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扫明-第1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有王争的命令,就算主将想要叛变,那也是痴心妄想。
至于那些豪族士绅,最开始那段时间的提防期过去后,慢慢和山东军进行一些看似绝对稳赚不陪的买卖。
这些买卖他们的确是在银钱上稳赚不赔,可他们不知道的是,正是这种买卖将自家利益和山东军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起初不少人还在窃喜,因为根本看不出什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依附关系愈发的明显。
到了现在,就算他们想抽身而退,都是绝无可能了。
第四百三十一章:复起传庭()
说起来这事委实让人感觉吃惊,山东军以往都是异常低调,无论崇祯如何的刁难,王争更是对朝廷一向是百般顺从。
可这次,山东军二十万战兵,没有任何征兆的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兵谏。
王争忽然下令出兵北上,山东军在几天之内就收编了沧州城内的残余明军,并且牢牢将南北漕运控制在手中,速度之快,进军之无可阻挡,都是令人叹为观止。
很多人听到这件事之后才忽悠一下子想起来,在王争手底下的,其实山东军是一只猛虎!
往常很多人因为它的蛰伏而将其当成病猫,没成想,一旦这只猛虎起身,整个大明都要为之战栗不安。
兵谏之事风一样的传遍了各地的大街小巷,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回事的时候,王争其实已经占据了沧州。
得知这支兵马就在距离自己二百里不到的沧州,北直隶的重臣、勋贵们总算是坐不住,开始商讨应对之策。
可是究竟要怎么应对,山东军头上顶着的还是朝廷官军的旗号,就连京师中也起了风言风语。
说什么从前忠君为国的王大帅,却屡屡遭受朝廷的猜忌和打压,无论五城兵马司的人怎么抓,一批又一批的人被扔进大牢,谣言依旧还是对朝廷不利。
从没有一个地方武将能做到王争这般威胁朝廷的地步,这种威胁朝廷不只是实力上,最主要的还是从百姓心中看出。
若是一般的兵马进入北直隶,就算是朝廷官军,百姓往往是惶恐不安,但这次却恨不得山东军直接打到京师。
要说这种舆论的转向不是王争所为,就连崇祯都不会相信,可除此之外,更让人畏惧的还是王争这个人。
此人年岁不到三十,但这种种明里暗里的手段委实太多了些,真叫人防不胜防。
从前山东军一万多人的时候,就已经不断大胜,南击闯贼,北拒鞑虏,而且尚无败绩。
眼下王争挥军二十万进驻沧州,真正目的究竟为何,谁又能清楚。
虽然不知北上的山东军到底有多少实数,但能确定的是,山东军兵马就算只有十万人,天下间又有谁能抵挡。
北直隶明军听闻沧州之事后,早已是惊惧难安,有沧州守备那样想法的人,其实并不在少数。
谁都知道,以山东军眼下的实力,就算直取京师,怕也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但是为什么王争就心甘情愿的替明朝卖命?
沧州一战,山东军以近乎为零的伤亡代价,便击溃收编了附近的几千明军,并且成功掌控了河间府重镇沧州。
这个消息一传出来,朝堂之上的重臣勋戚们,更是人人自危,有不少人甚至在想,王争闹出这么大的动静,真的只是为了更换爵号?
不过你要是仔细来看就会发现,其实王争从发迹到现在,对于朝廷一向都是“尊奉”。
即便是这次兵谏,也并没有什么要造反的传闻,只是给人一种受到猜忌,不得不这么去做的感觉。
要说现如今的大明,最大的一颗定时炸弹,无非便是山东军。
像王争这般手握重兵,雄据一方的人物也就剩下沿海郑氏,可郑氏却和山东军无法同日而语。
郑氏主海,替朝廷阻挡海盗、倭寇和洋人,步兵虽然在江南也很强,但却并不能做到如今山东军至强的地位。
相比之下,山东军则不然。
首先,王争的大本营在山东,距离北直隶那是非常近,若是以昔年奇袭建奴兴京的速度来看,山东军在一月之内便可大军兵临京师城下,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占得先机。
当然,这已经严重威胁到崇祯,正是看到这点,朝廷才会屡屡刺激,试探王争是否忠心。
这也得到了一个结论。虽说这位山东总兵看似中规中矩,但却并不是死心塌地为朝廷办事。
尽管王争隐藏的深,但也能有人隐约发现他暗中包藏的野心。
到了崇祯十五年的下旬,王争以爵号不妥为由,发动沧州兵谏,以雷霆之速拿下了沧州一带。
这次出兵的行动中,不仅让朝廷对王争手中实力有了新的定义,也让山东军一系文武将吏看见朝廷军队的孱弱不堪,以及自己的如日中天。
还未出山东境内的时候,沧州守备听闻山东军北上,毫不犹豫的弃官潜逃,紧跟着城内明军自相残杀,等到山东军赶到的时候,这座漕运重镇,已经像个褪去衣衫的处子一般唾手可得。
山东军一战而定,正在商议如何处理周边城镇,却接连受到了许多书信。
作为朝廷的文官武将,在这种时候不思抵抗,却争相致书表达委曲求全之意,不得不说是个极大的讽刺。
他们都表明愿意接受山东军的改编,这委实是个意外之喜,不仅让王争眼前一亮,更是让整个山东军看见了一个希望——改朝换代的希望。
看着眼前厚厚几沓书信,王争禁不住微笑起来,直到现在,他总算明白历史上李自成的心情了。
很多山东军的将领和文官其实比王争更着急,半个河间府几乎都是望风而降,要是其它地方也一样,那为什么不直接攻取京师。
大约是进入沧州城以后的半个月,山东军战兵将领和军议司文吏都聚在一起,争论的面红耳赤。
“李左军议,咱们明人不说暗话,这世道乱成这个样子,还不去直接打到京师,将那老皇帝拉下来!”
说这话的是董有银,邓黑子和高亮也是点头,周围一应山东军的战兵将领都在不断附和,眼中亮着兴奋的光芒。
“这种朝廷,尊奉有什么用,莫不如打到京师,以咱们山东军的实力,又有谁敢阻拦?”
其实李岩心里也有些痒痒,他辅佐王争至今为的是什么,不就是推翻明朝,改朝换代吗,可现在的的确确还不到时候。
想到这里,李岩笑了笑,忽然问道:
“打到京师把崇祯拉下马容易,但在那以后,谁来做皇帝?”
这话问的就有失水准了,众将想都没想,纷纷嚷道:
“这还用问,当然是大帅做皇帝!”
“李左军议此话何意?”
听见这些,李岩摇摇头,看了一眼南边,静静说道:
“就算打下了京师,还不等大帅登基,南京立刻就会有人称帝即位,就算随随便便出来一个王爷监国,名义上都是正统。”
说到这里,李岩笑着反问道:
“到那个时候,我山东军必收天下群起而攻之,打下一个京师有什么用,还不是待不住?”
说着,李岩眼中泛出了深深地忧虑,皱紧眉头说道:
“更何况,眼下的大明朝还并不是无人哪。”
董有银有些不耐烦,摇头晃脑的问道:“还有什么人能和大帅相比?”
“就是,李左军议怕是有些危言耸听了吧!”
“说是左军议不想去,管右军议去便可!”
黄阳一直都很平静,无论周围的人怎么兴奋,他都是低调的站在一边,可这个时候却忽然开口,沉声说道:
“孙传庭。”
这句话说完,屋子里顿时静了下来,孙传庭对朝廷忠心耿耿,的确不可小觑。
天才本站地址:。。阅读网址:
第四百三十二章:后生庶子()
崇祯十五年的十月份,刚复出几个月的孙传庭看着各地邸报,算是恶补了一番当今天下的形势。
本来孙传庭还是浑身淡然,可这邸报却越看越揪心,眉头也是逐渐锁紧。
虽说邸报积攒了很久,但是大部分的内容却相当单一,无非就是某处的官军闹饷,援剿官军被闯贼打的大败云云。
不过在这一连串的灰色中,却有不同寻常的一抹彩色。
这菜色便是王争率领的山东军,这个人和手底下这支军队孙传庭以前从未听说过,就好像在自己被下狱这期间凭空冒出来的一样。
孙传庭仔细的查了查,王争手中那笔笔战绩都是查有实据,正经的军功,当即就觉得这个人不一般。
可让孙传庭失望的是,尽管山东军获得的几乎都是大胜大捷,无数次挫败流寇,但依旧不能对当今的形势造成什么改观,明朝依旧在无法抑止的走下坡路。
说起来,这其中有些崇祯皇帝刚愎自用的原因。
很多次这个叫王争的山东总兵都将闯贼击溃,正要追击的时候,崇祯都命令他立即撤兵返回,还有去年在辽东的松锦之战,那时候孙传庭还在狱中。
看到山东军奉旨北上的时候,孙传庭的确激动了一下,最后王争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剿杀阿济格和孔有德,两厥名王。
若说以往山东军只是在山东附近声名鹊起,那上次的松锦之战便是王争真正闻名天下的时刻。
这个时候,孙传庭又叹了口气。
因为辽东形势刚刚有所好转,崇祯皇帝便迫不及待的召回山东军,继续让洪承畴领军决战。
可接下来事情便差强人意了,失去了山东军的松锦战局,几乎是在以飞快的速度逆转。
王争率部从锦州城撤出后,满清多罗贝勒多铎立刻便率清军继续围攻,多尔衮则是留在松山指挥,后来听说皇太极在盛京那边又征发全国青壮支援。
不过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松山和锦州已经失陷,和历史上相比,无非是晚了几个月。
除此之外,历史上投降的祖大寿,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王争和山东军的原因,竟然没有投降,却是奋战到最后一刻,最终死在了多铎的刀下。
最后的辽东铁军在锦州城战至最后一人,落得个全军覆灭的结局。
松山副将献城,曹变蛟怒骂鞑虏也不愿投降,被多尔衮当场杀死,至于主将洪承畴,只是听闻被抓了,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结果。
不过孙传庭自认为挺了解洪亨九,他后的结局无非是为国尽忠而死,这已经算是不错。
除此之外,近些年发生的事情中真正让人注意的,也就是督臣杨嗣昌和襄阳、福王被杀这些事。
崇祯皇帝虽说对福王和襄王的死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但反应却并没有杨嗣昌一介臣子重,这个原因孙传庭只要稍微一想就能明白。
虽说杨嗣昌死后给大明留下了增兵十四万,加饷二百余万两的亏空,并且中原愈演愈烈的贼寇也没有得到解决,可是他的的确确是尽力了。
杨嗣昌是最后一个不注重名节,可以替皇帝背黑锅,为了剿贼殚心竭虑,甚至亲自外出督师的阁臣。
他一死,其余那些阁臣基本上都是贪生怕死,整日在朝堂上党争却毫无作为的人,这些人为了自身利益,实际上早就暗中准备好改朝换代,根本不会为崇祯背任何黑锅。
反正这是你朱家的天下,你们自己的藩王都不着急,宁可抱着财宝去死,也不愿意资助军饷,那我们做臣子的跟着急个什么劲?
性格上有缺陷的崇祯,找不到肯背锅的臣子,自此也就变得畏首畏尾,很多原本好想法的政令往往都是犹豫不决,难以施行。
所以,崇祯听闻杨嗣昌畏罪自尽的消息后掩面痛哭,反应比死了两个王爷都大,或许觉得杨嗣昌是最后的肱骨之臣,甚至亲自为他撰写祭文。
不过崇祯皇帝这般行为,在那些对杨嗣昌恨之入骨的朝臣中却激起了轩然大波,更是让他们对当今朝廷和皇帝的心,降至冰点。
杨嗣昌不属东林,所以在士林中名声极臭,皇帝居然如此看重这样的“佞臣”,不得不说叫他们这些“清流”失望之极。
可以说,杨嗣昌之死是流贼真正脱胎换骨的开始,而历史上孙传庭之死,则是奠定了明朝的败局。
现在,李闯纵横中原,大半个河南和陕西都落入闯军之手,张献忠则是在湖广自称大西王,一样在趁势到处攻城略地。
三饷的压迫之下,民众已是怨声载道,天下局势随着崇祯十七年的临近而愈发明显,孙传庭也知道,自己无疑是大明最后的希望。
从这些塘报上得到的消息来看,山东地王争屡屡挫败闯军,甚至有流传李自成畏惧王争的说法。
所以说,山东军明显是孙传庭重任陕督以来,最应该拉过来的兵马,其次才是骄横跋扈却屡战屡败的左军。
若是将王争拉过来,中原以东几乎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左良玉尚且不敢和朝廷公然对抗,也会附和过来。
到那个时候,自己在陕西编练秦军,率秦军和山东军配合左军等其余官军四面进剿,中原流贼或许可平。
这是大明最后的希望,孙传庭算盘打的很响,但是他很快就知道,这不过是自作空想罢了。
桌面上的最后一封塘报,让孙传庭拉拢王争的想法烟消云散。
就在前不久,王争在索求换爵遭到崇祯拒绝后,悍然举兵发动了兵谏,这个时候已经攻取沧州,随时可能挺入京畿。
孙传庭看得出来,王争显然是对此早有准备,或许爵号是一个因素,但主要还是堂而皇之举兵的借口
得知这个消息后,孙传庭第一念头是有些想不明白。
因为从前王争带着山东军南征北战,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并没有任何忤逆之事传出,但为何却在这等生死存亡之际做出如此大逆不道、有违君臣纲常之事。
想到这里,孙传庭更加觉得忧心如焚,不顾部下秦军将领阻拦,修整几日后,决定去沧州看一看威震天下的山东军。
趁此机会,他也想要当面质问王争这个后生庶子一番,问他在如此危局时却火上浇油的做法,究竟是意欲何为。
第四百三十三章:左光先()
沧州城的望楼上飘着王字方旗和黄龙帅旗,在这些飞扬跳脱的旗帜之下,几名身披红色全身罩甲,手持虎枪的兵士正在目不转睛盯着前方。
“哎你说说,今儿个会有多少书信?”
一个战兵打了个重重的哈气,有一句没一句的说道:
“嘁,这个谁知道,不过照前些日的情形来看,起码也要有个三五封,眼睛都擦亮点。”
听他这话,最开始的那战兵显得有些轻松,“马上就到轮换的时候了,擦什么擦,就看这些朝廷官军投降的勤快劲,还有谁敢撸咱们山东军的虎须不成?”
“这倒也是……”
这时候还是清晨,一名山东军的什长带着几名战兵在无所事事的巡城,一切似乎都和往常一样,并没有什么不妥。
过于轻松的战斗,再加上周边城镇和各个豪族大户溜须拍马,就连向来严谨的山东军战兵都显得有些放松。
说起来也是,这战斗打的太过轻松了,老子这可是大逆不道的兵谏啊,朝廷起码做出点强硬的表示吧?
这算什么,连个抵抗和谴责的人都没有。
正当他打了个哈欠,准备叫人换防的时候,忽然发现远处似乎有了些变化。
尽管心中放松不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