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则天大全集-第2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话是你说的?”
“正是。”
“道理何在?”
吉顼长出一口气——此事最险之处并非解释理由,而是勾结男宠擅议朝政这种行为,女皇直问缘由,丝毫没有怪罪之意,可见最难的一关已闯过。故而他一句话未言,先向女皇叩拜:“谢陛下宽宥。”
武曌淡淡一笑,事到如今发脾气也没有用,重要的是解决问题:“你放胆直言,朕洗耳恭听。”
“是。”吉顼施礼已毕,不疾不徐道,“冥冥天数,兴废无常,唐承隋治,顺天应人。天皇染病骑鲸,内外惶惶,社稷将倾,伏惟陛下独运神武,屈已忘劳,天慈远致,圣泽傍流。日月之所洒临,天地之所覆载,皆受更生之赐,故海隅臣庶莫不感恩,河洛祥瑞莫不显灵,以助陛下成就九五之业。既践大宝,国泰民安,百僚竭诚,故有神岳之封、天枢之立……”提议复立李哲毕竟也等于斩断武氏统治,他不得不先吹捧女皇以免龙颜动怒,待说到正题立时审慎起来,“陛下内有贤子,外有爱侄,取拾详择,断在宸哀,本非臣下该言。然则武氏诸王虽贤德,掌权日浅、资质未深,处事亦多偏颇,磨砖作镜焉可鉴容,铅锡为刀岂堪琢玉?况常人安于故俗,天下之民未忘旧李,恐不宜立武氏为嗣。”这话已很客气,武氏兄弟的所作所为绝非“偏颇”二字所能囊括。
“嗯。”武曌赞同这看法,自己这帮侄子确实不争气,戡乱之事已印证这点,若执意将皇位传给他们,别的暂不提,单是突厥吐蕃之流便无力抗拒,非但武周社稷不保,只怕天下将大乱。武曌好歹不是昏君,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焉能立个昏聩之主遗害万民?而现在因为契丹叛乱把百姓怀念李唐的心思又勾起来了,更不便有违众意。她心里虽这么想,却还是故意试探道:“魏王也不堪为嗣吗?”她很清楚吉顼和武承嗣的关系。
“万万不可!”吉顼斩钉截铁道,“魏王德才如何姑且不论,其子淮阳王和番突厥,自古皇帝未有以亲生子女和亲夷狄者,此关乎皇家后世血统,单此一点魏王便不可继统。”吉顼何尝真心为武承嗣出谋划策?他向武承嗣贡献的一切“良策”皆是为自己牟利!
“不错。”武曌不禁点头,“那东宫皇嗣又有何不可?”
吉顼又恢复恭谨的表情,小心翼翼道:“东宫皇嗣,陛下爱子,自幼聪允,长而宽博,内谙诗书,外修礼乐,有礼让皇位之德,其忠孝恭顺四海皆知,有夙成之量也。然则天授以来闭于东宫,不闻音讯罕见世人,又有来俊臣等奸佞屡构逆案离间君臣,以致群臣疏远皇嗣,或有失礼之处。天下虽陛下之天下,但朝廷行政有赖臣僚,国之安危系于百官。陛下若以皇嗣继统,只恐百僚汗颜心内惶遽,朝堂亦不得安。”
这番话虽然说得隐晦,武曌还是听懂了,不禁胸内狂跳——是啊!朕怎没想到?
武曌心中默定的储君人选正是废帝李哲,所以当二张说出迎回庐陵王时她才会那般惊讶,急召吉顼来见。不过她考虑立李哲仅是出于两点私心:一者她曾因韦团儿诬告杀死两名儿媳,尤其嫡孙李成器之母刘氏,若使武轮父子承继皇位只怕对自己死后的祭祀不利;再者武轮多年遭武氏兄弟欺压,两家结怨甚深,一旦武轮继统武氏恐有大祸,她即便不能让侄儿继位,还是希望保全娘家人。所以她才想退而求其次,放弃武轮而立李哲,但这些私心没法摆到台面上说,武轮毕竟当了将近十年的东宫皇嗣,自己的皇位又是从他手里接过的,怎好一朝舍弃?而且最先喊出“归我庐陵王”的是叛贼,她若这样做会不会遭百官反对、被天下人耻笑呢?
然而吉顼的话点醒了她——百官不会反对,而且乐观其成。
换个角度想一想,这道理再简单不过。这些年武曌一直在打压李唐势力,尤其践祚初年的几次大案,谁还敢与皇嗣来往?百官为了自身安全对武轮退避三舍,更有甚者为显示对女皇的忠诚不惜故意贬损皇嗣。而随着几次对朝堂的清洗,如今居官者大多是革命后入仕的,对武轮本就不甚了解,即便心中暗存恢复李唐之志,毕竟现在当的是武周之官。万一武轮是外宽内忌之主,将来接过皇位睚眦必报,凡是曾对他稍有怠慢者一律报复,凡是曾与武氏交结者一概免职,那时满朝文武有几人能保住富贵?弄不好还有性命之忧!所以百官既期盼恢复李唐又害怕武轮登位,唯有那个远在房陵置身事外的李哲才是大家能安心接受的人选。
想到此处武曌不禁苦笑:“难怪你说唯有立他才能朝野无虞。时也运也!没想到远在数千里之外反而成了他的优势。”
“正是。远朝堂则远是非,无所亲亦无所仇,故万众皆安。好处还不止于此!”吉顼继而又进言,“昔日太宗何以立天皇为储?乃因李承乾、李泰兄弟争位所致。贞观之际天皇本无所争,唯尽忠孝而已,太宗苦于二子势同仇雠,故两废之,以天皇承继大位,国家得一明主,李承乾、李泰虽失其位亦可善终。今日之事亦如此,唯有立庐陵王为嗣才能使李武两家皆无覆灭之忧。陛下大可放心,废而复立古已有之,未见其不祥。殷商之时伊尹流放太甲,三载复立改过自新,深感伊尹教诲之德,何况陛下乃庐陵王生身之母,其感恩尽孝岂不更切?再者庐陵居长、皇嗣居幼,如此立储合乎宗法,朝野无可非议,皇嗣也无所怨……”说到此处他屈膝跪倒在女皇面前,“弘道之际天皇龙驭上宾,本就传位庐陵王,陛下于病榻之侧领受顾命,掌军国大政,造化所致另迁龟鼎。今仍以庐陵王为嗣,万岁之后大位奉还,上不欺祖宗,下不违人心,更可告慰天皇英灵,全夫妻恩义于九泉,可谓功德圆满完璧归赵!望陛下思之。”
武曌手扶御案不住点头,显然很满意这个方案,却又发出一声惆怅的叹息——世事轮回,去而复返,可叹兢兢业业二十载,到头来武周社稷仍是无果而终!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罢罢罢,自我始之,我自终之,就把天下还给李家吧……
女皇圣心默定,打发走吉顼,既感宽慰又觉怅然,辗转反侧许久才入眠。这一夜她睡得不好,明明已是春季,却梦见天寒地冻北风凛冽,一只鸟从天上坠落到她怀中;抱起细看,是只色彩斑斓的鹦鹉,惜乎两支翅膀均已折断,啾啾哀鸣痛苦不已,她心中凄然随即醒转。醒来后一阵茫然,坐在床头愣了许久才觉天光大亮,误了朝会时辰。按理说内侍宫女皆有责任将皇帝唤醒,可如今她已七十五岁高龄,见她沉眠谁敢贸然呼唤?
虽然匆忙梳洗更衣,朝会还是迟了半个多时辰,这是武曌当政以来从未有过的事。当她在高延福搀扶下登临贞观殿时,五品以上官员早已列立殿中,人人脸上皆有不安之色——主上年事已高,储位至今未明,万一她忽然病卧有个三长两短,岂不天下大乱?
望着一张张紧张的面孔,武曌已猜到他们惧怕什么,心中暗忖——看来立储之事确实不宜再拖,早了结这桩事,大家都安心!心内这样想,口上却道:“朕今日贪睡了,劳诸位爱卿久候……”
群臣悬着的心这才放下,依次出班奏事。其时朝廷诸务多赖政事堂处置,只有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和重大事件才请女皇裁决,这两日并没什么要紧之事,倒是有一桩弹劾——监察御史孙承景随武攸宜出征,充任清边道监军,上书称自己身先士卒亲临矢石,女皇记其功,晋升侍御史。凯旋之日宪台同僚张仁愿向其询问作战经过,孙承景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故而弹劾其虚报战功。经有司调查孙承景只象征性地跟着李多祚临过两次阵,远远立于将士之后,莫说冲锋杀敌,连佩剑都没抽出来过。因当初晋升令是女皇所下,魏元忠上报其事请求亲裁。
武曌听罢立刻决定:“孙承景虚夸己功,贬到偏僻之地当县令;张仁愿赐御史中丞之衔,检校幽州都督。”
众臣都觉不妥:“张仁愿固然有功,不至于如此超升。”
“朕知道。”武曌自有道理,“孙承景之言虽然夸大,毕竟还上过战场,张仁愿仅是揭发其事,动动笔杆算什么大功?幽州乃叛乱重灾地,百废待举黎民待哺,朕让他检校此地都督就是要他去干些实事。一年后政绩若好就保留其职位,若不好同样贬谪。百官俸禄皆是黎民血汗,朕不能养一帮只挑错不能办事的废物!”
群臣这才明白,无不叹服。不多时朝会已毕,群臣辞驾而退,几位宰相却未离开。武三思满脸堆笑讨好道:“方才圣驾来迟,众臣唯恐圣体违和。如今虽是初春,乍暖还寒晚风尚冷,望陛下保重龙体,百官万民方有所恃。”
“唉!”武曌叹了口气,顺水推舟道,“身体倒不要紧,只是心中愁烦难以入眠,尽做些奇怪的梦,皆是苦于立储之事所致。”她这轻飘飘一句话,宰相们手足无措——这是女皇第一次在朝堂上提及立储之事,谁也没有心理准备,这该如何应对?
豆卢钦望、宗楚客等辈战战兢兢赶紧低头,连嘴唇都不敢随便动一下。静了片刻王及善朗声道:“恕臣直言,天下至亲唯母子也,况武氏诸王督战不利有失人心,断不可继统!”
武曌微微一笑,并没回应——此刻她心里已打定主意,不过是探探众人口风。
今夕何夕?风水轮流转,当年宰相韦方质仅是对武氏兄弟疏于礼数便遭杀身之祸,如今竟有人公然喊出武氏不可继统,女皇还笑而默认,世道真是变啦!此事传扬出去,满朝文武岂不都乘风顺旨高喊李氏当立?武三思沉得住气,武攸宁却已变颜变色,悻悻然瞪了王及善一眼,拿这个德高望重的八十老叟没办法,于是一连假笑道:“陛下定是忧思过度,未知做了什么怪梦?”这是故意转移话题,把立储之事岔开。
“朕梦见一只鹦鹉,两翼折断甚是可哀。”
“此梦乃天意!”半晌无言的狄仁杰忽然前驱一步,抱拳拱手道,“鹉者,与‘武’同音,即陛下之姓。两翼者,犹陛下二子。陛下若起复二子,则两翼复振矣!”
武攸宁白白绕个弯,又被狄仁杰圆了回来,再也无计可施——唉!大势已去,我们武家彻底没戏啦!
“两翼……二子……”武曌仔细品味这句话,以异样的目光注视狄仁杰——为何他偏要说二子,把李哲也挂上?莫非他也考虑到了?是啊!智者高论多有相同,吉顼能揣摩到的事,难道狄仁杰想不到?朕只是随口说了昨夜的梦,狄仁杰便立刻联系到立储之事,足见其智谋,不过除了他的说辞这个梦还有更合理的解释吗?或许这真的是天意吧!
二、李唐归来
圣历元年五月,武周和突厥的和亲出现波折,默啜可汗自恃有协助平叛之功,桀骜不驯言辞傲慢。奉命出使的司宾卿田归道素来亢直,与之发生争执,竟被囚禁。消息传回洛阳百官都很气愤,默啜如此不逊,这桩婚成不成有何意义?许多大臣提议追回武延秀,与其受这样的气还不如严守边关继续对抗呢!武曌却不想再打了,好歹先把默啜的女儿弄过来再说,于是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派监察御史裴怀古前往调解,阎知微也委委屈屈赔尽了笑脸,总算把田归道救回,改以右武卫中郎将杨齐庄摄司宾卿,接替田归道之职,并派左千牛卫将军段瓒——昔日大唐凌烟阁功臣段志玄之子,世袭褒国公,领兵护送武延秀继续赶路。
这场风波很快就过去,因为此时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立储之事上。王及善、狄仁杰请立李氏皇子的消息不胫而走,观望中的文武百官终于摸清风向,附和之声遂起,渐渐地也有人奓着胆子提出迎回庐陵王李哲。女皇虽无异议,却一直没有表态,百官又开始担忧,现在大伙的立场已经坦明,等于公然与武氏兄弟作对,万一武承嗣咸鱼翻身谁有好下场?为防拖延日久君心再变,群臣越发踊跃上疏,尤其是狄仁杰,更是隔三岔五请求入见提及此事。
自从张氏兄弟受宠,女皇对日常政务愈加疏懒,朝会变得越来越简短,朝议之后立刻回转后宫,群臣奏疏往往半月不得回复,甚至有时女皇竟命上官婉儿代笔批复,以致百官私下呼婉儿为“内舍人”。这一天武曌似乎是心血来潮,难得亲至武成殿,狄仁杰自不能放过机会,立刻过来求见;当然他不可能一见面就提立储之事,还是照旧拿了一份地方官的奏疏。
“陛下,蜀州(今四川崇州)刺史张柬之建言,希望朝廷撤销姚州都督府。朝廷每年派遣五百士卒戍姚州,因该地偏僻险峻、瘴气弥漫,戍守者水土不服大半死亡。一些官吏语言不通,对待蛮人甚是傲慢,以致屡有滋衅械斗之事,道路劫杀不能禁止,恐天长日久激生大乱,他请求仍将姚州归于嶲州都督府辖下,委任当地土人为官,岁时朝觐,视同藩国,以省朝廷之费。未知陛下以为如何?”
武曌颇有无奈之色:“张柬之所言甚是,朝廷在姚州耗费甚多,又不能结好土人,的确得不偿失,但就目前而言还是不宜撤销州制,所患者,吐蕃也。昔日论钦陵南下,蛮人勾结为乱,为祸十余载,直至张玄遇、裴怀古软硬兼施方弭其乱。今吐蕃国势趋弱,犹有侵犯之心,论钦陵羁留不去,只要隐患还在姚州便不能放手。”
“陛下之意是矣。”狄仁杰觉得她之言有理,转而又道,“张柬之老成谋国,身在蜀地屡有政绩,又不忘国家大政,请陛下予以晋升。”
武曌隐约记得这个张柬之几乎与自己同龄,原本只是个县令,自己称帝那年为笼络人心开殿试、设制举,他以六十六岁高龄登科,自此才踏上高官之途。而今也是七十五岁的人了,这等年纪恐怕也做不成什么大事了吧?不过朝廷应该鼓励积极上疏建言献策之人,此人虽老未尝不能激励后者,于是道:“那就迁任其为荆州都督府长史吧。”蜀州是垂拱二年才从益州划出来的,辖下仅有四县,属益州都督府管辖;而荆州长史是一方大员,地位有所提高。
“是……”狄仁杰领命,却没有辞驾的意思。
武曌何尝不晓得他为何不去,却故意笑问道:“国老见朕还有别的事吗?”不知从何时起她给狄仁杰起了个别号,“国老”之称寓意国之老臣,以示尊敬倚重。
狄仁杰有一丝赧然——这件事提了无数次,只怕女皇的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但是没办法,国本一日不定,天下一日不安,只能硬着头皮来。他微笑着低声道:“立储之事未知陛下决定与否?群臣都很关心,地方官来京公干也总向臣问起此事……”
“不必说了。”武曌抬手打断,“朕已决意召回庐陵王立为太子。”
“陛下圣明!”狄仁杰一揖到地——这结局并不在他意料之外,平心而论他本人更看好皇嗣武轮,至少武轮的恭孝学识是公认的,他深得刘祎之教诲,自小就有贤王的美誉,这些年来身处武氏倾轧之下总能全身无恙,也可见其明智。反之李哲自小就荒唐顽劣,薛元超、苏良嗣苦苦教导不能启其心志,当年就是因不服管教信口胡言才被抓住把柄的,虽说这些年流放在外必有磨练,究竟有无长进仍是未知数。但时也势也,现今要挑个女皇、武家、李家乃至满朝官员都能欣然接受的人,就只能选李哲。虽然皇帝已明确表态,不到最后一刻仍不能掉以轻心,施礼已毕他又顺势道:“既然圣意已决,还望陛下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