来沧州这个小村,关于董卓的一切一切的记忆,也将会随着吕奉先的“大义”而结束。人们都是健忘的,不管百姓多么痛恨,在遗忘过后,终究会把这件与自己生活豪不相关的事情抛之脑后。
到那个时候……不,无论是那时还是现在,董卓都已经安全了。因为现在的他不再是众矢之的,现在的他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现在的董卓已经远离了权利的中心。
初平三年,这是历史的不幸,但这是董卓的大幸。
董卓一死,长安大乱,凉州兵借机闹事,人心惶惶,没有人知道下一个遭遇不测的会是谁,长安景况,竟然还不如董卓来到之时。
下一个会是谁呢?王司徒,该轮到你了吧?
想要利用我和婵儿的人,想要杀死义父的人,绝对、不会、姑息!
吕奉先在心里冷冷的想着。
我不发脾气不代表我没有脾气,我对你客客气气不代表我不会杀你。永远不要把自己想的过于聪明,永远不要自以为是,因为,你不是能在乱世中混的起的人!
这一生,我吕奉先只恨过你一人,所以,你罪有应得!
吕奉先勒马,回望身后蔚蓝天空,如此高洁,回望身边花花绿绿,如此艳色。婵儿,我们终于可以在一起了,我,没有负任何人!
身后,明明是晴天朗日,但是吕奉先却从中看出了已渐渐有些风起云涌的密布天色,他看出的是这个时代,还是天色本身呢?
或许可以问问局外人董卓。
国庆节快乐!!!
十一阿女要出去玩了,尽量日更,不过一定会两天一更的,亲们谅解
(本章完)
第43章 死得其所()
太史公司马子长说过: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太史公是没有爬过泰山的。或者说,他没有爬到过泰山山顶。
泰山之重,乃帝王封禅大典之所,乃开山拜祖之说,乃有“泰山安,四海平”之风气。故而,个人的贡献再大,个人的成就再不凡,又怎么能比得过如此威重的泰山呢?尽管这只是太史公的一个比喻。
不过,倒还真的有那么一个人,他铭记着国家大义,以为自己一死可以换得“重于泰山”的美名,殊不知,他的死亡,不过是“顺应自然,死得其所”。顺应自然不好吗?那还是一个伟大的思想主张呢!
一千个名士中有一千个答案。反正在那位“死得其所”的人看起来,是不好的。
他不想死的过于平淡,不想死的平平无奇,于是,在他绞尽脑汁的苦思冥想后,终于找出了一个最适合的法子——跳城。
初平三年,王司徒扶着年幼的小皇帝,一步步的走上了宣城城楼。天边夕阳似火,清风徐徐,吹动着王司徒散乱的头发。因为连日来的逃亡奔波,王司徒早就衣衫不整,蓬头垢面,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没有身后的这个孩子更为重要。因为这个孩子,是大汉的希望!
是的,身为一名大汉臣子,王司徒是很尽职尽责的。身为一名护国忠臣,王司徒自认一生无可厚非。身为一名王佐之才,王司徒自以谋才无双。但是,评价是需要后人去鉴定的,王司徒可是没有那等落笔的资格。想百年后,一位文治武功均有建树的皇帝,都只能也只敢留下一块扑朔迷离的无字碑,更何况还是一位臣子呢?再者,这位臣子并不是清白之身。
王司徒有罪!
昔年汉武大帝用刑于司马史公的故事已经告诉过我们某个铁一般的经验:杀谁可以但不能杀史官。
可惜,王司徒还是没能明白这一点。
比起在书法文学上的造诣,蔡邕在史学上的天赋简直少的可怜。但是,职业与学习的技能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不然,为何不会专门设立打扫卫生的与宦官这两种职业呢?
蔡邕响应时代文化的号召,学的是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但是他的就业方向却成了史学家,史学家可是一个高危职业,前例有司马史公,后例有那位唐太宗接二连三的诛杀为教训,蔡邕这个中间人当的还真是……呜呼哀哉!
而王司徒的罪,正是在于杀了蔡邕。
须知,蔡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蔡邕背后所代表的文人名士的风气。蔡邕有什么错,人家只是在董卓大人死后伤感了一下。这位连一株花花草草都要伤怀的老人,人死了怎么可能不伤感呢?不管董卓大人是好是坏,那至少是一条关天的人命啊!
于是乎,董卓大人的假死引得了一个人真死,如果董卓大人知道的话,他一定会感到良心不安的。
蔡邕是谁?你不必认识,你也不可能认识。但是他养了一个好女儿,一位传奇的女性诗人——蔡文姬。
汉武大帝一生磊磊,建功无数,只因为用刑了一个太史公而成为自己永远抹不去的污点,司马史公因为这一事迹,永远被人称赞。于是,在蔡史官哀董卓的时候,王司徒坐不下去了。他硬是以自己三条妙计除董卓的功劳自居,一把做大,杀了蔡史官。
蔡邕让人送去了消息,“我给你钱,行不行?”
王司徒拒绝的斩钉截铁,“你这是想贿赂我吗?不行!”
蔡邕大义的哭求,“身为一名史官,我是很有职业操守的。请王司徒容我刺黥刖足,留一残疾之身完成汉史。”
这话说的大义凛然,情真意切,如果王司徒再拒绝就真的说不过去了,但是他转念一想,如果他写汉史给自己留个不好的评价怎么办?
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王司徒要杀蔡史官的消息一出,无数的大臣们都前来为蔡邕说尽好话。由此可见,蔡邕的人际关系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他正是死于这不错的人际关系上。
这股子为蔡邕求情的势力太大,大的让王司徒内心感到恐惧不安。
平时蔡邕这个人看上去倒是平平和和的,不显山不露水,没想到这人的势力这么大。他这是几个意思?很有喧宾夺主的趋势啊!不行,我要及时为朝廷除去这个肿瘤。
说白了,还是王司徒的嫉妒心太重。而且,自他除了董贼之后,就有些飘飘然的势态,至于在除掉董贼中立首功的貂蝉姑娘,则是直接被他忽略了过去。
面对蔡史官这个王司徒自认的朝廷肿瘤,他当然要为民除害。本来只是一件小事情,善良的蔡史官因为董卓的死而感伤了一下下,结果就被王司徒扩大成了“董贼的同伙”。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王司徒说,“昔年汉武帝纵于司马迁,从而导致了史记的流传,你们觉得,如今我们还要重蹈覆辙吗?再者,这人尖嘴猴腮之像,必是无寿之人。其私情于董贼,足以千万戮之。”王司徒冷冷的说。
史记的流传,对后人来说是一种福气,但是对汉武帝来说……就不得而知了。王司徒的话只是一个借口,在他说这番话之前,没有一个人知道原来王司徒还是会看相的。因为王司徒的嫉妒,后世少了一部堪比于史记的史书的流传,至于是否堪比,事实已然不复,什么都不好说。
黄泉路上,蔡史官没有等太久,随后,他便看见了王司徒的身影。
黄泉路下是没有风的,天地寂然,两位互相嫉恨着的老人手拉着手,恨是生前,死后万事不过虚空。
“老王,你怎么也来了?”蔡史官如同见了老乡一般的关切的问道。
“哎!我来赎罪了。你还记得曹嵩不?我预计着下一个就是他了。”王司徒感叹。
“曹嵩?他倒是养了一个不错的儿子。他是怎么死的?”蔡史官疑惑。
“怎么死?谁知道呢?或许突然生了个大病,又或许,直接被强盗给杀了呢?”
两人一阵唏嘘,谁都没有提起生前的恨事。
王司徒不知道,他永远都不会知道,他的死,是表面上很感激他的吕奉先一手设计的。自那次谈判之后,王司徒和吕奉先之间走的也近了起来。王司徒对吕布很热情,因为吕布有用。吕布对王司徒也很热络,因为他还要为王司徒安排一出好戏。
比起吕奉先的金蝉脱壳、偷梁换柱、借刀杀人、瞒天过海四计共发,王司徒的三计实在是不算什么了。
吕布很聪明,只是,如果不是实在让他讨厌的人,他也不会和别人玩智商的。王司徒很不幸的变成了吕奉先最讨厌的人。
每个人都是有逆鳞的,你之所以觉得某些人脾气好,不过是因为你没有触犯到他的逆鳞。逆鳞触之,管你是谁,都不会好受。
如果说曹孟德的逆鳞就是倾倾,他宁肯为了倾倾输掉一场赤壁之战的话,那么吕奉先的逆鳞就是婵儿,为了婵儿,他生死无惧,更何况一个区区王司徒呢?
他不介意王司徒利用他,但是,王司徒最不该的,就是利用他的婵儿。既然你这么做了,那么就要为此付出点代价。生命,只是所有代价中最为轻微的了。
吕奉先凭借着自己的威信,聚集凉州兵逼死了王司徒。
宣城城楼,王司徒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小皇帝治理好这大汉河山,然后,他爬上城墙,轻轻一跃,那一瞬,前尘往事都在脑海中浮略。
往事如烟,往事随风,董卓真的该死吗?蔡邕真的该死吗?那一刻,他想了无数的问题。但是,还不待有一个答案,便摔下了地面。再然后,是凉州将领蜂拥而至,将他乱刀砍死。
一个人的身影有些朦胧,但是看起来很是伟岸。这是谁呢?好熟悉啊!
吕奉先隐藏在凉州军之中,直到看见王司徒那悲惨的下场,他才有些满意的浮起一抹冷笑,然后毫不犹豫的转身离开。这个结果,是他想要的吗?在吕奉先这二十几年的人生中,王司徒是他唯一想杀要杀的人,今后也是。
犯了罪,就再也逃脱不掉乱世的漩涡了。婵儿,有我一日,便会护你一日。若我不在了,也会为你安排好后路。
在见到王司徒身陨的那一刻,吕布已经预测到了自己的命运。
王司徒本着“舍我其谁”的精神英勇就义了,在后人的唏嘘中倒也给他圆了一个善终的结局。
董卓死了,凉州军乱了,诸侯厮杀了,王司徒殉国了,吕奉先离开了……一切如同既定的轨道那般运行到了正轨。真正的英雄必定脱颖而出,真正的王者也会应运而生!
王司徒的生命已经终结,因为他自己都想不到的一份情缘誓言。浩浩天地之中,谁说没有巧合呢?
抱歉抱歉,这几天太累了
(本章完)
第44章 惺惺相惜()
这世上最瑰绮的,是星火燎原。这世上最奇幻的,是星繁夜色。这世上最难得的,是惺惺相惜。
他们不是朋友,他们不是属级,那他们是什么呢?
一段相知相交的传奇,一段“吾子房也”的相惜。对此,史传上一笔带过,更不会多做累述。但是有些事情,只言片语中便可见乾坤,并不需要什么多余的叙述。
初平二年,曹孟德见到了自己命中的子房。经济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同始皇帝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基石标志一般,张子房所代表的,也不只是一个谋士,而是一类聪明绝顶的人才。
这并非曹孟德与荀彧的初见,初见什么的,那是无聊的人编制的无聊的情缘。这是一个很恶俗的故事,简单说来,就是荀彧发展不下去了,然后纵观天下各主,唯有一个曹孟德还堪点用。如此如此,这般这般,荀彧就来找曹孟德了。
如果说张子房还算一唇红齿白的翩翩少年郎,那么,荀彧可就是真真“平平无奇”了。但凡成大业者,总要有个与众不同的外表,即使没有也要给自己构造出点来。所以,刘备有“刘大耳”的外号,孙权有“不同凡响”的外貌,曹孟德得了一个“伟岸”的称呼。
荀彧也有,他有一腔抱负与一颗忠君之心。
曹孟德或许忘了十多年前和袁大头在洛阳酒楼的醉语,但是那番震撼,却永远的留在了荀彧心中。所以,荀彧这辈子只投过两个明主,一个是袁本初,荀彧觉得这人不堪大才,另一个是曹孟德,目前还在试用期。
初平二年秋,主上还算明智,但试用期未满,需待下一步的考察。
荀彧在自己的考察表中写道。
曹孟德可不是什么战国四君子,动辄门客上千,偷鸡摸狗的都可以豪不在意的收到府中。要不然,养着这帮闲人,就要一大笔的开支。
所以,荀彧进的并不顺利。虽然曹孟德有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心志,但并不是每一个“子衿”都能悠起他的心。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明主与名士之间,往往还是需要一场偶遇的。这可是经久不衰的经典。荀彧知道自家的侄子和曹孟德有什么猫腻勾当,但是他可不想去求一个晚辈帮忙。虽然人家年龄比他大。
在这场偶遇中,荀彧自导自演了一出精妙绝伦的好戏。
戏是好戏,梗是烂梗。
这一年,董卓大人还在洛阳,他手下的人一点也不让人安分,依靠着自己的地位在洛阳城里作威作福。某个天朗气清的一日,荀彧出去喝酒,恰巧看见了偷跑出去玩耍的曹家小公子子桓。已经多方打探过曹家消息的荀彧把握住这个机会,他偷偷的尾随着子桓,在见了小孩拿自己的玉佩去换两个热包子时,心中直骂这不懂事的小家伙。
荀彧跟在小孩身后,用双倍的铜板加威胁才把玉佩赎了回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
贪玩的子桓遇见了人贩子。不过子桓遇见人贩子时并没有普通孩子那种“哭爹喊娘”时的脆弱,反而表现的非常平静。
荀彧觉得自己的智计用在这方面可真是多余了,不过情势所迫,他也没有办法的嘛!之所以觉得多余,是因为即使没有他,凭这小孩的机警,也足可以把那人贩子耍的团团转了。
“你叫什么名字啊?”救下孩子后,荀彧明知故问的问道。这番惺惺作态,连他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了。
“……”小孩摇摇头。
“你家住在哪儿啊?”荀彧锲而不舍的问道。
小孩依然摇头。
“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