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风雨亦同舟-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迟峰猛地看向孙启,虽不说话,也无动作,但他的神态已经是在表达他正在听,而且很迫切地在听。
孙启直言不讳:“他齐敏文不过是示好大帅,便已遭马家父子如此刁难,若日后他父子二人当真坐稳主位,还能有大帅的好脸色吗?”
迟峰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他的心思,从知道马淳署理北军的消息起就有了这番见识,可是正如他说出口的话一样:“今已如此,为之奈何?”
钱柯补充着说道:“是啊,孙先生,该怎么办?”孙启在军中被人称作先生,这也是华军中的特例了。
孙启:“今日之困局,症结虽在马淳,但马淳势大,我们不宜取之,若能去其两臂,则壮士纵有千钧之力,亦不能发。”
钱柯显然没听明白,但迟峰懂了,回道:“何以使其左右两臂皆断?”
孙启胸有成竹地说道:“使左臂断右臂,则两臂皆断。”
迟峰终于清楚,孙启显然是带着目的来见自己的,而且他现在这番话明显是准备好了的,很可能接下来一切的具体布置都是他已经准备好了的。
孙启刚要接着说自己的详细计划,迟峰打断他:“一应情事,悉决于君,不必问我。”这是迟峰在表达他对孙启的信任。
孙启愣了一下,但很快就点点头,拉着还没弄清楚状况的钱柯就要起身往外走,钱柯显然还想再坐坐,但孙启硬拽着他向外,于是两人拉扯着便也走了。
迟峰当然知道孙启想干什么,即便不知手段,但也已知目的,不过,他并不想亲自卷进这件事情里来,至少不想在现下这样的局面里卷进来,所以他在双方都没将意思点破的情况下,及时终止了谈话,而孙启也明白迟峰此时的顾虑,更了解迟峰不肯轻易出手的性格,所以他也立刻停住谈话,转而拉着钱柯一同离开,自己单独施行计划。
本章完
第44章 不了而了()
又过了几天,孙启亲自前往齐敏文的营帐,两人平素关系还算和睦,往来虽然不多,但是彼此偶尔走动也不会引起旁人多心。
孙启进入齐敏文的营帐,两人稍做寒暄,便主宾入座。
孙启直言道:“实不相瞒,我是有件急事来找你。”
齐敏文吩咐帐内将士下去,然后说道:“你我还客气什么,直说就是了。”
孙启说:“是马的事。”
齐敏文笑了,说到:“马的事,找我就对了。”齐敏文并不忌讳他人谈起他御马之事,相反,对精通马术,他还有一些得意。
孙启:“前几年我得了匹好马,这你知道。只是近来那匹马年老体弱了,所以前几天我就寻思着试试看它以前配的种,结果,那小马驹头回见我就尥蹶子,这怎么办?”
齐敏文听懂了孙启的言外之意,无奈地坐在椅子上,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孙启说:“老马尚在,马驹不过踢蹬,若老马一日不在,马驹长成,将如何?”
齐敏文反问道:“你知如何?”
孙启不待齐敏文反应,抢着答道:“我知如何。”
齐敏文蹭地站起,欲言又止,缓缓犹豫地说:“马帅待我恩重,绝不可负。”
孙启笑了笑,说道:“不伤老马,只取马驹。”
齐敏文狐疑地说:“当真?”
孙启肯定地盯着齐敏文回答道:“当真。”
齐敏文不表态,但看得出来,他答应了,孙启走近了他,两个人私语了一番,必是具体谋划。
末了,孙启对齐敏文讲:“事不宜迟,当断则断。”然后作别。孙启是担心齐敏文复又生变,所以要他尽快动手。
齐敏文听罢孙启言谈,不停踱步,最后攥了攥拳,点头,彻底同意了。
这几天,马伯濂率部回驻镇北关,其余将领各司其职,看上去大家都在按部就班,相安无事。
某日,齐敏文单独骑马,日夜兼程,赶赴镇北关传递军令。
马伯濂把他放进关来,两人也无多话可叙,当头便问:“何事来此?如此匆忙!”
齐敏文喘息未定,就断断续续地讲:“迟峰暗地里给军帐上了折子,要收回云门,军帐已经批复了,军命已经传递到了马帅那里,可要是把这个功劳给迟峰,那日后大事,多疑矣。”
马伯濂也紧张了,收复失地可是大功一件,尤其在这个敏感时期,若迟峰得此相助,则形势立刻逆转。于是他急切地问道:“那我爹什么意思?”
齐敏文小心地讲:“军帐虽然同意收复失地,但批复当中并未言明使迟峰领兵,马帅的意思是,先发制人。”
马伯濂立刻明白,对齐敏文讲:“你马上回去,告诉我爹,明日,最晚后日,我一定点齐兵马,出关迎敌。”
“恐怕来不及。”齐敏文也很着急,“迟峰今日早些时候已经知道军帐批复了,这时恐怕正在连夜整军,如果要是慢他一步,则大事危矣。”
马伯濂咬了咬牙,狠狠说道:“那好,最迟明日,我必出关,你且回去,尽力拖住迟峰。”
齐敏文恭恭敬敬地向马伯濂行拜礼:“此间大事,全在将军了!”
马伯濂赶紧将他扶起,略带歉意,又充满感激地对他说:“我年少狂放,往日轻慢了将军,今将军不辞辛苦,星夜来此告以大事,真是我马家的恩人,请受我一拜。”说着马伯濂倒要跪下,齐敏文赶紧搀住,好言劝慰。
事毕,齐敏文又披星戴月,连夜赶回北军驻地,一夜之间不曾合眼,来回奔波往返,而表面上若无其事,与平常无异。
话分两头,马伯濂匆匆点兵,行装未齐就兵马尽出镇北关,一路风尘仆仆,先赶到光州城,此时的光州早已是满目疮痍,一片废墟,妇孺老幼,一个不剩,马伯濂稍作安顿,又率部直扑云门,三五日内,连夺两城,华朝故土尽复。
但一路上没有一个河罗兵,也没打一仗,这是好是坏,马伯濂心里没底。
几天后,马伯濂率部回关,直接回到北军驻地,向父亲表功。
父子见面,把事情一说,马淳大惊,右手抡圆了扇了马伯濂一巴掌,马伯濂被扇的连连后退几步,将将站定,只见老父亲马淳流着眼泪朝自己的脸上也扇了一巴掌,马伯濂赶紧上前几步,抓着父亲的手,问道:“到底怎么了?父亲!”
马淳泣不成声,后退几步,找了个就近的椅子坐下,啜泣地说道:“哪有什么军帐批复!”
马伯濂立时如遭晴天霹雳一般,一下坐在地上,脑子里一团乱麻,完全听不了马淳在一旁说话。
父子两个在北军主帐里垂泪涕泣,渐渐都明白了这事情大概的来龙去脉……
原来,根本没有什么迟峰暗地上疏,而军帐批复也无从谈起,齐敏文星夜赶往镇北关,诓骗马伯濂从速出兵关外,而马伯濂由于对齐敏文的信任与对迟峰的提防,再加上那无中生有的军帐批复,使得他不加核实便调动镇北关兵马,虽然收复两城,但却犯了无诏调动边兵的军中大忌,而且齐敏文孤身往来,并无旁证,到时他抵死不认,马伯濂有口难辩。此刻,父子二人几乎完全可以料到,迟峰几人正在草拟密奏,准备参劾马伯濂,现在他将要面临的不是一般的灾难,而是杀身之祸。
但是,如孙启之前向齐敏文保证的一样,在这件事情里,马淳理论上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坐观自己的儿子被戮,从而不受牵连,可是这个时候,哪个父亲会袖手旁观自己儿子的生死大事呢!马淳决定自己与儿子同时上疏抗辩,而且动用京中所有人脉,哪怕赔上一切,也要换儿子一条性命下来。
果不其然,迟峰这边见孙启已将马伯濂罪名做实,终于亲自出手,领衔上疏,闭口不谈马淳,而是单单弹劾马伯濂“拥兵不报,擅作进退”,另有孙启与钱柯联名,齐敏文因为有愧,抵死不肯联名,且为自身安全计,齐敏文在闻听马伯濂回到北军驻地后便躲了起来,任谁也找不到他。相对于马家活动一切关系保命而言,迟峰这边就轻松多了,只需上递军帐,同时另折再报仪阁即可,剩下的听凭上意。
因为,此刻署理仪阁事务与署理军帐事务的是同一个人,李嵩。
本章完
第45章 试新军林允贞上表()
又几日,参劾疏与抗辩疏都抵达京中,仪阁与军帐都各收一份,两处都不敢自专,正犹豫间。
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孙启做的这个局并不复杂,表面上,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策反齐敏文,使与马伯濂积怨多日的齐敏文反戈一击,进而利用马氏父子对齐敏文的信任以及信息沟通的不畅,促使马伯濂铤而走险,借以坐实马伯濂的罪状。这一招不能说不高明,但若仅仅看到这一层,那未免把这次蓄谋已久的构陷看得太简单了,要是谋略止于此,那京中只需派一名持节使臣入北军问一两句话便可化解。实际上,全局最关键的人物并非齐敏文,也不是孙启,甚至根本不在北军中,而是远在千里之外,于京中军帐安然高坐的华军副元帅——李嵩。孙启这盘棋最妙的一招不是手段,而是时机,孙启看准了李嵩在军帐、仪阁两处最高机构短暂的执掌时间,用马伯濂的失误送给李嵩一个天大的机会,至于剩下来的事情,根本不用迟峰等人操心,相反,此时如果过分操心,有意联合李嵩,反倒是弄巧成拙,北军迟峰一党只要将弹劾马伯濂个人的折子向上一递,大可以坐享其成。
话分两头,李嵩这时候在军帐、仪阁两处都见到了同样内容的两份折子,与之共同署理仪阁的王悟承见到这份折子明白其中利害,于是干脆直接把仪阁的这份折子也转给军帐处理,李嵩见王相这般举动,明白这是王相有意成全他,也是王相明哲保身的撤退之举。但反过来看,朝野内外都知道李嵩与马淳有隙,这个时候如果李嵩下手,难免招来外间非议,说不定也会给自己的政治生涯留下污点,这是李嵩不愿看到的,思来想去,李嵩决定把两处的几本折子一并上报给皇上,然后静观其变。
不出李嵩所料,皇帝拿到这两份折子也生出不少疑窦,但对李嵩没有因公废私,寻机构陷还是十分满意,不过迟峰与马氏父子各执一词,皇上一时也难有决断,于是下诏着御史台都御史罗应龙负责督办此案,并赐节予查案御史,可行钦差事。如此一来,度定马伯濂是否有罪,罪有几何的权力实际上操控在这位罗大人手上了,而这,实是李嵩所乐意见到的结果。
就在罗应龙准备派出查案御史前往北军的前一天夜里,李嵩终于登门拜访罗府。
罗应龙听门房来报李嵩到府,本想借故推脱不见,他岂能不清楚此时庙堂上下都在盯着自己,接了这份差事后他就自况道“如今我之状况,如坐屋脊,向左则左,向右则右,但无论左右,我皆有堕地之忧”,这是实情,所以他尽力平衡自己的位置,而如今李嵩登门,无异于是要将他这个坐在屋脊上的人强行推到一边,这怎能不令他心生戒备。但是,罗应龙是一个在政治上有进取之意的人,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和事佬,而目前他最大的意愿莫过于进入仪阁,若此时得罪正在署理仪阁事务的李嵩,无异于给自己的仕途平添桎梏,这是罗应龙断然不为的,所以,李嵩,还是必须见。
李嵩入得府来,与罗应龙不过平常交谈,平日里两人也不过泛泛之交,谈不上多少情谊,这本来是求人办事的忌讳,“有事即召,无事即去”,即便是君臣之间,这样的关系也不能长久,何况同僚。但是,此时此刻,对于马伯濂这个案子而言,李、罗两人平时不甚交好的关系反倒为李嵩提供了运作的可能,否则,怎么掩过众人耳目呢。
几句话后,罗应龙还是先问:“李帅深夜到此,恐怕不是为与在下闲话家常的吧?”
李嵩:“不错,确有要务。”李嵩很坦然,仿佛自己并没有任何不可告人的目的,他的这番表现出乎罗应龙的预料,但又在身居高位的情理之中。
罗应龙:“李帅不妨明言。”
李嵩笑了笑:“罗大人自是洞若观火,还不知对马伯濂一事将作何定夺?”
罗应龙也笑了:“既然陛下委以重托,我定当尽心竭力,是非纠葛,自有陛下明察。”这是罗应龙婉拒了李嵩的拉拢。
原来,就在前几日,马淳已经托人把关系找到罗应龙这里来了,两人虽非故旧,但多少都有些余地,而且罗应龙凭借多年监察的经验,很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件案子不同寻常的意味,所以他事实上不想有所偏袒,只是查清事实,免得惹祸上身,但李嵩的意思也已经很明确了,非得要拉罗应龙下水,这当然是违背罗氏初衷的。不过,这样的情况和局面,李嵩事前是有准备的。
李嵩见罗应龙这番态度,便也不再强勉,说了些其他话题,李嵩便起身拜别,罗应龙当然相送,临别时,李嵩突然无意间发问:“大人与王相不和?”李嵩问得直白。
罗应龙先是一愣,随即赶紧矢口否认:“王师傅领衔群臣,道德文章自是朝内一流,下官仰慕尚且不及,何来不和?”
李嵩笑笑:“没有不和就好,同朝为官,何必与上峰抵触,想来下次入阁,王师傅必定能允你。”
罗应龙嘴上说着附和之词,心下却是一惊,讨论入阁这样的大事,本是朝中的绝密,在场大臣是绝对不能外传的,可李嵩现在不但说了,而且说的已经非常透彻,这是罗应龙始料未及的,而李嵩把这样大的消息透露给他,显然不是冲着两人本就不多的交情,那冲着什么呢,不言自明了。
两人相互行礼拜别,内心却都是波涛翻涌。李嵩将王悟承阻止罗应龙入阁一事暗地透露给罗,这是犯了大忌的,而这么做的目的也是一目了然的,这次赤裸裸的拉拢,如还是不能见效,则李嵩是竹篮打水。而罗应龙得知王悟承阻止自己入阁,这心中忿恨自是不待多提,更为要紧的是,李嵩这样的举动是明明白白的结援之举,如果自己不识抬举,很有可能本来的“结援”,就要变成“结怨”了,最终,罗应龙权衡再三,拿定了主意。
次日,三位御史受罗应龙之命,奉天子节仗,启程前往北军驻地查案,来回行程,前后探访,直至最终定案,呈上御览,其中又有颇多曲折,但总体而言,并无大事,故不费笔墨赘述。总之,一个月后,御史台向皇帝复命结案,所呈奏折洋洋洒洒千言万语,但用最末一句尽可归结起来:
“查马伯濂一案,虽事出有因,但实据凿凿,陛下圣恩洪德,谅可宽宥马氏不报之过,然此案始出,则马氏拥兵之弊已初见端倪,后为如何,非臣所能言,圣明烛照,望请终裁。”
本章完
第46章 践旧约杜峻岭入宫()
皇帝看了御史台呈上来的结案陈词,笑了笑,放在了一边,此时皇帝心里更重要的是另一件事,也是刚刚由专折密奏报上来的,上折之人正是南军监军杨佩纶。
天下人对杨佩纶突然发迹有种种猜测,纷纷传言,但无外乎是觉得杨佩纶成为了昭帝的密臣,可实际上,几乎没有任何人知道的是,早在杨佩纶还在京中为官时,他就冒着巨大的风险做了一次事关生死的政治投机,他秘密结交当时尚在东宫的太子,并允诺成为太子在朝中的耳目,这在昭帝尚未殡天的情况下是犯有重罪的,甚至可能牵连太子,但两人都是极有功业欲望的人,所以如此两人的暗中私交才成为了牢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