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是如今还只盖起了南舍,南舍又分为东西两部分,两部中间是预留大路,通向讲武堂大院的正门南门。左右各四栋,每栋各十间,每两间为一户。先盖起来的南舍,自然是如今讲武堂办事人员居住的地方,都带有前后的院落,也还算是方便。当然了,给教习讲官住的就是南舍。
至于拟建的北舍将来要作为讲堂,至于正在建设中的东西舍,才是将来入学的讲武堂学员们的宿舍。
听完孙承宗的禀报,朱大明很想亲自去看看讲武堂的校址,看看已经建成部分的样子,至少要借接见一下这些讲武堂的教习讲官们,以示皇帝对他们的重视。
但是作为皇帝并不是想去哪儿就能去哪儿的,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几个月了,每天都是绞尽脑汁布局各种人事和财政问题,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考虑出城看看的问题。别说去看看这个时代的北京城了,就是这个时代的紫禁城,他也没有时间好好走走看看。
想到这里,朱大明略显无奈地对孙承宗说道:“听了爱卿所说的情况,朕都想亲自去讲武堂看看了。将来吧,等到讲武堂正式开学以后,朕一定要找个时间去看看。”
然后不等几个人有所表示,朱大明又接着说道:“至于讲武堂的工期,你们要视情况而定,但是到明年的四月,教习和讲官要全部到位,第一期进学的将校官佐,也要有地方食宿。”孙承宗躬身领旨。
朱大明继续说道:“至于京营、九边及各省都指挥使司,把总以上、参将以下,皆在遴选推荐之列。京营及九边各镇,每镇不少于十人,每个都指挥使司推荐不少于五人。此外,内阁大臣、尚书九卿、六部侍郎,以及各省督抚,皆可推荐一两名宗族、亲友子弟,或者其他青年才俊,入读讲武堂,结业即授官,为朝廷服务。这个旨意,也要在改元大殿之日昭告天下。”
要让大臣办事,当然要给好处,有了这个甜头,估计就能为开办讲武堂减少不少阻力。孙承宗等人一听,也都赶紧领旨谢恩。到了他们这个层次,谁还没有个三亲六故需要考虑呢。
第六十七章 西洋教士()
十二月二十五,距离新的一年元旦只有五天。五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期间袁可立再次觐见,第二天就启程南下前往淮安任职了。
袁可立陛辞的时候,朱大明又向他交代了一番从山陕豫鲁四地大量募民,然后沿河、沿淮屯垦练兵的方略,并许他截留部分运河关税用来编练漕营,同时也授予他密折奏事之权,赐予尚方剑,整顿漕运总督辖内如徐州、凤阳、淮安等江北各镇兵马,核实兵员、拣选精锐、裁汰老弱,等等。
皇帝对自己的充分信任,让袁可立自然是感激涕零。临行前,根据皇帝的意思,袁可立又去拜访了徐光启,带着徐光启的手书,到设在通州的农事院,拿到了一批甘薯、土豆和玉米种子,同时,在袁可立的邀请下,如今代替徐光启掌管农事院的王征和徐骥,还给袁可立派去了几个人,专门指导这些农作物的种植。而袁可立也承诺,要在漕运总督衙门设立一个农事所,专门负责指导和推广新型高产农作物的种植。
徐骥,是徐光启的儿子,这个不必多说。说到王征,一般人不清楚,但是朱大明恰好知道这个人。这个王征,是徐光启的忘年交,算是明末的另外一位农学家。当然这个人同时也是一位天主教徒,是明末历史上为数不多、懂点西学的学者之一。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徐光启就是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朱大明把他安排在礼部尚书的位置上之后,那些仕途不顺、倾心西学,并且擅长实务的怪才,纷纷前来北京,渐渐聚拢到了徐光启的麾下,如今的归礼部掌管的钦天监、农事院,归孙元化掌管的军械司以及所属的火药局、军器局、火器局、枪炮厂等等地方,也成了这些懂得一些西洋火枪火炮技术知识的人才汇集的地方。
对此,朱大明当然是很乐见的。所以当徐光启提出由王征这个人来做农事院知事的时候,朱大明完全赞同,而且让徐骥来做农事院的同知,并且告诉徐光启,今后钦天监、农事院的一应事务,全权交给徐光启来负责,徐光启想要在礼部职司范围内用人,五品以下皆可直授,事后报备吏部即可。
徐光启当下也是大喜,很快就写信把一些熟知西学,但是科举不顺或者仕途不畅的人才,招到了京师,比如李之藻、李天经、王征等人,就是这么来的,其中也包括一批西洋传教士,比如庞迪峨、熊三拔、阳玛诺、艾儒略、邓玉函、汤若望等人,一些安排到了钦天监,一些安排进了农事院,李之藻、李天经则在徐光启的推荐下进了讲武堂。
这些情况,徐光启事后当然都做了禀报,而在他禀报之前,朱大明也都已经知道了。这些与中国人相貌迥异的西洋传教士,尽管学会了中国话,衣着打扮也都已经跟大明的士人没有多少差别,但是想要人不知鬼不觉地进入京师,以前或许可以,现在则不可能,巩永固、方正化如今通过锦衣卫和东厂,对京师九门之内的情况了若指掌。
京师九门之内的东南西北中五城兵马司,也早就在对阉党的大清洗之中,牢牢掌握在了崇祯皇帝的表兄刘文炳的手中。
但是当袁可立离京赴任的第二天,徐光启前来禀报,说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已经到京,并渴望着前来宫内觐见皇帝陛下的时候,朱大明还是很高兴,很快就专门安排了时间,在乾清宫的书房内召见了汤若望。
汤若望的装扮,完全是一副大明读书人的样子,身材高大瘦削,显得十分修长,褐色的头发、黑色卷曲的胡子,四十岁上下的年纪,除了高鼻梁、深眼窝和灰色的眼珠,并没有传说中德国人金发碧眼的体貌特征。
“尊敬的大明大皇帝陛下,能够受到您的召见,鄙人感到十分的荣幸!”徐光启引荐完毕,汤若望这样说道。
听着汤若望别别扭扭地说着中国话,朱大明也是不由莞尔一笑。如果汤若望不会说汉语,那么即便是朱大明也无法与之交流。
后世的朱大明当然懂一点英语,简单的交流也可以,但可惜的是,在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的时候,英国还远远不是后世的所谓日不落帝国,而英语也只不过是欧洲一个偏僻岛屿上的方言罢了。
此时的欧洲盛行的是拉丁语和法语。而这两种语言,对朱大明来说,那可是真正的外语。
徐光启对于皇帝同意亲自召见汤若望,本来就已经感到很意外了,但是看了皇帝召见汤若望时的表现,就更加意外了。他以为皇帝对于西洋人的相貌,一定会感到几分惊讶,毕竟这个皇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阉宦之手,从来没有离开过北京,也从来没见过西洋人。
但是事到临头,他发现朱大明完全是一副轻松自然的样子,并没有普通中国人初见西方传教士时那种或惧怕或厌恶的表现。
汤若望像中国的大臣一样向皇帝行礼,而皇帝也表现出了对西洋传教士的尊重。看着皇帝与汤若望轻松愉快的交谈,徐光启仿佛有种错觉,总觉得这一切不太现实。
从利玛窦到如今,西洋传教士来中国已经多年了,但是上至皇帝,下到庶民,很少有人把西洋传教士当回事,有的更是把他们当成了骗子。
如今皇帝的表现,让徐光启这个自以为已经洞察了人生世事的学问家,突然有点开始相信西洋人所谓天赋观念论的学说了。
能和一个半现代人交流,让朱大明也有一种再次穿越的感觉。这个时代的西方人还没有看不起或者轻视东方民族的毛病,相反,倒是这个时代的多数中国人看不上西方人的文明程度。
当然,别人或许会低估这些西洋传教士的能量,但来自后世的朱大明却不会低估他们。这些西洋传教士能够来到中国,每一个都是罗马教廷千挑万选的人才。
这个年代的欧洲,正处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如日中天的时代,而且对遥远的东方学问十分崇拜,唯恐派来的传教士丢了欧洲人的脸面,所以精心挑选的志愿者,多数都是天文地理农工都很明白的学者型、专家型传教士。
比如说,历史上在崇祯三年进入钦天监任职的汤若望,不仅将伽利略的《远镜说》译成了中文,介绍进中国,而且还懂得火炮制造,写出了《火攻挈要》这本明末有关铸造西洋大炮最权威的专著,把当时欧洲关于火炮的制造方法与火攻策略全数传入中国,到了崇祯十一年,即公元1638年的时候,与前面提起过的中国学者李天经,合作翻译出版了欧洲16世纪矿业开采和冶炼技术的集大成著作《矿业全书》,中文译名叫作《坤舆格致》。
除了汤若望,其他几个西洋传教士,也是一个比一个牛,在十七世纪的中国,绝对找不到比他们更近代或者更现代的人了。
既然他们就在中国,而且也愿意为朝廷所用,那么不用他们岂不是典型的暴殄天物?当然,这些西洋传教士也不是纯粹的好心,他们自然有私心,有他们的目的,但是对于这一点,朱大明一点都不担心,中国人在内心深处对宗教究竟是个什么态度,他比当时世界上的任何人都清楚,一点也不担心这几个传教士会把中国人已经绵延几千年的文化带偏了方向。
所以对罗马教廷派来的德国、意大利、葡萄牙等国家的传教士,朱大明不仅一点也不嫌多。召见结束的时候,朱大明告诉汤若望,也让徐光启跟那些传教士说,让他们写信给教皇或者给亲友,为大明皇帝陛下招募一些矿业开采、火器制造和军事指挥等方面的人才,大明皇帝不仅要支付可观的报酬,而且会根据其才能授予一定的官职和爵位。
大明皇帝的话,经过徐光启、汤若望的转达,很快就在这些传教士中间传开了。此时在京师的耶稣会士们,更是把大明皇帝接见汤若望这件事,当作了耶稣会来中国传教的一个里程碑,于是纷纷写信教皇,或者给自己国家的国王,大肆宣扬大明皇帝要比他们想象中的更加开明,请求帮忙招募一批如今在欧洲已经严重过盛的教士、退役军官或者濒临破产倒闭的军火商们,到大明这个富裕的东方帝国,来传播欧洲文明。
当然了,这些事情就不是接见结束之后的朱大明所能了解的了。
第六十八章 改元大典()
礼部径直安排西洋传教士进宫觐见皇帝的事情,自然也引起了朝野的一些争议,不少御史言官上疏弹劾徐光启蛊惑皇帝,在钦天监滥用西洋人,企图修改大明历法等等。
当然也有一些奏折,弹劾孙元化和茅元仪在火药局、军器局以及讲武堂这样的军国重地引用西洋教士。
当然也有不少官员,上书攻击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以儒家子弟的身份,信仰西洋耶稣教。
对于这些弹章,朱大明则明示内阁进行驳斥。当然了,朱大明在宫内召见洋人传教士的事情很快就没人关注了,因为崇祯元年的改元大典终于来了。
崇祯元年元旦,辰时正,太阳虽然还没有升上皇极殿的上头,但是天光已经大亮了。尽管天气依然寒冷,可是宫内皇极殿前广场上的气氛却非常热烈,锦衣卫拱卫司的大汉将军们穿着崭新的大红斗牛服,精神抖擞、威风凛凛地站在从皇极门到皇极殿之间的御道两次,每个人的脸上也是喜气洋洋,拥有一种掩饰不住的自豪。
如今的拱卫司可不是过去的仪銮司了,皇帝銮驾、车马、仪仗等繁琐事务,都分别归给了光禄司、太仆寺、鸿胪寺,并由礼部与司礼监统一管理。拱卫司的职责,就是卫护皇帝的安全,人员当然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京师内外的锦衣卫大清洗之后,到处都缺少千户百户这个层次的官佐,而作为皇帝清除魏忠贤一党的功臣,凡是跟着王国兴参与了白虎殿事件的原仪銮司人员,全都受到了重用,其他后期参加锦衣卫大清洗的人员,也一个个受到了提拔,被安置在两京十三省的各个锦衣卫机构的重要岗位上任职,没有官身的都赐了官身,原本就有官身的,也都升任了职务,当时六百多个看不到出路的“人桩子”,如今自然个个都是飞黄腾达了。
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巩永固、高时明、王国兴、高文采等人,当然是优先任用原来仪銮司的老人了,四百多人被分派出去任职,从而牢牢控制了遍布天下的锦衣卫,而剩下的也都成了如今拱卫司的中级官佐。
前辈们能够走出去任职,对如今的拱卫司人员也是一个莫大的激励,将来自己也能有个好的出路。加上如今拱卫司的待遇今非昔比,皇帝三天两头有赏赐,而且每月领到的饷银也是锦衣卫其他人员的两倍,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所以人人都是挺胸抬头、精神抖擞,再加上后来选取的人员,也都是从大清洗后的锦衣卫人员中千挑万选出来的,个个威武雄壮、仪表堂堂,给前来参加改元大殿的京官朝臣、公侯勋贵们留下了宫中的一切都是焕然一新的印象。
这些天,朝廷上下最忙的就是中极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徐光启了,不仅要面对朝野上下对他引荐西洋传教士给皇上的各种弹劾,而且对于皇极殿改元大殿,以及接下来皇帝祭祀天地社稷和太庙的一应事务,都是亲自把关,事必躬亲。
前期当时由侍郎周延儒负责,但是如今朝臣之中都在盯着他挑毛病,所以不得不小心谨慎,以免出了乱子。好在这些事务很早就开始准备了,如今准备也很充分。辰时正,典礼将正式开始,而现在就是做最后一遍检查的时候了。
徐光启带着周延儒等礼部官员,以及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等主官,在殿内殿外走走看看,一边还不停地交代着什么。
等到一切就绪,内阁阁臣在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的引领下,前往乾清宫请皇帝移驾皇极殿。
在各种礼乐仪仗的包围下,朱大明总算是来到了皇极殿。等到头戴紫金平天冠、身穿明黄龙袍礼服的皇帝坐定,肃立在皇极殿内外的群臣集体参拜,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就是曹化淳宣读崇祯元年到来的圣旨。
从今往后,大明王朝及其治下的中华大地,就算是彻底告别了天启这个年号,明朝的历史进入了崇祯时期,公元一六二八年,就是崇祯元年。
听着崇祯年号的启用,朱大明的心里自然百味杂陈,有兴奋,有期待,也有担忧,有恐惧。在后世,这个年号寄托了实在太多的复杂情感,在历史上留下的,基本上都是天灾、人祸、战乱和屈辱的印记。
朱大明暗下决心,决不让这个年号如同历史上那样,成为后世中国人耻辱的记忆,相反,要让这个年号所代表的时期,成为中华民族最光辉灿烂的一段历史岁月。
曹化淳宣读完全是四六句、花团锦簇、工整对仗的改元圣旨,群臣接着跪拜,继续三呼万岁。然后是皇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李国鐠,宣读大赦天下的圣旨,非谋大逆等十恶不赦之罪,都在减等或者免除之列,有些遭受了水旱蝗灾的地区,也一并被免除了钱粮,并由皇帝和内阁拨银赈济。
当然了,因为阉党案而被定罪的犯官,则是遇赦而不赦,不在这次大赦天下的范围。群臣三呼万岁之后,中极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徐光启,站出来宣读崇祯元年三月,朝廷开恩科取士的圣旨,圣旨的内容当然是经过了皇帝的审定,而且这次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