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杀伐系统-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徐州刺史吧!
那么武的呢?夏侯惇在兖州、曹仁在豫州,夏侯渊和张辽、于禁等人他要带去攻打冀州。
剩下的人,乐进过于刚猛,徐晃资历不够,李典还年轻,那就三个人都调过来好了,让他们分守三个地方,和臧霸互相支援。
乐进守僮国,李典守下相,徐晃守曲阳,他还在虹县、向县、龙亢一带布置兵马,由吕虔镇守。
不过这都是战后的事情,他现在只等着投石机造完,好好给张毅一个教训。
第199章 暂撤兵布局北方()
六月初,夏侯渊终于造好了投石机,曹操的投石机的确很大,但是投掷的石块却没有大出多少。
曹操的传统思想,让他并不注重工匠。他的工匠干活绝对没有问题,毕竟他们是靠着这个本事吃饭的,但是在学术上就要差了很多。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一个三国演义的例子,诸葛亮制作木牛流马,被司马懿抢了数匹,然后司马懿效仿,半个月制造了上千匹,然后被诸葛亮用计给抢了回去,白白得了上千匹木牛流马和里面的粮食。
诸葛亮用的就是司马懿不懂木牛流马的制作原理,在上面制作了一个小开关,按下之后就动不了,拔起来就可以走。司马懿的工匠是之前然不知其所以然,而曹操的工匠也是如此。
他们只会按照图纸来造投石机,也可能不是图纸,而是文字。毕竟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投石机的记载,而那个时候可是没有纸的,所以并不一定会留下图纸。
他们只知道制作,并不知道如何让投石机投掷的石块更大或者投掷的更远,这就是工匠的局限性,他们的理论知识不够,对于投石机的运作原理了解的不是很透彻,甚至连杠杆原理可能都没弄清楚。
不过架不住曹操人多啊!曹操直接在张毅的营寨外面竖立了四五十的投石机,每日都想张毅的营地投掷石块。并且派重兵把守石块,一面这些投石机被毁掉。
张毅的营寨就那么点地方,勉勉强强才支撑去来十个投石机。并且因为射程比曹操的投石机短了不少,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份。而且营寨地处靠近水边,处于低洼处,想要还击都找不到办法。
受到攻击的第一天,张毅就果断将大部分都士卒都用船运送走了。只留下几百人在这里盯着,主要曹操不攻营,他们就在营寨当中呆着,注意点天上的石头,如果不是倒霉的话,基本上不会死人,因为寨墙很牢固,看到石头飞过来,只要跳下寨墙躲避,绝对安全。
投石机这种大杀器在对付人多的时候绝对很有威慑力,但是要是人稀少的话,作用绝对大打折扣。
看指环王的时候,那些半兽人的方阵,一个大石块下去,就砸到一片,爽死了!可是如果那里只有一个人,你投下一百个石块都可能砸不死他,那时候主角就要换过来。
张毅只留下几百人也是这个道理,他的营地绝对不小,留的太少了肯定会被曹操看出来。可是要留的太多了,就肯定有人会被石头砸到,那就白白牺牲了。
留下来的这个任务,还是很有危险性的。不过富贵险中求,吕蒙看到了这是一个机会,就自己申请留下来。
张毅将自己的目的告诉了吕蒙,他只是想尽可能的将曹操留下来,不让他有时间去进攻袁氏,只要能够拖住几个月,今年曹操想要用兵基本不可能了。
曹操的大军在淩县,吃穿用度每天都消耗巨大。而且淩县周围基本上都被张毅劫掠一空了,这些用度都需要从百里之外运送过来,补给线太长,路上消耗也多。
而张毅所用兵马比曹操要少,而且走到是水路,所需运送成本非常低,同样是一百石的粮食,曹操运送过来能有五十石就不错了,张毅至少能保留九十石。
这就是差距!也是张毅的底气,耗时间他能耗死曹操。如果不是曹操一下子建立了太多的投石机,张毅根本不会撤退,他不想自己好不容易练出来的士兵,交代在这里,太不划算了。
张毅重新认命步骘为广陵太守,以汤和守淮阴,领五千人马,以吕蒙守淮浦,领三千人,并且在淮浦设水寨,供李俊水军驻扎。蒋钦守淮陵,领三千人,周泰守盱眙,领水军。调拨罗贯中和王玄谟广陵长和盐渎令。
广陵郡的防务和政务基本上就差不多了。张毅任免诸葛瑾为庐江郡的太守,调拨李靖和狄青到豫章,屯于柴桑,并在柴桑集结军队,派人向荆州渗透。
曹操很快就发现了张毅撤军了,立刻让人冲营,发现里面是空寨。曹操让人将水寨撤销,并且将淩县百姓迁往下邳一带。
下邳全城当初都被张毅给搬空了,唯独剩下了下邳王一家,曹操最后不得不将下邳王也弄到了许昌。
对于这些刘姓王,曹操是打不得骂不得,还的养着供着,这就是奉天子的代价。稍微对这些刘姓王不好点,就会有人跳出来横加指责。所以张毅就不断的甩锅给曹操,这些锅曹操不背也得背。
将张毅打退,曹操也开始要进行北方的布置了。在徐州消耗了不少的粮食物资,曹操也暂时无法攻打冀州,他准备等到秋收之后再行动。
不过在攻打之前,他要给邺城弄点麻烦出来。沮授到现在依然无法将审配、辛评、郭图三人整合在一起,最后无奈之下,只能和袁谭谈了一下,希望他带兵去青州,同时将郭图带走,免得让邺城进入分崩离析的状态。
袁谭想了想,感觉也不错。他到了青州之后,和张毅的淮南就更加近了,完全可以就近和张毅交易。渤海郡是他的势力范围,他可以很轻松的就弄到马匹,将马匹的交易地点放在青州,可比放在阳信近多了。而且,或许还可以和张毅达成联盟,找一个外援出来。
袁谭的想法和张毅不谋而合,他直接在东莱的不其县建了一个海港(现在青岛的位置),在这里和袁谭进行交易。
至于阳信,他也有保留,毕竟他还想从袁谭这里弄点好处呢!张毅甚至让尚师徒率兵到了阳信,然后从阳信驱马匹到不其来,再用海船运送到盐渎。
从不其到盐渎,顺风的话也就几个时辰,逆风也用不上一天的时间,非常的方便。
张毅不止收马匹,还收奴隶。草原上永远不缺少斗争,胡人成为奴隶的比比皆是。张毅就要那些会骑马打仗的奴隶,只需要两三把环首刀就可以买到一个,很便宜啊!
第200章 袁氏子两虎相争()
袁谭并没有回到青州,他到了渤海之后,就被郭图劝住了。郭图这个小人给袁谭分析了一下形势,袁谭就在南皮停了下来。
袁氏现在的力量主要有五支,袁氏三兄弟是三支,剩下的两支是高干和沮授。
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属于外戚,但是他保持绝对中立。而沮授属于外臣,他是偏向于袁尚的,不过他和袁熙偏向于袁尚的理由是一样的,因为袁尚先下手为强,成为了袁绍名义上的继承人。
这样一来,就没人站在袁谭这一方了。袁谭很不利,想要士兵都需要袁尚拨给才行。到时候袁尚还像以前一样,不给他士卒怎么办?还像黎阳一样大败而回?
再败一次,丢失可可就不是黎阳了,而是青州了,到时候他连退路都没有。所以郭图说,他可以在渤海郡自己召集军队,然后将阳信得到的武器装备军队,这样一来自己不久有军队了?
而且,只要他的军队多过于袁尚,或许还可以将大将军的位子抢回来。要知道当初袁绍的大将军位子就是抢回来的,曹操要是不畏惧袁绍,怎么会让出大将军的位子?
袁谭一听,有道理啊!他算看明白了,现在这个时势,有兵才是硬道理。并且他已经和张毅达成了同盟关系,只要自己的军队比袁尚强大,沮授和袁熙说不定就会转而支持自己啊!
袁谭感觉自己的想法很好,就将邺城的辛评招过来,让他帮自己组建军队。辛评虽然感觉不妥,但是也被郭图说服了,他本来就是支持袁谭的,毕竟长幼有序,袁尚做的就不对,还不允许袁谭将位子夺回来吗?
几个月,袁谭就召集了五万大军,并且利用马匹、钱财以及郑玄留下来的书籍,从张毅那里换来了大量的武器,将这五万大军给装备了起来。
袁谭之所以有郑玄的书籍,也是一个巧合。当年袁绍为了让自己名声更高,就让袁谭强征郑玄随军。那个时候郑玄都是一个老头子了,那经得起这样的折腾,不久就去世了。
就这样,郑玄的书籍就落到了袁谭的手里。这位大儒的书籍很多,也很宝贵,张毅直接开出了一万把环首刀的价格,从袁谭手里面给买回来了。
很多人好奇,张毅到底有多少兵器,这样卖给袁谭自己用什么?
解释一下,环首刀的打造并不复杂,一个工匠每天都可以打造出来十把八把来。张毅打造环首刀的工坊很多,寿春、丹阳、吴县、山阴、柴桑、皖县、射阳都设有工坊。
吴越荆楚之地,自古以来就是盛产刀剑的地方,欧冶子、干将莫邪等铸剑大师都是这里的人。所以吴越荆楚的铸剑工艺很强,矿产也比较丰富。古时候的矿产丰富,主要指露天矿和埋藏不深的矿,因为太深了根本无法开采。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矿产丰富,那么就会出很多的刀剑师傅。所以张毅这几个官方工坊,每个工坊都有上百人,最多的寿春工坊已经有三百多人了,这些工坊加起来足有千人之多。
每天打造出来的环首刀就可以将近万把,一年全力开工,就可以打造三百多万把。
当然了,全力开工是不可能的,不说工匠受不受得了,就是原材料都跟不上。不过每年怎么也得打造十万把的环首刀,别说卖给袁谭五万把,就是十万全都卖给他,张毅的库存都请不空。
世界上最赚钱的几个行当,无外乎就是军火、重工业、生活必需品。张毅的工坊、矿山、盐池,都是张毅的私产,他现在比那些上千年的大家族都富有。
袁谭截留了几个月的环首刀,袁尚怎么能干?他买过来的战马不少,但是却拿不到环首刀,当然要过来质问啊!
结果发现不是甘宁这边不给,而是全被袁谭拿了,袁谭召集大军的事情也就跟着败露了。
袁尚和沮授立刻派人过来责问,袁谭怎么能干?他还梦想着袁尚乖乖的将大将军的位子自己送过来呢!
恼羞成怒的袁谭把袁尚的人看了脑袋,将沮授的人也打了一顿,然后放回来了。
袁尚也怒了,立刻带着军队打向南皮,兄弟两个在南皮一带打了起来。
所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袁谭、袁尚虽然都是虎崽子,但是虎崽子也是老虎啊!两人就在漳水沿岸打了个昏天暗地。渤海郡的南皮、东光、浮阳、章武,河间国的成平、乐成、弓高等地全部遭受到了战火,百姓纷纷出逃。
在阳信的甘宁又有便宜可捡,不少人都逃到了阳信,想要到淮南去避难,因为那里没有战争。
袁谭、袁尚打起来,很多人都很失望。沮授看着两兄弟打起来,立刻心灰意冷下来,自己还是没有办法阻止他们手足相残。他也只能守好邺城,做好自己了。
张毅也很失望,他那么想办法,结果这两人还是掐了起来。他一想,也不管了,你们爱打打吧!我在后面捡便宜就好了。
张毅给甘宁下令,让他尽可能多的往南方运人。中国古时候统一天下,之所以都是先北后南、先西后东,其实大多都是人口问题。
秦统一是因为武力超群,是比较例外的。但是到了刘邦的时候,就是和人口有关系了,关东诸王打生打死,人口凋敝,而刘邦在关中休养生息,先天就占据了优势。
晋、隋两朝统一也是因为北方的人口多,唐又重新走了一遍刘邦的道路,明之所以以南向北,也是如此。因为北方大多数都是被蒙古占主导地位,南方的汉人要远比北方多。
当然,这里面肯定有杰出人物们的贡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多才是基础。兵源需要人,重地需要人,制造物资需要人,征战天下最重要的就是人,有人才有一切,没人什么都没有。
勇猛如项羽,也是倒在了韩信的人海战术当中。正如老电影当中宣传的,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发动群众才能赢得战争。
第201章 张镇东重兴双名()
张毅的一举一动都在牵连无数人的心神,就在他回到了寿春不久,就增添了一子一女。
子是樊梨花所生,是张毅的长子了。因为张毅没有娶正妻,所以并没有嫡子之说,所以这不是嫡长子,而是庶长子。
不过因为他现在是张毅的独子,所以依然是张毅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张毅对于他没有太多的关爱,和他的三个姐姐,一个妹妹没有什么区别。张毅给他取了名字叫张行仁,是双字名。
这也是张毅最近提倡的,单名双名都一样的姓名使用法。单名为贵其实是王莽弄出来的东西,不过东汉一直沿用,形成了俗规了。
张毅便打破这个俗规,什么贵名贱名的,不过都是一些抬高自己的人弄出来的。正是因为那些世家掌控了权柄,他们为了和平民区分开来,才延续了王莽的政策。
要知道王莽改革的政策多了,单单在名字上做的文章就不少。他不仅规定单名为贵,还改了全国大部分都地名,甚至是匈奴人的一些名字。到了东汉之后,这些都改回来了,为什么单名为贵延续了下来?不过就是正好彰显那些世家大族以及有文化的人的独特性吗?
名字独特了,那么地位就独特了。后来这个风潮推广到了整个大汉,他们就在字上面做文章。
起字本来就是贵族上的特权,但是起字是很特殊的。需要从各个典籍当中找出典故来,然后进行延伸,没点文化的人还真弄不好这个活。
张毅的字是子果,这个字一点都不好听,但是却也是从典故当中摘抄下来的。只能说给张毅起字的人是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但是水平绝对不高,不然肯定会取更加好听的字,而不是直接取字面的意思。
这就体现出来一个家族的底蕴了,说明张毅的家族真心不咋地,也就是一个豪强而已。
所以张毅想要打破这种名字上的界限,至少让其变得模糊起来,这样才能一点点的推动他的计划。
重兴双名只是的第一步,就是要他自己做起,给自己的长子起了一个双名。不仅如此,他还当着自己的属下经常说,“以后我再有儿子,全部都是双名,我的后代全部用双名。”
甚至张毅给后代起名,排除了二十个字的备份表:行知必为一,善礼在宜兴。绰昭举广汉,定当四海平。
张行仁就是第一辈的行字辈,然后依次往下排。
张毅推广双名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不过多是以贫苦出身的人和军职的人。他们也纷纷更变了双名,比如范仲淹,他直接将字变成名,文字前面加个希,当成了姓。
比如刘穆之、王阳明、李鸿章、傅友德、林凤祥、尚师徒、魏文通等人,都改了原本的名字。可能是历史惯性的缘故,他们对于双名的接受比其他人要高很多。
当然,也不是没有三国本时代的人用双名的,焦仲卿就是其中一个代表者,他就改成了双名。
不过其他的改双名的三国本时期的人大多没有被历史记载,但是却在张毅政府里面占据了一些分量,比如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