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4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机处奉上谕,即日起撤销花马池定虏镇建制,原定虏镇经制员额并入甘肃镇,奉旨特命原定虏镇代理总兵官周遇吉实任甘肃镇总兵官,甘肃镇监军御史刘之伦仍任原职。
“军机处奉上谕,即日起原定虏镇监军御史史躬盛改任三边总督府参议兼三边团练副使,谕旨到日即带其下监军标营人马继续收编西北乡兵民勇为团练。”
李邦华听了上一道谕旨对于自己的处罚之后,总算是放下心来,此时宣读其军机处转达的上谕来,也是格外的轻松。
虽然撤销定虏镇意味着原来的九边重镇固原镇算是彻底地走进了历史,成为了过去,但是对于上谕之中蕴含的各种命令,此时的李邦华也只能是无条件的接受。
对于这一点,袁崇焕也是一样。
崇祯皇帝没有治罪他,就已经是皇恩浩荡了,此时的他心情刚刚放松下来,对于将定虏镇的人马并入甘肃镇,他也不敢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原本三边总督府驻节固原的时候,固原镇算得上是三边总督府直领的一个重镇,现在这么一撤销,那么从此之后,三边总督府除了直属的督标之外,就没有了直领的兵马。
不过,现在这个定虏镇也的确是没有了存在的必要,花马池一线的边墙长城虽然还在,但是这个地方因为之前河套之地的收复,已经不再是边塞之地了。
如今北方有了新设的河中镇,还有原来的宁夏镇,那么定虏镇作为边镇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成为多余了。
袁崇焕听了上谕之中的这个内容,也没敢多想,毕竟这个由固原镇移防而成的定虏镇在并入甘肃镇之后,仍然还是在三边总督府的节制指挥之下。
此时跪在地上的周遇吉、史躬盛听了李邦华宣读的上谕,当即领旨谢恩,高呼万岁。
周遇吉从此走上了朝廷边镇经制总兵官的行列,而史躬盛也从监军御史,成为了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人物了。
除了这些追封和任命之外,孙承宗领着军机处起草的上谕,对于今后的西北形势,也做了一个大体的安排。
现在有了武英殿中的地形沙盘,军机大臣和军机处的人员们,安排起西北用兵的战略来,再也不是闭门造车,全靠经验和凭空想象了。
李邦华将军机处以上谕形式发布的作战命令一宣布,在座的各个新晋勋贵与总兵大将们,略一琢磨,也都轰然应诺领旨遵行了。
第九二一章 功德无量()
世间万事都是开头难,一旦开好了头了,接下来只要一直坚持下去,就会有收到成效的那一天。
当初,崇祯皇帝让兵部职方司调集人马工匠,全力制作皇明域内两京十三省的地形沙盘,如今经过两年多来持续不断的努力,已经大体上完工了。
不过,做完了两京十三省的地形沙盘之后,崇祯皇帝一点也没有叫停的意思。
不仅让兵部与工部继续派员去往各地主持勘探测量山川城池驿道的地形地貌,而且也在不断地增加着武英殿中地形少盘的板块数量。
与此同时,崇祯皇帝还让南北两京的翰林院与国子监,动员年轻的翰林们和监生们,或者让他们查阅典籍文献,或者给他们分派任务,让他们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
而皇明地理学会公开发行各地的《天下地理》杂志,两年来虽然一共只发行了十期,却也让主编之人徐弘祖的大名,在江南江北的士林之中广为人知。
为这个曾经屡试不第却靠着游历天下而受到皇帝青睐的人物,招徕了一大票的追随者。
其中,既有张维城(即张岱)、杨文聪这样屡试不第放弃了仕途寄情于山水舆地之学的文苑名士,也有像方以智这样的少年英才。
如今这几个人都跟着徐弘祖,打着皇明地理学会的旗号,奔波在云南缅甸一带的山林里。
这一世,徐弘祖有了大明皇家地理学会的旗号,有了崇祯皇帝每年拨给学会的经费,更有了兵部职方司通行各地的勘合令牌,不管往哪个地方去,都有了原本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方便。
也因此,当武英殿里的地形沙盘制作告一段落之后,徐弘祖就请了旨意,带着这几个被他吸纳进皇明地理学会的人物奔着西南而去。
对于徐弘祖带着一堆同好去云贵川西等地勘察地形地理的做法,崇祯皇帝当然是极为赞同的。
像张维城、杨文聪这些人物在原本的历史上,一辈子也没有考中进士,但是他们在江南士林中的影响,却比后来所谓的是四公子大得多。
张维城(张岱)、杨文聪这样的人物,都是世代官宦之家出身,本人也很有才气,在士林文苑之中名气很盛。
这样的人物,若是不给他们找点充满着艰难险阻,同时也充满着各种刺激的事情干干,他们就会如同原本的历史上一样,今天搞个诗社,明天搞个文会,不断地给朝廷制造麻烦。
与其让他们在民间瞎搞,还不如给他们个名头,让他们觉得凭借这个也能够有朝一日出人头地。
因此,如果说当初崇祯皇帝起复和重用徐光启,相当于是种下了一棵吸引这个时代大明朝西学人才的梧桐树的话,那么当初将徐弘祖这个连秀才功名都没有考取的江阴奇人从民间拔取出来,让他借助皇明地理学会及其《天下地理》杂志名扬天下,为的就是将士林之中特别是隐逸之士中的可用人物,给吸引出来。
如今,两三年过去,总算是见到了一点成效,至少在如今的皇明地理学会会员名单之中,崇祯皇帝就看到了张维城、杨文聪以及方以智这几个人的名字。
如今,这些人跟徐弘祖去西南,一方面翻山越岭寻幽探胜,满足了自己的生平志趣,一方面记录沿途山川盛景、奇花异草和风土人情,一篇接着一篇地发回京师,让留在京师的同仁们整理了以后刊布在《天下地理》之上。
这些人的地理探险或者说山水纪行一类的文章,通过《天下地理》杂志的刊布,为他们赚取名声的同时,也在江南江北乃至京师的士林圈子之中,形成了一股小小的风潮。
崇祯皇帝也借着这个机会自掏腰包让南北两京的国子监,分别校订刻印《山海经》,以及南北朝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顾野王的《舆地志》等等华夏传统地理类的典籍图志。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这不过是一个举手之劳的小事情,可是如果将来有一天,因为这些举手之劳的小事情,真的在如今的大明朝掀起一股地理探险与考察的热潮,那可就是功德无量了。
当然,徐弘祖他们关于西南山川、地理、道路、城寨以及风土人情的各种精彩记录,除了激发起一部分士林读书人效仿的热情之外,也成为了兵部职方司急需的东西,被用在了更加详实和精细化地制作西南地区的地形沙盘之上。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批人物,在不断补充和校正着兵部职方司对于各地山川道路地形地貌的认知,所以,武英殿中的皇明版图地形沙盘,也才能一天天地变得越来越准确和精细。
一张准确的山川地图,对于从战略上指挥一场战争来说,到底有多么重要,在这个时代,恐怕再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比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更清楚了。
正是因为有了如今皇明版图地形沙盘的日臻完善,崇祯皇帝与军机大臣宁城伯孙承宗、兵部尚书南居益他们,才能够信心十足地身在遥远的京师紫禁城,遥控指挥着发生在西北边地的战事。
且说,李邦华在靖宁州召集了各路兵马的将帅们,传达了崇祯皇帝的最新谕旨,部署了各路兵马在各个方向上的作战任务和作战目的之后,各路将帅随即赶回各自的驻地整顿兵马,预备着新一轮的向西进军。
木速蛮过了黄河向西逃窜之后,不管是远在京师的崇祯皇帝,还是身在西北的李邦华、袁崇焕,都没有了原来的那种投鼠忌器和畏首畏尾。
特别是在总体上形势一片大好,中间却突然遭遇了甘军兵败与兰州城破的挫折,从李邦华到袁崇焕,以及各路将帅士卒,都是卯足了劲头,要将盘踞在陇西一带的流贼一网打尽了。
崇祯三年十月二十七日,新任甘肃镇总兵官周遇吉,带着原定虏镇的主力人马即王世虎部、姚进忠部、黄廷弼部,从靖宁向西,再次进驻接管了巩昌府的会宁县。
甘军兵败之后退守会宁的甘肃镇罗俊杰所部两千多人,也随即并入了周遇吉的麾下,而周遇吉麾下的甘肃镇也再次人马过万。
与此同时,新任三边团练副使史躬盛也奉旨收拢了毛羽健死后被打散的三边团练队伍,如唐仲亨、闫策、覃崎等部人马,约莫四千余人,带着返回固原城进行整编。
而原本驻留在庄浪水洛城一带,按照近卫军都督府的指令,已经整编训练了将近三个月的近卫军第四镇,早已按耐不住各部求战的性子了。
武安伯王廷臣从靖宁州城返回之后,近卫军第四镇一万两千人马,当即向着安定城的方向一路推进。
此外,汉中官军董志义、潘云腾所部,也在不久之后奉命由泯州继续向西伺机夺占洮州;
陕西总兵官王承恩亲自率军从秦州天水城进驻巩昌府城,并与之前率领陕军前锋抢占此地的官陕军惟贤部一起,向临洮发动进攻。
陕军杨世恩所部,则听从武安伯节制,从通渭堡往西,配合近卫军第四镇和甘肃镇兵马,伺机夺取安定城这个河州与兰州门户。
而那个耶稣会在华的领袖人物,即荷兰传教士康迪纽斯,刚刚带着一帮辛苦招募来的红毛番和教友志士队伍,辗转反侧地来到靖宁拜见三边总督袁崇焕,结果听到的一个消息,就是兰州城陷落的消息。
第九二二章 说变就变()
还在大明京师的时候,康迪纽斯不知深浅,自是狂妄自大不可一世,以为西北的流贼和木速蛮乱民,不过是一群吃不饱饭铤而走险的西北农夫而已。
然而,当他带着辛苦招募的红毛番,带着传教士利玛窦、龙华民等人多年传教的成果即数百天主的信众,沿着当年龙华民等十二使徒走过的道路,途径宣府、大同、陕北、花马池、固原等地,在九月底赶到靖宁的时候,他原来的许多想法,都迅速地改变了。
大明朝在西北的战争,其残酷程度与战争的规模,都远远地超出了他这个传教士的想象。
以往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入东方之后,在像他这样的荷兰传教士的带路之下,常常以数百人的雇佣兵,就能够占领一座港口或者城镇,甚至是灭掉一个不大不小的国家。
但是,他却几乎从来也没有见识过像这样数万人乃至十数万人规模的战争,没有见识过数万人被屠杀一空的城池。
在这样的战争规模之下,数百个装备先进一点的火枪手,或许能够在城池保卫战的关键时刻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野战环境下,特别是数量悬殊的情况下,面对漫山遍野如同潮水一般涌来的敌人,发挥的作用也极其有限。
因此,康迪纽斯走过了如今还算平静的陕北之后,越往西去,心里就越是没底,被他忽悠来的传教士还好一点,至于那些被他高薪招募来的红毛番们,却都认识到此行的巨大风险,不少人都打起了退堂鼓。
不过此时,这些人跟着康迪纽斯已经接近了目的地,就是想退缩也来不及了,只能硬着头皮一路前往靖宁。
康迪纽斯到达靖宁的时候,已经是九月里的最后一天了。
当他拿着理藩院和花马池的公文,前往拜见袁崇焕的时候,当场听说了兰州城被乱军攻占,城内传教士被杀的消息。
听闻这个消息,康迪纽斯的心情既惊愕不已,又十分沉重。
惊愕的是,自从龙华民带着大批传教士到西北来传教,迄今已经过去一年半了,而西北的乱局依然没有缓解。
而且看如今的形势,不仅没有缓解,而且还在恶化。
在他看来,大批的木速蛮乱军已经够难对付的了,而如今还有这么一大批同样与天主作对的叛乱土匪。
令他感到十分沉重的是,当初那一批满腔热血地前往大明西北地区传播天主福音的耶稣会传教士们,如今死亡殆尽,要么死在了木速蛮的手中,要么在了来势似乎更加凶猛的叛乱土匪手里。
这一切都让他对今后耶稣会在华的传教士事业感到前所未有的任重道远。
因为如今的西北地区,是大明朝唯一向他们正式开放传教的地区,如果在这里他们都做不好,那不是大明朝朝廷的问题,而是他们这些耶稣会传教士的问题了。
康迪纽斯抵达靖宁数日之后,从北面传来了汤若望的消息,得知汤若望没有死,康迪纽斯沉重的心情顿时轻松了不少,仿佛又看到了机会。
来自日耳曼的耶稣会士汤若望,在吴克忠等随行锦衣卫人员的保护之下,在兰州城破的当晚,乘乱逃了出来,沿着黄河南岸的山间沟壑,一路往东逃亡。
最后逃到了驻守在海喇都堡(后世宁夏海原县城所在地附近)的宁夏镇军中,他们才算停下脚步。
这其中的艰辛曲折,自非只言片语所能说尽。
只说当康迪纽斯接到了汤若望还活着的消息之后,连忙请示了袁崇焕,派了麾下一队人马从靖宁北上与之会合。
来到了西北之后,对于经历了木速蛮之乱与流贼围城之后唯一幸存下来的汤若望,康迪纽斯也难得地充满了敬意。
这次派人北上,也是一边详细了解兰州城破当日城中传教士们的死亡情况,准备着记录下来,报告给远在泰西之地的耶稣会总部,一边让人带信去与汤若望商量下一步组建保安团以及在西北传教的事宜。
等到崇祯皇帝传给李邦华和袁崇焕等人的谕旨到达了靖宁之后,云集靖宁的大明朝官军各路将帅,领了旨意,各自奔赴自己的驻地,准备发起新一轮的攻势。
而这个时候,将近十万朝廷大军云集西北,所需要的粮草弹药被服等物资,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若是没有充足的弹药粮草被服等物资,大明朝西北各路官军所发起的攻势,在进入即将来临的冬季之后,必然会再次难以为继。
也因此,钦差军机大臣李邦华在传达了军机处的作战部署之后,不得不再次带着靖远伯赵率教麾下的山海镇骑兵数千人,返回平凉城去了。
他要继续坐镇平凉,并以平凉城为后方粮草军械物资的集散转运之地,协调身在延安的马懋才和身在西安的洪承畴,为大军源源不断地供给弹药粮草。
而这个时候康迪纽斯,也从大明朝廷押运到西北边地的军械物资之中,领取到了他们先前在京师购买的枪支弹药。
这批枪支,当然是武备院出品的崇祯一式前装燧发滑膛枪。
康迪纽斯及其随从的红毛番,以及来自京师周边的耶稣会信徒志士们,领到了这批火枪之后,胆气稍壮了一点。
而康迪纽斯也随即拿了汤若望的书信,向袁崇焕请示,要带着麾下这些人北上海喇都堡(后世宁夏海原),在如今全面驱逐了木速蛮之后相对平静的宁夏地方编练耶稣会的保安团。
对于崇祯皇帝硬是要打发这个耶稣会的传教士们前来西北,袁崇焕的心里当然也有意见。
原本对于番教、番寺等方面的事务,袁崇焕并不了解,或者说隔膜很深。
但是到了西北大乱之后的今日,不管是木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