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3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已经瘦到皮包骨头快脱了相的张惟贤一边连连谢恩一边颤巍巍地站了起来。

    三人跟着皇帝进了乾清宫东暖阁的御书房,按惯例两左一右,分别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了下来。

    王承恩亲自为皇帝和三位重臣端上参茶,慢慢退到门口。

第七七五章 御前会议() 


第七七六章 足可效仿() 
崇祯皇帝今天把这几个重臣叫到乾清宫来,就是为了要将封赏世爵的这个事情定下来。

    发生宣府、大同、蓟镇边外,以及辽东的抗虏战事,已经尘埃落定了多日了。

    之前还有孙承宗与李邦华仍然率军在外征战的因素需要考虑,但是到了这两个人的奏报前后脚送达京师之后,这一次的军功封爵事宜,也确实应该提上日程了。

    如今听完了三位当朝重臣的说法,见他们并没有杯葛此事的意思,崇祯皇帝的心中也有了底数。

    这三个人的说法,以及其中隐含的谏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主要是大明朝的功臣世爵等级少、种类少,非常贵重,不能乱封。

    不能因为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军功,就给这个封个伯,给那个封个侯,显得滥赏不自重,而且对以往的功臣也不公平。

    大明朝的功臣世爵一共分为三等,也就是国公、候、伯。

    有几个死后封王的,比如徐达、常遇春,但是也只是死后追封的。

    而驸马都尉虽然也是一种爵位,甚至是比伯爵的品秩、地位还要高上那么一点,但他却是专属的爵位。

    此外就是外戚的。

    大明朝外戚封爵,基本上只封皇后的父亲,皇贵妃的父亲都不行,而且即便是皇后的父亲,也封伯爵。

    由此可见明朝前期封爵之严格之谨慎。

    再加上当初太祖开国之时朱元璋封出去的爵位,最后差不多都又连本带利地收了回来。

    所以到了明朝后期,拥有公侯伯功臣世爵的勋贵世家,还能安安稳稳地保住自己爵位的,一共也不过数十家而已。

    而这数十家主要集中在南北两京的勋贵世家,此前又被崇祯皇帝给扳倒了差不多三分之一。

    在这样的情况下,也需要重新扶植一批新的勋贵世家来羽翼皇室。

    正因此,这一次崇祯皇帝就要借着这个机会对大明朝的功臣世爵制度作出一些调整。

    不仅数量要增加,层次也要拉开,要给这些此次得封的新贵们一个将来继续进步上升的空间。

    因此,当崇祯皇帝听完了李国镨、徐光启、张惟贤这几个人的话以后,想了想,说道:

    “卿等拿不定主意没有关系!恰好这几日来,朕静心读书,翻阅通典,知我华夏自尧舜以来,皆置公、侯、伯、子、男五等世爵。此制因袭至周,臻于完备,遂历代沿用。

    “唯我皇明肇造以来,太祖高皇帝为彰显世爵尊贵,杜绝蒙元爵封泛滥,专以公、侯、伯三等世爵封赐功臣,自此乃弃子爵、男爵而不用。如今且有三百年矣!

    “虽然功臣封爵,祖宗自有章法旧例在前,但是时移世易,大明今日遭逢之形势,亦非太祖当年开国之局面,皇明之爵制终不能一成不变。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朕今日亦有此意!况且爵分五等,上下有序,尊卑分明,足可效仿!”

    崇祯皇帝说完了这话,停顿了下来,李国鐠、徐光启、张惟贤继续眼观鼻鼻观心无动于衷。

    而御书房中侍立的其他人等,则都全神贯注地侧耳倾听,几个中书舍人,奋笔疾书,把皇帝说出来的每个字都记录在案。

    公侯伯子男吾等爵制,对于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来说,其实并不陌生。

    历朝历代的爵位制度,都没有像明朝这样这么吝啬。

    而且明太祖朱元璋最初大封功臣的时候,一开始采取的也是五等爵位制,是有子爵和男爵这两个等级的。

    只是后来因为享有世爵世禄的功臣太多,才又反悔予以革除了,并且明确规定:

    “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几位精通皇明律例的朝廷重臣,不能随便决定封爵事务的原因了。

    因为这个东西确实不在他们的权限范围之内。

    崇祯皇帝说完了这话,见几个老臣仍是躬身站着,静等他的下文,于是继续说道:

    “诸位爱卿,去岁十月以来绵延数月之国战,于我大明实在意义非凡!此战若不能胜,朕与卿等今日所议之事,怕是唯有何时南迁而已!”

    之前听了皇帝更改爵制的话尚且无动于衷的三位老臣,此时全都抬起头来,惊讶地看着皇帝,不知道眼前的这个年轻皇帝怎么会说出这样耸人听闻的话来。

    崇祯皇帝见李国鐠、徐光启想要说话,一边摆了摆手,制止他们说话,一边摇头苦笑,接着说道:

    “以世爵世禄封赏有功之臣,朕心中已有决断!今日召卿等前来,即为明白说与卿等知道。

    “皇明爵制,自今而后,增补子爵、男爵两种,位在公侯伯之下!

    “此外,公、侯、伯之世爵,已封者不论,此番及今后新晋者,皆分为三等,子孙世袭皆减一等!

    “子爵,男爵,皆分三等,无美号,世袭次减一等,至三等男爵,无军功者除爵!

    “凡军功封爵,子孙无军功者,无论嫡庶,不得袭爵!

    “外戚封爵,已封者不论,从今往后,无论侯伯一律不得世袭!

    “外藩内附封爵,子孙无功于大明者不得袭爵,三代无功于大明者,除爵!”

    原本还表现出一番礼贤下士征求意见之态度的崇祯皇帝,在确定了眼前三位重臣不会成为自己更改爵制的绊脚石之后,立刻呼呼啦啦地将自己心中早就想好的这一套说辞说了出来。

    而李国鐠、徐光启、张惟贤以及御书房中侍立的众人,一时也都愣了神,唯有心情激荡不已的新晋军机舍人马乾,仍在奋笔疾书,舍不得漏掉皇帝说出来的任何一个字。

    这个时候,站立良久已经有点摇摇欲坠的英国公张惟贤当先躬身行礼说道:“陛下圣明!老臣谨遵圣谕!”

    李国鐠看了看徐光启,随后两人一起躬身领旨。

    对他们来说,这一切都还好。

    虽然皇帝铆足了劲头,做足了前奏,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算得上是中规中矩,都还在他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最起码眼前的这个亲征居庸关并且取得大捷的年轻皇帝,没有自己封自己为太师镇国公威武大将军!

    见几个大臣都领了旨,崇祯皇帝于是说道:“卿等且坐!”

    待几人再次坐定,崇祯皇帝喝口茶水,接着说道:“朕方才所讲的这些条框,内阁拟旨之后交朕御览,之后由司礼监用印,分传五军六部宗人府各有司,从今往后悉令遵行!”

    众人再次躬身领旨。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皇明祖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

    “今日朕与卿等不去议论一般军功赏赐,此事自有卿等与兵部、督府共议!

    “朕与卿等只议论军功足封世爵的人选!卿等说说看,都哪些人选!”

    这几个人之前领受过皇帝的旨意,都知道军功封爵这件大事迟早要去做,所以之前也曾经在内阁碰过几次面。

    虽然没有料到今天崇祯皇帝会在朝廷大封有功之臣的前面,先把功臣封爵的爵制,改成了五等十五级,但是各镇监军御史与都统制使或者总兵官联署上报的大功将领,他们心中还是有个数的。

    因此,崇祯皇帝现在这么一问,军机大臣英国公张惟贤在一阵咳嗽之后,当先说道:

    “前番陛下命老臣督促有司核查各部军功,又令军机处与内阁共定此次军功封赏,老臣虽抱病多日,未曾一一求证详实,却信有两人之功足当封爵!”

第七七七章 没有问题() 
人一旦老了,就会特别地忧虑子孙,会把身后的事情,看得比眼前的事情重要。

    英国公张惟贤如今就是这样,特别是一次又一次长时间的抱病卧床之后。

    他倒不是担心自己后继无人,因为现在的他已经儿孙满堂。

    其嫡长子张之极年过四十,虽然并非出类拔萃,但却胜在老成持重。

    而其长孙张世泽也已经年过十六,被他送进了通州的讲武堂中去了。

    粗粗看来,英国公家族后继有人,他应该没什么可担心的。

    但是之前皇帝亲自定下的规矩,却让他多了一层忧虑。

    原本世袭罔替的英国公爵位,如今很可能面临着有人继承却可能无法顺利继承的问题。

    因为他的长子张之极,虽然一出生就有了锦衣卫指挥佥事的官职,但是却不喜欢舞刀弄枪当个武人,而是常常吟诗作对舞文弄墨以书生自居,一身的书生气。

    这一次,皇帝要亲临居庸关作战,英国公张惟贤想要带着长子陪同前往,但却因为旧病复发而未能成行,长子张之极也被皇帝明令留在英国公府中伺候。

    在这样一个国战、大战之际,这么好的立功机会,英国公及其继承人却未能参与,这让他感到非常的不安。

    若是他健康康航身体无恙,那么一切都好好说,以其当今大明京师第一勋贵的地位,将来有的是立功的机会。

    就算是崇祯皇帝将来让成祖皇帝明确世袭罔替的英国公爵位也同样减等世袭,他也可以慢慢再想办法。

    而且在他看来,公爵分为三等,一等与三等之间,不过是俸禄上的等差而已,英国公府家大业大,也不在乎朝廷俸禄上的差别。

    可惜的是,自从去岁十月以来,英国公张惟贤缠绵病榻长达数月,自知命不久矣,将来的机会虽多,可他却等不到将来了。

    他将自己的长孙张世泽送进了讲武堂里,算是给孙辈一带事先铺好了继承的路子。

    但是儿子这一代,却需要皇帝的特旨以及另两位军机大臣的帮衬。

    也因此,在这一次御前会议上议论封爵事务的时候,英国公张惟贤不仅鼎力支持了皇帝的提议,而且亲自推荐了两个封给世爵的人选。

    一个是阁臣兼军机大臣李邦华。

    另一个是阁臣兼军机大臣兼兵部尚书的孙承宗。

    如今李邦华已有平阳伯的爵位,按照这次定下的规矩,那就是一等伯的世爵。

    这一次,张惟贤提议直接晋其为一等侯爵。

    而原本没有爵位的孙承宗,张惟贤则提议封其为一等伯爵。

    张惟贤拖着病体,一反常态地这么做,当然是看中了这两个人皇帝心中的地位,同时也是趁着自己眼前说话还有用而且还能说话的机会,结好李邦华与孙承宗。

    虽然这一次,两人有了军功,崇祯皇帝肯定会封赏他们,但是封侯封伯的提议却是自己提出来的,将来李邦华、孙承宗无论如何也应该厚遇自家的子孙。

    张惟贤推荐孙承宗与李邦华的话一说出来,崇祯皇帝和两位内阁辅臣就都知道了他的这点心思。

    但是也都不去说破。

    崇祯皇帝当即同意了英国公张惟贤的提议,而且是原封不动地接受了他的提议。

    改封平阳伯李邦华为一等东胜侯,世禄年俸六千五百崇祯银圆,并赐东胜地四百顷为永业田,以褒奖其取归化、复河套之功。

    同时,封阁臣兼军机大臣孙承宗为一等宁城伯,世禄年俸五千崇祯银圆,并赐热河镇守府北部宁城地三百顷为永业田,以褒奖其经略蓟北、屏障塞外之功。

    东胜远在河套,原来是大明朝东胜卫的所在地,后来被鄂尔多斯诸部侵占,卫所内迁,汉人逃亡,遂沦为蒙古人放羊牧马的地方。

    如今大明军队重回河套,当务之急就是移民填充该地,而将这些地方封给有功之臣,封给有功将士,则是鼓励移民的最好办法之一。

    四百顷,按照明代的标准,那就是四千亩。

    这样连成一片的田亩,在江南水乡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即便是在中原地区,也是一个了不得的数字了。

    只不过这个数字,放在地广人稀的河套地区,特别是放在长城以北极其辽阔一望无际的漠南地区,那就是算不上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了。

    大明朝的爵位,自从太祖朱元璋定下来之后,采取的全都是虚封的办法,有爵无地,只有俸禄。

    最初定下的亲王岁禄,是米一万石,宗室郡王以下,包括非宗室封爵的公、侯、伯享有的世禄,各有等差。

    主要就是给粮食,养着就好了,除了宗室藩王之外,没有实际领有的土地。

    所以,拥有功臣世爵的公侯伯们,基本上都是居住在京师城内天子脚下,因为他们并没有封地。

    这一次不同了,崇祯皇帝大封功臣之后,可不是要把他们都集中在京师圈养起来的,而是要让他们继续为了大明朝出去征战四方的。

    不给他们一定的封地,怎么去激发他们为国奋战的动力呢?

    就是要把他们打下来的或者坚守住的土地,拿出其中一小部分赏赐给他们作为其家族永远传承的土地,才是对于这些人有吸引力的做法。

    至于宁城伯这个爵位,也是如此。

    宁城这个地方原来属于大明朝塞北大宁卫的地方,后来被南下的蒙古人所占据,汉人军户早已逃亡干净了。

    这一世,热河镇守府的建立,让一部分北直隶的汉人又开始北上垦荒的进程,宁城这个后世属于赤峰的地方,如今才算是多少又有了点人烟。

    崇祯二年以来,孙承宗以内阁阁老兼军机大臣的身份巡视蓟北边备,出动了大量人力,耗费了大量无力,又在八里罕和宁城等地修筑了城堡工事。

    目前也算是除了喀喇沁人聚居的乌兰哈达城(后世内蒙赤峰)以外,大明军队北上科尔沁的前哨之一了。

    将出身北直隶本地的孙承宗封一个宁城伯的爵位,绝对有利于将来调动起这些人将目光投向北方的积极性。

    而这一次,孙承宗看似没有弄出多大的动静,没有斩获多少建虏的首级,但是去年以来对蓟镇边外的经营,却也正是黄台吉不敢再从此地南下的原因。

    正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说的正是类似这样的情形。

    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当然也知道后世对于孙承宗的评价,知道许多人认为,正是孙承宗一再主张在辽东修筑大量的城堡和坚固的工事,耗费了大明朝廷大量的物力财力,使得辽饷一增再增,最终才拖垮了大明朝的财政。

    当时的确还有一种与孙承宗的主张截然不同的战略思路,那就是王化贞、王在晋等人的主张。

    也就是放弃山海关外的全部土地,让辽东镇的军队退守山海关防御。

    这样做,一来不用在辽西走廊大建城堡工事,减少财政压力,二来可以聚拢兵力,以重兵守卫山海关,然后引得敌人来攻,明军以逸待劳。

    这也是一个思路。

    只是这个思路不太符合大明朝的脾性,也不符合大明朝君臣朝野的脾性。

    现在很难说这两种思路到底哪个更好。

    也因此,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既没有让当年执行孙承宗战略最坚决的袁崇焕去辽东,也没有让呼声很高的孙承宗本人,去主持在辽东对阵建虏的事情。

    这倒不是因为孙承宗筑城守土的战略不对,而是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觉得这个战略用错了地方。

    明军在大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