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风起北方-第1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很大关系。由于受到*配比以及引线包着材料的影响,*引信问题一直是困扰日本军方和兵工厂的老问题。川到兵工厂在研制*的过程中,碰到的不只是引信问题,还有*提前或者延迟爆炸的问题,以及爆炸威力不足等问题。川岛的研究人员只是(基本上)解决了前者,而威力不足以及引信问题,他们始终没有能力解决;这次用来试验表演的*,问题也出在引信发火装置上。外界温度低的话,就会影响其正常工作;先前在室内,温度虽然低了些,但大部分*还能够使用。但是到了室外,温度更低了,结果就反过来了,绝大多数*就不能正常使用了。历史上这一问题困扰日军很长时间,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军方技术局转向观察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设计使用的*,这才改正过来。但此前生产的大正十年式(一九二一年)*,问题依然很严重,士兵在投掷时引信装置的不稳定与不精确导致该*对投掷者而言,几乎与对被投掷者而言几乎同样危险。这些都是后话,我们言归正传。
刚才的投弹试验,真的是让人先乐后哭。最先投出去的第一颗*正常爆炸,第二颗也是;但到了第三、第四颗,就没有动静了。随后又扔出去几颗,照样没有爆炸,川岛工厂的技术人员到*箱子跟前捣鼓了半天,再扔时也没有爆炸。这下众人的脸色就挂不住了,特别是那些高层,山县有朋第一个受不了了,这是叫自己来看笑话的吗?大冷天的,跑这些冤枉路,这才提出和大山岩一起退场;说是到近卫师团去看看,那只是借口,只不过是给陆军大臣一个面子而已。感觉到自己被欺骗和受到羞辱的冈市之助,也才开始发火,下令将给川岛家族的军方生意取消。这道命令当时确实是下了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实行不想下去;关键就是日本的各大(军工)企业集团,和军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最后这道命令还是冈市自己收回去的,他也惹不起那些银行家和资本家。
冈市之助和山县有朋等人在外面察看*试验的情况时,大隈重信首相却在和加藤高明议员进行秘密会谈。外交方面,特别是这个时期错综复杂的世界形势之下,在日本,有资格为政府做出一些决议或者建议的,非加藤高明莫属。加藤向首相建议,暂时放缓和英法的关系,加大和沙皇俄国的关系;和英法相比,俄国同中国交界,距离日本控制的朝鲜也很近,双方有共同的话题以及想要对付的目标。欧洲战场一时半会没有结果的情况下,主动示好俄国、联合俄国一起对付中国;毕竟此前日俄就已经签署过三次针对中国的密约(第一次日俄密约是一九〇七年,第二次日俄密约是一九一〇年,第三次日俄密约于一九一二年。其内容都是如何瓜分中国的利益、分割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而已),双方已经有了继续合作的基础。这一次,加藤高明想走的更大一些,说服俄国从远东影响中国东北和蒙古,日本随后跟进。
实行这个计划的重点是如何让英法美等国家不说话,现在中国在这些国家政府的眼里可是香饽饽,冒然行动只能取得相反的效果。对此,加藤高明的计划是,大力宣传中国军队在图门江一带的军事行动,毕竟中国人是确实过了图门江,占领了这一带朝鲜人的土地;尽管中国的报纸上说历史上这里是属于中国的,但现在,这里名义上还是朝鲜领土。中国军队不退出,就是侵略,这很容易让西方民主国家动情的。
第二卷 一战风波第二五三章 胜利的后遗症()
第二卷一战风波第二五三章胜利的后遗症
土军第三军部队在巴格达城里面的暴行终于还是被报道了出来,跟随中国远征军前进的就有一些英法记者,美国记者的也不少。当天远征军发现了巴格达城的异常情况以后,立即上报前线指挥部;已经算得上战场老鸟的马跃,虽然吃惊,但不敢怠慢以及做主,最后以最快速度将此事报告给巴士拉的远征军司令官吴佩孚。政治经验同样丰富的老吴马上回复马跃,带上记者,带上外国记者一起入城。反应过来的马跃以最快时间让部队带上第一时间能找到的所有记者入城,将城里的发生的一切用眼睛和相机记录下来。
进城以后所看到的一切,不仅是记者,就是远征军的普通士兵,也是感到极度震惊;一些记者当场就吐了或者在场用手在胸口划十字念“上帝保佑”,甚至在看到几岁大的小孩也被屠杀之后干脆昏了过去。“这里需要记者,需要很多记者”!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迈克米林当场对身边的远征军第三十一师第六十二旅的一位团长说到,希望能够得到军队方面的帮助。这个请求被很快送到司令部,吴佩孚大手一挥:“临近战场的伊朗本身就是英国的盟友,就通知他们派一批英国记者到巴格达,允许我们的轰炸机专门运送他们一次”。
就这样,更多的记者进入了巴格达城,更多的有关巴格达城的实况报道通过他们的笔飞到各自的报社;为了满洲这些记者报道的需要,马跃请示吴佩孚以后,从远征军中抽调了六部无线电免费提供给这些记者使用,大大加快了这些报道的时效性。巴格达城里的现状是残酷而冷血的,没有人会想到同是*的土耳其军队会对手无寸铁的普通阿拉伯民众动手,而是还是同一个信仰的本教信徒。财物被抢掠,妇女被强奸(*教义不是严禁做这种事吗?),然后被杀害;老人小孩也被杀害,唯独青壮年很少(被抓丁了)。
大街小巷到处可见死尸体,看状况是在逃跑时追上后被杀的,或者在近处被枪杀的;房间的门口、院内、角落也是死尸个个。走遍全城,整个巴格达城竟然没有一个活人,全城三十多万人,除了战争前逃走的几万人、被征兵带走的几万人之外,城里剩下的无一活口,二十四万余人被杀,堪称真正的“大屠杀”。幸好现在是冬季,要是在夏季,只需要一天时间这些尸体就会晒爆,瘟疫横行了。清理和掩埋这些尸体,后面到来的远征军二线部队第五十、五十一、五十二等三个师,近四万人用了两天多时间;这三个随同段芝贵到达波斯湾的远征军新组建部队,从此就得了一个外号“掩尸队”,这个外号最后还传到国内,让这些部队的军官非常地恼火和不高兴。不过士兵就不一样,这个话题成为他们向兄弟部队表功的典型事例,也成为他们退位后向孩子夸口的本钱。因为,他们到过西亚战场!出国打过仗!
世界各地报纸的对巴格达城屠杀事件的报道,让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人道立场上非常地被动,甚至在他们的帝国内部阿拉伯人为主的地区都出现了骚乱,人们反对屠杀的骚乱。对此,土耳其外交大臣伊尔马兹、内务大臣塔拉特亲自主持了一个对外声明会议,说明土耳其和巴格达城里的阿拉伯人同为真主安拉的子民,是不会相互残害的;指责巴格达城的屠杀事件是这个远征军这些异教徒所为,号召全世界*起来一起对抗中国远征军。指责巴格达城的屠杀事件是这个远征军这些异教徒所为,但早已经看了外国报纸报到的阿拉伯人,根本就不相信土耳其人的鬼话,在利雅得的沙特家族族长阿卜杜拉阿齐兹伊本沙特,就利用这一机会,召集阿拉伯地区其他部落武装,一起反抗奥斯曼帝国的压迫和统治。
为巩固已取得的政权,消除阿拉伯部落各自为政的分裂状态,伊本沙特在组织强化自己部落武装的同时,还兼任了瓦哈比派的教长,从而确立了(延续至后世的)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雏形,当然也仅仅是一个雏形;因为有人还不太听他的话,在波斯湾西岸地区以及阿拉伯半岛南部组织了武装和他叫阵,这个组织或者家族就是沙特家族的死对头拉希德家族。拉希德家族原来是属于北方沙马尔部落,数百年来一直和伊本沙特祖辈爷爷们为争夺多阿拉伯的控制权而相互争斗;在一八六三年被拉希德家族赶出了利雅得。直到一九〇二年,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沙特才率领一队人马从其家族避难地科威特出发,击败了拉希德家族,从他们手中一举夺回利雅得,沙特家族才又得以恢复对这里的统治。
这一次土耳其人对巴格达城里*什叶派教众的屠杀,对于伊本沙特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一个让他聚集各部落武装的机会。反抗奥斯曼帝国对阿拉伯人的统治和屠杀是一个目标或者心愿,但从根底上清除或消灭敌对的拉希德家族,扫清沙特家族的宿敌,才是他最大的心愿。借此机会,怎么也要将西面以及南面的拉希德家族武装狠狠地敲打一下,让他们永远都不能再翻身。
当然,消灭拉希德家族只是伊本沙特最大心愿中的一个;他心目中最最最大的心愿就是梦想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这个阿拉伯国家北起土耳其东南部的托罗斯山脉,南到红海,西靠地中海,东邻伊朗。所有生活在阿拉伯土地上的阿拉伯人都在他的管教之下,天天都能够和真主安拉进行交流沟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拉希德家族必须灭亡;有英国人支持,有各阿拉伯部落支持,伊本沙特相信这个梦想还是能够实现的。要是让他知道拉希德家族的族长阿卜杜勒阿齐兹本米塔卜拉希德也有同样想法的话,不知会做和感想,因为米塔卜拉希德也在想,我有中国人的强大支援!
和伊本沙特、米塔卜拉希德有同样想法的不止他们两个,还有一位阿拉伯哈希姆家族第三十八代族长、麦加大谢里夫侯赛因伊本阿里和他的三个儿子。只不过此时他们不在麦加城,也没有来利雅得参加伊本沙特的聚会,而在叙利亚的大马士革,正在和英国人秘密商议一些事情;当然,这些事情肯定和现在以及战后的阿拉伯地区的利益划分有关。英国人派来的代表是当时的英国驻埃及高级专员亨利麦克马洪爵士,他这次是奉了内阁中的几位重要大臣的命令而了,协商英国和阿拉伯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失败以后的事情;让伊本阿里和他的几个儿子想不到的是,原本只要他们双方的秘密谈话,英国人这次却提到了中国人、中国远征军。这让几位阿拉伯人非常的不解或疑惑。
英国人葫芦里买什么药?这还得从远征军拿下巴格达城说起。巴格达城居民遭受土耳其军队的无情屠杀,只是让英国高层有些不适,并未对他们的决策造成任何的影响;现在的欧洲战场,那一天英国不死人,只不过这次死的死非英裔的普通阿拉伯人而已,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相反,中国军队的连续胜利却引起了英国阿斯奎斯内阁的意见分歧,造成英国政府在政策取向上的严重矛盾。英国陆军大臣劳合乔治、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对中国远征军的连续胜利表示了极大的担忧,中国人的胜利,破坏了英国和奥斯曼帝国在一九一四年三月双方在阿拉伯半岛的势力分界,因为中国人的势力似乎已经进入了原本属于英国势力范围的特鲁西尔阿曼地区,并在这里形成了影响。
除此之外,按照中国远征军现在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到了今年六七月七八月,中国远征军就可能攻打到安拉托利亚高原,进入奥斯曼帝国原始领土。如果土耳其军队在这里继续无法阻挡中国人的脚步,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迟早的事,中国远征军抵达地中海和黑海的时间也不会太久;而中国人一旦控制了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等于是卡住了亚欧洲大陆的桥梁。要知道,在战争之前,英国政府在这里的目标就非常明确:英国希望打通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实现对盟国沙俄的海上支援通道,并且希望巩固经苏伊士运河和波斯湾与海外最大殖民地印度之间的联系。而现在,这些似乎都能够提前实现,但胜利者却不是英国人,这样一来和远东以及印度之间的陆上通道好像还不怎么安稳;这与英国的利益不相符合。
与乔治和格雷的看法相反,内阁首相阿斯奎斯以及国务大臣理查德霍尔丹、军需部长艾迪生都认为中国军队的胜利就是英国人的胜利,他们减轻了还停留在达达尼尔海峡岸战场上英国士兵的死亡,甚至还能吸引法国战场上的德国人,加快战争进程,让这该死的战争早日结束。作为首相和国务、军需官员,从他们的立场出发,这样想也没有什么,只是有些目光短浅而已;这让陆军大臣和外交大臣很是心焦。看不清长远的目标和利益,势必影响英国在战后的世界地位和其它;中国人的胜利,必须是“短期的以及有较大代价的”,不能让他们这么一帆风顺地打到君士坦丁堡,这是两位英国智者的想法。
和上述两派的观点不同,英国政府也存在第三种意见,那就是因为加里波利半岛战役(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不利而被从海军大臣位置上撤下来的丘吉尔。历史上这场战役最终因英军的失败而结束,提出这一计划的丘吉尔本人也被一撸到底,去了皇家苏格兰毛瑟枪团第六营任营长。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因为中国远征军的及时出现和战斗胜利,吸引走了一部分在加里波利半岛战场上的土军部队,给了英军极大的缓解。丘吉尔本人虽然也被从海军大臣的位置上赶了下来,但却被任命为内政部长,多少还有一点参政的权利,位列内阁大员之一。
丘吉尔并非没有自己的观点,老谋深算的他在看清了内阁成员的矛盾之后,就不急着站队,故意不表态,让人觉得他好像没有主张一样,其实他只不过在选择最佳的时机,抛出自己的观点,换取更大的政治资本而已。对中国军队的连续胜利,丘吉尔也感到惊讶和不解;就想是听到*土耳其人屠杀*阿拉伯人一样惊讶。如果中国军队真的已经成长起来的话,那英国就必须改变对华政策;为此他已经给驻华公使朱尔典去了电报,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的情况。当然,作为内政部长,丘吉尔和军需大臣、国务大臣一样需要中国军队的胜利,包括中国军队的新装备。中国军队坦克的试验最激动的人可能莫过于丘吉尔,他感觉自己和中国人就像上帝的左手和右手,当一只手要做什么时,另一只手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第二卷 一战风波第二五四章 国家政治(8)()
第二卷一战风波第二五四章国家政治(8)
和法国人密谋战后瓜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势力范围,是英国人早就计划好的事情。战前法国侵占了土耳其的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而英国控制了埃及。一九一一年,意大利也在利比亚建立了桥头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夜,雄极一时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被蚕食到只剩下今天的土耳其,加上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科威特,阿拉伯半岛地区以及紧靠红海,向南延伸到也门的狭长地区。对于英国人来说,盟友法国比拿起武器为独立奋战的阿拉伯人要重要得多,此时的英法陆军正在西线并肩战斗,无数英法士兵被送进战争这部绞肉机。虽然许多年以前为了争夺对欧洲大陆的主导权英法曾经爆发过“百年战争”,但到了和德国人战争的时候,他们又坐到了一起。
当两个国家开始有了差不多一样的想法之后,外务大臣格雷就派出了马克赛克斯爵士代表英国,和法国外交官弗朗索瓦乔治…皮科一起密谋一份有关战后土耳其帝国以及阿拉伯地区的势力划分。这件事最初只有格雷一个人知道,直到中国远征军在巴士拉首战大胜之后,格雷才将这个情况告诉了首相以及其它几位内阁成员;丘吉尔也是在那个时候知道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