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唐-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清答道。
李隆基点点头,缓缓说道:
“这报纸确实有利有弊。有利就应存在,有弊还需杜绝。不知道爱卿可有什么方法杜绝其中弊端?”
李清心中放下心来,知道李隆基并没有存着取缔报纸的心思,笑着说道:
“微臣倒是想到几个办法,可行与否,还请圣上定夺。”
李隆基笑着说道:
“讲来。”
“是。”李清躬身道,
“报纸一物,既然可以刊登任何事情,造成鱼目混珠,真假难辨。朝廷依此可以制定专门的律法,规定报纸那些事情可以刊登,那些事情不可刊登,同时制定惩罚制度,违者必究。但是法度不宜过严,否则难免让百姓不敢说话。这就违背了圣上想了解民情之意。
“另外,报纸一物尚需制衡,不能够让报纸受人控制,专门成为一些人的利用工具。还请圣上鼓励天下士民创建报纸,正如圣上此前鼓励各地办学之举,一来教化万民,二来也不至于让报纸成为一家一人之私器,阻碍了圣上体察民意。”
其实李清还是存着让李隆基不要限制报纸发展的心思,以后还会有人创建报纸,待天下报纸丛生,到时候想禁估计也禁不了了。
李隆基见李清提起自己前些年下旨让各地兴办学堂之事,心中暗喜,笑着点头道:
“不错,定制律法,自然可以规避这些弊端,而大举兴办报纸,倒也不怕有人控制住某家报纸,这样朕倒是更能清楚了解民间疾苦。”
“圣上英明。”李清忙恭维道,
“以后报纸普及,难免会有些报纸为民请命,触犯到某些朝中官员,若是创办报纸之人身份、地位不高,难免招致报复。另外,若是有人存心打压报纸以绝圣听,则更为可怕。”
李隆基沉默下来,坐在那里皱着眉头,脸上露出沉思的神情。其实对于李清说的第一种情况,李隆基并不以为然,虽然李隆基相信自己治下的百官都是忠良之臣,但也知道有些官员难免会利用手中职权欺压百姓,这种事情自然有律法惩治。
李隆基担心的是第二种情况,若真是有人神通遮天,令天下报纸失声,杜绝皇帝体察民情之道,这种情况就真正危险了。长安城中有这种能力的人在,若真是这样,那这些人所谋就大了。
过了半天,李隆基抬头看着李清问道:
“李爱卿可有什么方法杜绝类似之事?”
“有。”
李清施施然道。
第208章 宫中对(三)()
十二月份的长安,天气还是很冷,太阳出来,暖和的阳光从湛蓝湛蓝的天空洒落,给人带来一丝暖意。
因为临近年底,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出行的人们依然很多,然而城北的皇宫之中,除了宫中值守的侍卫,便只有侍奉的宫女和宦官们往来忙碌。倒是显得有些冷清。
一辆马车沿着长安城大街往大明宫而来。马车在望仙门停住了,从车上下来一人,五六十岁模样,脸型消瘦,神情威严。这人抬头看了一眼高高的城门,微摇了下头,随即迈步往城门处走去。早有值守的侍卫过来,看到这人,恭敬地迎接了进去。
大明宫承香殿,殿门口站立着侍奉的宫女和宦官,在冰冷的空气中有些颤抖。温暖如春的承香殿中只有三人。
李隆基斜坐在暖阁的软榻上,从高力士手中接过有些烫手的茶壶,双手抱着。
李隆基看着站在面前的李清,有些急切的问道:
“是什么方法?”
“朝廷为了纠察百官,肃正纲纪,专门设有御史台,独立于三省六部之外。诸御史不惧权贵,风闻奏事,凡事可直达圣听。微臣以为朝廷可以设专门的报馆,刊印内参,替圣上搜集民事,勘察民情,内参可直接送达圣上案前,以便圣上能够真实的了解民间详情。”
李清站在一旁,见李隆基的脸上有些犹豫,接着说道,
“内参的刊印必须掌握在圣上手中,圣上可以派得力尽忠之人负责此事,外臣不得插手。
“内参不必像报纸一样发行,次数也不用太多,只需要对朝堂内外的重大事件做真实的记录,把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的呈现在圣上面前即可,届时自有圣上定夺。这样一来,圣上不会受宫外报纸刊载内容的影响,同样不怕有人干扰或干涉报纸的报道而蒙蔽圣听。”
李隆基仔细听李清解说,边听便思考,待听到最后,微微点了下头,过了片刻才说道:
“如爱卿所言,内参独立于百官之外,替朕体察民情,监察百官,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法。不过,这报纸也只不过是爱卿所创,刚刚出现,内参又有谁会办呢。”
李清说道:
“报纸的创办并不是什么难事,圣上门下群贤毕至,创办内参定然不会有任何问题。圣上可以择有才学、忠心耿耿之人负责此事。”
李清提议创办内参,其实也有很大的风险。内参的出现一开始注定会烙上李隆基身边之人,也就是李隆基信任的这些宦官的印迹。
这时候的李隆基对身边服侍的这些宦官们极为信任,例如派宦官监军、命宦官协办重大案件等等。这时候的高力士等人因为李隆基的宠信,权势已经很大,外臣之间,很多人对李隆基身旁的这些宦官们也是百般奉承。
依照李隆基这时候的行事风格,这内参估计会落在这些宦官手上,无形之中宦官们的权势就又大了一分。
虽然李清比较欣赏高力士,但是对于宫中其他的宦官李清倒是有些厌恶。后来的安史之乱朝廷没能进行有效的抵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些太监们监军造成的,边令诚无疑是其中最让后世痛恨的一人。
不过这时候李清还没有见到令高仙芝和封常清这些盛唐的名将屈死的太监边令诚。
“既然这是爱卿的提议,不如朕就交给你来负责内参一事?”
李隆基突然道。
李清正想着李隆基会让谁去负责内参,猛然之间听到李隆基的话,心中一惊,忙上边一步跪下,急道:
“微臣不敢。”
“嗯?”
李隆基看着李清,询问道:
“爱卿深得朕之信任,又兼熟悉报纸创办,正是负责内参最好的人选。”
李清说道:
“微臣愧不敢当。内参之事责任重大,微臣年幼,才疏学浅,对朝廷、百姓之事知之甚少,恐误了圣上的大事。另外,微臣还是《长安时报》的创办人,既然负责外报,对内参一事更应该避嫌。微臣恳请圣上收回成命。”
不管是不是李隆基的试探,李清都不想跟内参有太多瓜葛。以后内参创办起来,若是掌握在宫中的宦官手中,这些人难免会跟宫外的百官产生更大的矛盾。李清现在可不想跟外臣们作对。
即便是掌握了内参,手中有了一个权力极大的王牌,李清也不想沾惹。
李隆基见李清拒绝的坚决,摆手说道:
“也罢。内参一事容后在议,若是其他人有什么不懂之处,爱卿还要给他们指点才是。”
“是。”
李清回道。
正说话间,外面站立的内侍启报:
“圣上,李丞相求见。”
一身寒气的李林甫进到殿中,给李隆基见过礼,抬头看见站立在一旁的李清,眼神动了下,又瞧见李隆基身旁的报纸,知道两人之前应该是谈论过《长安时报》的事情。
李隆基看着李林甫,笑道:
“丞相冒寒入宫,不知有什么要事。”
李林甫答道:
“圣上,臣入宫正是为这《长安时报》而来?”
“哦,丞相也知道这《长安时报》?朕刚回宫,今晨才知道报纸这一新奇之物,丞相既然为《长安时报》而来,不知有什么说法?”
“微臣日前见到这《长安时报》也颇为好奇,不过事后一想,这报纸的出现有很大的弊端。”
李林甫说道。
“丞相接着说来?”
李隆基接话道,
“刚才朕跟李爱卿也说起这报纸的利弊,不知道丞相有什么看法?”
李林甫应了一声,又看了李清一眼,接着说道:
“臣听说这《长安时报》刊印近万,传播极广,近几日长安城中尽皆议论报纸一物,臣也暗自惊叹这报纸影响竟然如此之大。不过正是因为影响巨大,产生的弊端也更大。
“报纸是私人所办,上面刊印的事物难免驳杂。若只是登些诗词或者风雅趣事倒也无妨,但是如果有人把不利朝廷之事或者把妄议朝廷的言论刊印在报纸上,难免对朝廷威信造成损害,若是有人凭报纸攻讦异己,不免会使朝堂动荡。长久下来,终会成为祸患。……”
李林甫还想往下说,李隆基哈哈笑道:
“丞相所虑甚是。刚才李爱卿也提及此事。李爱卿,把刚才之事说与丞相听。”
李清站出一步,给李林甫见礼,笑着说道:
“李相来之前,圣上跟下官说了应对之法,我说与丞相听,请李相判断判断。”
第209章 宫中对(四)()
承香殿内,寂静一片。
李清站在那里,侃侃而谈,平和的声音在承香殿中响起,李隆基好整以暇的斜坐在那里看着李清和李林甫两人,李林甫微皱了眉头,听着李清把刚才关于报纸的预防等措施缓缓地说出来。
待李清说完,李林甫沉默了片刻,整个殿中没有人说话。
李林甫往李清那里看了几下,心中暗想,没想到还是被李清先登一步。自从在府中想到报纸可能引发的影响,李林甫过来大明宫的路上就已经想着让李隆基取缔报纸了。
近几年,李林甫权势滔天,朝堂内外几乎一手把控,李隆基对其又极为信任,可以说李林甫近乎一手遮天,甚至于很多弹劾李林甫的奏章走没有办法送至李隆基案前。这突然之间出现的报纸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人畜无害,但是真要发展兴盛起来,携此利器无疑会对朝堂内外的舆论造成很大的影响。若是李隆基对报纸恰好关注的话,报纸就有可能被有心人当成抨击自己的武器。
若真是到了那个时候,自己再想办法把这报纸给取缔掉,无疑会引起很大的轰动。再说,这《长安时报》背后还有李清在支持,以后再有其他报纸,背后未必没有其他权贵的影子,也不是说想取缔就能取缔得了的。
“圣上,李少卿说的虽然是不错的办法,但是仅靠律法并不能杜绝报纸弊端的出现,若以后真要有人借报纸非议朝政、抨击朝堂,臣认为当需制定重典,对妄议之人严惩不怠,以儆效尤。更何况,千年以降,从来没有出现过报纸一物,尚不知能否带来圣上所说的益处,臣以为当慎重考虑。”
李林甫躬身说道。
李清听到李林甫的话,心中暗道,看来这李林甫对《长安时报》的研究下了很大功夫啊。李清并没有接着李林甫的话往下说,而是打岔道:
“圣上,李相所虑,确实有理,不过这倒让我想起另外的一件事情。”
李林甫扭过头来,看向李清,李隆基示意李清接着说。
“微臣刚来长安的时候,在长公主的晚宴上欣赏到一曲歌舞。当时微臣当下山,对歌舞见识浅薄,但依然知道那歌舞曲调玄妙优美、宛若天籁,舞姿飘渺婆娑、尤胜飞仙。微臣顿时为此歌舞倾倒,当时暗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待后来,才发现遍布长安,几乎每家每户都知晓此曲,人人皆为能舞此舞而荣。微臣好奇之下,才知道这歌舞是近些年新出现的。”
李清恭敬地说道。
在旁的李隆基和高力士露出好奇之色,李林甫却是暗中蹙了下眉头,不知道这李清又能说出什么话来。
李隆基笑着问道:
“不知道是什么歌舞竟然能让爱卿如此倾倒?”
“正是圣上御制的《霓裳羽衣曲》。”
李清微笑着说道。
李隆基听到李清的回答,愣了一下,接着哈哈大笑起来:
“哈哈哈哈,这孩子,竟然想着法子恭维起朕来了。”
对于自己亲自制作的《霓裳》,李隆基自然有着太多的骄傲或者说自豪在里面,这《霓裳羽衣曲》确实算得上唐朝最具代表性的歌舞,这时候,除了宫中排练之外,早就传遍整个长安,大唐其他藩镇同样有人专门习练此舞曲,影响之大、传遍之广无以复加。宫中的《霓裳》舞需要的人数众多,只适合大型的表演,因此有人专门改编成只需要数人舞蹈的小型《霓裳》,同样传播很广。
《霓裳羽衣曲》确实是李隆基的心爱之作,这时候见李清大加称赞,自然欢喜,就连对李清的称呼也变了,比之‘爱卿’要亲切百倍。
李隆基哈哈大笑,高力士也在旁边微笑着,只有李林甫的脸上有些不自然。李隆基对李清的称呼让本来还有信心的李林甫心中一惊,正待说话,李清接着说道:
“微臣倒不是恭维圣上,《霓裳》确应得到如此夸赞。圣上作《霓裳》之前,天下并没有这支舞曲,圣上制《霓裳》之后,朝堂也不因此曲是新出现的而禁止传播,百姓也不因此曲是新的就觉得不好、无人欣赏。
“臣斗胆,报纸也是新出现的事物,不能因为之前没有报纸就对报纸存有偏见。报纸有利有弊,当取其利而防其弊,因势利导,只有慢慢发展才能知道报纸究竟是好是坏。”
李林甫听到,微摇了下头,心中暗道,那也得有人敢去禁止《霓裳羽衣曲》传播。不过随即醒悟过来,连忙说道:
“圣上,报纸一物,尚不知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若任其发展,终归不妥。以后若是人人都想着办报纸,难不成那些贱奴也能议论朝政不成?”
李清笑着说道:
“这自然有唐律规定,以后制定有关报纸的律例的时候也可做详细规定。不过,微臣以为,即便是贱奴亦是圣上的子民。太祖皇帝曾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者,水也。圣上关心士民的疾苦,百姓同样需要知道朝廷的律令,报纸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同样,自古奸吏,欺上瞒下,贪赃枉法亦有之,报纸也可起到监督的作用。对其中弊端,预先制定律法约束,使其不敢妄言、诽谤,未必不能去其弊而存其利。”
对于报纸起到的监督作用,李清在这里也一并挑明,反正这些李隆基、李林甫等人也是知道的。
李林甫知道自己若还是执意反对报纸,在李隆基心中落个“欺上瞒下”之嫌那就糟了,于是说道:
“李少卿所说也有道理,臣认为由朝廷专门起草相关条例,待圣上定夺之后,再下诏执行。不过,对于之前李少卿所说的具体哪些事情报纸可以说哪些不能说还需谨慎。”
李清见李林甫不再坚持要取消报纸,心中微微放下心来,听到李林甫的话,提议道:
“圣上,臣以为朝廷除了颁布专门的律法之外,亦可以开办报馆、刊印官报,做天下报馆表率。这样其余报纸自然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写那些不能写。”
李隆基见李清和李林甫争执,也不阻止。其实先入为主,李隆基心中已经同意刊印报纸了,这时候见李清提出官报的提议,点了下头,说道:
“嗯,朕觉得爱卿的提议不错,朝廷创办官报,依此做天下报纸表率,确实可行。丞相,有关报纸的法令就由丞相领中书省等共同拟定,廷议之后再颁布吧。”
李林甫见李隆基把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